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站上加護病房的感覺。設備運轉的聲音、各種複雜參數、醫療團隊的分工節奏,甚至回到家睡覺時,耳邊還會隱約響起呼吸器的警報聲。那段時間的經歷,在我體內留下了很深的痕跡。臨床工作幾年後,我和同樣畢業於本校呼吸治療系的 Ken,一起創立了三個和「呼吸」或「人」仍然有關的品牌。只是場域變了——從醫院走進了健身房,角色也從治療師,變成了教練、創業者,還有管理者。
這幾年,我們經營了三個空間:Tidal Fitness、Studio_Stray 和 Vital Essence。每一個品牌的誕生,都不是什麼大膽規劃或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從現場觀察中,一次次試著回應眼前的需要。
呼吸治療的底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剛離開學校那幾年,我們和大多數人一樣,進入臨床工作,從數據判讀到呼吸器設定,從照顧病人到應對緊急狀況,學習用「邏輯」、「穩定」與「系統性」來處理問題。這些學到的思維,後來成為創業時的底層骨架。即使換了場域,我們設計課程、培訓教練、建立制度時,仍會不自覺問自己:「這樣對身體結構的負擔會不會太大?這樣的操作長期下來會出什麼狀況?這樣的邏輯清不清楚?」
我們可能不夠「市場導向」,不主打快速燃脂、不做誇大宣傳,但這樣的風格,也吸引了一群對「身體感」有意識、曾在醫療體系走過一遭的人們——產後媽媽、受過傷的上班族與退休後希望重新動起來的長輩。他們不是來追求極限,而是想好好照顧自己。
三個空間的誕生:不是擴張,是調整焦點
Tidal Fitness 是我們的起點,想做的是一個有自主訓練空間、又能提供專業指導的場域。從空間動線、訓練規劃到教練制度,我們一步步摸索、微調。沒想到,越來越多自由教練主動找上門:「你們的場地可以租借教學嗎?」
這讓我們決定開設 Studio_Stray——一個專為自由教練打造的工作空間。乾淨、安靜、彈性使用,講求的是尊重專業與信任自由。
而 Vital Essence,則是我們看見來自另一群人的需求——銀髮族、術後康復者與慢性病患者。對他們來說,常見的團課強度過高、節奏過快,反而增加壓力。我們於是設計了低強度、強調呼吸與覺察的課程,也結合營養和物理治療等資源,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溫和的運動空間。
這三個空間雖然名字不同,本質卻一樣:「讓每個人有機會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重新找回節奏與感覺。」
創業,遠比想像中不浪漫。從零開始,場地設計、營運管理、人事協調、財務規劃、行銷推廣、甚至修理水管漏水都得自己處理。有時候,壓力大到胃痛,甚至凌晨還在回客戶訊息。
但也正因為這些過程,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在醫院裡,流程明確、有 SOP、有前輩、有團隊;而在創業場域裡,很多決定是模糊的、曖昧的、沒有正確答案。你必須學會承擔風險、處理情緒、面對未知。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但走到現在會越來越相信,比起快,要選擇對自己誠實。做你相信的事情,哪怕慢一點、繞遠一點,都比較踏實。
回首看,大學和臨床的每一段經歷都沒有白費。呼吸治療這門專業教會我們的不只是技能,而是一種理解人、照顧人、運用邏輯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能力,不只適用在病房,也適用在各種場域。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迷惘,不一定要馬上想清楚「我將來要做什麼」,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對什麼有感覺?什麼事情讓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理解?」
創業不是每個人的路,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每個人都可以開始練習的事。
【張校友目前經營健身房】
▲張校友近照。
▲Tidal Fitness 場館照。
▲Studio_Stray 場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