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汪洋走向藍海-我的精準健康之路【醫學系 94 莊海華 撰】

今年母親節前夕,得知了自己獲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消息。當時正在看診,第一時間就是告訴媽媽!接下來幾個月,從幾乎喜極而泣的歡欣,慢慢沈澱,回想自己最初如何認識健康促進、如何認定它為一生志業、如何漸漸學有專精,直到現在可以很有信心地推廣精準減重,並且備受各界肯定。

進長庚大學那年,大家都是才剛從高中畢業的懵懂新鮮人,我們這屆在新生訓練就遇上921大地震、見習才開始就爆發SARS、畢業前發生全球金融大海嘯…… 世界的巨輪在轉,而我也在這段時間急速成長,其中最深刻的經歷就是參與「中華民國醫學生聯合會(以下簡稱醫聯會)」。當時,醫聯會在世界醫學生聯盟因中國介入,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會籍危機。幾位熱血沸騰、志同道合的醫學生幹部一頭栽入,努力尋找各種資源及幫助,快速成長。從一無所知到熟稔國際禮儀、議事規則、甚或政治談判,盡力爭取會籍。然而,很快我們就意識到,要在國際社會受到尊重,長於論述或工於交際都是不夠的。一個團體的核心價值應該在於穩定而實際的貢獻,而非政治操作。於是我們開始努力紮根。大二那年,我在國內草創了公共衛生委員會,鼓勵醫學生突破課外活動舊有模式,轉而著眼於各項社會及公共衛生議題。同時,醫聯會夥伴們也陸續成立了難民與和平、醫學教育、性健康與愛滋、實驗室交換等委員會,使得醫學生的課外活動文化有了重大轉變。如今,六個議題導向的委員會已蔚為主流,並成為醫學生們了解自己並探索世界的重要舞台。

國內根基建立後,我們計畫爭辦2002年世界醫學生大會。但是這個會非常大,人數近千、工作人員上百、所需經費粗估兩千萬,已經有25年沒在亞洲辦過了!大家都認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時任醫學系主任黃燦龍教授親自領軍,醫學院李英雄院長也帶著我去拜會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最後在董事長的指示下,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都投入非常可觀的人力與經費來協助我們這群學生。加上政府各部門也應我們的邀請大力支持,我以主席的身份聯合台大、陽明、北醫、長庚、中國等五校,歷經長達一年半的籌備,成功取得主辦權。不但順利舉辦了五十年來第一場在台灣的世界大會,更被譽為最完美的會議之一!2003年我在荷蘭競選Director of IFMSA Support Division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一職,順利當選後,開始了以國際幹部身份四處出席會議的日子。

這段長達約六年的歲月,讓我從一個熱情但極度天真青澀的高中畢業生,蛻變為一個具備分析、計畫、協調、執行等能力,並擁有國際視野及參與經驗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立定了畢業後要成為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並以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為志業的發展方向。

成為家醫科住院醫師後,我認為「預防醫學四段七級」是最重要獨特的核心價值。延續相同熱誠,創立「健康體位國小」系列計畫。這是以兒童肥胖為主題的大規模社區研究,在幾個桃園市龜山區及復興區的國小,透過飲食、運動、行為等面向,改善學童的體位及體適能。當時從無到有的建置過程,其實非常辛苦。我一間一間拜訪學校,遊說校方和家長會加入,甚至四處奔走,做了數百個肥胖兒童的家庭訪談與上百場校園衛教。2010至2016年間,我們團隊共收案了四千多名學童,也以科學方式確認這些介入大幅度改善了孩子們的健康,發表數篇SCI論文,並獲得了2019年瑪里士青少年傑出論文獎。

接著,我又帶團隊將體重管理及體適能促進推展至職場。在長庚醫院的大力支持下,自2013年起執行「長庚醫院員工體適能」研究,共有逾六千名參加者,達到近十六萬運動人次。這項成就在2018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健康促進認證,我更受邀至世界醫院年會代表台灣分享成功經驗,林口長庚醫院並於2023年獲頒衛福部國健署績優健康職場活力躍動獎。

即便經歷多年努力,健康促進已被大家朗朗上口,但我總覺得實作起來還是不夠精確,也很難完整。為了拓展專業知能,2019年我帶著全家遠赴美國賓州,到「精準健康」的先驅機構- Geisinger Medical Center進修。這一年間,學到了肥胖醫學和基因篩檢的許多最新進展。但好事多磨,2020年初爆發COVID-19,我們一家六人被困在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經歷了沒有酒精、沒有口罩、超市被搶糧一空、大城市裡遺體多到火化不及的混亂時期;我們身上現金所剩無幾,但銀行全部沒開,只能用刷卡和ATM跨國提領支應;其中有段時間回台班機甚至完全停飛,說不怕是騙人的。當時,我在IFMSA的好友-時任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主治醫師的 Dr. Benjamin P. Geisler,主導、組織了一個橫跨五大洲九個國家的團隊,全部都是年輕醫師,進行COVID-19治療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當時醫界仍對這個突然其來的大疫情混頓不明,試著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進。記得每次開線上會議,有人剛從ICU值班結束還提到一片N95要撐一週、有人被感染正在發燒咳到停不下來,甚至有人一直在喘,而且全家都病了,但卻都鼓起勇氣繼續用自己一點力量來為其他人找方向。那段合作並不長,但讓我回想起學生時代的執著和熱情,那種想要為人類健康做點什麼的初衷,讓我重拾了久違的感動。

回國後,我結合新技術和健康促進的既有知能,主力推展「精準健康」。除了減重門診的規模越做越大,針對各預防醫學主題,也在社區、公司、國內各級醫院、診所、學會等演講近百餘場,媒體採訪五十餘場。並於2022年起受邀擔任康健雜誌的「精準健康」專欄作家。與長庚團隊合作拍攝的代謝症候群防治短片「食在養出健康身、活出幸福樂人生」,獲頒2023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影像SHOOT健康影音徵件活動金獎」。

回想過去的經歷,自己每一天都在努力前進,拼命把臨床、教學、研究、行政兼顧,希望事事都做好。幸賴師長的支持和團隊合作,我們得到好多榮耀!包括「長庚醫院優秀論文獎」多達十三次、「2020年國際外科學會優秀論文銀牌獎」、「112學年度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優秀本國研究生研究成果」,當選「2019年世界醫院聯盟青年領袖」與「第十九屆長庚大學傑出校友」。每得一個獎我都覺得很驕傲,但最高興的時刻,還是看到學校孩子們在衛教時搶著舉手大叫我知道、醫護同仁們運動時暈紅的臉上發自內心的笑、還有門診病患減重成功時藏不住喜悅的眉梢。能達成這麼多成果,我心中充滿感激,最重要是對媽媽與家人們,再來就是對母校-長庚大學,這個地方培養了我成為醫師及學者的志向及能力,奠定未來起飛的基礎。當年老師們對我無私的幫忙,讓我至今非常感激,即使在最艱困的時候,依然沒有失去對人們善意的信念!謝謝老師!

我想提醒長庚大學的學弟妹們:身為學生、每天都有人引導與照顧,真的很幸福!也鼓勵大家:從迷惘的汪洋走出自己的藍海,需要時間、需要努力、也需要一些運氣,而”Preparation is the best luck”。請各位一定要珍惜校園,這是個讓你「準備自己」最關鍵的時間與場域之一!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價值,讓每天都變得更美好一點點。

【莊校友目前於國泰綜合醫院社區醫學部擔任部主任,同時為本校校友總會理事長】


醫學系-莊海華01
▲莊校友近照。

醫學系-莊海華02

▲員工健康促進計畫團隊合影。(莊校友為第三排中間捧花者)

醫學系-莊海華03

▲莊校友榮獲第26屆十大傑出女青年金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