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大學選擇就讀物理治療系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喜歡運動,希望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物理治療師。直到在醫院實習接觸到各種因為遺傳、意外、家暴…而成為身心障礙孩子。有感這些孩子除了身體情況外,將來還要面對家庭、校園、社會等環境挑戰的不容易,萌生為這群特殊需求(特需)孩子服務的志向。由於過去的專業養成著重運動醫學領域,自認對早期療育(早療)領域學養相對不足,遂報考國內唯一具醫療特色的早療所,在早療的專業上學習。
早療為跨專業合作領域,所上無論師資、課程、同儕的組成相當多元,讓我在醫療、教育、社福等領域的學術和實務都建立深厚的認識。更感謝靄雯及惠茹兩位老師,不僅悉心教導、啟發學習、引薦人脈,更耐心指導學術發表,在學期間數度獲獎,確立學術研究的基礎和興趣,師恩難忘!在學期間同時亦投身地區醫院成為兒童物理治療師,將所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實踐在實務中,為特需孩子、家庭的未來作貢獻。
思索生涯發展,回顧過去所學、實務實踐、及服務特需孩子的志向。深感「社會共融」才是保障特需群體生活參與和生活品質的關鍵,促使攻讀博士班的想法,更進一步精進自我,未來在社會及高教領域中為障礙者的社會共融作貢獻。在醫療、教育、社福各領域的升學抉擇中,最終選擇了特殊教育學,因為成功的融合教育是實踐社會共融的關鍵一步。學校是孩子未來的起點,更是孩子生活參與的重要部分,融合教育讓學校所有學生都能在一起,不論一般學生還是特需學生,讓他們學會彼此合作與相處,學會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個體和態度。
在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學習的過程中,習得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更深入認識教育學、社會學對障礙、共融的詮釋;精進自身的學術能力、出國發表等
。筆者目前以適應體育領域作為發展方向,以適應體育促進特需孩子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健康及生活參與的休閒活動、更是促進融合的媒介。筆者現在的導師-義村老師,以身作則是他身體力行的格言,為推廣運動平權,筆者在他主導之「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的帶領下和很多的身障朋友共同完成數場路跑及鐵人三項賽事,鍛體、煉心。幸得師長及同儕的賞識和給予機會,筆者曾有幸代表系所接待到訪貴賓、兼任授課、錄製電台節目、舉辦親子講座、獲獎學金、補助出國交流…,一切井然有序地逐步成為期許的自己。筆者從醫學院一路走來,準備在教育學院寫下求學生涯的句號,期許未來能匯整兩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社會共融、共好,貢獻綿力。
即使沿路貴人,一路走來絕非一帆風順,當中充滿困惑、疑問、挫敗、痛苦…,流過很多的淚水,更多的汗水。寄語在低潮中的讀者們、母校的學長姐弟妹,「人生如馬拉松」。努力的過程可能是孤獨、是痛苦、是無助的,遇到難關可以停下來休息、補給,先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夠認清方向堅持前行。在終點回首一眸,過去的努力成為今天成功的養分,會感激昨天堅持的自己。如過去對運動的興趣、在運動醫學的培養,經過早期療育、特殊教育的轉折,最終應用在適應體育的領域上。雖然目前仍在起點附近努力,遠遠看不到終點,但筆者始終堅信著,共勉、祝好!
【李校友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博士班】
▲錄製電台節目與大眾分享專業知識。(左為李校友)
▲代表臺師大特教系接待新加坡外賓。(右為李校友)
▲參與鐵人三項賽事。
▲與早療所學弟妹進行座談會。(第2排左起第4位為李校友)
▲與早療所同儕共同舉辦親子講座。
▲與摯愛的師長-黃靄雯副教授合影。(右為李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