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活動訊息

榮譽消息

產學合作

求學經驗分享

01
企研所求學經驗分享【管理研究所 111 李秀蘭撰】

企研所求學經驗分享【管理研究所 111 李秀蘭撰】

在長庚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的碩士學位學程,和管理研究所的博士學位求學歷程中,我探索了醫療資訊管理與護理領域的深度和廣度。在碩士學位學程中,我專攻資訊管理組,並於103年1月順利畢業。在此期間,我主要參與了與護理相關的研究:如探究生命末期病患與皮膚壓瘡相關性分析, 和比較護理排班系統對護理人員的影響,這些研究為我的學術基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我進入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於111年1月完成了博士課程。在博士學位的求學歷程中,探索了多個與慢性疾病管理相關的議題。這些研究深化了我對慢性疾病管理和護理領域的了解,同時也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和專業知識。 在學術成果方面,我有多篇發表於知名期刊如《CIN-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BMC Nephr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等。這些學術成果不僅反映了我在學術研究上的努力,也為醫療護理相關領域的進步貢獻了一份心力。 除了學術探索外,我也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在獲得教育部講師資格後,持續地將學術知識與實務經驗融入教學,曾擔任耕莘健康管理學校、新生學校財團法人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兼任講師。這段教學經驗豐富了我在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和對學生的指導。 這段研究所求學歷程不僅擴展了我的學術視野和專業知識,也磨練了我的研究能力和實務經驗。我深信所獲得的學術和臨床經驗將成為我未來在醫療領域努力探索、貢獻社會的堅實基石。 【李校友目前於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護理部擔任護理督導長、於新生學校財團法人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擔任兼任助理教授】   ▲李校友(右四)於111年榮獲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研究成果獎。 ▲李校友(第二排左二)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4.07.30

02
資訊管理研究所學習歷程與成長【資管系 97 簡宇泰撰】

資訊管理研究所學習歷程與成長【資管系 97 簡宇泰撰】

選擇長庚大學資管所就讀的原因 資訊管理是一個非常多元且有趣的學門,在大學時期接觸到資訊安全、電子商務、數位行銷等課程,讓我對於資訊管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廣泛學習之餘,更希望能夠更深化自己所學,此外當時最有興趣的研究領域為資訊安全,而長庚資管所資安師資豐沛,因此選擇繼續就讀資訊管理研究所深化資訊安全本職學能。 學習歷程 在就讀長庚大學資管所時,所上開設多元的課程,且每門課程都有深度的理論及實務應用。雖然在大學時期修過幾位老師的課程,但到了研究所每一堂課老師皆提供更深入的理論分析,以及更多元的實務應用。完全不會感受到課程的重複性,而是更深化過去所學。此外,在碩士班就讀期間,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廖耕億教授更是悉心的指導我,帶領我在資訊安全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此外也帶領我參與核研所的研究計畫,開拓了我的視野。廖教授的指導,開啟了我人生完全不一樣的可能:繼續就讀博士班,這是我原先人生從未想像過的。碩士畢業後,我順利進入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繼續深造,在此期間也常常與廖教授保持互動與聯絡,奠定了我往學術界發展的志向。 畢業進入學術界 在完成博士班學位後,我順利的進入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任教。在系上主要負責資訊及數位科技管理相關的課程,將我過去所學的知識透過各課程傳授給學生。此外,我也協助系上以及管理學院執行多項計畫,在計畫中運用數位科技的能力來創造計畫的價值。例如:舉辦USR寧夏夜市活動,協助攤商建置Line官方帳號,並且透過Line官方帳號教導攤商英語會話,讓寧夏夜市走向國際化。 【簡校友目前任職於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擔任助理教授】   ▲簡校友參加USR寧夏夜市活動。 ▲簡校友(左三)於寧夏夜市活動合影。

2024.07.30

03
跨領域學習之旅【智慧醫創碩士學程 111 林家銘撰】

跨領域學習之旅【智慧醫創碩士學程 111 林家銘撰】

我目前的工作主要為企業提供教育訓練課程和專案輔導服務。由於我所服務的客戶中有些已投入生物科技、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這也引發我對這些新興產業動態和趨勢的深入了解的想法。在這樣的外在環境需求下,我偶然發現長庚大學提供了智慧醫療創新碩士學位學程,這也成為我想要再次進修的契機。智慧醫療創新碩士學位學程不僅提供了對智慧、醫療和創新這三個重要領域的全面涵蓋,更讓我有機會跨領域學習。在這三者之中,我最欠缺醫療專業知識,因此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補足我在醫療領域的知識不足,同時也可豐富我的職業背景。 在上課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學程的同學背景非常多樣化。學程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同學,包括醫療、工程、管理…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這樣的多元背景提供了一個極富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也讓我能夠從不同角度得到豐富的觀點。學程的授課教師陣容,加入了許多業界經驗豐富的老師,透過老師的上課經驗和課程作業案例分享,我更深入了解了智慧醫療目前和未來的應用面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程不僅提供傳統的面授課程,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方式,對我這位在職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利好,讓我能夠更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隨時參與豐富的課堂活動。 在實際工作上,此學程的訓練不僅豐富了我在基礎醫療觀念上的不足,同時也讓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客戶的需求。透過深入了解客戶需求的過程,我能夠提出更周全、更符合實際情境的訓練計畫案。這不僅提升了我的顧問服務品質,同時也為我所服務的企業提供了更具洞見的解決方案。此外,這段學習歷程也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能夠將所學之專業知識與企業分享。 這種跨領域的知識分享不僅讓我個人在實務工作應用上更有彈性,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具價值的專業諮詢。 【林校友目前任職於僑擎創新擔任總經理】   ▲林校友近照

2024.07.30

04
我的一部份靈魂留在巴西【生醫系 105 林秉澤撰】

我的一部份靈魂留在巴西【生醫系 105 林秉澤撰】

我的背景與交換計畫 大學時期我就讀於長庚大學的生物醫學系,就讀期間非常榮幸地被選拔為『長庚青年』,畢業後進入台灣大學攻讀分子醫學研究所。最後因爲自己的願望想要結合臨床實務與研究工作,改為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目前是大二的學生。我透過醫學生聯合會(IFMSA)參加醫院見習(SCOPE)的醫學生海外交換計畫。參加此活動,需要整理好自己的備審資料視情況面試。有些國家不接受還沒進臨床(clerkship)的醫學生去當地交換,此情況的醫學生需要選擇可接受至少臨床前醫學教育(pre-clinical)的國家。而我就是屬於這個族群。 選擇巴西的原因 選擇巴西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從未去過中南美洲,而巴西算是中南美洲當中經濟和科技的前段班,雖然巴西人的母語是葡萄牙語,但這幾年巴西全國的英文能力因貿易需要普遍提升。另外,類似台灣的健保政策,巴西也有所謂的SUS醫療保健體系,我想去更了解巴西的SUS醫療保健體系是如何運作的。最後,就算巴西的醫療資源不如台灣好,我也可以學習如何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去執行有品質的醫療服務。 交換前的準備 在申請當下,我去打了黃熱病疫苗、申辦護照,繳交所有該繳的資料,及交換的報名費,新台幣17,000元。直到確定可以去巴西了,我才開始申請簽證和利用Duolingo這個app學葡萄牙語、並且申請獎學金,我向台灣的教育部申請學海飛揚計畫,得到了機票錢和生活費的補助。 選擇實習的城市與科別 確定國家之後,就是選擇想去的城市和科別,都是三個志願。我前往的城市是我的第三志願─Parnaiba,這裡有巴西被認為最好的海灘。科別方面,我大部分選擇外科系,不選內科系是因為在診間的醫病溝通大部分是透過葡萄牙語,我怕會聽不懂。很幸運地,我選到四個外科系科別:骨科、婦產科、小兒外科,和急診。 交換期間的專業收穫 在實習期間,我學到很多。印象最深刻是婦產科的剖腹產,是我第一次看到寶寶誕生的過程,那邊的學長也教我縫合肚皮 (圖一~三),是我第一個親手接觸的手術。還有觀摩骨科手術把被感染的骨頭拿出來和小兒外科(圖四)手術的闌尾切除和疝氣等。 跟診時,如果醫師會說英文,他會幫我翻譯,如果醫師不會說英文,會有醫學生幫我翻譯。在骨科,我看到人工關節置換、肺部鷹嘴突等。在婦產科,我學習計算預產期,也看到一些子宮平滑肌瘤等疾病。 交換的魅力 這個交換計畫的魅力在於每個人的經驗都是非常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的,每個人的城市和科別都因人而異。學習以外的魅力在於交換當下和結束之後,可以造訪不同的地方,增添更多美好回憶。我品嘗許多巴西美食,也參加熱情的嘉年華 (圖五),造訪亞馬遜熱帶雨林 (圖六)、伊瓜蘇大瀑布、伊泰普大水壩、大城市聖保羅,以及里約熱內盧的耶蘇基督雕像 (圖七) 等知名景點。 不後悔的旅程 或許有位巴西的神在背後默默幫助我,讓我順利完成旅程並建立許多友誼 (圖八),我加了271個Instagram的巴西好友。去巴西之前是擔憂,回台灣後是太懷念巴西。有些東西是不去接觸是永遠不會知道其美好的。我很開心自己勇敢地開創這一段難忘的巴西交換之旅。 【林校友目前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圖一:婦產科手術團隊(林校友為圖右二)。 ▲圖二:第一次擔任剖腹產的手術助手。 ▲圖三:剖腹產之後縫合肚皮。 ▲圖四:小兒外科團隊(林校友圖右二)。 ▲圖五:嘉年華派對。 ▲圖六: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短吻鱷。 ▲圖七:里約熱內盧雕像。 ▲圖八:離別派對(farewell party)。

2024.07.30

工作經驗分享

01
再撞一顆看看吧【工設系 101 徐偉智撰】

再撞一顆看看吧【工設系 101 徐偉智撰】

「再撞一顆看看吧!」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上艾德導演的攝影課,聽說是在拍廣告的時候效果若不如預期,導演會跟劇組說的一句話,意思是我們再試一次吧,充滿了期待與希望,也包含著不願與現況妥協的心境。當時覺得,原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也可以那麼動人,內心深處好像被觸動了,也慢慢成為我面對挫折時,我會對我自己說的一句話。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海外漂泊時間也來到了第七年。當初會想到海外工作的理由很簡單,只是想出國看看世界,加上薪資待遇國外普遍比較好。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結束後就毅然決然的裸辭,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自學產品設計,再花三個月準備作品集加面試,很幸運地得到兩家海外公司的Offer,也很快的決定要去的國家—曼谷。 海外的前幾年是我熟悉的亞洲,空氣、濕度、溫度都像是原廠設定般,沒有太多的排斥感,期間也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的國家來自不同文化的亞洲朋友:泰國的友善且好客,新加坡的嚴謹且專注,日本的謙卑且剛毅,馬來西亞的幽默且圓融,印度的樂觀且勤勞等等,讓我更加了解亞洲是一個怎樣的大陸,孕育出相似且多元的文化。 回頭看在曼谷的五年,遇到很好的主管、同事、朋友,在面對難關時,總是默默地在身邊支持我前進,不知不覺地被寵壞了。我是幸運的人,從求學過程到求職,在別人的眼中可能算是一帆風順,也就因為這樣,萌起了跳脫舒適圈到地球的另一端看看的念頭。 搬到歐洲後,進入一塊陌生的大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間、空氣、氣候,讓我意識到我與亞洲的距離,在心態上產生了質的變化。從剛開始的興奮,到不習慣,再到試著適應,花了不少時間,或許是因為遠距工作的關係,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變得比較遠一點。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不同的國家出差,平常只能在螢幕上見到的同事,見到本人後突然有種違和感「他本人也太高了」、「他好像比我想的更小隻」的這種想法油然而生。但也因為如此,跟同事的關係好像又更親近了一點。 或許就是「再撞一顆看看吧!」的心態,讓看似沒辦法繼續走下去的我,再堅持踏出一小步。不過,路走久了還是會累,累了也沒關係,就休息一下吧! 【徐校友目前任職於OLX擔任design lead】   ▲2023 波蘭 OLX 設計團隊offsite。(徐校友為前排中間) ▲2018 印尼 Agoda 用戶研究。(徐校友為圖右一)

2024.07.30

02
從實習到正式員工:摩根史坦利業務助理的職場心得【工商系 110 陳寧撰】

從實習到正式員工:摩根史坦利業務助理的職場心得【工商系 110 陳寧撰】

我是陳寧,目前在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的IED(Institutional Equity Division)部門擔任業務助理,同時就讀於政大國際金融碩士。主要工作包括結構性商品的申報和一些系統自動化專案。我是在公司實習後成為正式員工的。在台灣的摩根史坦利,實習計畫更像是學習機會,並非直接提供return offer。但有幸於畢業後受邀回去工作。 原本長庚大學並非我的第一志願,但最後我還是選擇進入長庚大學就讀,因為知道長庚擁有豐富資源,特別是在資金方面。在學期間,儘管學校提供實習單位,但我認為學生應該拓展視野,主動尋找實習機會。因此在沒有人脈資源支持下,主動透過網路搜尋和他人分享的文章,找到了Morgan Stanley的實習機會。即便疫情阻礙了我參與國際交換的計劃,最終還是如願進入金融業服務。 學以致用是重要的,學校提供的背景知識是基礎,但真正應用需要實際經驗。對於金融業有興趣的學弟妹,建議學好會計相關課程如會計學、衍生性金融商品、財務管理、投資學都是實用的,到了職場才會了解實際運作。同時也很鼓勵學弟妹主動利用學校資源,主動與老師接觸,積極學習態度是關鍵,這樣的態度可以為自己鋪出更多的機會與幫助。參加競賽和實習也是展現能力的好機會。 我當時選擇在Operations實習,因為對這項工作不太熟悉。在這部門,我處理機構法人的工作,負責開戶、變更、或關戶等事宜。也藉由在後台的工作中,從開戶到預收款項到交割等等,完整的認識並參與了整個市場的交易。我現在的工作涵蓋了前台和後台的合作,負責申報前台銷售的結構性商品,並著手於申報方面的自動化專案。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從未遇到的情況與難題,並同時有許多法規與時間上的限制,但這給予了我許多決策與危機處理的機會。在心態上,也從對自身的失望與挫折感中慢慢轉變為珍視每次的學習與改進機會。在外商高壓的環境下,不只須一直增進自己的硬實力,在心態和軟實力上也須一直有所突破。偶爾也會有徬徨和覺得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但小階段的里程碑和突破自我的快樂總讓自己在回首時學得相當值得與滿足。 對於未來職場規劃我仍在摸索,除了現在在金融證券方面藉由實務經驗有所能力上的提升,我也考慮進一步在不同專業上有所深造,獲得更豐富的專業知識,期待在未來的學習路上與大家一同努力! 【陳校友目前任職於台灣摩根士丹利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業務助理,並於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陳寧校友近照。

2024.07.30

03
突破醫療專業界線:從零開始的創業之路【呼吸治療學系 110 簡鴻宇撰】

突破醫療專業界線:從零開始的創業之路【呼吸治療學系 110 簡鴻宇撰】

在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四年的學習養成中,除了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外,臨床實習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高張力且充滿挑戰的加護病房,看到使用呼吸面罩的病人,為了維持生命必須承受臉部壓瘡的苦痛,因此激發我與同學運用呼吸治療專業知識,結合跨領域學門,共同研發「呼吸面罩減壓墊」的發想,並在創新育成中心的輔導下,成立醫材新創公司—HADA TECH 好達膚。 多數學生畢業後選擇執業呼吸治療師,而我自畢業後這一年半以來,全心全意投入新創事業。從一開始對新創的懵懂無知,到能提出一份完整的商業企劃書,再到創新創業競賽獲得多項成績,並取得專利認證,甚至受邀參加國際展覽,無疑都是對我這段期間的支持與肯定,並且讓我的個人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創業路途猶如闖蕩未知的領域,充滿著各式艱辛與困境,有如「開山」之難。然而,這段旅程同時也像是攀登一座「金山」,蘊藏了豐富的知識與寶貴的經驗。 從創意發想到產品設計,從打樣雛型品到製作最小可行性產品,經歷無數次Trial and Error,考驗的不僅是分析問題根本和提出解決方案,更是從不斷累積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儘早發現問題。再者,團隊間的意見衝突、廠商間的配合方式、政府補助計畫的申請期程,以及醫療院所的合作模式等問題,每一個面向都是團隊需要面臨的考驗。橫跨多個專業領域的溝通,往往伴隨著認知落差,使得訊息無法有效傳達,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整合資源與解決問題時,必須先傾聽對方的想法,同時觀察肢體語言及情緒反應、減少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善用生活經驗舉例舉證,方能達到具有效率與效能的有效溝通。只要心在一起,不論人在哪都可以是個團隊,不是嗎? 這一年多來擔任新創團隊的領導者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歷練,讓我對新創產業的多個層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包括新創產業知識及生態系、了解市場需求與競品分析、技術創新及商標專利佈局、財務會計及投資併購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Medical Taiwan及InnoVEX展覽時,獲得日本、新加坡、越南及南非等諸多國家的業者青睞,希望未來可以將我們的產品導入該國醫院或共同參與研發。 經典文學小說《小王子》裡有一段話:「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要做的不是去催促人們收集木材,也不是忙著分配工作和發布命令,而是激起他們對於大海的嚮往。」我期許自己是一位能激起他人對於大海嚮往的領導者,讓夥伴們明白,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和做出貢獻。我們期望透過創新醫療器材,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創造一個更健康、聯繫更緊密的世界。 【簡校友為好達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   ▲簡校友(圖右)參加Medical Taiwan醫療科技展,向南非醫材代理商介紹產品。 ▲代表團隊受邀日本東京進行Pitch交流 ▲簡校友(圖右)受邀上教育廣播電台「青年故事館」分享創業故事。 ▲HADA TECH好達膚團隊榮獲112年U-start創新創業計畫60萬元補助 (圖右三)。

2024.07.30

母校花絮

校友動態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