2023年【USR-HUB】生態教育與文化融合:大學生與新住民的自然生態課程與活動計畫
計畫主持人: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韓學宏副教授
團隊成員: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楊明哲副教授
通識中心 陳麗如助理教授
計畫目標:
林口台地位在亞熱帶氣候區,擁有典型亞熱帶溫和氣候條件和叢林山野景觀,因此也孕育豐富生態物種,可惜目前針對林口生態調查相較缺乏。為此,文物館提出長庚大學周遭林地生態調查計畫,結合台塑企業總管理處(資產開發組)、長庚大學師生與長庚大學周遭五個里--文青里、樂善里、舊路里、龍華里與迴龍里共三方,以台塑企業(含長庚醫院)與長庚大學造林地作為場域,進行生態調查、教育與地方創生活動,並以開闢生態步道為最終目標。
執行成果:
- 十月舉辦許厝港海岸生態參訪,兩車30餘人參加,委請桃園市野鳥學會劉義仁理事長與活動長擔任導覽員,協助修課同學及教職員生進行戶外觀察,推廣保育觀念,認識鳥類及海濱的動物及植物,深耕在地的自然。
- 十一月舉辦楓樹坑生態之旅,邀請林口社大的林鴻至博士與周素珍講師,約40餘人,進行龜山區楓樹坑自然生態介紹,並參訪在地茶農。
- 十一月舉辦認識校園周遭的自然環境,由計劃主持人韓學宏帶領長庚科大幼稚園園長、老師及小朋友約20餘人,介紹由長庚科大-長庚大學-志清湖路上所見動植物,並宣導自然觀察的安全注意事項。
- 十二月邀請桃園社大的周靜芬、許權維講師,以及天仁茗茶游慧萍烘焙師,約50人參與,向振天宮鄭創發主委借用前次計劃場域振天宮龜崙講堂,舉辦在地自然食材的運用,製作錫蘭橄欖飲品與琉璃糖茶點的製作介紹。
- 在自然生態文學課程中,邀請本校通識中心社會科楊明哲副教授講述龜山的人文與歷史,以及陳麗如助理教授講述USR大學生社會責任。
成果亮點:
- 里程碑成果:(一)本次計劃參與總人數(人次)超過140人,並且重疊性低,讓在地的參與者增多,由10-70歲年齡層均有,成年與未成年的,學生、教職員、社大成員以及社區民眾都有,使計劃成果影響層面擴散,增加效益;(二)地域上,已跨出了上次的場域振天宮,對校園附近,以及龜山區楓樹坑的健行式自然巡禮,還有遠至許厝港海岸動植物觀察;
- 跨域教學創新:(一)在課程中邀請本校通識中心社會科同仁加入講授,讓人文藝術科的自然生態文學課程,增加了歷史學以及社會學的內容,並對在地的人文與歷史,以及USR HUB課程加入更多的跨域教學;(二)邀請了桃園市野鳥學會專長介紹了鳥類學,尤其是候鳥、水鳥的知識;又邀請了林口社大的講師介紹了楓樹坑在地的動、植物;第三次邀請桃園社大及本校中醫系技士,以及糕點烘焙師,進行在地食材的開拓與食用,可說是讓課程更加豐富。
- 人才培育:結合林口社大、桃園社大的成員,以及本校通識課程的修課同學,以及長庚科大附設幼稚園的學生,由下往上紥根,擴大人才的培育面。尤其社大成員,因為持續多年參與社大以及USR活動,生態知識明顯進行,林口社大周素珍講師,即原為社大成員,在社大及培力等課程的培育下,已成為優秀的植物觀察講師。
- 場域永續發展:結合前兩期在振天宮所建立的場域,出版林口台地動物誌、林口台地植物誌二本手冊,結集成果,並持續觀察校園周遭以及社區周遭的自然生態,並擴大關懷海岸生態,實踐永續觀察在地自然的目標。
- 創造價值:創造對於在地自然動物及植物的知識,以及在地自然食材的飲用及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