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憤怒之愛:臺灣史上的學生運動-文化講座

憤怒之愛:臺灣史上的學生運動-文化講座紀實

 

通識中心

近年來臺灣湧現了一股青年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浪潮,這股浪潮在 2014 年 3 月 18 日的學運達到了高峰,並且仍方興未艾。事實上,青年學生在近百年來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從未缺席。他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歷史情境,為了追求建設一個更民主、自由與公義的臺灣,發出了他們的怒吼之聲。

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在 2014 年 12 月 16 日晚間七點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叡人教授主講「憤怒之愛-臺灣史上的學生運動」,透過反省歷史,為社會與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次講座首先簡單回顧從 1920 年代以來在臺灣所發展的學生運動,例如 20 年代的反殖民民族運動、戰後初期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中的學生運動、60 年代的青年自覺運動、70 年代的保釣運動、80 至 90 年代的校園民主運動與野百合運動等,詳細分析運動的背景、學生的關懷與運動形式。吳教授先帶領同學回顧清光緒年間臺灣的歷史發展,並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憲政改革的關係,此次的改革,因為中日甲午戰亂,所以沒有推行成功。進入了日治時期,臺灣雖然接受殖民者的高壓統治,但 1920 年代卻已經出現許多有關政治或行動自由的公共言論,可視為臺灣憲政的「黎明期」。當時《臺灣青年》雜誌是重要的先鋒媒介,藉此學生、地方仕紳與菁英積極的參與公共論壇,將社會從傳統推向現代化。吳教授也分析當時國族身分認同的爭議,實則促成學生運動的發展。例如當時臺北及臺中師範學院,因為殖民者歧視臺籍學生,進而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又如當時海外的日本和中國華南的臺灣留學生,諸如作家楊逵與張深切,也是推廣社會運動的重要成員。戰後,學生運動隨著歷史的更迭,呈現蓬勃多元的面貌。例如在二二八事件,即有原住民抵抗政府土地政策所引發的抗議運動。到了 1950 年代,曾經發生劉自然事件,其導因於將美國籍嫌犯無罪開釋,而引發學生示威及民眾包圍美國大使館等抗議活動。

1960 年代,大學校園乃至整個社會氛圍皆嚮往美國文化,因而引發了青年自覺的運動。他們講求公共道德,以及如何拯救國家民族之道。並從知識能力的晉升,邁向政治議題的改革。1970 年代保釣事件,捍衛民族尊嚴及反抗帝國主義式的侵略,則促成另一波學生集體參與運動的高峰。1980 至 90 年代,則延續先前脈絡發展出如野百合、性別或同志議題等等大小不一的校園運動。

, Line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