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2024.10.08

11月16日校運會活動,歡迎校友踴躍報名

親愛的校友們,長庚大學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又要開跑了🏃‍♂~ 長庚大學及校友總會藉此機會邀請校友返校聚會參加運動會及園遊會,歡迎全家出動共襄盛舉~ 🥇活動行程: 一、校園路跑(競賽組及休閒組):上午9:00檢錄; 9:15開跑(預計) 請您於當日上午9時前至活動中心廣場的【校友服務區】檢錄報到,競賽組領取號碼衣、休閒組領取手腕帶,現場會有秘書室同仁(舉牌)為校友服務,完賽提供禮品一份。 *校園路跑休閒組於9:15鳴槍起跑,終點將於9:55關閉,請於9:55前回到終點(操場)。 二、親子園遊會:上午10:30~13:30 秘書室及校友總會將擺設攤位為本校經濟不利學生募款,歡迎校友蒞臨參與。 三、鋪天蓋地趣味競賽:下午14:25-14:40檢錄;14:40開跑(預計) 請您於當日下午14時25分至司令台檢錄報到及熱身,司令台旁會有舉牌【校友服務】,秘書室會至現場協助校友們,完賽提供禮券一張。 🥇「校園路跑」、「鋪天蓋地」校友報名連結(報名至10/30止):點此報名

活動訊息

2024.10.08

畢業一、三、五年校友問卷調查,抽千元電子禮券

一、為提高本校畢業生問卷填答執行率,進而分析畢業生流向及就業情形,以作為課程規劃及校務改善之依據,並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校友的意見回饋對母校教育改革具重大意義!
2024.10.09

114學年度碩士班、博士班甄試招生

各項時間內完成報名作業手續。
(1)113年10月9日上午9:00~10月24日下午3:00止:申請報名費繳費帳號(共14碼)。

榮譽消息

求學經驗分享

中醫系.jpeg
01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International Health & Tropical Medicine (IHTM)【中醫學系 105曾詩婷 撰】
2024.10.08
牛津的教學模式與台灣教育最大不同處是,課程以批判性思考及獨立思考為主,強調不該完全相信論文、或是課本上的講法、及結論,需要仔細思考並且使用不同論文、或是證據加以佐證、或是反駁才較能有所總結,並了解每個證據背後的限制。雖然這種教育方式剛開始既陌生也很困難,但多次學習後反而發現自己之前許多學習盲點,對於讀論文並且了解真相十分有幫助。其中小組合作討論為主則是另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學習方式,老師授課時不了解的內容,在討論過程中經由同學的互相分享以及實際案例,獲得更多資訊讓記憶更深(圖一)。 我們班雖有半數是medical doctor,但還有其他各種不同背景的同學,每個人至少在低收入國家工作有一年以上的經驗,討論時因彼此背景經驗差異大,所以提供非常多元並且全面的思考(圖二)。 Peer learning除了自己班上外,與自己學院同學的相處也是牛津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牛津是全世界少數有學院制度的地方,掌管學業以外的事物,如食宿社交等(像是電影中哈利波特是葛來分多學院,所使用的交誼廳及宿舍)。每個學院也各有特色,希望收的學生各不相同,因此在收到programme offer同時也會收到學院的offer。因此在學院遇到的同學們都是各種不同的專業,而不同專業在聊天時更有幾乎激發出不同的想法及火花,曾經有位學長說過,在這裡課業以外的”閒聊”更為重要,藉由不同角度的切入,更能提供你不同的想法及方向。 英國國會報告 英國國會報告則是IHTM每年的大事,英國國會在幾年前就開始與IHTM合作,國會議員給予想要了解與國際醫療相關的主題,我們則分組查資料並且報告。為何英國要在意國際醫療? 因為英國是世界組織(如WHo、World Bank…等)裡面最大資助國家之一以及具影響力之決策國,而這些國際醫療相關決策都是在國會裡面進行討論。國會在決策前會找相關的醫療專業人士諮詢評估並且給予意見,因此與IHTM合作則是提供他們另一種專業參考及諮詢。據說之前的學長姊都表現得很好,有不少國會議員後來諮詢或是做決策時,都會拿之前學長姐準備的資料去使用。教授們說國會議員們有提到所諮詢的大多單一專業人士,我們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人,因此給予的專業角度及建議意見時常令人耳目一新。通常與國際醫療相關的議題與分組在兩個月前給同學,要做policy brief以及報告簡報(policy brief會刊登在公開國會議會的網站上),報告時間限制一組十分鐘,要介紹自己的背景及來自的國家,據說之前有些議員反而會較有興趣你的背景及你的看法,而不是報告內容。 英國國會其實會在固定的時間請不同的專家學者在不同的會議廳裡報告(很像參加醫學會時有不同主題可以聽)。我們也是被安排到一個小會議廳,其實議員大多都很忙,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就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來回不同會議廳,當然更多時候是議員的國會助理來聽作筆記,或是直接看policy brief。當天有兩位國會議員在場,其餘都是國會助理,有一位議員負責國際事務的議員還分享了他到非洲國家的見聞。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查資料、準備還有反覆練習,時常一剛開始報告的議題方向跟最後的方向完全不一樣。準備報告過程其實比報告還要來得緊張,真正上台後反而覺得都還好,現在可以說”我是台灣第一位到英國國會報告的台灣中醫師 (圖三~五)!” 最後分享一位牛津教授的話:”如果你進入牛津沒有懷疑過自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你真跟牛頓一樣聰明,但這個機會極少。第二你過於自信,這個反而很危險。因此懷疑自己是很正常的,牛津的教授不是笨蛋,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人才。” 因此也鼓勵各位,如果想要嘗試自己覺得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的,還是要試著努力付出,如果成功了也相信自己足夠的能力能夠成功! 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ScIHTMOxford 網站連結: https://www.ox.ac.uk/admissions/graduate/courses/msc-international-health-and-tropical-medicine 【曾校友目前任職於高雄長庚中醫骨傷科擔任主治醫師】 ▲圖一: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左一為來自菲律賓的醫師,中間為來自阿根廷的科技人員。我們當時在扮演非洲豬瘟的豬農。 ▲圖二:念書小組,左一是亞馬尼亞的社工師,之前在戰爭區的紅十字工作,右二是菲律賓的醫師,之前是一個小島的醫療主要負責人,右一本身是敘利亞難民,後來到土耳其當藥師。 ▲圖三:英國國會,有一般區域,一般民眾可以申請參觀(還有看到一家人推著嬰兒來的)。 ▲圖四:在牛津考試要穿正裝(Gown),第一場考試要別白色康乃馨,中間是粉色,最後一場考試是紅色康乃馨。圖為我們考完試後相約到Radcliffe Camera 照相,我們班全部的人穿正裝還變成觀光客的另一種拍照的背景。 ▲圖五:Oxford Union 辯論賽,我同學都說怎麼我看不出來那麼會帶動人心,我說,跟台灣的選舉學的。
實習課(帶團體).jpeg
02
乘風破浪的碩班旅程【護理系 111 郭美君 撰】
2024.10.08
雖然去年七月我從碩班畢業,但至今仍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的人生規劃中從沒想過要去進修碩士,記得是在學姊威脅鼓勵參半的引導下倉促報名,就這樣開啟我三年乘風破浪的碩班之旅,也因此我遇到了她—王怡文老師。 剛入學時手忙腳亂,在職場、家庭及學業這三者之中取得平衡,為首要且艱鉅的挑戰。起初周遭的朋友都不看好我,甚至打賭我半年就會休學,其實我也真沒想過畢業這件事,求學道路中佈滿荊棘,每走一步我都想著放棄,時刻否定著自己。入學的第一年,我的家庭跟工作瞬間風雲變色、支離破碎,當我打算跟老師提出休學及目前遭遇的困境時,腦海中已想過各種老師會說的話跟建議,最後老師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拍拍我肩膀的瞬間,我終於放聲大哭,將壓力全部宣洩出來,而老師就在一旁靜靜地陪伴我,直到我平靜下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老師對我說「什麼狀態下的你都沒有關係,都是你的一部分,我也都會在你的身邊陪著你,只要你需要;讀書很重要,但這不是生命的全部,你要過得好,一切才有意義」這一段話至今仍刻在我的記憶中,我永遠記得當時老師的溫暖包容,接住了萬念俱灰的我,負面情緒得到釋放,讓我重新整裝出發,再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從開始到最後老師都是我在讀碩班的支持力量,任何時候都可以接收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包容,即使畢業後也是如此;這三年來除了知識上的增長收穫之外,更寶貴的是了解到變好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自己,在這三年的時光裡雖然發生很多事情,但也透過這些經歷慢慢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讓自己變得更好,雖然未必能像鑽石般光芒萬丈,但始終能和太陽一樣溫暖有光;也提醒我自己在職場的道路上除了精進學術研究之外,也要學習接納每個時候的自己,並在能力所及之處理解他人的難處,希望每一個在學習的道路或生活上歷經苦難的人,都可以帶著從容與堅毅的態度向前行。 【郭校友目前任職於八里療養院511病房擔任護理長】 ▲護理系碩士班上課情況。 ▲護理系研究所實習課(帶團體)。
2023年ERS國際研討會之經驗分享【呼治系 107 歐卓欣 撰】
03
2023年ERS國際研討會之經驗分享【呼治系 107 歐卓欣 撰】
2024.10.08
本人非常榮幸能在2023年歐洲呼吸學會國際大會(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gress 2023)中進行論文口頭演講 (圖一及二)。該大會是由歐洲呼吸學會(ERS)主辦,每年一度,匯聚了來自呼吸道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與會議人數每年多達1萬人次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呼吸醫學會議之一。在這個盛會上,全球呼吸專家齊聚一堂,展示並討論呼吸醫學領域的最新科學和臨床進展。大會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共分成80個分會議,包括產業技能實驗室研討會、海報展示和口頭報告等。此外,大會前一個月陸續還有多個線上課程舉行,涵蓋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主題。 會議日期是在2023年9月9日至9月13日舉行。舉行的地點是Allianz MiCo會議中心,該會場的規模與場域十分宏大,相當於國內南港展覽館的10倍。在這裡,可以看到各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有許多藥物和醫療器材廠商展示其最新產品,與會者還可以親自試用這些創新產品。大會安排本人於9月11日進行論文口頭演講,在此場會議中我見識到當時備受矚目的技術-單細胞定序技術(single cell sequencing)。這種技術目前在全球各基礎醫學研究領域裡是常見的,以我所參與的場次會議裡,在5位講者所提出討論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就有3篇研究都採用了這項技術。然而,在台灣進行單細胞定序的費用較高,所以在我研習基礎醫學研究過程裡也是相對鮮少看到這種應用,能有這樣學習機會,令我感到非常的期待與新奇,也幫助我能更深入理解肺動脈高壓的最新研究和治療進展。 回顧本次會議,我深感收穫豐富。在各類分會和研討會中,我不僅領略到眾多創新技術和前沿研究,也與全球呼吸領域的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尤其是單細胞定序技術的廣泛應用,更令我印象深刻。儘管該技術在台灣推廣應用面臨成本挑戰,但其在國外的廣泛應用及其所帶來的研究突破,為我們未來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在參與會議期間,我也有機會親身體驗了許多新藥物和醫療器材的實際操作和應用。這些產品代表了當前呼吸醫學領域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未來治療和管理呼吸疾病的新方向。透過與廠商代表的交流,進一步了解了這些創新產品的研發背景和臨床應用前景。 參加2023年歐洲呼吸學會國際大會不僅是寶貴的學習與交流經驗,更是拓展個人國際視野、提升專業水準的重要契機。能有幸與全球呼吸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分享與對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提升了本人對呼吸醫學領域的了解,我期待能將這次會議中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應用於未來實際研究工作中。這次米蘭之行,不僅豐富了我的學術經歷,也為我提供了與國際接軌、了解全球最新科研動態的寶貴機會。未來,期許個人能持續關注和參與此類國際會議,保持學習並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並為推動呼吸醫學的進步而努力。 【歐校友目前就讀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呼吸照護暨重症組二年級】 ▲圖一:2023/9/11進行論文口頭報告。 ▲圖二:2023ERS會議大會入場。
從長庚大學到國際舞台:我在科學探索中的多元研究經歷與跨界挑戰【生醫系 100 蔡弼丞 撰】
04
從長庚大學到國際舞台:我在科學探索中的多元研究經歷與跨界挑戰【生醫系 100 蔡弼丞 撰】
2024.10.08
當我2007年進入長庚大學就讀時,仍然是生命科學系,2011年畢業時已更名為生物醫學系。在生醫系期間,我在游佳融教授和譚賢明教授的實驗室進行了一個暑假和一個學期的研究。之後於2013年進入生醫所生化分生組,並在曲桐副教授(Scott C. Schuyler)的實驗室進行研究並取得碩士學位。2016年至2020年進入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在新藥開發公司擔任癌症藥物研究員,現任職於日本岡山大學助理教授。 回顧我的學術歷程,從長庚大學時期的癌症相關分子生物學研究,到東京大學探索蛋白質結合位置,再到新藥開發公司進行癌症藥物開發,如今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光合作用酵素的蛋白質結構,每一次領域的轉換,都是在長庚大學時期所受的訓練支持下完成的。長庚大學的教育讓我能夠靈活適應不同的研究領域,並且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 在大學期間,從三年級開始的小班級期刊文章專題討論,讓我能夠直接向優秀的老師們學習如何閱讀和解析期刊文章,並從中獲得扎實的訓練。這些經驗讓我更早地熟悉了閱讀期刊文章的技巧,並提升了我的科研素養。此外,長庚大學生醫系及生醫所在每週五下午舉辦的演講,涵蓋廣泛的主題,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研究和經歷,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也讓我更習慣並不害怕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 在硬體方面,長庚大學擁有先進的實驗室器材和充足的實驗儀器,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方面,生醫系及生醫所的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未來發展,致力於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獨立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 我很榮幸能成為長庚大學生醫系所的一分子,並深深感謝母校在我學術道路上提供的支持和培養。長庚大學的教育不僅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培養了我面對不同挑戰的能力,讓我能夠在學術和職業生涯中不斷前進。 【蔡校友目前於日本岡山大學異分野基礎科学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 ▲蔡弼丞校友近照。
醫學院一路走來,在教育學院寫下學生的句號【早療所 108 李聞一 撰】
05
醫學院一路走來,在教育學院寫下學生的句號【早療所 108 李聞一 撰】
2024.10.08
還記得大學選擇就讀物理治療系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喜歡運動,希望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物理治療師。直到在醫院實習接觸到各種因為遺傳、意外、家暴…而成為身心障礙孩子。有感這些孩子除了身體情況外,將來還要面對家庭、校園、社會等環境挑戰的不容易,萌生為這群特殊需求(特需)孩子服務的志向。由於過去的專業養成著重運動醫學領域,自認對早期療育(早療)領域學養相對不足,遂報考國內唯一具醫療特色的早療所,在早療的專業上學習。 早療為跨專業合作領域,所上無論師資、課程、同儕的組成相當多元,讓我在醫療、教育、社福等領域的學術和實務都建立深厚的認識。更感謝靄雯及惠茹兩位老師,不僅悉心教導、啟發學習、引薦人脈,更耐心指導學術發表,在學期間數度獲獎,確立學術研究的基礎和興趣,師恩難忘!在學期間同時亦投身地區醫院成為兒童物理治療師,將所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實踐在實務中,為特需孩子、家庭的未來作貢獻。 思索生涯發展,回顧過去所學、實務實踐、及服務特需孩子的志向。深感「社會共融」才是保障特需群體生活參與和生活品質的關鍵,促使攻讀博士班的想法,更進一步精進自我,未來在社會及高教領域中為障礙者的社會共融作貢獻。在醫療、教育、社福各領域的升學抉擇中,最終選擇了特殊教育學,因為成功的融合教育是實踐社會共融的關鍵一步。學校是孩子未來的起點,更是孩子生活參與的重要部分,融合教育讓學校所有學生都能在一起,不論一般學生還是特需學生,讓他們學會彼此合作與相處,學會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個體和態度。 在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學習的過程中,習得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更深入認識教育學、社會學對障礙、共融的詮釋;精進自身的學術能力、出國發表等 。筆者目前以適應體育領域作為發展方向,以適應體育促進特需孩子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健康及生活參與的休閒活動、更是促進融合的媒介。筆者現在的導師-義村老師,以身作則是他身體力行的格言,為推廣運動平權,筆者在他主導之「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的帶領下和很多的身障朋友共同完成數場路跑及鐵人三項賽事,鍛體、煉心。幸得師長及同儕的賞識和給予機會,筆者曾有幸代表系所接待到訪貴賓、兼任授課、錄製電台節目、舉辦親子講座、獲獎學金、補助出國交流…,一切井然有序地逐步成為期許的自己。筆者從醫學院一路走來,準備在教育學院寫下求學生涯的句號,期許未來能匯整兩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社會共融、共好,貢獻綿力。 即使沿路貴人,一路走來絕非一帆風順,當中充滿困惑、疑問、挫敗、痛苦…,流過很多的淚水,更多的汗水。寄語在低潮中的讀者們、母校的學長姐弟妹,「人生如馬拉松」。努力的過程可能是孤獨、是痛苦、是無助的,遇到難關可以停下來休息、補給,先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夠認清方向堅持前行。在終點回首一眸,過去的努力成為今天成功的養分,會感激昨天堅持的自己。如過去對運動的興趣、在運動醫學的培養,經過早期療育、特殊教育的轉折,最終應用在適應體育的領域上。雖然目前仍在起點附近努力,遠遠看不到終點,但筆者始終堅信著,共勉、祝好! 【李校友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博士班】 ▲錄製電台節目與大眾分享專業知識。(左為李校友) ▲代表臺師大特教系接待新加坡外賓。(右為李校友) ▲參與鐵人三項賽事。 ▲與早療所學弟妹進行座談會。(第2排左起第4位為李校友) ▲與早療所同儕共同舉辦親子講座。 ▲與摯愛的師長-黃靄雯副教授合影。(右為李校友)

求職經驗分享

2024.10.08

醫放師or醫學物理師只能二選一嗎?:解密醫學影像人才的職涯可能性【醫放系 94 翁啓昌 撰】

當年在高中聯考後進行志願選填時,由於資訊較不發達,一方面想尋找與醫療相關之科系,再加上家人認為長庚大學為台塑體系之相關企業,後續有比較高的機會能至長庚醫院工作,帶著這個美麗的誤會,我因此進入到長庚大學醫放系的這個大家庭中。在長庚大學就讀的過程中發現,雖然這個地方時而雲霧飄渺而伸手不見五指,有時風強雨驟讓人出行略為不便,但是沒辦法抹滅的就是這個獨特的環境,再加上系上認真且優秀的教師群,讓我在大學時對醫放專業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並順利取得放射師國考証書。 隨著畢業且服完兵役後,我開始思考除了在臨床上擔任放射師或醫學物理師(需繼續進修並取得碩士學位)之外,醫放系的專業背景有沒有其他的工作機會可以一展長才。剛好系上魏孝萍老師正在徵聘研究助理,也因為這個機會我開始踏進放射藥物的研究領域中,了解了許許多多放射性藥物標幟、生物活性試驗等實驗所需技術。本著對這個領域的研究熱忱,我後續於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完成我的博士學位並至美國賓州大學(Dr. Mach實驗室)進行將近三年之博後研究生涯,且非常榮幸地於2019年獲得長庚大學教職的職位以貢獻所學。 綜上所述,我很感謝於大學就讀時期系上師長所給予紮實的專業學識(如放射物理學、保健物理學、放射藥物學、…等),讓我能在後續的求學路上減少許多彎路,並且找到除了醫放師與醫學物理師之外職涯的可能性,這也的確呼應了醫放系的教學宗旨,培養醫學影像的專業人才! 【翁校友目前任職於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翁校友(左下三)於92年與同學課後合照。 ▲翁校友於107年與Dr. Mach於UPenn合照。

校友動態

Creating Aluminosity──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沙龍音樂會【醫技系 99 陳信旭 撰】
01
Creating Aluminosity──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沙龍音樂會【醫技系 99 陳信旭、生醫系 112 吳芯宇撰】
2024.10.08
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創立於2022年,由一群熱愛弦樂演奏,屆數跨度長達15屆的校友與在校生組成。以「將音樂融入生活」作為號召,舉辦沙龍性質的音樂會,讓已經畢業的弦樂社校友持續有舞台演出,並廣邀校內外好友們一同親臨現場分享音樂。2024年初,第二場的沙龍音樂會──「Creating Aluminosity」於Duo Space多功能活動空間舉辦,現場準備茶飲,以一至六人的室內樂為演出形式。 音樂會由音樂劇電影「大娛樂家」的組曲開場,其歡快的曲風以及原電影的涵義也代表了我們演出者的熱情。接著是法國作曲家勒克萊爾的雙小提琴奏鳴曲,將義大利經典的技法與法國音樂高雅華麗的風格融合讓人彷彿置身凡爾賽的宮廷之中。 緊接著登場的是由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所做的大提琴獨奏曲「寂靜森林」。抒情悠揚的樂音展現了歐洲清幽的森林之景。同樣描寫捷克景色的史麥塔納所做的「莫爾島河」,以本團的特色組合──中提琴四重奏接續演出,樂曲內各種靈活的旋律變化敘述了莫爾島河流經的景色。 中場以作曲家馬斯內的小提琴獨奏名曲「泰依絲冥想曲」作為開端。安祥的樂音形容歌劇中女主角泰依絲的心境轉換,充滿昇華與和平的氛圍。接著是激情澎湃的柴可夫斯基弦樂六重奏「佛羅倫斯的回憶」第四樂章,嘈嘈切切如雨點般緊張急促的旋律,最後在急板迎來樂曲最終的火花綻放。 激情過後,中提琴版無伴奏卡農作為引子開啟了下半場,接續著由作曲家霍夫邁斯特所創作的中小提琴二重奏,兩個音域不斷的對位輪唱,豐富了聽覺饗宴。爾後由校友賴彥妤編曲的歌劇魅影組曲,展現了校友團成員的創造力,聲響效果絕佳,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 最後壓軸的是「樂來越愛你組曲」以及由校友陳信旭編寫的「IDOL」,以鋼琴五重奏加上木箱鼓的組合呈現,尤其做為整場安可曲的IDOL,極快的速度與極興奮的熱情渲染了整個場地,最後更是以禮炮作為演出的收尾,效果十足。 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預計每年舉辦一至兩場的沙龍音樂會,期望可以用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與創作,將美好帶給校內校外的親朋好友們。歡迎追蹤「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的facebook或instagram粉絲專頁,最新的演出訊息將會公告於此。關於本場音樂會的實況錄影也已放上「長庚大學校友弦樂團」YouTube頻道,歡迎觀賞聆聽我們的演出。 →點此欣賞影片:長庚大學弦樂社校友團 Creating Aluminosity 精彩片段 【陳校友目前於新隆醫事檢驗所擔任醫檢師,同時兼任台北市民交響樂團團員;吳校友目前於國立成功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許多校友和校外民眾來欣賞演出。 ▲四重奏合照。 ▲六重奏合照。 ▲演出者合照。
校友回娘家:長庚大學醫學院參訪記【物治系 96彭宜玲 撰】
02
校友回娘家:長庚大學醫學院參訪記【物治系 96彭宜玲 撰】
2024.10.08
2024年4月26日,東海大學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位學程的吳旻寰主任和我,帶領著大一至大三及進修部四年級的學生,前往長庚大學醫學院進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參訪。作為長庚大學復健科學研究所的校友,我們帶著學生回到母校,這既是一次尋根之旅,也是一次專業領域的交流學習。 早上八點出發,經兩小時的車程後順利抵達長庚大學。參訪活動首先邀請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的謝婷婷老師為我們進行一場活潑精彩的演講。謝老師介紹了該學程的發展起源和展望,並分享了健康照護產業的最新發展趨勢,讓學生對該領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擴展對未來進修和就業的選擇。接著,物理治療學系王鐘賢老師的演講精彩且深入淺出,讓學生們受益匪淺。王老師幾十年來在產學發展上的成就和理念,讓學生們對醫療運動復健的前沿技術和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敬佩 (圖一)。 中午用餐過後,學生們分組參觀了中醫系的VR教材館、長照中心和環狀運動實驗室,同時王鐘賢老師也講解環狀運動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 (圖二)。這些先進的設施展示了長庚大學在教學和研究上的創新,學生們也有機會親身體驗,感受到現代科技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此外,學生們也自由參觀了台塑文物館,瀏覽台塑集團的歷史和發展過程,讓這群新一代的年輕學子對這個企業巨頭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企業文化和歷史的厚重 (圖三)。 此次參訪讓我深刻感受到母校的變化和進步。雖然時隔多年再度回到母校校園,感受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懷,熟悉的是老師們依然溫暖和專業 (圖四),陌生的是校園裡許多設施已經煥然一新。尤其是第二醫學大樓地下室全新打造的長照中心和模擬高齡長者各種退化所需的輔具,一應俱全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展示了長庚大學在老年醫學和康復科學上的深厚實力和創新能力。這些設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未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感謝長庚大學的培育,讓我能帶著自己的學生來開眼界。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機會與母校交流,共同推動高齡健康與復健科學的發展。 【彭校友目前任職於東海大學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位學程擔任助理教授】 ▲圖一:上午葉婷婷老師與王鐘賢老師兩場精彩演講後的合照留念。(左一為彭校友) ▲圖二:王鐘賢老師為東海大學健運學程學生和老師講解環狀運動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 ▲圖三:參訪學生大合照,感謝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林佩欣主任與葉婷婷老師熱情招待和安排。(中間手持旗幟為彭校友) ▲圖四:回到物理治療學系和張雅如老師及鄭智修主任問好,非常開心見到老師們!(右二為彭校友)
從草根研究到國家榮譽:一位長庚校友的創新之旅【臨研所 111 張耕閤 撰】
03
從草根研究到國家榮譽:一位長庚校友的創新之旅【臨研所 111 張耕閤 撰】
2024.10.08
在科學和創新的世界中,每一次突破都象徵著無限的可能。作為長庚大學的一名校友,我有幸經歷了從基礎研究到獲得國家榮譽的旅程。這一切始於我研發出的『精研草本淨鼻法』,這個創新的方法幫助我獲得了國家新創獎(第十六屆)和國家品質標章(第二十三屆),為我日後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進入博士班後,我有幸得到指導教授張沛鈞老師的細心指導,在他的帶領下我進一步鞏固了基礎研究的能力,開始將精研草本淨鼻法應用於鼻竇炎和鼻息肉治療的基礎研究探索中。通過這些努力,我不僅得以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研究論文,而且連續三屆獲得了國家新創精進獎(第十七、十八、十九屆)和兩屆的國家品質標章(第二十四、二十五屆)。 這個成就不僅是對我個人努力的肯定,也反映了長庚大學培養學生的成功。但我並沒有止步於此,結合博士班的學習,我繼續將這種創新治療法進一步開發。在無數的努力後,令人驚喜地它的商業轉化產品最終獲得了由衛福部和經濟部共同主辦的『國家藥物科學研究發展獎(第二十一屆藥科獎)』之醫療器材類的銅質獎。這個獎項是醫藥生技產業的年度大獎,是至高的榮耀。在眾多優秀的產、官、學界產品中,我成了唯一一位以個人名義獲獎的人。 在衛福部長拆開信封並宣讀得獎名單時,我不禁喜極而泣,一切都感覺如夢似幻。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旅程,我深深感激。特別要感謝張沛鈞老師、石宗憲老師和洪千惠老師的悉心指導,讓我有機會從臨床走向實驗室,再從實驗室的發現運用到臨床,實現了作為一名醫生最美好的夢想。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個人成就的象徵,更是長庚大學培養和支持創新思維的最好證明。  透過這次的經歷,我更加確信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每一位長庚的校友都有能力為社會做出重要的貢獻。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期待看到更多長庚校友在各自的領域中繼續取得傑出的成就,共同為社會的進步締造新的奇蹟。 【張校友目前任職於嘉義長庚耳鼻科擔任科主任】 ▲我(左)與博士班指導老師張沛鈞教授。 ▲獲頒國家新創獎授獎。(副總統頒獎,張校友為左邊第四位)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左為張校友) ▲藥科獎授獎。(左為衛福部長,右為張校友)
走過長庚的神經科學之路:神經胜肽與我的旅程【生醫系 楊佳鈞 撰】
04
走過長庚的神經科學之路:神經胜肽與我的旅程【生醫系 楊佳鈞 撰】
2024.10.08
感謝生理藥理學科的盧主欽老師邀請林雅婷學姊回學校分享經驗,學姊自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實驗室生活,並在陳景宗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成長茁壯,從碩士班到博士班,學姊從沒有考慮過其他學校,亦不曾後悔自己的選擇,並自稱是「打從骨子裡的長庚人」。 學姊目前於臺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專注於中樞胰島素信號的調控和代謝性疾病,並以神經胜肽對代謝失調的影響作為研究主題,透過細胞培養實驗和動物模型研究解釋神經肽受體如何調控胰島素信號傳遞,進而影響能量平衡和血糖調控。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深入探討了中樞胰島素信號在代謝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還揭示了神經肽對食慾調控及能量代謝之重要性,為我們理解代謝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驗證據。憑藉著優秀的研究成果,學姊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僅為未來的學術事業奠定了堅固的基礎,還為學術界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段經驗當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堅定的學術研究者,秉持著長庚大學的校訓「勤勞樸實」作為人生路上的信念,持續在學術的路上努力,學姊以自身經驗激勵我們,雖然研究的路上充滿孤寂及挫折感,但腳踏實地的學習,路才能走得更長遠,學姊只和自己比較、不怕落後,因為她相信只要繼續往前走,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到,並期許自己未來有一天,能以自身力量回報長庚生醫。 演講尾聲,學姊強調出國經歷對於有意願從事教職者的重要性,她指出,出國經歷是一個加分的必要條件,能夠豐富我們的學術視野和國際交流,提升自己在學術領域的競爭力,此建議讓我們意識到,要成為一位傑出的學者,除了努力學習和研究,還需要積極開拓國際視野。學姊的演說讓我們深受啟發,她的堅持和努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盧主欽老師邀請畢業校友回娘家,親自頒發感謝狀。(左為楊校友,右為盧主欽老師) ▲盧主欽老師介紹畢業校友給學弟妹認識。(左為楊校友,右為盧主欽老師)
生成式人工智慧於磁振造影之應用【醫放系89 翁駿程 撰】
05
生成式人工智慧於磁振造影之應用【醫放系89 翁駿程 撰】
2024.10.08
翁駿程是長庚大學醫技系放射組(現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大學部第一屆畢業校友(2000年畢業),現職為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專任教授兼副系主任、與放射醫學研究院醫學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合聘於長庚大學人工智慧學系等。翁駿程教授的團隊致力於人工智慧生成式醫學影像的研發,與澳洲昆士蘭大學莊凱翔教授研發「深度學習網路於鼠腦磁振影像之線圈勻場校正與腦提取」,並與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王俊傑醫師、影像診療科部林吉晉醫師研發「生成對抗網路之磁振合成電腦斷層影像於顱內腫瘤放射治療計劃」,所有結果已發表二篇國際期刊論文(Chuang, Weng*, et al. 2022, Wang, Weng*, et al. 2022)與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2022) 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夠產生與訓練數據相似但具有一定程度新穎性的新內容,包括文字或影像,而不僅僅只是分類或預測數據,如ChatGPT在這幾年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功,而產生影像在醫學領域中目前尚存在很大的挑戰與爭議。翁老師團隊使用生成對抗網路(GAN)透過兩個神經網路相互博弈的方式進行學習,包括一個生成網路與一個判別網路,生成網路則要盡可能地欺騙判別網路,而判別網路的輸入則為真實樣本或生成網路的輸出,其目的是將生成網路的輸出從真實樣本中盡可能分辨出來,兩個網路相互對抗、不斷調整參數,最終目的是使判別網路無法判斷生成網路的輸出結果是否真實。生成的結果目前應用很廣,包括時尚廣告或電子遊戲等,但是若要應用在醫學影像,則有很多是否違背基本科學原理或醫學倫理等議題。 翁老師團隊在於鼠腦磁振影像之線圈勻場校正與腦提取的研究,可以克服傳統必須以大量人力校正影像,除了提高影像品質,也可以大幅縮短影像處理的時間,讓一些需要大量計算分析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或擴散磁振造影結果得以即時呈現。另外磁振影像(MRI)合成電腦斷層影像(CT)的研究,可以使腫瘤放射治療計劃進行時,因為二者影像只要取一即可互相轉換,同時得以磁振影像獲得精確軟組織資訊,以電腦斷層影像獲得電子密度的資訊,以利腫瘤放射治療計劃之執行。當然將來還會有很多生成式醫學影像的發展可能改善影像之時空解析度與對比度等,或生成自然條件下不允許的影像,但是否將違背基本科學原理或醫學倫理仍值得討論。 【翁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醫放系擔任專任教授兼副系主任】 ▲深度學習網路於鼠腦磁振影像之線圈勻場校正與腦提取。 ▲生成對抗網路之磁振合成電腦斷層影像於顱內腫瘤放射治療計劃。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