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2025.10.02

11月15日校運會,校園路跑與趣味競賽,歡迎校友踴躍報名!

親愛的校友們,長庚大學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又要開跑了🏃‍♂~
長庚大學及校友總會藉此機會邀請校友返校聚會參加運動會及園遊會,歡迎全家出動共襄盛舉~

2025.10.02

11月15日長庚大學25+校友重逢活動,熱烈報名中

📅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15日(六)11:30~15:00
📍 活動地點:長庚大學蘊德樓
🎉 當日活動:返校聚會、運動會、園遊會、美食午宴、聯考查榜、畢業紀念冊照片展、拍照留念等豐富內容。

活動訊息

2025.10.02

畢業一、三、五年校友問卷調查,抽千元電子禮券

凡完成填寫校友問卷,皆可參加《限時限額2波好禮大放送 + 電子禮券等多項好禮》,享有多重參加資格,共釋出480個中獎機會!
2025.10.02

「讓世界看見長庚」捐款助學贈送紀念衣活動,邀請校友共襄盛舉。

捐款幫助經濟文化不利學生穩定就學
贈送限量長庚大學小熊、帽T、棒球外套喔~🧸
2025.10.02

敬請校友協助填寫長庚大學利害關係人問卷調查,一起推動母校永續發展。

為編撰本校永續報告書,並深入瞭解各界對永續發展議題之關注與期待,本校特進行「利害關係人問卷調查」,以作為未來永續政策擬訂及報告揭露重點之重要參考。
2025.10.02

深庚不息×有志一同 三校聯合USR成果特展,8/1~12/28止,歡迎大家參加。

🌱展期:8月1日(五)~12月28日(日)歡迎您帶著孩子或老師帶學生,進行一場知識與永續的探索之旅!
📍地點:台塑企業文物館B1活動教室(長庚大學校園內
2025.10.02

115學年度碩士班、博士班甄試招生中

報名日期為:114年10月8日~114年10月31日

榮譽消息

2025.10.02

永續行動與影像創作齊獲獎 長庚大學USR實踐再傳捷報【轉載自新聞專區】

長庚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的路上再傳捷報!不僅於「2025 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榮獲一金二銀佳績,並在「第九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中,從183件以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成果為主題的參賽作品脫穎而出,榮獲永續微電影銀級獎,在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努力與成就有目共睹。
2025.10.02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傳捷報 國考通過率百分百!【轉載自新聞專區】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今年交出亮眼的國考成績單!114年大學部與「學士後」護理學系不同學制的應屆畢業生,參加護理師國家考試通過率皆為 100%,大幅超越全國平均 57.96%。畢業生在國考上的優異表現,肯定了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培育具有臨床即戰力的專業護理人才的努力,消息傳回系上,師生同感振奮。

母校花絮

2025.10.02

長庚大學與台科大簽訂EMI教育策略聯盟協議【轉載自新聞專區】

長庚大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攜手推動全英語授課(EMI)與資源共享,促進教師英語教學及研究,7月21日由湯明哲校長與顏家鈺校長代表簽署EMI教育策略聯盟協議書。雙方未來將合作開授EMI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跨校選課免繳開課學校學分費(暑期課程除外),嘉惠兩校學子。此外,還將促成EMI教師、行政人員間多元形式的交流合作活動,以及相關產、官、學、研合作計畫案的共同申請,落實校際合作共享資源。
2025.10.02

長庚大學、長庚科大、明志科大三校永續發展成果特展 小農市集共襄盛舉【轉載自新聞專區】

長庚大學攜手長庚科技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共同辦理「深『庚』不息 × 有『志』一同」永續發展成果特展,7月31日在台塑企業文物館舉行開幕式,展期為五個月。本次呈現三校在永續發展及USR計畫上的豐碩成果,除了推動社會責任外,也鼓勵師生及社會大眾關注並積極投入永續發展,與地方緊密合作,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求學經驗分享

2025.10.02

長庚勤,職治情【職治系碩士班 105 黃暄雯 撰】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與便利的科技時代,長庚大學卻保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儘管曾無數次在爬坡、寒風、或暴雨中抱怨各種限制與規定,但在這樣的環境中歷經四年的磨練後,我才發現——我們擁有的是一種不同於他校學生的堅韌性格。也因此,我期許自己能如同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所秉持的經營理念,努力實踐「勤勞樸實、止於至善、永續經營、奉獻社會」的精神。 自高中起,我便對職能治療懷有濃厚的熱情。雖然當年未能如願進入理想的校系,走了一段繞路的旅程,但在大二時,我終於如願轉入職能治療系。儘管面對的是整整一年的學分補修,過程既辛苦又充實,卻因為師長們的用心教學與同儕間的彼此協助,讓我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曾孤單,也逐漸感受到成長的喜悅。 到了大四實習,我們更深刻體會到這份努力的成果。無論是資料的準備、知識的廣度,我們總能比他校學生多一些底氣。系上特別安排的國考複習課程,不僅有紮實的解題訓練,更提供了完整的重點整理與策略規劃,這些用心的安排,讓我獲益良多。 而進入碩士班之後,這份對職能治療的熱愛也更加深厚。在黃湘涵老師的帶領下,我學習以家庭為中心的觀點、結合動態系統理論與全人視角,進行介入型研究。這不僅讓我在研究能力上紮根,更重要的是啟發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在吸收不同觀點後,轉化為屬於自己的「小兒職能治療」信念與實踐模式,也逐漸萌發出我對於與家庭、與孩子共同合作療育的熱愛。 正是這段從學士到碩士的歷程,讓我更堅定地以身為一名小兒職能治療師為榮,也讓我更加相信,自己將持續在這條道路上穩健且熱忱地前行,讓更多人認識並看見職能治療的價值與溫度。千言萬語也無法完整表達我對長庚大學的感謝。 【黃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擔任專任研究助理】 ▲研究所_電動玩具車改造。
2025.10.02

夏威夷的科研花火:從研究到人生的探索與分享【醫放系 107 蕭榮森 撰】

當畢業多年後,再次回想起大學時光,那真是一段充滿酸甜苦辣的滋味。伴隨著每位大學生都一定有過的迷惘與對未來的無知,有過在實驗室做研究到午夜卻仍頻頻失敗的苦澀,亦有過投稿國際研討會被接受而出國發表的激動與喜悅。不論如何,在20歲前後的這4年大學時光,一定有值得好好利用及把握的美好事物。我認為每個人只要抓住至少1件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持之以恆的鑽研其中,都能獲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收穫。 大學時期,除了系上常見的與輻射相關之課程外,我對磁振造影(MRI)這項技術特別充滿了好奇。透過人體內水分子的活動,MRI不僅能提供結構性的影像,亦能提供許多微環境的功能性影像資訊,令人深深讚歎及著迷。因此我自大二開始積極參與系上王俊杰老師實驗室相關研究。很幸運地,我有機會在2016年,在陽明大學舉辦的第11屆醫學影像記放射科學系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成果,並獲得英文報告口頭優等。這不僅肯定了我的努力,更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隨後,我又在2017年於夏威夷舉辦的國際磁振造影研討會(ISMRM)上發表論文,這段經歷讓我開拓了國際視野,尤其是王教授實驗室團隊所給予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從沒想過能在大學時期就出國參與國際研討會、甚至是發表研究成果。在檀香山參加會議時,大會依據不同的研究主題會同時展開7、8場講座,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專題講座、為期6天的會議讓我汲取著最新的研究成果,不僅拓寬了專業知識,更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科學研究前沿的突破與發展。除此之外,每場討論之間的coffee break也都是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當面交流的絕好時機,甚至是攻讀PhD的機會,也都有可能透過會議時多多詢問甚至媒合。對第一次參與會議的我而言,更開心的莫過於大會有舉辦一個名為「Newbie Reception」的活動,在夏威夷海灘旁的Hilton酒店為所有第一次參與會議的新鮮人舉辦晚宴,不只有美食佳餚、也是與他國青年學子交流、跨出舒適圈提升視野的好機會。在會議期間的其他日子,也會碰到在長庚醫院從事MRI研究的其他醫師、教授、學長姐們,未來研究所的路上也都是默默提供了我許多無形的幫助。找到自己的興趣,並為之付出努力,是大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現在回想起,我仍能記得在夏威夷海灘漫步的記憶與夜晚海浪的波動及拍打的聲音,在衝浪聖地Waikiki Beach租了衝浪板但只是在板上隨著海浪載浮載沉甚至曬傷,都是檀香山在我的大學青春時光留下最深的烙印。投入系上實驗室進行研究並能出國交流絕對是我大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段經驗也協助了我成功申請到清華大學就讀研究所。大學能接觸的面向很多,鼓勵學弟妹們不必貪多求全,找到一個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就好,持之以恆,未來的道路必定會自然為你鋪出來。 【蕭校友目前於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後端營運處擔任核能工程師】 ▲2016年於陽明大學舉辦的第11屆醫學影像記放射科學系研討會王俊杰老師實驗室團隊合影(作者為右二)。 ▲在夏威夷沙灘旁的Hilton飯店為首次參加國際磁振造影研討會的新人舉行晚宴。 ▲ISMRM會議現場的徵才資訊看板(包含post-doc、PhD…等)。 ▲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共同出席磁振造影年度盛會。
2025.10.02

校友參與國際復健工程與輔具創新賽事心得回顧:從設計實驗室走向國際舞台【早療所碩士班 107 陳冠臻 撰】

身為早療領域的一份子,我始終關心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實用科技,改善早療個案的生活品質。回顧2019年,在指導教授程欣儀教授的引領下,我有幸參與一段從課堂學習、國內競賽一路走向國際舞台的寶貴歷程。這段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跨域合作與實證精神若能落實,不僅能帶來具體成效,更能強化我們的實戰經驗,並拓展國際視野。 這一切起始於研究所的兩門核心課程:「實證療育與科技論文寫作」與「科技輔具設計」。前者強調文獻分析與英語簡報實作,後者則結合輔具的理論與實務,引導我們從臨床需求出發,進行科技輔具的設計與應用。在這樣的課程基礎上,我與早期療育研究所同學及資訊工程學系學生組成跨領域團隊「IEEI」,由程欣儀教授與資工謝萬雲教授共同指導,著手研發一款結合認知與動作評估功能的輔具系統:「Fun Circuit 智能環狀動作表現評量訓練組」。 該裝置採模組化設計,結合APP數據紀錄與雲端分析平台,可根據使用者需求靈活調整訓練內容,讓兒童在互動遊戲中完成動作與認知任務,同時讓治療師或教師能快速掌握學習狀況,提升評估與教學效率。這項設計體現了我們團隊「從實證出發、回應現場需求」的開發理念。 在作品初步完成後,我們報名參加由台灣復健工程暨輔具科技學會主辦的「2019全球學生創新挑戰賽(gSIC)國內選拔賽」。這場比賽為國際學生挑戰賽 i-CREATe 的台灣初選平台,競爭激烈,專業性高。經過技術審查、簡報與實體展示後,我們團隊榮獲全國第三名,並獲選代表台灣前往國際總決賽。 在學校與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於2019年8月啟程前往澳洲,參與於坎培拉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復健工程與輔具科技會議(i-CREATe 2019)暨全球學生創新挑戰賽(gSIC)。該會議由亞洲創新復健工程與輔具技術協會(CREATe Asia)主辦,與澳洲 Assistive Technology Australia 及紐西蘭 D&C 合作,是亞太地區極具影響力之輔具科技年會,內容涵蓋國際論文發表、技術展覽、政策論壇與學生競賽等,聚焦高齡化社會、特殊需求與智慧科技發展。 在gSIC競賽期間,我們以全英語向國際評審與參觀者簡報並展示「Fun Circuit」。感謝先前在「實證療育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所受的簡報訓練,使我們能更自信地應對問答、清晰表達設計理念,展現良好的團隊默契與臨場應變能力。攤位展示現場,我們的作品吸引來自新加坡教育部官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以及香港與泰國代表的高度關注,並主動表達對導入應用的合作意願。特別是新加坡教育部代表認為該裝置具備改善傳統特殊兒童評估流程「時間長、動機低、結果零散」等問題的潛力,極具實務價值。 除了競賽與展示,我們亦參與多場主題演講與論壇,深入了解全球輔助科技的研究趨勢,包括高精度穿戴式感測裝置、人工智慧於復健系統的應用,以及針對多重障礙者的通用設計介面等。此外,也有不少與輔具政策、倫理、使用者參與設計流程等議題的深入討論,讓我們反思設計背後的社會脈絡與多方溝通的重要性。 這趟旅程亦強化了我們對語言能力的重視。全程英語簡報與現場互動,讓我深刻體會英文聽說能力在國際場合的關鍵角色。從投影片設計、簡報表達到現場問答,我們反覆演練,力求將專業語言轉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國際溝通能力,也強化了邏輯表達與臨場反應技巧。 本研究最終僅入圍競賽卻未獲獎,但我們將心血成果呈現在國際舞台、獲得眾多專業人士的認同與肯定,對我而言已是無比珍貴的收穫。回國後,我們也持續針對裝置進行優化與實務測試,期盼未來能真正落實於教育與復健場域,成為一項有用、有溫度的科技產品。 衷心感謝母校提供的資源與支持,亦感謝授課教師與團隊夥伴的同行與鼓勵。對我而言,i-CREATe 2019 不只是一場競賽,更是一段促使我從學術走向實務、從在地走向國際的重要旅程,也更堅定我未來持續投身融合療育、科技與臨床實務之志向。 【陳校友目前於兒科診所擔任早療護理師】 ▲台灣gSIC代表隊選拔賽獲得第三名(陳校友為照片右一)。 ▲團隊與指導老師程欣儀教授澳洲GSIC合影。(陳校友為照片右二)
2025.10.02

長庚大學生物科技博士學程心得分享【生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 113 周台華 撰】

我是周台華,目前任職於台灣蘇萬諾有限公司(前身為台灣3M 醫療保健部門),擔任資深生物製程工程師,我已經在業界上班超過15年,主要工作項目為協助在台灣的生物製藥客戶,完善整體的生產流程及純化與過濾製程。 2020年起,感受到生醫產業的一日千里,便決定要重新回到學校,再次加強自己的專業。在得到公司主管同意後,利用在職的空餘時間,攻讀長庚大學生物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並於2021年正式加入王永樑老師的實驗室,開始了我的博士班旅程。生物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用心設計的研究所課程,除了博士班要求的基礎訓練外,它更重視與實際產業的連結,與多樣化的實用課程內容。除此之外,在這個學程中,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業師的制度,在指導教授王永樑老師的幫助下,我認識了現在的嘉碩生醫的研發處長劉思恒老師,這與傳統的博士生不同的是,我多了一位業界的指導教授,也因此接觸了在平日生醫產業中,較少碰到的醫療器材研發。四年博士班中,我的研究題目是如何將現有的生物技術更有價值的直接應用到產業中,也在學程的修課中接受到許多學習資源,透過產業實習及選修產業相關課程(例如:醫學新知導論、生技製藥研發、生技產業與公司評價及有趣的生物資訊分析課程)與很多業界各領域的業師分享交流,學習到產業的面向,更加清楚產業需求,而在面對工作上的客戶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話題,與聚焦的討論,從學程理論與實務的課程中,有效放大了我與客戶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然而,因為我是以在職的身份攻讀博士班,需要兼顧學業與工作的壓力與進度,感謝學程中的老師們的理解與支持,尤其是我的指導老師王永樑教授,他廣博的智慧,與深厚的知識,並用他最大的理解與容忍,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兼顧工作與學業的平衡,並不斷的在過程中給我最大的鼓勵與激勵,並且給我適當的壓力,希望我能夠扎實的學習以達到學校對博士生的要求。另外,在職生的另一個挑戰就是來自於家庭,家庭給予的支持也是我能完成學業的最大動力。 在四年的學習中,不論是從課堂中的基礎知識,或實際進行實驗與數據的分析,讓我們能從理論到實作,最終到論文發表。博士班所做的看起來可能與正職工作關係不大,如果僅僅為了文憑而去念博士班,會非常辛苦;然而,最簡單的方式是運用這些知識,乃至於方法學,讓其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這就是我所看到能夠提早畢業,甚至日後術業有成的博士跟教授們,都是來自於「態度正確」的學習,他們選擇成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把在這段歷程學到看到的,實踐與拓展於自身及未來的生活與工作,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 這亦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勉勵 ! 我再次感謝生物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讓我從業界走入學界,之後再回到業界,一路上受益良多!分享給已經走過、正在經歷中,或未來想要挑戰的朋友 ! 【周校友目前於台灣蘇萬諾有限公司擔任生物製程工程師】 ▲台灣gSIC代表隊選拔賽獲得第三名。(照片右三) 。 ▲團隊與指導老師程欣儀教授與澳洲GSIC合影。(照片後排左一) 。
2025.10.02

回望學思之路:在生醫與AI之間【生醫系 105 林英嘉 撰】

從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畢業已經八年了,回想過往求學的點點滴滴,總會讓我想起賈伯斯的名言:「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backwards.」 我是個生物人,同時也是個資訊人,而生物資訊則是引領著我跨界的橋樑。生醫系有個傳統:從大三開始必修專題研究。然而在我就讀生醫系之時,第一次進行專題研究是在二年級上學期,當時的我擔任系學會會長,想找能夠較彈性進行實驗的方式完成專題研究,於是選定了蘇文慧老師的實驗室進行dry-lab專題,這樣一個簡單又或許被認為是偷懶的想法,陰錯陽差地開啟我對電腦程式的興趣,後續在wet-lab實驗室進行輪替實習(laboratory rotation)後,更再次確認了我對資訊領域的興趣。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跨領域學習的價值。一路走來,從一開始對程式一知半解,修課過程中也常常卡關、深感挫折,但因為興趣驅使,仍慢慢地累積經驗。畢業後,我選擇攻讀生物醫學資訊碩士,再跨入純資工領域攻讀博士,專注於研究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的理論,以及其在生醫領域的應用,包含醫學命名實體標註、醫療病歷資料擷取等方向。 回望當年的選擇,其實沒有人能預見未來的路會怎麼走。正如本文一開始賈伯斯所說的名言,確實只有回頭看時才會發現每一個點如何串聯成線。若沒有當年想「偷懶」選dry-lab專題的念頭,就沒有現在走進人工智慧世界的我。 長庚生醫系不僅給了我紮實的科學訓練,也讓我深刻理解科學研究的浩瀚,更教會我在變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勤勞樸實,這四個字在大學時期的我沒什麼太大的感想。然而回望一路走來的學術之路,才發現這四個字所代表的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在我的生活中。我很感謝長庚大學對我的栽培,也期許未來的自己能繼續貫徹長庚精神。 【林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人工智慧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受蘇文慧老師邀請,回到生醫系與學弟妹分享生醫領域求學經驗。(照片右一) ▲回到母校陽明大學分享學術研究。(照片右一)

求職與工作經驗分享

2025.10.02

從汪洋走向藍海-我的精準健康之路【醫學系 94 莊海華 撰】

今年母親節前夕,得知了自己獲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消息。當時正在看診,第一時間就是告訴媽媽!接下來幾個月,從幾乎喜極而泣的歡欣,慢慢沈澱,回想自己最初如何認識健康促進、如何認定它為一生志業、如何漸漸學有專精,直到現在可以很有信心地推廣精準減重,並且備受各界肯定。 進長庚大學那年,大家都是才剛從高中畢業的懵懂新鮮人,我們這屆在新生訓練就遇上921大地震、見習才開始就爆發SARS、畢業前發生全球金融大海嘯…… 世界的巨輪在轉,而我也在這段時間急速成長,其中最深刻的經歷就是參與「中華民國醫學生聯合會(以下簡稱醫聯會)」。當時,醫聯會在世界醫學生聯盟因中國介入,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會籍危機。幾位熱血沸騰、志同道合的醫學生幹部一頭栽入,努力尋找各種資源及幫助,快速成長。從一無所知到熟稔國際禮儀、議事規則、甚或政治談判,盡力爭取會籍。然而,很快我們就意識到,要在國際社會受到尊重,長於論述或工於交際都是不夠的。一個團體的核心價值應該在於穩定而實際的貢獻,而非政治操作。於是我們開始努力紮根。大二那年,我在國內草創了公共衛生委員會,鼓勵醫學生突破課外活動舊有模式,轉而著眼於各項社會及公共衛生議題。同時,醫聯會夥伴們也陸續成立了難民與和平、醫學教育、性健康與愛滋、實驗室交換等委員會,使得醫學生的課外活動文化有了重大轉變。如今,六個議題導向的委員會已蔚為主流,並成為醫學生們了解自己並探索世界的重要舞台。 國內根基建立後,我們計畫爭辦2002年世界醫學生大會。但是這個會非常大,人數近千、工作人員上百、所需經費粗估兩千萬,已經有25年沒在亞洲辦過了!大家都認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時任醫學系主任黃燦龍教授親自領軍,醫學院李英雄院長也帶著我去拜會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最後在董事長的指示下,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都投入非常可觀的人力與經費來協助我們這群學生。加上政府各部門也應我們的邀請大力支持,我以主席的身份聯合台大、陽明、北醫、長庚、中國等五校,歷經長達一年半的籌備,成功取得主辦權。不但順利舉辦了五十年來第一場在台灣的世界大會,更被譽為最完美的會議之一!2003年我在荷蘭競選Director of IFMSA Support Division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一職,順利當選後,開始了以國際幹部身份四處出席會議的日子。 這段長達約六年的歲月,讓我從一個熱情但極度天真青澀的高中畢業生,蛻變為一個具備分析、計畫、協調、執行等能力,並擁有國際視野及參與經驗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立定了畢業後要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並以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為志業的發展方向。 成為家醫科住院醫師後,我認為「預防醫學四段七級」是最重要獨特的核心價值。延續相同熱誠,創立「健康體位國小」系列計畫。這是以兒童肥胖為主題的大規模社區研究,在幾個桃園市龜山區及復興區的國小,透過飲食、運動、行為等面向,改善學童的體位及體適能。當時從無到有的建置過程,其實非常辛苦。我一間一間拜訪學校,遊說校方和家長會加入,甚至四處奔走,做了數百個肥胖兒童的家庭訪談與上百場校園衛教。2010至2016年間,我們團隊共收案了四千多名學童,也以科學方式確認這些介入大幅度改善了孩子們的健康,發表數篇SCI論文,並獲得了2019年瑪里士青少年傑出論文獎。 接著,我又帶團隊將體重管理及體適能促進推展至職場。在長庚醫院的大力支持下,自2013年起執行「長庚醫院員工體適能」研究,共有逾六千名參加者,達到近十六萬運動人次。這項成就在2018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健康促進認證,我更受邀至世界醫院年會代表台灣分享成功經驗,林口長庚醫院並於2023年獲頒衛福部國健署績優健康職場活力躍動獎。 即便經歷多年努力,健康促進已被大家朗朗上口,但我總覺得實作起來還是不夠精確,也很難完整。為了拓展專業知能,2019年我帶著全家遠赴美國賓州,到「精準健康」的先驅機構- Geisinger Medical Center進修。這一年間,學到了肥胖醫學和基因篩檢的許多最新進展。但好事多磨,2020年初爆發COVID-19,我們一家六人被困在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經歷了沒有酒精、沒有口罩、超市被搶糧一空、大城市裡遺體多到火化不及的混亂時期;我們身上現金所剩無幾,但銀行全部沒開,只能用刷卡和ATM跨國提領支應;其中有段時間回台班機甚至完全停飛,說不怕是騙人的。當時,我在IFMSA的好友-時任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主治醫師的 Dr. Benjamin P. Geisler,主導、組織了一個橫跨五大洲九個國家的團隊,全部都是年輕醫師,進行COVID-19治療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當時醫界仍對這個突然其來的大疫情混頓不明,試著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進。記得每次開線上會議,有人剛從ICU值班結束還提到一片N95要撐一週、有人被感染正在發燒咳到停不下來,甚至有人一直在喘,而且全家都病了,但卻都鼓起勇氣繼續用自己一點力量來為其他人找方向。那段合作並不長,但讓我回想起學生時代的執著和熱情,那種想要為人類健康做點什麼的初衷,讓我重拾了久違的感動。 回國後,我結合新技術和健康促進的既有知能,主力推展「精準健康」。除了減重門診的規模越做越大,針對各預防醫學主題,也在社區、公司、國內各級醫院、診所、學會等演講近百餘場,媒體採訪五十餘場。並於2022年起受邀擔任康健雜誌的「精準健康」專欄作家。與長庚團隊合作拍攝的代謝症候群防治短片「食在養出健康身、活出幸福樂人生」,獲頒2023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影像SHOOT健康影音徵件活動金獎」。 回想過去的經歷,自己每一天都在努力前進,拼命把臨床、教學、研究、行政兼顧,希望事事都做好。幸賴師長的支持和團隊合作,我們得到好多榮耀!包括「長庚醫院優秀論文獎」多達十三次、「2020年國際外科學會優秀論文銀牌獎」、「112學年度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優秀本國研究生研究成果」,當選「2019年世界醫院聯盟青年領袖」與「第十九屆長庚大學傑出校友」。每得一個獎我都覺得很驕傲,但最高興的時刻,還是看到學校孩子們在衛教時搶著舉手大叫我知道、醫護同仁們運動時暈紅的臉上發自內心的笑、還有門診病患減重成功時藏不住喜悅的眉梢。能達成這麼多成果,我心中充滿感激,最重要是對媽媽與家人們,再來就是對母校-長庚大學,這個地方培養了我成為醫師及學者的志向及能力,奠定未來起飛的基礎。當年老師們對我無私的幫忙,讓我至今非常感激,即使在最艱困的時候,依然沒有失去對人們善意的信念!謝謝老師! 我想提醒長庚大學的學弟妹們:身為學生、每天都有人引導與照顧,真的很幸福!也鼓勵大家:從迷惘的汪洋走出自己的藍海,需要時間、需要努力、也需要一些運氣,而”Preparation is the best luck”。請各位一定要珍惜校園,這是個讓你「準備自己」最關鍵的時間與場域之一!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價值,讓每天都變得更美好一點點。 【莊校友目前於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擔任部主任,同時為本校校友總會理事長】 ▲莊校友近照。 ▲員工健康促進計畫團隊合影。(莊校友為第三排中間捧花者) ▲莊校友榮獲第26屆十大傑出女青年金鳳獎。
2025.10.02

遠距醫療-看見護理的硬實力【臨研所護理組 100 劉文琪 撰】

後疫情時代,醫療照護面臨了許多的挑戰,這場戰役讓社會各部門及醫療被迫重新構想、重新排列組合,並推動醫療產業產生全面性的革命,也改變了人們的就醫行為。另外,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智慧醫療的需求及醫療人力短缺的問題等,此時,醫療系統需要大力的突破、轉型且強化體制的「韌性」,『遠距醫療模式』的興起、,補足醫療照護模式拼圖缺少的那一片,重新開啟醫療價值的新里程。 遠距醫療利用數位技術來提供個案健康照護服務,改變人們生活型態,建置健康生活正確模式,進而解決距離與時間的限制,將醫療資源拉近平權化且落實全人、全程健康照護理念。 護理工作隨著時代的轉變也朝著智慧化發展,各種醫療科技智慧一點一滴的累積,現今的醫療環境透過物聯網(IOT)讓病患和醫療人員透過不同的設備,而提供精準一致性的訊息,並透過平台系統結合物聯網在量測資料上傳到平台,得以進行連續性的醫療照護及慢性病照護。在21世紀的醫療科技期望透過與這些設備儀器結合,分擔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的勞務,,讓民眾能在家接受醫療照護,讓病房留給急症患者是未來護理須要轉變的路程。 後進於2019年投入遠距醫療工作,致力於遠距醫療的推動與推進,在疫情時代協助服務之院所執行與設置通訊診療系統的啟動及遠距居家照護規劃,疫後並逐步配合國家政策進行遠距照護業務展開,包含國際醫療視訊診療、大家醫計畫遠距諮詢服務、HaH在宅急重症醫療遠距照護業務推動,除此之外,整合遠洋商船通訊系統,協助海上船員緊急遠距醫療看診,並落實執行ESG永續新創醫療邁進。 遠距醫療已成為醫療生態圈的重要發展方向,隨著科技進步和健康需求的變化,護理的照護範籌已經不斷延伸,如何發揮護理的硬實力,在醫療保健體系中已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後進,帶著護理團隊「上山下海、無遠弗屆」,有效地啟動並解鎖推進護理在遠距醫療的價值,提升偏鄉、離島、海上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品質,翻轉醫療的不平等,透過不斷的學習及照護的多樣性,讓患者的健康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力,並增進生活價值,我堅信未來護理的硬實力見證就在遠距醫療領域發光、發熱。  【劉校友目前於臺北醫學大學管理發展中心擔任副主任/遠距服務中心擔任主任】   ▲遠洋海員緊急醫療照護系統串接與教導(劉校友為左二)。 ▲山地偏鄉執行眼底鏡遠距醫療會診。
2025.10.02

我在屏東科技大學,天氣晴【醫技系 85 顏嘉宏 撰】

我的第一個「黃金十年」(大學醫技系4年+基礎醫學研究所碩班2年+基礎醫學研究所博班4.5年)是在長庚大學渡過的,它給了我「生存」的技能,如果沒有長庚大學的「黃金十年」,就沒有今日的”屏科大顏老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是我第一所專職的學校,科大老師的工作就是「教學、研究、服務」,跟一般大學一樣,只是在比例分配上略有不同。我在屏科大的前五年,著重在「研究」,因此以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升等為副教授。完成升等(副教授)之後,我漸漸感受到科技大學的”屬性”,科技大學的學生主要來自於「技術型高中」(舊稱「高職」),這是一群喜歡實作勝過喜歡讀教科書的學生。同時,教育部在科技大學推動「多元升等」,因此,在屏科大的近十多年,我就著重在「教學、服務」的工作。我的發展方向是「科學教育」與「創業教育」,在「科學教育」方面,配合教育部108課綱的精神-「多元學習、適性發展」,我開發了各式學科教(玩)具,用遊戲化學習的方式(結合Hidi學者的【興趣發展理論】)讓學生輕鬆學習生物相關知識,例如細胞分裂、DNA結構(雙股螺旋)及配對原則(AT,CG)、人體消化系統等等,而我所開發的各種學科教(玩)具也分別獲得了2020年及2022年的國際傑出發明家學術貢獻獎(中華民國傑出發明家總會)。 在「創業教育」方面,配合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計畫的推動,屏科大拿到2期(4年)的計畫(2020-2024),我擔任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因為我長年擔任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微型創業鳳凰貸款計畫的創業諮詢輔導顧問,因此我把這些經驗帶入校園,透過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及微學分課程(結合Kolb學者的【經驗學習理論】)負責「學生.創業家」培育。截至目前為止,超過100組學生完成他的創業項目(產品或服務)的雛型(prototype),有學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商業登記),也有學生拿到了教育部的U-Start計畫(50萬元補助)。 「我在屏東科技大學,天氣晴」,這要歸功於長庚大學的「黃金十年」,長庚大學的培育,讓我面對不同的環境,都有能力可以「生存」(符合Darwin學者的【適者生存】)。我會在屏科大繼續深耕,讓長庚大學的好名聲繼續飄揚在國境之南。今日,我以長庚大學為榮,希望明日長庚大學也會以我為榮。 【顏校友目前於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 ▲顏校友開發生物科學玩具的新聞報導。(照片左二) ▲顏校友開發生物科學玩具接受知名電台節目專訪。(照片左二) ▲顏校友榮獲中華民國傑出發明家總會所頒發之國際發明家學術貢獻獎。(照片左二)
2025.10.02

從學術到產業:求職體悟與職場心得【物治系 113 林愛音 撰】

回首博士班生涯,除了研究能力的訓練,我很慶幸參與了王鐘賢教授的產學合作計畫。這段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更讓我意外踏入「外骨骼機器人」的產業領域。當時未曾想過,課堂外的實務接觸竟成為畢業後職涯的起點。畢業前夕,我在104人力銀行公開履歷時,僅以「試水溫」的心態標註關鍵字,例如「物理治療」、「心肺復健、「專案經理」、「產品管理」等,沒想到因此被現任主管發掘。他後來告訴我,正是「物理治療+專案經理」的組合讓我的履歷脫穎而出。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機會常藏在過去的積累中。若沒有博士期間參與產學的經驗,或缺乏清晰的職涯定位,或許就無法促成這段緣分。 主動定義自己的專業形象,在履歷中清晰標註「既有能力」與「發展方向」,這不僅幫助企業快速理解我的價值,也讓我能更精準地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舞台。特別是以博士身分進入職場後,我逐漸理解這個頭銜應該是助力而非包袱,它代表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研究素養,不該成為自我設限的理由。同時,我也學會在展現專業時保持適度的自信,避免因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而模糊了自己的核心價值。 學術訓練教會我們嚴謹,但職場更需要「有效表達」。曾因過於保守追求精準,我習慣先了解事情的全面再發言,後來發現反而讓團隊低估我的能力。博士的光環不在頭銜,而在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我學會及時提出疑問,但同步說明可能的解決方案;面對質疑時,以「理直氣和」的態度爭取支持,正如一位前輩所說:「Stand your ground(站穩立場)——溫柔由你定義,但堅定是必須的。」  在產業工作中,軟實力往往比硬知識更關鍵。跨部門協調是常態,需理解工程師、業務、客戶的不同思維,並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此外,遠距協作也考驗自律能力。與國際團隊合作時,我會自訂短期目標,並每週檢視進度,避免因「不擅拒絕」而超載。對於習慣「埋頭苦幹」的博士生而言,定期盤點工作負荷、適時說「不」,才能維持效率與心理健康。產業界的節奏與學術研究不同,我逐漸理解「Work-Life Balance」並非將工作與生活切割,而是找到「讓工作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平衡點。當遇到無法改變的環境限制時,與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適應」或「創造」新做法。別低估自己的影響力—即使是一個小優化提案,也可能推動團隊進步。  博士學位不是終點,而是讓你看見更廣舞台的起點。求職時,勇敢展現專業,但別讓學歷成為與人合作的隔閡;職場中,保持學習的彈性,並記得—你的價值不在於「比別人懂得多」,而在於「能為團隊貢獻什麼」。 願每位正在學術路上奮鬥的你們,都能在未來寫下自己的獨特故事。  【林校友目前於緯創醫學科技公司智能醫療事業部擔任臨床產品主任】 ▲工作職責包括產品教學與推廣、產品臨床應用展示、研究案整理與協調、認證培訓與考核等。 ▲國內外參展。 ▲產品教學與推廣。 ▲林校友(照片左一)常於國內外展示產品的臨床應用。
2025.10.02

從病房到健身房:呼吸治療系校友的創業筆記【呼治系 101 張佳鈞 撰】

還記得第一次站上加護病房的感覺。設備運轉的聲音、各種複雜參數、醫療團隊的分工節奏,甚至回到家睡覺時,耳邊還會隱約響起呼吸器的警報聲。那段時間的經歷,在我體內留下了很深的痕跡。臨床工作幾年後,我和同樣畢業於本校呼吸治療系的 Ken,一起創立了三個和「呼吸」或「人」仍然有關的品牌。只是場域變了——從醫院走進了健身房,角色也從治療師,變成了教練、創業者,還有管理者。 這幾年,我們經營了三個空間:Tidal Fitness、Studio_Stray 和 Vital Essence。每一個品牌的誕生,都不是什麼大膽規劃或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從現場觀察中,一次次試著回應眼前的需要。   呼吸治療的底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剛離開學校那幾年,我們和大多數人一樣,進入臨床工作,從數據判讀到呼吸器設定,從照顧病人到應對緊急狀況,學習用「邏輯」、「穩定」與「系統性」來處理問題。這些學到的思維,後來成為創業時的底層骨架。即使換了場域,我們設計課程、培訓教練、建立制度時,仍會不自覺問自己:「這樣對身體結構的負擔會不會太大?這樣的操作長期下來會出什麼狀況?這樣的邏輯清不清楚?」 我們可能不夠「市場導向」,不主打快速燃脂、不做誇大宣傳,但這樣的風格,也吸引了一群對「身體感」有意識、曾在醫療體系走過一遭的人們——產後媽媽、受過傷的上班族與退休後希望重新動起來的長輩。他們不是來追求極限,而是想好好照顧自己。   三個空間的誕生:不是擴張,是調整焦點 Tidal Fitness 是我們的起點,想做的是一個有自主訓練空間、又能提供專業指導的場域。從空間動線、訓練規劃到教練制度,我們一步步摸索、微調。沒想到,越來越多自由教練主動找上門:「你們的場地可以租借教學嗎?」 這讓我們決定開設 Studio_Stray——一個專為自由教練打造的工作空間。乾淨、安靜、彈性使用,講求的是尊重專業與信任自由。 而 Vital Essence,則是我們看見來自另一群人的需求——銀髮族、術後康復者與慢性病患者。對他們來說,常見的團課強度過高、節奏過快,反而增加壓力。我們於是設計了低強度、強調呼吸與覺察的課程,也結合營養和物理治療等資源,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溫和的運動空間。 這三個空間雖然名字不同,本質卻一樣:「讓每個人有機會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重新找回節奏與感覺。」 創業,遠比想像中不浪漫。從零開始,場地設計、營運管理、人事協調、財務規劃、行銷推廣、甚至修理水管漏水都得自己處理。有時候,壓力大到胃痛,甚至凌晨還在回客戶訊息。   但也正因為這些過程,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在醫院裡,流程明確、有 SOP、有前輩、有團隊;而在創業場域裡,很多決定是模糊的、曖昧的、沒有正確答案。你必須學會承擔風險、處理情緒、面對未知。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但走到現在會越來越相信,比起快,要選擇對自己誠實。做你相信的事情,哪怕慢一點、繞遠一點,都比較踏實。 回首看,大學和臨床的每一段經歷都沒有白費。呼吸治療這門專業教會我們的不只是技能,而是一種理解人、照顧人、運用邏輯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能力,不只適用在病房,也適用在各種場域。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迷惘,不一定要馬上想清楚「我將來要做什麼」,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對什麼有感覺?什麼事情讓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理解?」 創業不是每個人的路,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每個人都可以開始練習的事。 【張校友目前經營健身房】   ▲張校友近照。 ▲Tidal Fitness 場館照。 ▲Studio_Stray 場館照。 ▲Vital Essence 場館照。

校友動態

2025.10.02

我的書寫兩三事【中醫系 104 廖得凱 撰】

我來自雲林虎尾,一個以糖業為核心所建立起來的城鎮,高中以前求學都在離家不遠處,所以選填志願來到北部後,猶如姥姥逛大觀園,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想試試看,我得承認:高中以前的生活對我來說是枯燥的。   人生的轉捩點 大一社團,大二球隊,大三念書,大四山地學習,每個時期的我都有一個忙碌重心,對於書寫,大概僅止於記錄當下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藉由文字作為心情抒發,大二雖然獲得了長庚文學獎肯定,我將榮耀歸功於晨昏顛倒的暑假課程,所有的文思泉湧來自於睡不著的夜晚和充分的白天補眠,而替代役那年是我人生中很大的一個轉折,家人送了一台還不錯的單眼相機,為了拍出好照片,我利用雙腳和公車,幾乎造訪了台南的所有鄉鎮,拍人、拍老屋、拍地景,過程中發覺攝影這個輸出稍嫌平面,如果要更具立體,必須知道被攝人事物的更多描述。學習建築,我鑽研李乾朗教授的台灣古蹟專書;學習歷史,我借閱台南市文化局的南瀛系列叢書;學習訪談,我報名公民記者的工作坊,意料之外地獲得了更完整的敘事能力。   以紀實為創作主軸 確立志向踏入外科後,不急著進入臨床,跟太太背上十公斤以上的登山包,開始長達半年的跨國旅行,旅行永遠不缺新鮮事,有了題材讓我可以進行大量的寫作,而大量的寫作又讓我在事物的發覺上更為敏銳,效應相乘下,即便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平淡無奇的事件,但我總有能力用經驗和感受悟出一番心得,由於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比起不必要的華麗文藻,以紀實題材作為文學主軸,我認為更能打動心弦。   苦難是記憶的根源 外科住院醫師訓練以及家中新成員的誕生,一度讓我忙碌到懷疑人生,套一句太太最常抱怨的:沒錢、沒人、沒時間。但痛苦過後,美跟經驗會留下,而我也把〝苦難是記憶的根源〞這句話作為核心價值努力實踐著,2024對我而言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包括訓練告一段落、新成員作息步入軌道,我也總算有閒暇重新耕耘廢棄許久的文田,把外科開刀的點點滴滴投稿院內的敘事醫學比賽,榮獲首獎,也因為時常撰文分享教學方法,一舉受推薦成為院級優良教師;以澎湖離島醫師的特別經驗,入圍了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策展活動;另外,整理過去的一些手稿給雲林縣文化局,經過層層評審,最後順利出版成書,書名:成為完整的人。 我是一名外科醫師,開刀是我的主業,書寫則是讓我恢復疲勞的最佳方式!     【廖校友目前於奇美醫院消化外科擔任主治醫師,同時支援台東基督教醫院】 ▲以澎湖離島醫師記趣入圍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策展活動。(照片左一) ▲奇美醫院院級優良教師肯定。 ▲獲選雲林縣作家作品集和出版刊物。 ▲來到後山支援台東基督教醫院。
2025.10.02

2024年日本呼吸治療協會學術集會研討會之經驗分享【呼治系 107 林瑞達 撰】

感謝萬國華老師的指導,本次有幸投稿大綱並參與日本呼吸治療協會學術集會並聽取日本呼吸治療學界專家學者分享研究及臨床經驗。日本呼吸治療協會學術集會為日本呼吸治療協會一年一度舉行之研討會,由日本胸腔科醫師、臨床醫學工程師與醫療人員進行呼吸治療學科學術交流。大會包括國際學者講座、臨床教育講座、優秀學術著作分享、濕氣治療、吸入性氣體治療、ECMO、居家呼吸治療、小兒、胸腔物理治療、呼吸器脫離、醫療安全、臨床監測學、臨床研究、呼吸治療病例分享等多項主題。舉辦日期為2024/6/28-29,為會期為期兩天,每日皆有9-10個會場同時舉行學術演講,總計約300場演講。此研討會每年於日本不同城市舉辦,今年為第46屆研討會,舉辦地點為山形縣天童市。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我深刻體會到整體活動安排相當緊湊且充實。每一天的議程都充滿各式各樣的主題演講,匯聚了來自日本以及國際邀請的學者專家,有許多值得學習與參考的資訊讓與會者能夠在短時間吸收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新知識與觀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學術界在研究態度上的嚴謹與慎重在基礎研究、臨床試驗及新技術導入層面,日本學者皆展現出極高的標準與要求。他們不僅重視證據的可靠性,更特別強調研究結果在本土環境中的再驗證,即使這些結果在國際間已獲得一定程度的共識。這種嚴謹的求證過程與態度,與我先前參與的「2023台灣急重症聯合學術年會」中對新知識的接受與應用方面相對開放的氛圍有所不同,日本學術界則顯得更加保守與謹慎。即使是一項在國外已有初步成果的新技術,日本的研究者與臨床醫師仍會選擇在日本國內特定的臨床條件下重新驗證其效果與安全性,並且密切追蹤實際應用的結果,以確保不會因環境或族群差異而產生意料之外的影響。這種重視本地再驗證的精神,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臨床應用上,都透露出對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極致重視。 綜觀此次日本之行,除了實際獲取新知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態度與方法論上所獲得的啟發。從日本學者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與運用過程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對科學精神與臨床實務之間的平衡展現出極為謹慎而負責任的態度。這種態度提升了醫療品質,也為學術研究建立了更堅實的基礎。 對我而言,這不僅只是一場研討會的參與經驗,更是一種跨文化學習的歷程。未來若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夠將這次在日本所觀察到的學術態度與嚴謹精神,應用於自身的工作與研究中。無論是面對新知識的引進、研究方法的選擇、或是技術的實際應用,皆以謹慎求實的精神為核心,為病人帶來安全與效益,也為醫學界帶來更長遠且穩健的發展。 【林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林校友於研討會口頭報告發表。 ▲報告後提問時段。 ▲第46屆日本呼吸治療協會學術集會會場。

徵才專區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