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務短波

經驗分享

01
自我挑戰的選擇【生醫所105洪偉珊 撰】

自我挑戰的選擇【生醫所105洪偉珊 撰】

碩士畢業後,我從陽明來到長庚,開啟了博士班學術研究生涯。我的博士班指導教授是曾慶平老師,我們實驗室的訓練是出了名的「精實」,人家說博士班是訓練獨立思考的過程,在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其實也從中在觀察老師的邏輯是如何思考的。我非常認同每一位博士,若能拿到博士學位,他必定有抽絲剝繭以及組織報告的能力。常常聽到學弟妹疑惑產業界在什麼樣的工作上會開博士缺? 毋庸置疑的是,博士在產業界一定是主管職,除了需要具備領導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外,在業界更是多了需要有做決策的勇氣(同時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曾慶平老師實驗室,大約從十幾年前就開始鑽研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分離鑑定技術,期間也與許多醫師合作,累積了許多檢測檢體的實戰經驗。剛好在我博士班畢業的那一年,這套CTC檢測技術成功的技轉給榮文生醫,並且與電子大廠英華達共同合作,要將CTC分離鑑定的流程全自動化成一台all-in-one的設備,也因為這個合作,榮文生醫需要熟悉這套技術的生醫專業人才當作窗口來與英華達工程團隊溝通。對於剛從學術界畢業的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大挑戰,譬如:平常實驗流程裡的每一個作用體積,都必須要能夠量化,才能夠讓設備有明確的目標可以執行;設備開發完成後,需要明確的列出驗證設備效能的完整計畫及允收標準;當遇到設備或流程面需要做設計變更的時候,要考慮是否對市場面或設備效能…等造成影響,需要做全盤的風險評估管理,並且與團隊討論後下決策。在這段開發過程中,我主導著生物面流程及設備自動化的實現,團隊中與我共事的同事全部都是工程師,我也必須用我的專業知識不斷地讓他們認識我、信任我,經過了整整三年的開發時程,我們的全自動化設備終於順利產出,並且在2020年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獲得企業新創獎(生技製藥及精準醫學類),這無疑是給予我們團隊極大的肯定。 以我自身的經驗,想鼓勵學弟妹們,當機會來臨時,不要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卻步,要勇敢的接受挑戰並且盡全力地努力去做,那未來便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洪校友目前任職於榮文生醫科技 營運主任/實驗室主管】 ▲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與長官及團隊合影 ▲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由賴清德副總統(左)授獎

2021.09.28

02
那些年,在長庚職治遇到的人事物【職治系108林佳宜 撰】

那些年,在長庚職治遇到的人事物【職治系108林佳宜 撰】

過去四年我在長庚的大學生活非常充實。在這個滿載而歸的旅程中,首先最要感謝的,是長庚大學職治系的系上老師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無論在專業上、或是人格的養成上,系上老師實際對於學生的付出和關心已多過於預期。在我們這一屆的班導師-孟令夫老師與沈宜璇老師,對於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論學業、臨床實習或是日常生活,皆給予很多的支持與叮嚀。 另外,就是系上提供的課程相較於其他學校而言,是多元且扎實的。每一位系上老師在課堂上給予的教學內容與解說,除了豐富、易於了解之外,在臨床實習上也非常實用。除此之外,系上也提供很多資源,像是短期與國外學校交流的機會等等,能幫助我們看見更多在專業上的不同面向。 再來想要特別提的是,在大學時我曾選修了兩年的專題課程,分別由黃湘涵老師與鄭嘉雄老師指導,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從基礎的學習如何閱讀文獻、整理文獻、學習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書寫,到更一步的著手執行實驗、分析資料、討論與書寫文章,這些都是在大學中很難得且珍貴的經驗,也由於這樣的經驗,培養了我對研究的興趣、成為我想要繼續在系上念研究所的動     機。在此要感謝兩位老師     分別對我們的教導與用心。 最後感謝在這四年來遇到的所有人們     以及這個環境;     我是個幸運的人,能夠在這與你們相識並有所成長。 【林校友目前就讀於本校職治碩士班】 ▲林佳宜校友(左二)參加2018年台韓職能治療學會KAOT跨域學術研討會議。 ▲林佳宜校友(第一排右三)於臨床實習前參加大三導生聚。

2021.09.28

03
10308.jpeg

物理治療所開業心路歷程【物治系104陳冠儒 撰】

我是物治系校友-陳冠儒物理治療師,大學畢業後我曾經在地區、區域、醫學中心等不同層級醫院擔任臨床物理治療師。在累積各臨床單位的工作經驗後,我選擇離開健保體系,回到家鄉新竹成立自費的物理治療所。 成立自費物理治療所的想法,其實在就學期間約莫大二~大三便慢慢萌芽。大學期間,系上老師們時常邀請在不同醫療領域服務的學長姐分享工作經驗;到了大四進入臨床實習時,對於臨床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我而言,在健保制度下,許多醫事專業容易在臨床工作上受到限制,以至於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無法完全應用。 畢業後,我一邊在醫院工作累積臨床工作經驗、一邊規畫著物理治療所的藍圖。除了能累積經驗,更能親身體會到不同臨床治療流程與行政模式的優缺點。此外,我也時常利用工作之餘,回到母校向師長們請益與討論。 對於有自行開業想法的系友和在學的學弟妹們,我會建議在學期間,要跟著系上安排的課程步調,紮紮實實的打好專業上的基礎;就業初期可以嘗試在不同醫院、診所與治療所等臨床環境累積工作經驗,一來可以累積臨床實戰經驗,二來也能吸取各醫療院所的臨床治療流程及行政工作的特點,最重要的是能夠確立自己的志向,適合健保治療還是自費治療的工作內容! 在籌備開業的過程,我會建議一定要熟讀包括:物理治療師法、物理治療所設置標準、消防、裝修與會計等等主要相關的法規,並且多向師長及有開業經驗的學長姊請益討論。以我自己當初籌備經驗來說,即便準備的再充分,都還是覺得有努力的空間,甚至開業至今將近一年,依舊常常覺得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雖然很有壓力,但我認為這是開業負責人必須要承擔的壓力與責任,不過轉個念頭,其實擔任何工作都有壓力,唯有能享受工作中的壓力,才能體會到不同工作中的樂趣喔! 【陳校友目前為權域物理治療所負責人】 ▲徒手治療-關節鬆動術 ▲場邊防護-運動貼紮 ▲權域物理治療所內部照片 ▲陳冠儒校友受邀高中生職涯講座

2021.09.28

04
10306.jpeg

醫放系校友求職經驗分享【醫放系碩班96李明芬 撰】

執照落榜,研究所陪榜,這是進入長庚醫學物理暨影像科學研究所之前我的寫照;現今的大學畢業生誰不迷惘?但只要有魯蛇病視感,永遠不會太晚。 走過國家級研究單位動物影像窗口,歷經北部醫學中心急診大小夜診斷放射科,現在的我已是擁有十年資歷的放射治療醫學物理師,並身兼醫學物理學會理事與公關副主委。但這些好似可以騙騙版面的經歷,跟許多厲害的學長姐比起來,或許只是眾多長庚校友的普通人。 「擁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我念完碩班最深刻的成長。在跑data做實驗的過程中,也許無感這樣的抽象文字,專業能力的養成     總是遷移默化的嵌入了神經中樞,醫學物理專業的紮實教育只是低消。許多踏入社會前的思考訓練,才是離開學校後,最深刻的感受     ;而這些日常或習以為常的點滴,都只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對於選擇     白色巨塔的放射師或物理師     這類平凡的醫事職類臨床工作者而言,人生就是這樣routine一輩子了嗎?不對,我不想啊! 辭去八年的醫學中心工作,我跳離舒適圈,踏進偏鄉私立醫院。對於天生沒自信的人種來說,開發了自己醫學簡報的喜好     ,獲得簡報大賽獎,根本已經人生圓滿。「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因為這是     人生     走向更好未來的重要力量。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長庚老師們讓我印象深刻的訓練。不同受眾不同環境場合,每一次難題發生,都是淬煉,都是     一次成長。打開思考的格局之後,需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個經驗     的練習,踏實是精進和內化     的重要過程。接下來別忘了學習分享和感謝,而此時你會驚覺,原來可以學到的更多。 研究所期間全英語的專業環境圍繞,當下的壓力是殘酷的,但現在的回憶卻是美好的。碩士班養成教育中,教會我邏輯思維和規劃佈局,在開始做前,早一步植入腦袋,無論是在臨床工作或研究教學上。勇氣與挑戰更是另一個成長的檔次,當驗收的機會來臨,便是拼湊勇氣學習和堆疊自信的試煉。 從台下學生到台上講師的身分突破,讓我深感突破舊有的枯燥課程與框架是重要的第一步。單就自己過去研究所期間在學生角色上的經驗,師長們無疑做了最完美的示範,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如何打破繁雜形式,是思考的核心,緊鄰臨床工作實用性和課本的連結,就是最好的串接。除了臨床教師和輻射防護講師,更難以想像的是,膽敢出來攪和政治參與決策,參與公眾事務需要更縝密的思緒和判斷,長庚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絕對讓你擁有挑戰的勇氣,甚至對於醫學物理師專業考試,妄自菲薄考生變考官的身份轉換,這些都跟2020的世界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謝謝杜書儒老師和趙自強老師當年的指導,當年自由開放的美式     風格,讓我跳脫傳統的台灣學制,勇敢成長。長庚醫院的李紳豪物理師和羅慶榮物理師,更是我橋接臨床工作的重要引水人,當年博班前輩中的林慕涵學姐和吳書瑋學長,更是強大校友們     開花散葉的溫暖夥伴。每當在專業領域上受到好回饋,總讓我立即想要飲水思源,回來深深感謝。 【李校友目前任職於大林慈濟醫院 醫學物理師/輻射防護師】 ▲李明芬校友(中)近照。 ▲李明芬校友亦擔任醫學物理學會理事。

2021.09.28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