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博士班生涯,除了研究能力的訓練,我很慶幸參與了王鐘賢教授的產學合作計畫。這段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更讓我意外踏入「外骨骼機器人」的產業領域。當時未曾想過,課堂外的實務接觸竟成為畢業後職涯的起點。畢業前夕,我在104人力銀行公開履歷時,僅以「試水溫」的心態標註關鍵字,例如「物理治療」、「心肺復健、「專案經理」、「產品管理」等,沒想到因此被現任主管發掘。他後來告訴我,正是「物理治療+專案經理」的組合讓我的履歷脫穎而出。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機會常藏在過去的積累中。若沒有博士期間參與產學的經驗,或缺乏清晰的職涯定位,或許就無法促成這段緣分。
主動定義自己的專業形象,在履歷中清晰標註「既有能力」與「發展方向」,這不僅幫助企業快速理解我的價值,也讓我能更精準地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舞台。特別是以博士身分進入職場後,我逐漸理解這個頭銜應該是助力而非包袱,它代表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研究素養,不該成為自我設限的理由。同時,我也學會在展現專業時保持適度的自信,避免因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而模糊了自己的核心價值。
學術訓練教會我們嚴謹,但職場更需要「有效表達」。曾因過於保守追求精準,我習慣先了解事情的全面再發言,後來發現反而讓團隊低估我的能力。博士的光環不在頭銜,而在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我學會及時提出疑問,但同步說明可能的解決方案;面對質疑時,以「理直氣和」的態度爭取支持,正如一位前輩所說:「Stand your ground(站穩立場)——溫柔由你定義,但堅定是必須的。」
在產業工作中,軟實力往往比硬知識更關鍵。跨部門協調是常態,需理解工程師、業務、客戶的不同思維,並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此外,遠距協作也考驗自律能力。與國際團隊合作時,我會自訂短期目標,並每週檢視進度,避免因「不擅拒絕」而超載。對於習慣「埋頭苦幹」的博士生而言,定期盤點工作負荷、適時說「不」,才能維持效率與心理健康。產業界的節奏與學術研究不同,我逐漸理解「Work-Life Balance」並非將工作與生活切割,而是找到「讓工作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平衡點。當遇到無法改變的環境限制時,與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適應」或「創造」新做法。別低估自己的影響力—即使是一個小優化提案,也可能推動團隊進步。
博士學位不是終點,而是讓你看見更廣舞台的起點。求職時,勇敢展現專業,但別讓學歷成為與人合作的隔閡;職場中,保持學習的彈性,並記得—你的價值不在於「比別人懂得多」,而在於「能為團隊貢獻什麼」。
願每位正在學術路上奮鬥的你們,都能在未來寫下自己的獨特故事。
【林校友目前於緯創醫學科技公司智能醫療事業部擔任臨床產品主任】
▲工作職責包括產品教學與推廣、產品臨床應用展示、研究案整理與協調、認證培訓與考核等。
▲國內外參展。
▲產品教學與推廣。
▲林校友(照片左一)常於國內外展示產品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