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2019.06.21》 長庚大學USR計畫跨校共學會 - 守護在地居民健康,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長庚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推動辦公室」於6月21日假管理大樓深耕講堂,舉辦108年第二次的「跨校USR共學會」,邀請高雄醫學大學及本校執行USR之教師分享經驗與成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路途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阻礙,透過舉辦跨校USR共學會,相互分享執行經驗與心路歷程,相互切磋場域經營技巧,一同為在地社區創造價值,帶來更大的福祉。

       本次活動座談分別由高雄醫學大學陳南潔老師及本校林佩欣老師擔任主講人,並邀請到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吳亞津專員蒞臨指導,另外健行科大、耕莘專校、中華科大、新生醫專、長庚科大、玄奘大學等USR夥伴也到場共襄盛舉。共學會由本校USR辦公室主任-許光宏副校長主持開場介紹兩位主講人,最後綜合交流時由本校USR場域-復興區的瓦利斯‧哈勇與米路‧哈勇兩位藝術家分享本校為復興區帶來的改變。藉由講者們的精采分享,引起現場參與人員共鳴,讓USR的精神更擴大傳達,促使更多人了解USR執行理念,並投入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本校副校長致詞時表示,其實地方的疾病大多與地方的生活習慣有關,起初於場域拜訪時發現此問題,因此盤點校內技術,便將自體研發的技術(手持式超音波、心震圖等)導入社區,藉此發現大專院校教師的技術與社會多契合。然而於計劃初期,因不清楚如何投入場域,因此曾經拜訪已執行場域實踐的高雄醫學大學,藉此了解應如何使地方活化,讓地方與我們共存共榮,因此很感謝高雄醫學大學,讓我們能與復興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高雄醫學大學陳南潔老師蒞校主講「以醫為渡的大學社會責任在地實踐」。陳老師以許多有趣的活動故事串聯,帶動現場參與人員笑聲不斷。於USR計劃開始前,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戴嘉言醫師已於那瑪夏原民部落耕耘20多年,為高雄醫學大學進入原鄉奠定良好互動的基礎。同時亦發現同為高雄地區,山上、山下醫療資源普及確有很大落差,偏鄉醫療中為孩童施打預防針即是很大課題,無法如在市區中隨時能於診所完成。陳老師也分享她開授之「病痛之人文意涵」課程,目的是使醫學系學生與病患接觸,並做深度的訪談,讓醫學系學生能更以同理心對待病患。醫學系學生大多擅長考試,面對考卷均能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地作答,但面對病患的疼痛感並沒辦法掌握。因此課程第一堂課,便讓戴醫師帶領大家跳土風舞,使大家了解當自己的意志無法完全掌控肢體反應的挫折:便如同患者於病痛中的心理感受一樣。另外,陳老師亦討論「您所謂的健康,對我而言就一定是健康嗎」議題。陳老師表示起初在進行偏鄉醫療服務時,察覺對部落居民來說,每晚至少要喝幾杯是心理上的需求,因此無法接受停止飲酒的建議。要如何融入當地,讓正確的醫療觀念延續,成了進部落前的功課。必須改變原來的模式,先與部落居民交友,再重新組織所看見、觀察到的景象,再找出合適的發揮影響力方式。長期下來,那瑪夏部落居民已成高醫大師生的朋友,也學習到原民的精神:「只要看得到月亮,就不要失去希望」,彼此加油打氣。高雄醫學大學師生堅持長期陪伴那瑪夏部落居民,彼此間亦師亦友,這也能讓學生在課堂外學習,讓學生更有責任感。

▲高雄醫學大學陳南潔老師分享場域經營心得

       本校今年度執行USR場域實踐課程的林佩欣老師,將既有的課程-「老人與長照物理治療學」延伸至龜山區舊路里場域進行教學。本校物理治療學系三、四年級須至醫院實習,而實習前,需事先熟知所有相關知識概念及理論,且需瞭解實務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林老師表示,以往實習前的實務操作僅讓同學間互相練習,恰好透過此次機會,調整課程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實際操作於長者身上,並練習與長者溝通。近來政府也積極推動長照2.0,增加經費補助,強調社區及居家服務,透過此USR場域教學實踐課程,使學生走出校園,「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治療更生活化。課程中學生與舊路里居民進行互動,返校後為社區民眾設計合適的運動方案,經老師、業師指導後,回到社區教導民眾運動,並評估效果。經此實踐過程,學生也能更真實地感受社會對自己的需要,也能誘發其向上學習的動力,以符合社會所需。目前民眾至醫院就醫時,醫生問診過程大多簡潔有力,節省時間以利照護更多病患;相對地,在地醫療服務時間較為充裕,擁有更多機會與居民接觸並培養情感,也使學生藉此學習如何從聊天中更了解病患之生活狀態,以利進行更專業的評估。此課程的執行成效就如同林老師欲分享的主題-「一舉兩得: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及社區長輩健康促進」,收穫良多,成效超出預期!

▲本校林佩欣老師分享課程進場域經驗

       最後綜合座談部分,特地邀請復興區藝術家-瓦利斯‧哈勇與米路‧哈勇,為大家分享與我們認識合作的過程。復興區前區長機要秘書瓦利斯‧哈勇表示,不少團體進入復興區,與他們談論合作,大多直接詢問「有哪些弱勢族群需要幫忙?」、「你們需要多少錢?」「你們需要哪些物資?」,但當時本校副校長拜訪復興區時卻說了一句話—「如果我們學生到了這裡,應如何與你們接觸比較好,是不是要應先從了解你們的文化開始」,使他感動至今,當下立刻決定讓本校導入校內資源與技術。若對場域不了解,卻急著投入實體物資,將無法與地方永續合作,應從了解地方文化及故事開始,建立更多的信任及情感,才能達到永續經營。如今年四月中旬,本校劉英傑老師帶領學生至復興區進行原民文化認識與探討,並舉辦禮品設計競賽,邀請當地藝術家-瓦利斯‧哈勇與米路‧哈勇擔任評審,此次活動中,新想法及傳統思考撞擊出新火花,雙方以藝術會友,對復興區藝術家來說,因學生想法新穎,且未被侷限的想法,讓復興區藝術家有更多的創意靈感產出;對學生而言,藉此重新認識原民文化,了解泰雅藝術線條與顏色的意義。雙方彼此學習,受益良多。

▲復興區藝術家-瓦利斯‧哈勇與米路‧哈勇

       此次活動圓滿結束,但社區議題仍待各領域教師協助改善,更鼓勵跨領域教學合作,不僅能使學生多元學習,更能有效解決在地問題。現今教育部致力推動各大專院校開設USR場域實踐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看見社區社會問題,返校探討如何透過專業知識與技術,改善社區生活,並推動跨領域的合作,讓校園專業能發揮其最大價值,亦能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及多元學習的機會。走出校園,走入社區,多實際觀察,多用心體會,期待能有更多的師生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社區議題待你我攜手解決,共同將所學發揮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