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2025.03.31

敬請出席4/9長庚大學人工智慧博士班招生說明會(也有線上直播喔)

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與「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聯合開設【人工智慧組博士班】,熱烈招生中!
2025.03.31

2025工業設計學系第28屆畢業成果展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一年一度的畢業成果展即將到來。 今年期許透過【勾勒】、【解構】、【邊界】、【本質】四個面向,從一開始的模糊與不確定,回歸內心,以人為本;映照著創作與思考的邊界,折射觀者的心靈,交織為百態。我們凝視鏡中模糊的倒影,在每一幀瞬間與每一筆觸間,重新勾勒自我的意義,以心為白,百態自成。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第114級學生,將於114年4月9日至114年4月13日,於長庚大學活動中心三樓舉辦【2025教學創意成果展】,以獨具的理念與精心雕琢的作品,呈現年度的作品精華,展現出設計中多元且個性的存在。 此外也將在114年5月9日至114年5月12日於南港展覽館2館參與全國性展覽「新一代設計展」,在此誠摯地邀請各位師長與貴賓蒞臨,與我們共襄盛舉。 ◎校內成果展 展出時間:114年4月10日(三)至112年4月13日(日)。 平日9時至18時;假日10時至16時。 展覽地點: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59號,長庚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三樓。 開幕典禮:114年4月9日(三)10:30舉行,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第44屆新一代設計展 「可欲未來:我想像的未來」 展出時間:114年5月9日(五)至112年5月12日(一) 每日10時至17時,週六及週日延長參觀至18時。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1F (台北市經貿二路2號) 內容:展覽主題為「百態」,竭誠歡迎進場參觀。 Instagram粉絲專頁:連結

活動訊息

2025.03.31

113年畢業校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已公告,領獎時間至4月25日截止。

113年調查畢業1(111學年度)3(109學年度)5(107學年度)校友問卷得獎名單出爐囉,請得獎校友於4/25()前領取,感謝您協助填寫問卷。

榮譽消息

母校花絮

2025.04.02

以愛傳承!器官捐贈者家屬動人告白:「媽媽教會我勇敢」 2025長庚追思大會感恩器捐者與大體老師的永恆大愛

 「如果我等不到了,就全部捐出去幫助別人,讓很多家庭重生。」彭惠蘭女士經歷等待器官移植的忐忑和期待,從滿懷希望到病情急速惡化,最終成為大愛捐贈者。家屬彭千芸小姐說「媽媽總是說自己很膽小,但在生命的最後,是媽媽教會了我,甚麼叫做勇敢。」她為母親感到驕傲,也祝福受贈者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5.03.31

【2025開箱日】長庚大學各學院現況,讓校長、各學院院長親自介紹!

【2025開箱日】長庚大學介紹 X 湯明哲校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9FBR6dbfo 【2025開箱日】醫學院|林俊彥院長親自介紹!醫學院學什麼?我適合醫學院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2lx27-WMY&t=138s 【2025開箱日】工學院|郭斯彥院長親自介紹!長庚工學院的優勢?實習就業考研都沒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Kx-a4oc-c 【2025開箱日】管理學院|李書行院長親自介紹!大家都能雙主修?成為跨領域人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t_L75_QtY 【2025開箱日】智慧運算院|許永真院長親自介紹!最新的學院?走在AI潮流最前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05r8YUWKA 歡迎訂閱長庚大學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gu_tw 開啟小鈴鐺才不會錯過精彩內容喔! 長庚大學官網 https://www.cgu.edu.tw 長庚大學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gu_tw/
2025.04.02

台塑企業文物館20歲生日快樂,一起看看文物館的昨日與今日

時光荏苒,時光過得很快,文物館從2004年創立到現在,一轉眼就是20年。

求學經驗分享

面對挑戰,勇往直前——在職攻讀博士的奮鬥與轉型【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110 林書旭】
02
面對挑戰,勇往直前——在職攻讀博士的奮鬥與轉型【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110 林書旭】
2025.04.02
第一章:科技業與博士生涯的雙重挑戰 在科技業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挑戰與壓力,這樣的環境鍛鍊了我的專業技能與應變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無疑是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層難度。我在長庚大學攻讀博士班,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每天的時間都被壓縮到極限。 白天,我需要專注於公司的專案開發、解決技術問題,並與團隊成員協作;晚上,則回到書桌前,研讀論文、撰寫報告、進行實驗分析。週末並沒有休息的機會,因為總有研究計畫要推進,或者學校的課程與會議要參加。身體的疲憊是一回事,心理的壓力才是真正的挑戰。我曾經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同時兼顧這兩個領域,甚至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我不是一個聰明的學術人,指導教授也幾乎放生我。 但我明白,博士學位不只是學術上的進階,更是一種對自我的磨練。我深信,當前的努力將成為未來成功的基石。於是,我選擇咬緊牙關,迎難而上。我的同學鼓勵我,也讓我每周三中午到學校迄下課前提供我3-4小時的閉關寫paper,一寸一瞬的往前耕耘。 第二章:畢業後的轉型與挑戰 在歷經多年的努力後,我終於從長庚大學博士班畢業。然而,畢業並不意味著挑戰的結束,反而是新旅程的開始。公司給予了我一項新的任務——脫離技術專業的舒適圈,轉型發展商業模式。 這對我而言又是一次極大的挑戰,因為過去我一直專注於技術領域,以目前的舒適圈已經相對有餘,相較於商業策略、行銷、市場開發等方面的經驗在在顯示不足與挑戰。面對這樣的變革,我內心充滿了不安,甚至感到無所適從。然而,我深知科技業的變動快速,唯有持續學習、突破自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立足。 於是,我開始學習市場分析、商業模式設計,並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專家交流。這段時間,我不斷嘗試、修正,雖然歷經了許多失敗,但每一次挫折都讓我更接近成功。這不只是技術人的轉型,更是一種對於未知挑戰的適應與突破。 第三章:面對家人與同仁的質疑 當我投入轉型的過程時,家人對此並不理解。他們認為我已經擁有穩定的工作,為何還要冒險進入陌生的領域?同時,公司內部的同仁也對我的決定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有人認為這只是短暫的嘗試,終究會回歸技術領域。 面對這些質疑,我選擇不爭辯,而是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我的目標不只是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更希望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成長機會。我積極投入各類專案,包括與美軍俱樂部、草山小鎮、円山驛以及台北市文化局杭州南路錦町歷史建築等單位合作,推動文化與商業的結合。 這些專案的推進過程並不容易,我們需要與不同機構協商、克服法規限制,甚至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創新。儘管挑戰重重,但當專案開始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讓我更加確信自己所選擇的道路。 第四章:勇敢面對挫折,迎接未來 人生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無論是攻讀博士的過程,還是畢業後的職涯轉型,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困難。然而,正是這些挑戰塑造了我們,使我們成長。 在這段旅程中,我學會了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從失敗中學習、如何調整心態以迎接新的挑戰。無論是來自家人的不諒解,還是來自同事的質疑,這些聲音雖然讓人感到沮喪,但它們並不能決定我的未來。唯有自己能夠決定是否要繼續前進。 當初選擇攻讀博士,並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能夠讓我變得更強大。同樣地,職涯的轉型並非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更大的成就。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有不斷學習、持續突破,我們才能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中穩步前行。 第五章:給長庚大學學弟妹的勉勵 回顧這段旅程,我深刻體會到,長庚大學不只是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更賦予我們面對挑戰的勇氣。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職場上的變革,長庚大學的訓練都讓我們具備了迎接未來的能力。 對於正在攻讀學位或剛進入職場的學弟妹們,我分享以下幾點: 1. 勇敢面對挑戰——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生活,困難與挫折是必然的,但請記住,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克服困難的過程。 2. 不要害怕轉型與學習——科技與市場變化快速,保持學習的態度,勇於嘗試新的領域,才能確保自己在競爭中不被淘汰。 3. 堅持到底——當你選擇了一條道路,就全力以赴。無論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決定,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夠走完這條路。 最後,我要感謝長庚大學的老師們,他們的指導與支持讓我能夠在求學與職涯發展的道路上堅持下去。這段旅程雖然艱辛,但正因如此,才顯得格外值得。 希望所有的學弟妹都能勇敢迎接未來,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夠保持初心,持續向前!We are nobody , we will be somebody if you do. it without hesitating. 【林校友目前於鈺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大樂司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 ▲ 於台北博覽會圓山花博演講:草山小鎮造鎮過程(林校友為左一)。 ▲ 台北市府文化局長蔡詩萍參訪美軍俱樂部(林校友為左一)。 ▲經理人 podcast訪問科技與文創之轉型(林校友為右一)。 ▲台北捷運站歷史建築完工營運開幕(林校友為右一)。
廣域學習,攜手共進【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105 張哲堯】
03
廣域學習,攜手共進【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105 張哲堯】
2025.04.02
**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遠;廣域學習,視野放寬,才能拉著大家一起走。**這句話總結了我多年來的學習與工作經歷,也成為我一路向前的重要指引。 從長庚接觸到醫療的第一步 我的學習旅程始於長庚大學醫事技術放射學士,這是我踏入醫療領域的開端。在社會久了,還是能夠理解,醫療學習人,跟非醫療人在溝通過程中有差異,透過扎實地學校基礎學習,解剖跑台等,以至於醫院實習,初步了解了醫院運作的基本框架。透過學校的實習安排,我得以在真實環境中體驗醫療現場的挑戰與責任感。這段經歷不僅幫助我建立了扎實的基礎,也讓我對醫療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轉向醫學工程的探索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科技在醫療中的重要性,於是我在碩士階段選擇了醫學工程,開始接觸醫學影像分析和程式撰寫。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用數據與科技工具解決醫療問題,並開啟了我對跨領域知識結合的興趣。初期接觸寫程式,對於醫療人來說,的確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克服後,感受到知識應用帶來的成就感,可以更加確認跨領域學習的重要,也體會學習路上需要持續探索的心。 職場中的多元嘗試 畢業後,我進入醫院,參與臨床第一線的工作,這是我第一次直接面對病患,感受醫療服務的真實意義。雖然臨床工作帶來了不少挑戰,但每一次成功的案例都讓我體會到醫療的價值與重要性。當年想要拓展自己的可能性,選擇離開這個熟悉的環境,投身科技業與生技業,從基層業務的努力起,當初醫院的工作依然能帶來許多幫助,讓我在跟醫院醫療從業人員對談上幫助很大,能夠了解他們在意的點。 從第一線的業務與市場接觸,我認識了許多不同背景的客戶與合作夥伴,學會了如何有效溝通與理解需求。這段經驗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能從更廣的角度看待醫療產業的運作,也奠定了我未來進行產業轉型輔導的基礎。 博士進修與跨域合作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我選擇進修博士,專注於企業管理與資訊管理。這段學習旅程不僅讓我掌握了管理與資訊整合的技巧,還讓我有機會結識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校友。與他們的交流和合作,讓我明白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也學會如何結合多元專業知識來解決複雜問題,企管資訊化,資管廣域化,所有的專案跟計劃,處理起來道理總是相通的。 在業界期間,也一步一步的完成許多專案,這許許多多跨領域專案,涵蓋了從科技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多個層面。在此過程中,我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一個能夠連結科技與生技產業的橋樑,協助企業完成成功的轉型。 團隊的力量 多年來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而事情越大越需要團隊的合作。在不同的學習與工作階段,我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的支持與啟發讓我能夠在挑戰中成長。每一次的合作,都讓我更加珍惜這份團隊的力量,也讓我明白,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實現更遠大的目標。 結語 回顧這些年的學習與工作經歷,我感受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但又充滿機遇的道路。正是因為廣域學習與攜手合作,我才能在不同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幫助更多人實現他們的夢想。 未來,我希望能夠與更多校友和夥伴一起,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我期待與更多人攜手前行,市場上不是只有存在競爭關係,同樣存在許多競合關係,共同探索更寬廣的可能性。因為唯有合作,才能走得更遠。 【張校友目前於長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技術長】 ▲2023年底,長盛科技技術長張校友(右六)偕同眾多廠商夥伴成立再生醫療雲聯盟。相關新聞連結
泰國清邁大學交換心得【工商管理學系 110 趙育萱】
04
泰國清邁大學交換心得【工商管理學系 110 趙育萱】
2025.04.02
我是長庚大學工商管理所碩士班的趙育萱,於112學年度前往泰國清邁大學進行為期一學年的交換研修。至泰國交換的經驗不僅充實了我的學術背景,也在個人成長上獲益良多。以下,我與大家分享這段旅程的收穫與體驗,期許學弟妹們能善用交換研修的海外學習機會。 ●為何選擇清邁大學? 選擇清邁大學有三個原因,首先,我對泰國文化與飲食有濃厚的興趣,渴望親身體驗當地生活。其次,清邁大學為泰國國內排名第三的大學,更是泰北排名第一的學校。最後,我在長庚大學就讀期間曾研修過醫管的課程並參與相關活動,逐漸對公共衛生領域產生興趣,因此選擇清邁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希望拓展專業知識並累積國際經驗。 ●交換期間的學習與生活 在清邁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我修習了三門課程,分別是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以及Global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泰國的課程安排與台灣不同,以集中上課模式為主,一週上六小時,五週修完一門課,接著再接續修習別門課。 課外也有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11月的新生爬素貼山活動,全校學生共同攀爬15公里山路,象徵大學學業順利。此外,我有幸參與了泰國特色的水燈節與宋干節等傳統節慶,尤其是潑水節的歡樂氛圍,讓我深刻體會到泰國人的熱情與友善。 ●交換經驗帶來的成長 這次交換經驗,不僅在學術方面為我帶來提升,也讓我在多方面的能力上有所突破,例如: 1.拓展國際視野: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互動,讓我更了解多元文化間的差異與共通點,培養了包容與開放的態度。 2.提升語言能力:在泰國生活期間,我頻繁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在課堂中亦是使用英語上課,除此之外,我也自行學習了泰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泰文。在這過程中,語言能力明顯進步,讓我更自信地與國際友人交流。 3.增強自信與表達能力:清邁大學的課堂以討論為主,每堂課都會與同學及教授交流想法,教授鼓勵學生分享意見,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逐漸習慣並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給學弟妹的建議 對於有意願參加海外交換研修計畫的學弟妹,我的建議是:勇於嘗試及挑戰,交換學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幫助你開拓視野並增強自身能力。 最後,感謝學校和教育部的支持與經費挹注,讓我能安心完成這段學習旅程。我衷心期盼未來有更多學弟妹抓住機會,探索世界、開創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趙校友目前剛畢業求職中】 ▲於清邁大學上課情形(趙校友為右一)。 ▲清邁大學公衛學院國際生交流活動(趙校友為右一,著牛仔外套者)。 ▲清邁大學公衛學院畢業典禮(趙校友為左一)。 ▲新生登素貼山活動(趙校友為右三,棕色衣服者)。
意料之外的大學生活【工業設計系 110 鄧立華】
05
意料之外的大學生活【工業設計系 110 鄧立華】
2025.04.02
我是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原本想像中的大學生活就是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修課、做完該做的事;然而,我卻做了許多未曾想過,甚至認為自己不會去做的事。回首大學四年的旅程,從大二參與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到參加創業競賽,這些經歷讓我的大學生活豐富且充滿挑戰,也改變了我對未來的想像。 大二時,我加入學校的USR計畫,這成為我平凡大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參與這項計畫的過程中,我有幸參加了許多特別的活動,例如在高雄舉辦的大學社會責任博覽會,這是一次多校交流的機會,讓我見識到不同學校如何將設計、創意與在地需求結合。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桃園復興區,與原住民社區的居民交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體驗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經歷不僅是課堂內學習所無法替代的,還讓我深刻體認到大學生除了學業,對於環境和社會也有其應負的責任。 這些活動開拓了我的視野,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特別是在復興區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許多傳統工藝與文化如何受到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挑戰,竹林地也因政策而有漸漸荒廢之勢,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與創新來保護環境與文化資產,同時提升它們的經濟價值。 因受USR計畫的啟發,我開始構思一些創業概念,試圖將環境友善、文化保育與實用設計結合。初期的想法並不成熟,我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實踐,。幸運的是學校在這段期間大力推動學生創業競賽,給了我一個實現想法的平台。 我參與過幾次由學校及教育部舉辦的創業競賽,每次的經歷都充滿挑戰但也收穫滿滿。在這些競賽中,我學會了如何從一個點子發展出完整的商業計畫,並且在團隊合作中發揮專業所長。工業設計的背景讓我能夠提供產品設計的具體建議。學校的育成中心也在創業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提供技術與資源的支持,還會安排創業講座與專業輔導,幫助我們減少對創業的未知與不安。當我們面臨市場調研的困難時,育成中心邀請了業界專家為我們解答疑惑,這不僅加速了我們的學習,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 回顧這段經歷,從USR計畫到創業競賽,我最大的收穫是心態上的成長。我學會了如何從失敗中找尋下一步的方向,如何在壓力下快速解決問題,還有如何與不同的夥伴合作共事。這些經歷不僅讓我更了解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最重要的是,這段旅程幫助我找到了一個可以投入熱情的方向——透過設計與創新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我希望未來能繼續結合工業設計專業與創業精神,開發更多具有環境永續價值的產品,並將台灣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這一路走來,非常感謝學校的支持,也感謝這些計畫給予我的機會。參與USR計畫與創業競賽不僅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也為我未來的職涯奠定了基礎。大學四年,不僅是一段求學的旅程,更是一段不斷探索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我期待將這些經驗帶進職場,繼續為社會與環境的發展貢獻我的力量。 【鄧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擔任專任助理】 ▲參與2022初心決心創業家年華-得獎畫面(鄧校友為照片中間)。 ▲參與2021長庚大學創業模擬培訓營-優等(鄧校友為照片中間)。 ▲與當地人學習處理竹材的過程。 ▲到復興區作深入的訪談與體驗(鄧校友為右一身穿藍衣)。

求職經驗分享

2025.04.02

畢業不是學習的終點【機械工程學系 112 吳易霖】

很榮幸與各位分享我的工作經驗,我是2023年畢業於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校友吳易霖。雖然在社會上歷練僅短短一年多,但仍希望帶給正在求學的學弟妹們一定的影響。 從學校畢業後進入公司,我主要協助生產氣體分析設備,在機構單位學習機台機構組裝、氣體管路組裝、產品出貨前功能檢查及外觀修整約一年之後到機電單位學習認電子零件、做線、線路連接、功能設定、灌程式。這些或許對一些人來說容易,但是對我來說有許多項目是從前沒機會接觸。所以說俗話說的好「學海無涯」,畢業並不是畫下學習的休止符。進入公司就要先認識公司的體制、熟悉同事間工作上的合作及溝通模式、了解工作內容及其工作要點等,這些也只是基本。如果在研發部,知識的更新、專業的提升就是該部門的進階課程。如果在客服部,如何與客戶維持良善的關係、當客戶使用產品面臨狀況時如何協助排解就是該部門的進階課題。如果在製造部,面臨物料供應不及或停售的危機處理、新產品投入生產、過往產品的生產或維修就是該部門的進階考驗。上述三種部門都有各自需要學習、精進的項目,遑論其他未述部門及不同組織結構的公司。 我原本在機構單位時常常需要跟機電單位的同仁協調物料轉移時間,到了機電單位後當機構單位提供的物料有問題時就會需要向該單位同仁反應。當客服測試產品功能出現問題時,需要了解當時狀況及確認是否與自身負責項目有關。人與人之間必然會面臨「溝通」的問題。產品的製造,從一開始物料採購的品項確認、品質要求,產品組裝項目必須符合客戶需求,產品功能測試、安全測試、損耗測試等必須做到可出貨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出現溝通問題,將會出現原料品項錯誤、組裝項目有誤、測試未完善等狀況。 雖然工作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但是我相信求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將是開展人生下一段旅程的重要「基石」。也許一開始過去所學習的都沒用到,但哪天派上用場時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嘆幸好當初有好好學習。最後在此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覽,感謝在學時期幫助我教育我的所有人。 【吳校友目前任職於碩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部門】 ▲吳校友近照。

校友動態

2025.03.31

MBA年度活動紀錄【影音檔】

MBA年度活動紀錄【影音檔】
2025.03.31

長庚大學商管專業學院2024迎新餐會【影音檔】

長庚大學商管專業學院2024迎新餐會【影音檔】
2025.03.31

長庚大學商管專業學院校外參訪及校友會活動【影音檔】

長庚大學商管專業學院校外參訪及校友會活動【影音檔】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