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最新期刊

圖片1.jpeg
2025 第218期 2025.04.16
2025長庚追思大會感恩器捐者與大體老師的永恆大愛
2025長庚追思大會感恩器捐者與大體老師的永恆大愛 秘書室 「如果我等不到了,就全部捐出去幫助別人,讓很多家庭重生。」彭惠蘭女士經歷等待器官移植的忐忑和期待,從滿懷希望到病情急速惡化,最終成為大愛捐贈者。家屬彭千芸小姐說「媽媽總是說自己很膽小,但在生命的最後,是媽媽教會了我,什麼叫做勇敢。」她為母親感到驕傲,也祝福受贈者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於今(29)日下午舉辦「2025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近千人齊聚於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除了共同緬懷先人無私的大愛精神,學校師生代表及醫療團隊也向捐贈者家屬致上最深的敬意。追思會中由心臟受贈者謝女士,代表受贈者向器官捐贈者家屬獻花表達感謝,由捐贈者彭惠蘭女士的女兒,彭千芸小姐代表收下。 彭女士從小生活在泰國清邁的山上,小小年紀就到曼谷市區打工,供家人的孩子讀書、生活、整修房子。離鄉背井嫁來台灣的她,幾年後丈夫過世,含辛茹苦拉拔子女長大,為了孩子們,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仍堅持治療,她的人生充滿了挑戰與困境卻從不放棄。 彭女士以前和傳統的長輩一樣、會害怕器官捐贈,直到後來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需要經過肺臟移植才能恢復健康,這等待移植期間既忐忑又期待,即便從一開始的滿懷希望,到最後卻沒有移植機會,但她依然秉持最善良的那顆心願意奉獻大愛,主動向家人表示捐贈意願,最後捐出肝臟、腎臟及眼角膜遺愛5個家庭,她用生命教會了身旁的人什麼是無私的愛和勇敢。 心臟受贈者謝女士,兩年多前的凌晨突然倒下緊急送醫後,診斷出猛爆性心肌炎,緊急裝上「葉克膜(ECMO)」與洗腎儀器,一夕之間四個孩子的天都塌了下來,醫師評估有極高機率需要移植才能延續生命。在加護病房的日子長達兩個月,是無人能體會的痛苦與煎熬。直到裝上心室輔助器後轉入普通病房,就讀大學的女兒決定休學專心照顧媽媽,兩人相互扶持努力復健,就為了等待那一絲絲的希望。直到某天早晨,聽到護理師的一句:「等到了!」謝女士顫抖著雙手,撫摸自己的心,感謝大愛捐贈者的無私奉獻,給予她新的生命。移植後即使仍遭遇難關,但她仍一步一步的努力,不願白費這重獲的新生,到現在還是維持著運動習慣並愛惜身體。謝女士今天代表受贈者致詞,不只是表達感謝,更希望能夠讓捐贈者家屬看見希望。 追思會中亦由中醫系沈姵㚬同學代表醫學院受教學生,獻花給鄭兆申大體老師的家屬、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鄭振牟教授。鄭兆申先生是敬業奉獻的國小教師,一生致力於教育,深信知識能改變社會。如今將身體捐贈醫學,延續對知識的貢獻,與兒子鄭振牟教授一起在長庚大學培育英才。期望學子們珍惜學習機會,將知識化為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表示,今年追思會共緬懷紀念71位器官捐贈者與23位大體老師,這94位來自各行各業及不同年齡層的大愛捐贈者,在人生謝幕之際經家屬成全完成大願,器捐者幫助病危患者重獲新生,延續精采生命;大體老師引領醫學生們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感受生命重量,對社會的貢獻不言而喻。 林口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表示,長庚體系全力推展器官捐贈及移植醫學的發展,迄今已協助超過2,343名有捐贈意願的病患完成器官捐贈心願。在過去一年內,長庚體系幫助138名病人完成器官捐贈,也完成292例大愛移植,協助等待移植的病人延續生命。 在林口長庚醫院全體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去年度不論在肺臟、肝臟移植例數等皆居全國首位。在肝臟移植部分,迄今案例數已超過1,600例,除完成「單個肝臟移植至兩位成人」、「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臟移植」、「孕期中肝臟移植且術後順產」等台灣首例外,2020年亦研發「樹突細胞療法」,臨床治療成效領先國際。 另外,林口長庚自2016年起成立了專門的肺臟移植團隊,目前每年成功執行十例以上的肺臟移植手術,且其一年存活率達93%,三年存活率達82%,林口長庚器官移植中心專業技術不僅獲得國內肯定,更吸引國際關注,近年曾有來自馬來西亞、緬甸、埃及等國的病人前來進行活體肝臟移植,並接待來自澳洲、印度、埃及、蘇丹等國醫師學習相關技術,2023年12月底林口長庚亦舉辦國際活體肝臟移植導師計畫,與來自亞洲各地的醫師交流專業知識與經驗,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強化全球醫療合作。 院方萬分感謝捐贈家屬的大愛、以及移植受贈者們對生命的堅持,讓每一份愛都能順利延續下去。陳院長表示,未來長庚醫療團隊肩負著更大的責任與期許,繼續為器官捐贈與延續生命而努力。 謝女士(圖中)與女兒(圖右)代表受贈者獻花並擁抱捐贈者家屬彭小姐(圖左) 湯明哲校長(前排左三)、陳建宗院長(前排左四)及與會來賓在追思大會為器官捐贈者及大體老師默禱 受贈者謝女士(圖左)與女兒(圖右)致詞感謝捐贈者的大愛 沈姵㚬同學(圖右)代表醫學院受教學生獻花給鄭兆申大體老師家屬鄭振牟先生(圖左) 湯明哲校長感謝大體老師引領醫學生們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感受生命重量 陳建宗院長致詞時感謝捐贈者與家屬的大愛,以及移植受贈者們對生命的堅持,讓每一份愛能順利延續下去 捐贈者家屬前往長庚大學校內的遺愛人間紀念牆獻花
圖片1.jpeg
2025 第218期 2025.04.16
長庚大學38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報導:生命科學大師講座
長庚大學38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報導:生命科學大師講座 生物醫學系 譚賢明系主任 為慶祝本校成立38週年,學校於2025年3月28日下午,在工學大樓六樓第二會議廳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學術研討會–「生命科學大師講座」,由醫學院主辦,生物醫學系、生物醫學研究所、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三系所聯合協辦。研討會敬邀六位生命科學領域夙負盛名的學者,講題多元,更具啟發性,吸引本校超過200名大學與研究生的參與。精彩的講座內容包括: 周成功教授:科學與文化的交會 周成功教授以「科學與文化:兩個平行還是會相交的世界?」為題,從「李約瑟難題」切入,探討為何科學與工業革命未能在近代中國發生。他分析東西方文化傳統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差異,並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否有任何自然科學研究傳統僅存在於東方,而西方完全沒有?這場演講激發了聽眾對科學與文化關係的深思。 孫以瀚教授:生物形態的演化奧秘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教授以「為什麼哺乳類有四肢,昆蟲卻有六條腿?」為題,探討生物形態的穩健性(robustness)與可演化性(evolvability)。他以動物四肢數量與植物花瓣結構為例,闡述發育機制如何同時受到限制與變異的影響,使生物在演化過程中能夠保有穩定性又具適應能力。這場講座帶領聽眾深入了解生命演化的精妙機制。 辛致煒教授:寄生與宿主的共演化 成功大學辛致煒教授以「別來無恙」為題,探討寄生蟲學與生物共演化的現象。他指出,寄生關係並非單向依附,而是一場宿主與寄生蟲之間的演化博弈。在文化與歷史中,寄生的概念也逐漸轉變,從古代政治隱喻到現代生物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生命體間的互動關係。 顧正崙教授:自體免疫疾病與免疫學突破 顧正崙教授的演講「Science that cares, research that matters:從抗伽瑪干擾素自體抗體研究開始」涵蓋了當代生技與醫藥創新的最新進展。他的團隊發現干擾素-γ (IFN-γ) 自體抗體(AIGAs)與免疫缺陷疾病有密切關聯,並可能成為治療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潛在標的。透過研究這些抗體的作用機制,他揭示了免疫系統如何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取得平衡。 施信如教授:病毒與科技的交鋒 施信如教授在「走在流行的尖端」為題的演講中,探討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病毒疫情,例如:西班牙流感、SARS與COVID-19,同時剖析這些病毒的傳播機制。她強調科技在對抗疫情中的關鍵作用,並介紹基因定序與疫苗技術的突破,如何幫助人類及時應對新興傳染病。 羅時成教授:台灣公共衛生的輝煌戰役 羅時成教授在「肝炎聖戰:台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的演講中,回顧台灣在B型肝炎防治上的重大成就。他詳細介紹台灣如何透過疫苗計畫與醫療政策,大幅降低國人的B型肝炎帶原率,並探討這項成功經驗如何影響全球公共衛生策略。 「生命科學大師講座」不僅有助於跨學科交流、認識生命科學的前沿發展,更提供學生與頂尖學者對話的機會。與會者能宏觀的吸收科學與文化的交融、生物多樣性的奧秘、疾病與公共衛生的關鍵課題。有鑒於此,本校將持續推動學術交流,邀請更多專家學者,提供生命科學教育的無限可能。 楊副校長為研討會致開幕詞 研討會講者與教師切蛋糕同慶校慶 與會來賓大合影 施信如教授專題分享《走在流行的尖端》 成功大學辛致煒教授專題分享《別來無恙》
圖片1.jpeg
2025 第218期 2025.04.16
長庚大學攜手波蘭波茲南理工大學 鑽研AI智慧醫療應用
長庚大學攜手波蘭波茲南理工大學 鑽研AI智慧醫療應用 秘書室 長庚大學於3月17日接待來自波蘭的波茲南理工大學(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UT)參訪團,雙方人工智慧(AI)研究中心將共同探討AI技術於智慧醫療領域的應用,並經由舉辦國際研討會及交換學生計畫等方式,建立研究與教學的長期夥伴關係,培育具國際視野的人才。 PUT是波蘭著名的理工大學與科學研究重鎮,這次Teofil Jesionowski校長率領國際事務副校長及計算系統部門主管參訪長庚大學,由本校湯明哲校長、楊智偉副校長、李健峰國際長、工學院郭斯彥院長、智慧運算學院許永真院長以及AI研究中心林桂傑主任一同接待,並安排參觀AI研究中心、智慧運算學院、工學院B5G通訊實驗室以及智慧感測實驗室等設施,深入了解各中心與學院的研究發展,並針對智慧運算、AI與電機化材等領域商討合作的可能性。 林桂傑主任表示,對於醫療、金融與法律等AI應用領域而言,AI的安全性、公平性及隱私保護等決定應用的可信度,AI決策是否透明、可理解與可解釋亦極其重要,必須提高技術的成熟度,才能使其更廣泛地被社會接受。長庚大學有AI研究中心,PUT則設有「跨領域AI與網路安全」研究中心,兩中心的合作將聚焦於可信任(trustworthy AI)及可解釋性(explainable AI)研究,並擴展至醫療系統之實際應用。 除此之外,雙方也希望聯合舉辦國際AI學術會議,聚焦AI、智慧醫療及應用AI技術的挑戰,預定邀請歐美國際學者來台,促進學術交流,深化國際合作關係,提升兩校AI研究中心的知名度。 兩校更透過這次參訪的機會,具體討論學術資源交流與人才培育計劃,規劃交換學生與短期學術訪問機制,評估雙聯學位與共同研究計畫的可行性,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為此,3月21日PUT在長庚大學舉辦學生出國交換說明會,介紹PUT的學科及學習環境,開啟雙方未來交流合作的契機。 湯明哲校長(左四)、Teofil Jesionowski校長(左三)及兩校師長合影   Teofil Jesionowski校長(右一)等人參訪長庚大學AI研究中心,由許永真院長(左二)、林桂傑主任(左一)接待 波茲南理工大學在長庚大學舉辦學生出國交換說明會 波茲南理工大學參訪長庚大學AI研究中心
圖片1.jpeg
2025 第218期 2025.04.16
新生歡迎餐會
新生歡迎餐會 國際事務處 為了幫助外國學生更快融入在臺生活,長庚大學國際處於3月7日精心籌辦了一場盛大的「新生歡迎餐會」。這場活動不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生提供了認識彼此的良好機會,更透過美食饗宴與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營造出溫馨的跨文化交流氛圍。 活動當天,國際長、副國際長、各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教授及外國學生學長姐齊聚一堂,透過經驗分享與互動交流,協助新生更快融入校園生活,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網絡。活動吸引約150名外籍學生熱情參與,現場氣氛熱絡,充滿歡聲笑語。 餐會於午後正式展開,國際處代表首先向新生表達熱烈歡迎,並鼓勵大家在課業之餘,積極參與校內活動拓展視野。接著,各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及教授也輪番上台致詞,勉勵新生勇於探索,善用校內外資源,在長庚大學開啟充滿成長與挑戰的大學生活。 活動中最受矚目的環節莫過於美食饗宴。國際處精心準備了符合不同文化背景與飲食習慣的餐點,包括酥脆多汁的台式脆雞、口味豐富的披薩、特色素食外燴及精緻茶點與飲品。大家一邊品嚐美食,一邊熱烈交流,分享在長庚大學的生活點滴。活動尾聲,新生們帶著滿足的笑容,紛紛交換聯絡方式,期待未來能一同學習、成長,共度珍貴的留學時光。 活動結束後,學生們也踴躍提出寶貴的回饋意見,期待國際處未來能舉辦更多促進與本國生互動的交流活動,並建議將餐會移至更寬敞的場地,提供更多樣化的餐點,讓更多在學學生也能參與、互動和交流。 此次「新生歡迎餐會」不僅有效協助外國學生適應新環境,更促進了國際學生間的交流與認識。相信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將在這片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土地上,譜寫屬於他們的精彩篇章! 大合照 與師長交流 國際長致詞 愉快享用美食
圖片1.jpeg
2025 第218期 2025.04.16
113年圖書館週活動紀實
113年圖書館週活動紀實 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與圖書館學會聯合發起,將每年12月1日至7日定為圖書館週,透過多元活動鼓勵讀者運用圖書館資源,增進閱讀風氣。113年本校圖書館以「BOOK思議」為主題於11月22日起展開一系列活動,除了延續歷年「熱門館藏排行榜」及「借閱風雲榜」外,並舉辦「非讀BOOK」主題特展及「BOOK思議」閱讀分享活動。活動已於113年12月13日圓滿落幕,感謝全校教職員生的參與,活動回顧簡述如下: 「熱門館藏排行榜」活動,統計年度中西文圖書及視聽資料館藏借閱量排行,分別為中文圖書-文學類、中文圖書-非文學類、西文圖書、視聽資料-知識文化類、視聽資料-商業影劇類,提供全校師生多元的閱聽參考。詳細清單請見活動網頁。 「借閱風雲榜」活動,獎勵年度總借閱量最高的前10名學生讀者,藉以鼓勵學生喜愛閱讀與培養閱讀習慣。本次借閱量最高的前10名皆為醫學院學生,因有2位學生借閱冊數量相同,並列第10名,故共有11名得獎者,分別為護理系4名、醫學系2名、醫技系2名、物治系2名、中醫系1名。其中最高前3名借閱數量依次為284冊、132冊、101冊,展現得獎者對閱讀的熱愛。此外,獲獎者也分享了館藏書籍借閱心得,公布於圖書館部落格,期盼能帶給全校師生不同的閱讀啟發與靈感。 「非讀BOOK」主題特展,展出近三年文化部金鼎獎及開卷好書獎得獎圖書館藏於圖書館一樓科學人文專區,如,文學類:再見的練習、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非文學類:斷食善終、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以及翻譯作品: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藉由此活動,重現雖不在暢銷排行榜上但值得關注、品味的精選好書,提供全校師生透過閱讀各領域圖書拓展視野。詳細清單請見活動網頁。 「BOOK思議」閱讀分享活動,將精選館藏圖書重新包裝並隱藏書籍基本資訊,僅提供推薦小語,邀請全校師生發掘閱讀的樂趣,並於閱讀後至圖書館臉書粉絲專頁活動專區分享好書資訊。本活動共有26位讀者參與,摘錄幾則精彩閱讀分享:「《好事即將發生》這本書透過短篇的漫畫引導我了解面對低潮可以如何轉念,這對即將面臨畢業的我有不少的收穫,像是書中提到:『與其擔心過去跟未來,不如好好的看看當下比較重要,至於過去就別回頭去看了。』這段話讓我明白專注當下比擔心過去或未來更重要,當下的安全感是未來的基石,放下過去並非逃避,而是智慧的選擇,唯有活在當下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價值。」、「《一袋米要扛幾樓》作者透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物,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現象。作者以『一袋米』為象徵,表達了人們在生活重擔面前的堅韌與不易,並將生活的辛勞與無奈具象化,讓讀者感同身受。文章也讓我思考到,在現代社會中,很多看似平凡的行為其實隱含著深層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與關注。」。 本次圖書館週活動雖已落幕,但閱讀永不止步。圖書館仍持續前進、精進服務,敬邀全校師生持續關注圖書館網頁及臉書專頁公告之各項資源與服務活動訊息,善用圖書館資源,讓閱讀繽紛您的小宇宙,開啟您的大視野! 「非讀BOOK」一樓圖書特展專區 「BOOK思議」一樓活動圖書展示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