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參與國際復健工程與輔具創新賽事心得回顧:從設計實驗室走向國際舞台【早療所碩士班 107 陳冠臻 撰】

身為早療領域的一份子,我始終關心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實用科技,改善早療個案的生活品質。回顧2019年,在指導教授程欣儀教授的引領下,我有幸參與一段從課堂學習、國內競賽一路走向國際舞台的寶貴歷程。這段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跨域合作與實證精神若能落實,不僅能帶來具體成效,更能強化我們的實戰經驗,並拓展國際視野。

這一切起始於研究所的兩門核心課程:「實證療育與科技論文寫作」與「科技輔具設計」。前者強調文獻分析與英語簡報實作,後者則結合輔具的理論與實務,引導我們從臨床需求出發,進行科技輔具的設計與應用。在這樣的課程基礎上,我與早期療育研究所同學及資訊工程學系學生組成跨領域團隊「IEEI」,由程欣儀教授與資工謝萬雲教授共同指導,著手研發一款結合認知與動作評估功能的輔具系統:「Fun Circuit 智能環狀動作表現評量訓練組」。

該裝置採模組化設計,結合APP數據紀錄與雲端分析平台,可根據使用者需求靈活調整訓練內容,讓兒童在互動遊戲中完成動作與認知任務,同時讓治療師或教師能快速掌握學習狀況,提升評估與教學效率。這項設計體現了我們團隊「從實證出發、回應現場需求」的開發理念。

在作品初步完成後,我們報名參加由台灣復健工程暨輔具科技學會主辦的「2019全球學生創新挑戰賽(gSIC)國內選拔賽」。這場比賽為國際學生挑戰賽 i-CREATe 的台灣初選平台,競爭激烈,專業性高。經過技術審查、簡報與實體展示後,我們團隊榮獲全國第三名,並獲選代表台灣前往國際總決賽。

在學校與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於20198月啟程前往澳洲,參與於坎培拉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復健工程與輔具科技會議(i-CREATe 2019)暨全球學生創新挑戰賽(gSIC)。該會議由亞洲創新復健工程與輔具技術協會(CREATe Asia)主辦,與澳洲 Assistive Technology Australia 及紐西蘭 D&C 合作,是亞太地區極具影響力之輔具科技年會,內容涵蓋國際論文發表、技術展覽、政策論壇與學生競賽等,聚焦高齡化社會、特殊需求與智慧科技發展。

gSIC競賽期間,我們以全英語向國際評審與參觀者簡報並展示「Fun Circuit」。感謝先前在「實證療育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所受的簡報訓練,使我們能更自信地應對問答、清晰表達設計理念,展現良好的團隊默契與臨場應變能力。攤位展示現場,我們的作品吸引來自新加坡教育部官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以及香港與泰國代表的高度關注,並主動表達對導入應用的合作意願。特別是新加坡教育部代表認為該裝置具備改善傳統特殊兒童評估流程「時間長、動機低、結果零散」等問題的潛力,極具實務價值。

除了競賽與展示,我們亦參與多場主題演講與論壇,深入了解全球輔助科技的研究趨勢,包括高精度穿戴式感測裝置、人工智慧於復健系統的應用,以及針對多重障礙者的通用設計介面等。此外,也有不少與輔具政策、倫理、使用者參與設計流程等議題的深入討論,讓我們反思設計背後的社會脈絡與多方溝通的重要性。

這趟旅程亦強化了我們對語言能力的重視。全程英語簡報與現場互動,讓我深刻體會英文聽說能力在國際場合的關鍵角色。從投影片設計、簡報表達到現場問答,我們反覆演練,力求將專業語言轉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國際溝通能力,也強化了邏輯表達與臨場反應技巧。

本研究最終僅入圍競賽卻未獲獎,但我們將心血成果呈現在國際舞台、獲得眾多專業人士的認同與肯定,對我而言已是無比珍貴的收穫。回國後,我們也持續針對裝置進行優化與實務測試,期盼未來能真正落實於教育與復健場域,成為一項有用、有溫度的科技產品。

衷心感謝母校提供的資源與支持,亦感謝授課教師與團隊夥伴的同行與鼓勵。對我而言,i-CREATe 2019 不只是一場競賽,更是一段促使我從學術走向實務、從在地走向國際的重要旅程,也更堅定我未來持續投身融合療育、科技與臨床實務之志向。

【陳校友目前於兒科診所擔任早療護理師】

早療所
▲台灣gSIC代表隊選拔賽獲得第三名(陳校友為照片右一)

早療所

▲團隊與指導老師程欣儀教授澳洲GSIC合影。(陳校友為照片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