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大事紀要

湯校長率領一級主管與畢業生代表在活動中心廣場前施放夢想氣球.jpeg
01
長庚大學訂製學位袍初登場 112 學年畢業典禮「超有型」
2024.06.01
長庚大學訂製學位袍初登場 112 學年畢業典禮「超有型」 秘書室 長庚大學 6 月 1 日上午舉行 112 學年度畢業典禮,畢業生身穿學校全新設計訂製的學位袍,在湯明哲校長與各系所師長帶領下展開「校園巡禮」,接受學弟妹們熱情夾道歡呼。新式學位袍採用學校雙代表色紫色及金黃色,不僅具時尚感,也融入師長祝福及許多巧思,期勉畢業生保持謙虛持續學習,邁向人生新旅程。 今年長庚大學有 1,735 名畢業生(博士生 53 名、碩士生 570 名及學士生 1,112 名),其中,智慧運算學院是第一次加入畢典行列,歡送首屆人工智慧學系學士班與碩士班學生。典禮於上午 11 時準時開始,由湯明哲校長主持,董事會王文淵董事長、台塑企業林善志總經理、陳徹董事、黃振青董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陳建宗院長、張承能董事等貴賓到場祝福。 湯明哲校長致詞時首先提醒畢業生要懷抱感恩的心,感謝家長、董事會及師長的栽培,才能有學習的機會。接著,湯校長指出 AI 時代的來臨,勢必對專業人士造成衝擊,未來,不是駕馭 AI,就是被 AI 駕馭。因此,他期許畢業生要以在學校時接受的扎實專業訓練為基礎,跟著 AI 一起進步,持續主動學習,發揮 AI 所缺乏的判斷力與創造力,成為駕馭 AI 的人。 王文淵董事長致詞時提到,近年來世界各國追求永續發展,全力推動「ESG」。台塑企業自 1993 年起即積極投入推動「循環經濟」,並加入 AI 應用與啟動數位轉型,2020 年更擴大成立「台塑企業 ESG 推動組織」。最近,國際環境評鑑指標碳揭露專案(CDP)公布 2023 年評鑑結果,全台同時獲得雙 A 等級的公司只有 8 家,台塑企業就佔了 5 家,成果有目共睹。 王董事長以此為例,強調現在已經是 AI 時代,學校持續強化高科技領域的教育,並與台塑企業各公司合作,提高同學們的競爭力。藉著今天的場合,他期勉畢業生,未來無論繼續升學或就業,除了眼光放遠、妥善規劃,更要腳踏實地,發揮校訓「勤勞樸實」的精神,不斷學習累積知識與技術實力,持續成長,用優秀的表現,改變社會。 典禮上除了頒發了學業優良、體育優良與志工服務優良等獎項,甫遴選出爐的五名傑出校友也出席接受表揚,分別是畢業於生物醫學研究所黃千凌、中醫學系魏怡嘉、工商管理學系蔡忠志、商管專業學院(EMBA)王惠君、臨床醫學研究所黃瀛賢等校友。 同時,今年校方還首次頒發「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由長庚大學創校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校友呂俊憲醫師從歷屆傑出校友中脫穎而出。呂醫師 2010 年創立哈佛眼科中心並擔任院長至今,致力提升臺灣眼科醫療水準,接軌國際。校友們在各自領域中的優異表現有目共睹,也激勵著即將踏出校園的學弟妹們,人生有無限的可能。 此外,今年畢業生代表致答詞除了安排電機系本籍生侯芃如致詞,還有來自越南的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碩士班畢業生 PHAM NGUYEN KIM NGAN 代表國際學生,表達了對長庚大學以及師長的深遠感謝。 另一方面,由於新式學位帽一改傳統方帽子的設計,採用八角形的絨布軟帽,沒有尖硬的四個帽角,在典禮尾聲時,畢業生們能夠安全又盡興的拋帽,現場氣氛也隨之 High 到最高點。最後,湯校長率領一級主管到會場外施放祝福氣球,為典禮畫下完美的句點。緊接著再由各系所接棒辦理歡送茶會與小型畢典,祝福畢業生們鵬程萬里。   湯校長(圖左)一一為博士班畢業生撥穗並頒發畢業證書   王文淵董事長(圖左)從畢聯會代表林緯群同學(圖右)手中 接下具有學校特色及校徽校名綬帶 湯校長與各系師長帶領畢業生校園巡禮   湯校長頒發畢業生代表榮譽獎給來自越南的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碩士班畢業生PHAM NGUYEN KIM NGAN 長庚大學新式學位帽沒有尖硬的四個帽角,畢業生們盡興拋帽,歡慶畢業 湯校長率領一級主管與畢業生代表在活動中心廣場前施放夢想氣球
年度 AI 論壇盛事 長庚大學登場.jpeg
02
年度 AI 論壇盛事 長庚大學登場
2024.06.01
年度 AI 論壇盛事 長庚大學登場 智慧運算學院 第 26 屆「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AI論壇」於 2024 年 5 月 24 日至 25 日在長庚大學圓滿落幕。本屆論壇由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長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臺大IoX創新研究中心與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TAAI)共同主辦,吸引全台人工智慧(AI)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學生與業界人士上百餘人盛大出席。 TAAI 為國內最重要的 AI 學會,自 1995 年成立以來,匯集了國內大學、研究單位及產業界眾多研發人才,不僅是推動 AI 科技進步的重要平台,每年辦理的「AI 與應用研討會」及「AI 論壇」,更是台灣 AI 學界的重要盛事。本屆論壇由長庚大學智慧學院林桂傑院長、許永真副院長、及 AI 學系蘇豐文主任擔任論壇共同主席。 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表示,長庚大學於 2022 年設置「智慧運算學院」,為全台首座經教育部核准的 AI 學院,專注於AI研究與人才培養,並結合長庚大學醫學院與長庚紀念醫院系統的豐富資源,積極發展 AI 醫學應用。今年主辦 TAAI 人工智慧論壇,更是展現長庚大學成為台灣及全球 AI 研究領航者與國際樞紐的決心。 為期兩天的論壇,本次邀請美國、波蘭與台灣的重量級 AI 學者擔任專題講者,包括中研院院士暨哈佛大學孔祥重講座教授、波蘭科學院院士暨波蘭人工智慧學會副主席 Jerzy Stefanowski 教授,以及國科會「可信任人工智慧對話引擎(TAIDE)」計畫模型訓練組召集人暨中央大學資工系蔡宗翰教授。 除了三場精彩的專題演講,論壇也邀請到十位國內外優秀台灣 AI 學者擔任特邀講者,主題涵蓋 AI 於醫學健康應用、深度學習、人機互動、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 等,向與會者展示最新穎前沿的 AI 科研成果。同時,論壇亦安排孔祥重教授、Stefanowski 教授與陽明交大盧鴻興教授及長庚大學校友「康統醫學科技」創辦人廖威宣醫師對談,從業界與學界觀點探討 AI 技術,尤其是生成式 AI,如何提升與精進智慧醫療產業。 另一方面,為了鼓勵女性參與 STEM 領域研究、發展 AI 女力社群,本次論壇亦辦理「女科技人交流會(WIE Lunch)」,由長庚大學許永真副院長主持,與會者從學碩士生、研究人員到大學教授與專業人士,針對 AI 的發展趨勢、AI 社群參與、女科技人職涯經驗傳承、組織領導力等議題進行交流。 此外,長庚大學主辦的 Let’s Chat AI  創意應用競賽也是本次論壇亮點之一。這項競賽是全國第一個使用國科會 TAIDE 模型的 AI 競賽,學生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提出創新應用,競賽的決選與頒獎典禮於 5 月 24 日上午進行,獲金牌獎的作品是由工商管理學系李怡禛副教授指導、工商系彭詩榆與AI系彭逸姗同學合作的「虛擬 AI 講師化身為知識傳達者」。 兩位同學運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判讀教師文字教材後,生成教學影片的講稿與簡報;再串聯 AI 利用一張講師靜態人像照片,生成虛擬動態真人及讀稿聲音,產出主播式數位教學影片。比起過去透過攝影機錄影教師親自講課,再後製影片的線上課程,AI 協作大約可省下 90% 的時間與費用,老師們可免去鏡頭前重複練習或口誤重錄的時間,並產出兼具專業內容與聲音品質的線上課程。   更多本屆論壇資訊請參考官網: http://taaiforum2024.cgu.edu.tw   Panel Discussion 女科技人交流會 競賽得獎隊伍大合照 論壇講者大合照
本校獲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113 年度產學合作績優學校.jpeg
03
本校獲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113 年度產學合作績優學校
2024.06.01
本校獲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113 年度產學合作績優學校 技合處建教合作中心 本校再度獲選 113 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之產學合作績優學校。中國工程師學會之教育委員會每年遴聘學者專家、學校及事業單位代表,組成 12 至 21 人之選拔小組,依評審辦法選拔產學合作績優單位。今年中國工程師學會聯合年會於 6 月 6 日假臺北茹曦酒店舉行,蕭美琴副總統及交通部李孟諺部長前來為大會開幕致詞,本校由技合處建教合作中心高少谷主任代表獲頒獎牌乙面,備感殊榮。 本自民國 87 年開始,每年平均約數十所大專校院參加中國工程師學會之績優產學合作單位選拔。本校產學合作廣泛分佈於醫、工、管領域,成績斐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產學計畫包括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余兆松教授、醫學系葉昭廷教授及蔡孟翰教授、醫管系許光宏特聘教授、電子系林瑞明教授及賴朝松教授、通識中心自然科陳敬勳教授、臨研所張國志副教授、新興病毒中心施信如講座教授及電機系魏一勤副教授等十位教授執行之產學合作計畫案。本校參加「公私立大學」組選拔,於眾多公私立大學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年度產學合作績優學校,實至名歸。   蕭美琴副總統為大會致詞 技合處建教合作中心高少谷主任(左四)代表受獎
112 學年度長庚青年優良事蹟選拔活動紀實.jpeg
04
112 學年度長庚青年優良事蹟選拔活動紀實
2024.05.01
112 學年度長庚青年優良事蹟選拔活動紀實 學務處 為樹立學生典範,學校每學年特別舉辦「長庚青年」選拔活動,表揚敦品勵學、勤勞樸實、熱心服務的學生。學務處自 113 年 1 月份起便積極規劃、協調各學院「長庚青年」的初審作業,共推薦 8 位學生參加複審會議,經過審議票選出 5 位當選者,其優良事蹟茲摘述如下: 醫學系五年級 黃琮瀚 ◎致力偏鄉服務:擔任羅卡達山地醫療工作隊隊長期間,積極推動醫療衛生教育與籌組田野調查,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推廣羅卡達「服務的目的是為了離開」的信念。 ◎熱心社會服務:曾任醫學系學會會長、學生議會議長、澎湖離島志工服務隊總召、馬來西亞國際志工服務隊總召,推動混齡教育、圖書捐贈、社區共融等活動,並結合 SDGs 議題,豐富跨文化交流與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參與「復興區高揚威醫師巡迴醫療計畫」,走入部落造福許多位於社會醫療防護網以外的場域;另參加「原鄉兒少健康議題-介壽國小服務隊」計畫,深耕學童扎根教育,致力拓展孩童視野。 ◎拓展青年海外志工服務:擔任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志工代表期間,致力推動青年服務,除獲總統接見,更榮獲113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殊榮。 醫學系四年級 王瀚德 ◎為校爭光:參加 112 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獲一般男子組田徑 1500 公尺第 1 名,獲邀參加 2023 臺灣國際田徑邀請賽;另率隊參加 112 年全國大專院校田徑公開賽獲團體總積分第 4 名、一般組混合 4 X 400 公尺接力第 4 名等佳績。 ◎積極籌組校隊:擔任田徑隊長期間,除考取田徑教練證照,積極重整田徑隊組織與持續精進,目前為本校 400 公尺、1500 公尺、校園路跑等運動項目紀錄保持人。 ◎學業優異:曾榮獲 112 年長庚文學獎散文組佳作、書卷獎,並為首位大體解剖跑台考滿分者。 ◎熱心公共服務:協助辦理亞洲醫學生聯合會國際交流活動、第 27、28 屆醫學營,並積極投入羅卡達服務隊等公共活動;此外,勇於擔任醫學系 M115 白袍典禮總召、110 年校慶運動員宣誓代表、112 年追思大會司儀及班級幹部,協助相關活動與事務推動。 ◎重視經驗傳承:多次於醫學系傳承活動分享讀書及活動經驗,並受邀回國中母校傳授求學心路歷程,嘉惠後輩。 醫學系五年級 林享辰 ◎熱衷國際事務:參與世界醫學生大會、Cambridge WHO Simulation、斯洛維尼亞研究交換和亞洲醫學生交換計畫,豐富國際視野。 ◎致力提升國家能見度:協助籌備「Taiwan WHO Simulation」,獲政府部門企業界人士一致好評;另籌辦「Sub-regional Training」培育超過 20 位世界醫學生聯盟核可之國際講師。 ◎投入醫學教育:曾任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駐校代表、愛思唯爾校園大使及新創團隊 SLEK 行銷部長與活動部長,除積極爭取醫學生資源,辦理提升醫學生軟實力工作坊外,並規劃辦理 20 多場線上活動幫助高中生了解醫藥衛生學群課程。 ◎注重多元能力提升:擔任台灣醫學生年會與亞洲醫學生會議等大型活動講師,演講自我行銷、公關拉贊、溝通技巧和專案管理等講題。 ◎體育成就卓越:連續兩屆橋藝大醫盃冠軍、大專盃殿軍,並參加亞太橋藝青年錦標賽榮獲第4名,並成為國家運動裁判。 中醫學系七年級 張欣雅 ◎致力學術研究:以第一作者身分發表兩篇 SCI 論文,並於第 4 屆長庚運動醫學研討會發表學術海報。實習認真,投入實證醫學領域,獲林口長庚實證醫學競賽新人組第 1 名、林口長庚病歷優良人員肯定。 ◎活躍於社團:曾任長庚大學曉韻合唱團指揮,和團隊在創團第 31 年首次於國家演奏廳舉辦音樂會,期間曾獲台北國際合唱大賽總冠軍、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混聲合唱優等、桃園市民合唱大賽第 1 名。 ◎積極參與公務:勇於擔任班代、學藝股長、中醫系系學會藥園部部長,及迎新宿營、中醫週、中醫營美宣長,協助推動相關活動獲公共事務。 ◎熱衷服務與知識分享:獲邀擔任高中生醫學體驗營、教學部基礎脈診講師,帶領有志醫學的高中生和大一新生認識解剖、實證醫學、中醫脈診知識。課餘時間多次在長庚護理之家、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指揮與獻唱。 工業設計學系四年級 梁芷嫙 ◎為校爭光: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金牌與國手資格,2022年受邀獲總統接見。 ◎致力學術研究:在校期間參與國內外競賽,成功「產學接軌、學用合一」,成為產業實務戰力人才,並深耕在地產業貢獻所學,將校內外所學回饋產業,贏得多方讚譽。 ◎樂於經驗分享:協助管理學院錄製IOH個人講座,分享學習歷程,積極推廣本校感染更多後進學子。 ◎善用資源:在校期間培養跨域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拓展設計世界觀及國際觀;另擔任教學老師與校外設計競賽評審,貢獻所學嘉惠他人。   胡正申學務長(左三)頒獎表揚長庚青年
長庚大學 2 績優團隊 獲教育部創業實戰模擬競賽共 20 萬元補助.jpeg
05
長庚大學 2 績優團隊 獲教育部創業實戰模擬競賽共 20 萬元補助
2024.05.01
長庚大學 2 績優團隊 獲教育部創業實戰模擬競賽共 20 萬元補助 技術合作處 教育部為推行創新創業教育,每年均辦理大專校院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臺競賽,吸引各校菁英隊伍參加,將募資簡報上傳至學習平台,由教練團及一般民眾進行虛擬注資。 112 學年度共有來自全國 49 所大專校院、共 259 隊報名參賽,長庚大學「你作 --ZERO 」與「 HarmonEld 」從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績優團隊,兩隊共獲得新台幣 20 萬元的創業補助獎金。 長庚大學技術合作處表示,這項競賽旨在鼓勵大專校院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和學習,分為生醫材化、機電運輸、資通訊、服務文創四大領域,透過「教練團」與「創新育成中心」的引導,使參賽隊伍體驗虛擬的群眾募資歷程。團隊們除了要製作募資影片,還需透過平臺上的提問機制,努力贏得教練團及民眾的青睞,爭取每一筆虛擬注資,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你作 --ZERO 」團隊以「全新的腦波創作模式」為發想,讓想要繪畫創作的民眾在沒有任何藝術訓練或技術條件的前提下,也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藝術文創作品。主要定位項目是用於偵測並判斷、分析、解讀腦波的 AI 演算法訓練與開發,目標族群鎖定在所有年齡層的民眾,透過學研團隊,以核心技術發展出足夠精準的腦波 AI 模型。 另一方面, 「 HarmonEld 」則專注於使用最先進的科技為老年護理帶來革新。主打產品是一款智能手環,為老年人及其照護者提供一個更人性化、高效的照護體驗。智能手環的功能包括 AI 助手用藥提醒、控制家電、健康監控、跌倒檢測及緊急求助,並具備定位追蹤功能,確保使用者的健康與安全,致力於透過創新科技,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獨立和舒適。 技合處創新育成中心表示,參賽隊伍們透過精心策劃和努力實踐,成功打造了具有創新性和商業價值的創業計劃,獲得各界專家及民眾的高度評價與認可。長庚大學致力於協助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其參與創業活動及相關競賽,今後將繼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和實用的資源,協助團隊發掘更好的創業機會並實現自我價值,帶動校園創新創業風氣。
用愛延續生命.jpeg
06
用愛延續生命 2024長庚追思大會感恩器捐者與大體老師的永恆大愛
2024.04.01
用愛延續生命 2024 長庚追思大會感恩器捐者與大體老師的永恆大愛 秘書室 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於 3 月 23 日下午舉辦「 2024 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近千人齊聚於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除了共同緬懷先人無私的大愛精神,學校師生代表及醫療團隊也向捐贈者家屬致上最深的敬意。校內「遺愛人間」紀念牌周圍佈置著教職員生親手所摺的千隻紙鶴,會場外也設有祈福牆供學生、家屬寫下祝福,傳達滿溢思念與感恩之情。 今年追思大會由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主持,並邀請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余依靜副局長、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康惠龍襄閱主任檢察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劉嘉琪副執行長、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江仰仁理事長等多名貴賓參與。 湯校長表示,今年追思會共緬懷紀念 84 位器官捐贈者與 25 位大體老師,這 109 位來自各行各業及不同年齡層的大愛捐贈者,在人生謝幕之際經家屬成全完成大願,器捐者幫助病危患者重獲新生,延續精采生命;大體老師引領醫學生們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感受生命重量,對社會的貢獻不言而喻。 本校創校至今年 3 月已受領超過 542 位大體老師,湯校長指出,醫學院每學年需要 17 位大體老師,每位都要經過至少 1 年的浸泡防腐程序才能為醫學生授課,師生除了在課堂上透過啟用儀式、課前默禱、課後行禮及結業儀式表達尊重與感恩,還會參與每年追思大會以及暑假舉行的火化典禮,陪伴家屬追思並送大體老師最後一程。 陳建宗院長表示,長庚體系全力推展器官捐贈及移植醫學的發展,迄今已協助超過 2,200 名有捐贈意願的病患完成器官捐贈心願。在過去一年內,長庚體系幫助 149 名病人完成器官捐贈,也完成 330 例大愛移植,協助等待移植的病人延續生命;其中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在全體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去年度不論在捐贈器官總人數,及肺臟、肝臟、腎臟和胰臟移植例數等皆居全國首位。在肝臟移植部分,迄今案例數已超過 1,500 例,除完成「單個肝臟移植至兩位成人」、「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臟移植」、「孕期中肝臟移植且術後順產」等台灣首例外, 2020 年亦研發「樹突細胞療法」,臨床治療成效領先國際;另林口長庚自 2016 年起成立了專門的肺臟移植團隊,目前每年成功執行十例以上的肺臟移植手術,且其一年存活率高達 93% ,除領先全國其他醫學中心亦已達國際水準,在去年舉辦的全國性「永慶路跑」活動中,更廣邀肺臟移植病友共同響應,追求術後更健康的生活。 院方萬分感謝捐贈家屬的大愛、以及移植受贈者們對生命的堅持,讓每一份愛都能順利延續下去,今日藉由追思會感謝每一位器官捐贈者與家屬。陳院長表示,未來長庚醫療團隊肩負著更大的責任與期許,繼續為器官捐贈與延續生命而努力。 今年由肺臟受贈者饒明沁女士,代表受贈者向器官捐贈者家屬獻花表達感謝,由捐贈者潘育奎先生的女兒,潘同學代表收下。 42 歲的潘先生個性善良又有義氣,樂意助人不求回報。生前家人生病需要進行肝臟移植才能活命,他主動表達捐贈意願,卻在檢查後評估當時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捐贈而無法幫助家人延續生命,對此難過許久。在生命的最後,潘先生捐贈心、肝、腎、胰臟、血管等器官,幫助 6 個家庭迎向新生,將對家人的小愛化為無窮盡的大愛,家屬均以他為榮;潘同學憶起與父親相處的點滴往事,雖然滿懷不捨與想念,仍堅強訴說父親無私的善舉,希望傳頌父親大愛,並祝福受贈者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饒女士是在定期健檢發現有肺氣腫,醫師研判是幼時重病痊癒後所埋下的病癥,中年後氣喘頻率增加,嚴重時背製氧機也僅能走 20 步,無法再參與熱愛的戶外活動,只能等待換肺,直到 2022 年獲得大愛移植後,饒女士才重拾健康。她很感謝長庚肺臟移植團隊當時 24 小時無微不至的照顧,如今她每天早上已能在住家附近走 1 個多小時、約 3 公里的山路,順便清掃路上落葉,能夠工作跟運動讓她覺得非常幸福,更要為感恩捐贈者的大愛,繼續延續生命的精彩而努力。 中醫系謝和蓁同學代表醫學院受教學生,獻花給黃玉成大體老師的家屬黃琬琇小姐。謝同學表示,與大體老師相處將近 150 個小時裡,每一位老師都以無聲的話語教導著、照看著同學,為大家奠定紮實的第一步,開啟往後漫長而神聖的行醫之路。若沒有老師們的大愛及家屬們的信任與託付,就不會有傑出的醫師。醫學生們將肩負著期許,帶著這段獨特的緣分,不忘初衷地邁向醫者一途,並感謝每一位大體老師的奉獻及老師家屬們的支持。 謝同學致感謝詞後,長庚師生及醫護人員在司儀的引領下,全體起立向在場所有器官捐贈者與大體老師的家屬們深深一鞠躬。緊接著播放「永恆的追思」影片,在弦樂演奏聲中,回顧器官捐贈者與大體老師的生平簡介以及傳達家屬的思念。最後由長庚大學曉韻合唱團獻唱,追思大會圓滿落幕。 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致詞感謝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大愛 林口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 致詞 捐贈者家屬在長庚大學「遺愛人間」紀念牌獻花追思 2024 長庚追思大會受贈者代表饒女士 ( 右
長庚大學
07
112 年度 Biomedical Journal「論文為 SCI 收錄期刊引用獎」
2024.04.01
112 年度 Biomedical Journal 「論文為 SCI 收錄期刊引用獎」 研究發展處 Biomedical Journal ( 原長庚醫誌 ) 為長庚大學所發行之國際學術期刊,多年來致力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投稿新興、熱門研究領域之文章以提升期刊品質。經過各方的努力,期刊已被收錄在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資料庫之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及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兩領域。 2022 年影響係數 ( impact factor ) 為 5.5 ,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領域排名為第 70 名 / 285 (Q1 ) 。編輯委員會每年舉辦「論文為 SCI 收錄期刊引用獎」申請,以鼓勵學者投稿優質論文。 本年度編輯委員會議於 3 月 1 日召開,會中主編與各委員熱烈討論期刊日後發展方向及提高 impact factor 的策略,同時也在會議中頒發「論文為 SCI 收錄期刊引用獎」。本次申請獎勵之作者共有 32 位,引用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三位作者為:長庚大學劉燕琹博士、高雄長庚精神科黃條來教授及長庚大學洪錦堂教授。其中劉燕琹博士所發表的論文於 2022 年被 SCI 期刊引用次數高達 85 次,足見本刊論文品質持續受肯定。 除了由作者自行申請的「論文為 SCI 收錄期刊引用獎」外,編輯委員會亦挑選出本刊之高被引用論文作者,頒發「 Most Cited Author Award 」獎狀。獲獎者為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長庚科技大學黃聰龍教授、高雄長庚精神科黃條來教授、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詹元碩教授。相關獎項由羅綸洲主編與郭敏玲主編於會議中頒獎表揚。期盼未來能持續出版更多優質論文,藉此增加本刊國際曝光度及文章引用率,以期 impact factor 逐年成長。 羅綸洲主編與得獎者黃條來教授合影 郭敏玲主編與得獎者施信如教授合影 羅綸洲主編與得獎者黃聰龍教授合影 郭敏玲主編與得獎者黃條來教授合影 羅綸洲主編與得獎者詹元碩教授合影 與會者合影

綜合資訊

開幕式大合照.jpeg
01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113 級成果展—重影
2024.05.01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113 級成果展—重影 工業設計系四年級 張語如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於 2024 年 4 月 24 日在活動中心三樓舉辦 113 級工設系畢業展暨校內成果展開幕典禮,今年的展覽以「重影」為主題,融合了新世代人與設計持續重新審視、重新定義的特質。這種特質就像「半影」,在光源移動下,讓影子不斷從深至淺、模糊至聚焦、變形至重疊,呈現出多變的狀態。因此,觀看設計的角度已不再是單一且固定的,我們需要不斷「重新對焦」,改變觀察事物的角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期待能夠重新定義,將其視為新一代設計師的特質。陳敬勳陳技技合長蒞臨致詞並以永續議題材料發展與創新創業的推廣,勉勵同學運用設計能力加以發展。本次畢業展的主指導老師陳文誌主任也致詞表示,在這過去一年中看到同學們的製作以及準備,用實際設計展示的方式向大家呈現一年所努力的成果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最後期望同學們未來在業界或學術界能持續精進自己,祝福未來一切順利。最後,畢業班導師張瑋真老師勉勵同學,看到各位同學四年下來有很大的成長進步感到欣慰,學習是無止盡的,希望同學們未來在業界保持學習的熱忱,能有更好的發展。   在本校豐富的學習資源下,設計不僅限於功能性,還融合了使用的創新性、工藝的可塑性和未來議題,從而為使用者帶來獨特且超越以往的使用體驗。本次共有 30 位學生的作品參展,設計主題概念包括高齡與孩童、體驗生活、交通工具這三大面為主軸並等多方面詮釋表現,以提升產品議題的討論性及實用性為主。 在展覽期間,我們誠摯邀請了校外專家於 4 月 26 日進行作品評審,同時也邀請了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交流互動。並期待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收穫和指導。在過去一年中,同學們與廠商進行了磨合,並跨越不同科系展開合作。指導老師和廠商們對作品提供了許多寶貴建議。希望將同學們充滿創意和新奇設計想法的作品走向實際量產,真正對目標族群有所助益。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挑戰和困難,但這段時期也成為同學們不斷學習成長的關鍵時刻。 除了此次的校內成果展外,今年的畢業展覽「重影」也定於 5 月 24 日至 27 日在南港展覽館二館展區 A-22(1F) 舉辦的第 43 屆新一代設計展中再次展出,誠摯邀請全校師生至現場觀展,互相交流。   開幕式大合照 陳敬勳技合長給予大四畢業生的勉勵及願景 陳文誌主任給予大四畢業生的勉勵及願景 大四同學與技合長講解作品 大四同學與觀展者的交流 大四同學與師長講解作品
2024 年長庚大學企業徵才系列活動.jpeg
02
2024 年長庚大學企業徵才系列活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2024.05.01
2024 年長庚大學企業徵才系列活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學務處就僑組 長庚大學自 3 月起舉辦「2024 年長庚大學企業徵才」系列活動,邀請台塑、南亞、廣達、美時化學、SGS 及 Dyson 等近 20 家國內外企業,涵蓋科技、醫材、製藥、檢驗、製造及期貨等各領域。由各公司入校介紹企業組織架構、未來願景、職缺招聘及實習機會,使學生了解人力市場供需現況,以提升就業競爭力。 此外,為增進學生就業權益,特別邀請勞動部及桃園市政府勞工局專員宣導勞動權益、求職安全及就業政策,讓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避免因經驗不足而誤入求職陷阱。 為使參與徵才的公司企業更加多元且,本校自 113 年度起,鼓勵校內各系所依學系特性及學生需求,結合過去產學經驗,推薦優質企業蒞校徵才,如 4 月份由工設系辦理「Dyson 就業輔導活動」,該系近 50 名學生報名參與,學生反應熱烈,佳評如潮。 本校將持續推動相關就業活動,建立適才適所的就業媒合平台,讓莘莘學子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和就業資訊,開拓就業視野與機會,同時讓企業傳遞其理念與形象,藉此覓得適性人才,使平台成為學生與企業之溝通橋樑。   京元電子集團蒞校辦理說明會 本校同學踴躍報名 Dyson 公司徵才說明會
2024 大呼盃.jpeg
03
2024 大呼盃,來打球吧
2024.05.01
2024 大呼盃,來打球吧 呼吸治療學系系學會游采蓁、曹允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呼盃,大呼盃乃運動交流活動,由台灣四個呼吸治療學系輪流舉辦,因為疫情的關係已停辦多年,本次難得輪到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主辦,終於可以在球場上與大家見面。 大呼盃於 3 月 23 日在長庚大學體育館舉行,集結了北醫、高醫、輔仁及本校的學生。高醫同學姍姍來遲,差一點趕不上選手報到,原本以為是因為距離延遲車程,沒想到是因為在本校薄膜球場熱身而耽擱了。本次開幕由社團輔導李欣烜老師擔任開場嘉賓,老師回憶起20年前第一屆在北醫舉辦的大呼盃,內心相當澎湃,但同學都因為早起,看起來相當疲憊,還好長庚同學熱情歡呼炒熱氣氛。 賽事包括籃球、排球和桌球等多項球類競技,其中女排、男籃及趣味競賽競爭激烈。第一場男籃賽,高醫還有隨隊教練,看起來訓練有素,可惜仍不敵輔仁的三分球,以些微差距落敗。輔大的女排初戰表現不如預期,但在桌球混雙中表現不俗,成功逆轉。男籃和女籃賽事同樣充滿激情,尤其在長庚與高醫的比賽中,長庚的同學們展現了極佳的體育精神和頑強的戰鬥力。最後一天精彩的趣味競賽成了賽事的高潮,各校都派出 15 人組隊上場,每場都比到關鍵的第三戰。往年校際盃拔河的常勝軍長庚大學,今年未能晉級複賽。在激烈的決賽中,北醫與高醫的隊員們拼盡全力,戰至最後一刻,才由北醫獲得拔河冠軍的殊榮。兩天的賽事,各校同學不僅展現了運動員的技能和毅力,還加深了各校同學的友誼。每位參賽者無論成績如何,都證明了自己是真正的運動員。 藉由大呼盃,四校的呼吸治療系學生齊聚一堂,共同切磋彼此的運動技能。這次系學會主辦大呼盃是一次難得的經驗,我們從中學到了許多,也遇到了許多挑戰。首先,與來自其他學校的同學們共同比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此外,這次活動也讓我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運動技能,並從其他同學身上學習到許多技巧和策略。這對於我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都是非常有益的。最重要的是,這次活動讓我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於我們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李老師在開場所講的,這次活動可以成為大家日後職場生涯中的一段美好回憶,也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契機。因為大呼盃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充實而愉快的周休二日,也讓我們保持身體健康。期待明年的大呼盃,讓我們有機會繼續學習、成長和交流,明年我們北醫見! 比賽結果 競賽項目 單位 男籃冠軍 臺北醫學大學 女籃冠軍 長庚大學 男排冠軍 輔仁大學 女排冠軍 高雄醫學大學 羽球團體冠軍 長庚大學 桌球團體冠軍 輔仁大學 新生混排冠軍 臺北醫學大學 拔河冠軍 臺北醫學大學   大呼盃四校大合照 長庚呼治系女排賽前集氣 運動員宣誓 趣味競賽-拔河
長庚大學生命教育參訪暨體驗活動-新平溪探煤之旅.jpeg
04
長庚大學生命教育參訪暨體驗活動-新平溪探煤之旅
2024.05.01
長庚大學生命教育參訪暨體驗活動-新平溪探煤之旅 學務處諮輔組 生命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生命教育的精神,學務處諮輔組於 4 月 27 日舉辦了一場生命教育參訪暨體驗活動,前往「新平溪礦物博物館」及「十分瀑布」,共有 40 名學生參加,其中還包括 2 位外籍學生。 在「新平溪礦物博物館」,導覽人員帶領學生們深入了解礦工工作與生活的生命故事,以見證礦業的歷史。學生們在聆聽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於礦工的生命歷史及礦業有更深的理解。除了導覽解說外,學生們還有體驗搭乘礦車及進入模擬坑道的震撼。在礦車行駛及模擬坑道中,能夠感受到當年礦工勞動的艱辛,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礦業歷史,對於當地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對於勞動者的辛勞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敬意。 用完餐後前往「十分瀑布」,學生們在瀑布面前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麗與生命的活力。透過觀察大自然的景象,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存在價值。在這片天然美景的環繞下,不僅心靈得到了和諧與寧靜的提升,甚至觸發了人生哲學思辨的思考。 活動結束後,學生填寫問卷回饋,分享了在活動中的感受和收獲,有人感慨於台灣礦業的歷史,有人感嘆於大自然的美麗,更有人對學校辦理生命教育活動表達感謝和肯定。這些回饋不僅是對活動的肯定,也是對生命教育的一種體驗和理解。 這次生命教育參訪暨體驗活動不僅讓學生從礦工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更透過大自然感受到生命的無限可能性,本次參訪行程讓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生命的意義,並培養哲學思辨能力和靈性修養,以成為具有全人教育精神的社會貢獻者。   礦坑口前合影 模擬坑道工作環境體驗 十分瀑布前大合照 導覽人員介紹礦區運作
心中有數.jpeg
05
圖書館主題特展—心中有「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
2024.05.01
圖書館主題特展—心中有「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  圖書館 數學對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經常會利用數學思維來做決策與解決問題,不論購物、投資、時間管理、健康管理等都離不開數學。近年熱門的大數據與 AI 科技,更是顛覆我們的想像,改變大眾的生活。有鑑於此,圖書館規劃辦理「心中有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主題特展,邀請通識教育中心黃朝錦老師指導,於 3 月 26 日至 4 月 12 日期間展出相關館藏,藉由生活中的數學趣味,以不同的角度看見蘊含數學的智慧與魅力。 本次主題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現代人必備的數學科普知識與日常生活上的應用,在館藏書「數學之美」中,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深奧的數學原理,帶領讀者一窺數學的世界;館藏書「生而為人的13堂數學課 : 透過數學的心智體驗與美德探索, 讓你成為更好的人的練習」中,讓讀者透過探索數學與追尋真理,激發自我潛能創造豐富人生;館藏書「用數字說出好故事 : 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 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則教導如何善用數字,將枯燥難懂的統計數據轉化成說服人心的故事,成為具備良好軟實力的溝通高手。此外,數學亦是科學與科技的基礎,例如: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的發展皆與數學應用密不可分。推薦對於人工智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閱讀館藏書「深度學習」,其內容以數學為基底,涵蓋深度學習的基礎概念、實務應用技術以及進階主題研究,能幫助讀者完整建構深度學習領域應具備的能力。 數學素養有助於我們認知生活的世界、訓練邏輯思考與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亦能讓我們有效掌握與運用新科技的發展。希望透過本次展出,讓我們重新認識數學的重要性,並快樂地學習與擁抱數學。更多精采館藏清單歡迎參閱圖書館主題特展專頁,讓我們一起閱讀數學,探索生活中有趣好玩的數學吧!   「心中有數」圖書特展專區 「心中有數」視聽資料特展專區
開箱日.jpeg
06
「長庚大學 2024 開箱日」 探索未來之門
2024.04.01
「長庚大學 2024 開箱日」 探索未來之門 教務處 本校於 3 月 2 日舉辦盛大的開箱日活動,儘管天氣寒冷有雨,但仍吸引超過 500 位家長及學生的參與,讓此次活動蓬蓽生輝、盛大成功。活動中除了各學系的介紹、長庚大學特色闡述、入學備審資料及面試重點的提醒,更有人工智慧學系主任的精彩演講。另外,今年更安排得勝者文教補習班為學測考生提供落點分析服務,作為考生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時的重要參考,同時提供參加學生與家長了深入瞭解長庚大學豐富學術資源和未來科技趨勢的機會。 教務長 張雅如教授介紹長庚大學特色,特色一是豐厚的優秀新生入學獎學金,包含金質獎每位同學可獲得 100 萬元,銀質獎每位同學可獲得 40 萬元,且名額多達 120 位以上;特色二是已健全的適性發展的彈性轉系、跨領域學習(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等);特色三是已有諸多的國內外企業實習機會,如台塑國內與美國企業實習機會;特色四是國際化聯結跨國雙聯學位(2+2 或 2+3 雙聯學位),同學在長庚就學畢業時同時取得國外大學或碩士學位,以及同學申請入學書面審查資料與面試的準備。 人工智慧學系主任 蘇豐文教授以「未來科系-AI 的未來發展」為專題,深入淺出的介紹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與未來。同時介紹了人工智慧學系的課程架構及發展目標,讓與會者擴展對 AI 的認識,亦對未來科技發展有進一步的瞭解。 開箱日場地在活動中安體育館,四個學院共 21 個學系皆參與,每個學系於體育館擺設攤位,提供學系特色的介紹、未來就業與發展以及說明學系需要的學生特質。讓與會者多方位瞭解有興趣之學系,更有助於考生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時的審查資料及面試準備。更重要的是 9 個學系(中醫學系、醫技系、醫放系、職治系、生醫系、電機系、機械系、電子系與資管系)安排系所導覽,讓同學與家長有直接瞭解學系教學環境與研究資源的機會,加深校系選擇的吸引力。 今年度 2 月政府開始補助私立大學學費與宿舍費,因此本校得以比國立大學更低的學費讓學生享受資源更豐富的教育。本校早已保證學生就學期間的完全住宿,在政府提供校園住宿補助後,學生每學期僅需繳交 2,000-4,050 元的住宿費。學生與家長的教育負擔降低,但教育品質不減反增。 開箱日除上述精彩內容,更安排校園導覽、宿舍參觀與餐車熱飲,在寒冷天氣中展現學校溫暖與生活關懷的面向。本校開箱日的成功舉辦,對內凝聚全校師生的熱情,對外展現本校多元的學術風采,讓學生及家長獲得豐富的就學資訊。考生們,讓我們期待下次開學後的相見吧!   開箱日主視覺海報 開箱日活動現場人潮滿滿                       各學系攤位提供高中生學系特色的介紹、未來就業與發展、以及學系需要的學生特質           師長、學長姐提供專業解說及經驗分享                           得勝者文教提供落點分析諮詢
112 學年度第 2 學期外國新生迎新餐會.jpeg
07
112 學年度第 2 學期外國新生迎新餐會
2024.04.01
112 學年度第 2 學期外國新生迎新餐會 國際處 長庚大學國際事務處於 3 月 18 日在創新基地舉辦「112-2 學期外國學生迎新餐會」,聚集超過 100 名外國學生以及醫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和智慧運算學院的師生代表,以舒適開放的空間,熱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本次迎新活動辦在學期初,除了希望剛入學的國際學生能認識在校的學長姐及老師外,也讓外國學生品嚐及體驗台灣的特色美食。 這次的活動亮點主要有三,第一,各學院師長介紹時,不但分享自身在海外求學的經驗,同時鼓勵外國學生在面臨困難時勇於找尋資源,彼此間也應樂於互相幫助、分享交流。其次,國際長李健峰老師也強調,近年來學校增加許多外國學生,大家就像一個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逕庭的大家庭,勉勵同學多參加國際處舉辦的台灣節日工作坊、各國文化講座、接待家庭一日遊等活動,融入校園生活,一同留下美好充實的「CGU 校園生活」體驗和精彩的回憶。 活動最後,為了讓外國學生體驗台灣傳統特色美食,國際處亦準備不同口味的調料,讓學生自行體驗客家麻糬 DIY,會場可見外國學生們帶著手套認真享受美食,甚至有學生當下便結交同鄉朋友、拍照錄影,感受相聚的歡樂氛圍。此外,學校也尊重外國學生的宗教信仰及飲食習慣,現場備有各類台灣特色美食,並提供外帶餐盒讓正在齋戒月的穆斯林學生外帶美食回去享用。在這個充滿溫馨和歡樂的美食盛宴,成功地凝聚外國學生及本國師生交流與認識。   國際生歡迎聚會大合照 國際學生相互交流情景

教學研究

長庚大學
01
淺談血管老化
2024.05.01
淺談血管老化 解剖學科 李亭輝副教授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動脈老化(arterial aging)被認為是決定心血管系統健康的關鍵臨床因素。隨著年齡增加,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使血管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而隨著年齡而增加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及發炎反應(inflammation)是造成血管結構功能改變的基本機制。氧化壓力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中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和 DNA,導致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達及活性降低,以致內皮細胞血管舒張功能減弱,從而造成血管張力(vascular tone)變高。此外,老化的動脈壁表現出慢性、低度與「無菌性」發炎反應,所謂「無菌性」發炎反應其特點是沒有微生物感染,血管壁中很少或沒有發炎細胞的浸潤。這些因年齡增加而造成的氧化壓力及發炎反應上升會促使老化動脈中的內皮細胞衰老、凋亡和功能失調。此外,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並從血管中層向內側遷移,造成血管壁增厚且分泌更多的促發炎因子和黏附分子。老化的血管壁還會發生細胞外基質纖維化、鈣化、糖氧化、澱粉樣變性和彈性蛋白碎裂。持續性的氧化壓力會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會導致自由基產生增加,從而導致正常衰老過程中氧化壓力增加,造成惡性循環。 老化血管的特徵之一是血管壁會增厚。導管型動脈的增厚會伴隨著動脈僵硬度(arterial stiffness)的增加,而血管壁的僵硬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血管壁內的細胞外基質蛋白,尤其是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膠原蛋白為血管提供拉伸強度,而彈性蛋白則賦予血管彈性。年輕健康的血管是富有彈性的,老化的血管會使膠原蛋白堆積和彈性蛋白降解,從而導致膠原蛋白/彈性蛋白比率升高。此外,高級糖化終產物(AGEs)會在代謝慢的膠原蛋白上逐漸累積,在膠原蛋白之間形成不可逆的交叉鏈接,使血管僵硬度變得嚴重。除此之外,慢性發炎也會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轉變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的可能性增加,血管管壁也逐漸沈積鈣離子,結果導致動脈彈性下降。 近年來我們實驗室發現一種分泌型糖蛋白牛奶脂肪球表皮生長因子 MFG-E8 在血管老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MFG-E8 被認為在血管系統中能夠幫助清除凋亡的細胞,故有著抗發炎的功能。然而我們實驗室與美國國家衛生院都發現它在老化的血管中可以促進平滑肌細胞發炎及遷移,且可以促使平滑肌細胞發炎轉分化為成骨細胞,故而能造成血管鈣化。這和它在非老化的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完全相反。這些研究有可能探索出新的分子機制,作為未來治療或預防老年血管疾病的目標。
長庚醫工所吳旻憲團隊透過開發創新檢測技術.jpeg
02
長庚醫工所吳旻憲團隊透過開發創新檢測技術來打造「大腸直腸癌檢測健康生活圈」
2024.04.01
長庚醫工所吳旻憲團隊透過開發創新檢測技術來打造「大腸直腸癌檢測健康生活圈」 醫工所吳旻憲特聘教授研究團隊 依據國健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年齡落在 50-69 歲族群,其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由 1995 年每十萬人 72.1 人,急遽增加至 2010 年的每十萬人 136.3 人,此現象已對於國家醫療照護資源產生重大的影響。就大腸直腸癌自然病史而言,90% 的大腸直腸癌係由瘜肉進展而來,而瘜肉進展至大腸直腸癌的時間大約是 5-10 年,這現象說明若是能對大腸直腸癌有正確的早期檢測,則能大幅降低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在台灣常規的大腸直腸癌檢測上,政府自 2004 年起針對 50-69 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測,並於 2013 年將其年齡延長至 74 歲。儘管每年平均參與糞便潛血檢測的人數約為 110-120 萬,但其涵蓋率卻未及 50%,這無疑影響了國家檢測計畫的成效與國民健康的維繫。此外,在糞便潛血檢測的執行上,參與檢測者的陽性率大約為 6%,因此可估算出每年約有 6.6 萬的國人需要進行後續的大腸鏡檢查,但實際有進行後續大腸鏡檢查者只有 70%,不足國外的 95%。更嚴重的是,國健署的統計發現,大腸直腸癌檢測陽性但未接受後續大腸鏡檢查者,比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高出 1.74 倍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更證明了低檢測率的現狀對國民健康及生命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為了瞭解多數台灣民眾不願意進行大腸直腸癌檢測的原因,台灣腸癌病友協會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有高達 54% 的參與檢測民眾認為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測不夠便利,特別是在採集糞便檢體的過程中,不僅要避免糞便落入馬桶水中,還須親自用採便棒去挖取糞便,這過程不僅麻煩且容易引起參與檢測民眾心理的不適。因此,為了提高民眾大腸直腸癌檢測意願,與減少檢測流程的不便利性,醫工所吳旻憲教授實驗室開發了一項衛生紙式家用糞便潛血檢測產品「擦即測 (JustWipe®)」 (圖一)。這項產品將民眾熟悉的如廁用衛生紙概念,開發成大腸直腸癌檢測的工具,透過將衛生紙作為糞便採集與糞便潛血檢測之載體,「擦即測 (JustWipe®)」成功地將大腸直腸癌檢測融入民眾日常的如廁過程中,搭配該團隊自行開發的高靈敏度反應試劑,民眾可在 60 秒內就得知大腸直腸癌檢測結果,讓民眾更樂於參與檢測並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此外,吳旻憲教授研究團隊還有另一項基於血液的新興癌症檢測技術─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圖二),可通過分析游離於血液中的轉移癌症細胞,來進行癌症之早期檢測、癌症治療成效之評估、或是癌症復發之追蹤等臨床應用。該技術對於不願意接受進一步侵入性大腸鏡檢查的大腸直腸癌檢測高危險族群(即糞便潛血陽性民眾),提供以抽血的方式來進行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幫助他們進行大腸直腸癌之檢測,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簡言之,基於以上「衛生紙式家用糞便潛血檢測產品─擦即測 (JustWipe®)」與「血液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兩項檢測工具,可讓民眾對自身健康情況有著更清晰的了解與更高的自主性,並通過即時的檢測提醒,為國人打造更安心的日常生活,以達到「舒適檢測、即時發現、安心生活」的健康生活圈。   圖ㄧ:衛生紙式家用糞便潛血檢測產品「擦即側」檢測流程 圖二:新興血液癌症檢測技術─「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流程
GRASP 方案器材.jpeg
03
上肢漸進式復健(GRASP)方案:幫助中風後上肢恢復的好幫手
2024.02.01
職能治療系 研究生潘宇威整理 楊婕淩助理教授 根據世界中風協會(WSO) 2019 年的統計,中風為世界上第二大的死亡原因,亦是造成失能的第三大原因,估計全球因中風而造成的成本超過 7210 億美元。上肢功能損傷是中風造成的常見損傷之一,高達 80% 的患者在中風發生後會出現上肢損傷,且很少人能在6個月內恢復完全的上肢功能,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獨立與降低生活品質。 上肢漸進式復健(Graded Repetitive Arm Supplementary Program, GRASP)方案為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Dr. Eng 所發展出的一套中風後上肢復健治療方案,目前分為醫院與居家兩個版本。GRASP 方案的目的在於促進中風個案患側手之動作恢復、增加患側手的使用率和增進患側上肢之訓練強度(重複次數至少 300-800 次),以預防習得廢用的情形。GRASP 方案的操作原則為 1)個案須有動機每天執行 1 小時的 GRASP 方案運動並紀錄練習的時間、2)治療師需建議並教導適合個案之 GRASP 方案運動、3)治療師需支持並鼓勵個案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患側手、4)治療師需定期調整 GRASP 方案運動的難度與 5)使照顧者參與治療過程以協助和支持個案執行 GRASP 方案運動。據研究文獻報導,個案主導的復健活動可以有效的增進個案的動機與自主性;GRASP 方案為一個自我導向的中風後上肢復健治療方案,可以提升個案的動機並有效促進上肢動作功能的進步。 GRASP 的核心運動分別為 (1)伸展、(2)上臂強化、(3)手部強化、(4)協調性與 (5)手部技巧(如圖 1)。GRASP 方案所需之器材(如圖 2)容易取得且官方網站中有英文指導手冊(https://neurorehab.med.ubc.ca/grasp/)。此方案已在 50 多個國家施行,方案手冊除英文版外,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例如:中文、法文。手冊中詳細說明運動的方法,官方網站中也提供影片協助個案了解 GRASP 方案運動進行的方法,以幫助確實執行。   GRASP 方案手冊封面及內頁活動類新說明 (https://neurorehab.med.ubc.ca/grasp/grasp-manuals-and-resources/) GRASP 方案器材  
電機系下世代通訊系統發展現況.jpeg
04
電機系下世代通訊系統發展現況
2024.02.01
電機系 蕭煒翰 助理教授 「5G 是什麼,5G 有比 4G 快嗎,5G 訊號比 4G 好嗎?有換 5G 手機嗎?......」現今 5G 快速發展,應用越來越多元,5G 已成為新世代通訊基本代名詞,產官學研皆投入相關技術與應用服務,舉凡混合虛擬實境、自駕車、智慧家庭、遠距醫療、企業專網等,皆為 5G 應用場域。 長庚大學作為具前瞻技術發展的研究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近來教學研究著重於 5G/6G 通訊、人工智慧、AR/VR 智慧感測等 5+2 產業之相關領域。於 111 年購入 5G 基地台測試教學系統,為全國大專院校中,率先引進之商轉規格的 5G 行動通訊系統,包含 O-RAN 專頻專網基地台、工程測試手機、與 5G 軟體定義無線電平台,置放於工學大樓「5G/B5G 行動通訊實驗室」。本設備為 5G 獨立組網(Standalone) 的行動通訊標準架構,師生可實際接觸業界開發之前瞻第五代通訊系統,以培養最新 5G 通訊概念。該設備亦符合 3GPP 國際標準組織訂定的 5GNR 增強行動寬頻場景,並使用標準開源 O-RAN 架構,為國內產學研領先之 5G 行動通訊系統,可結合多台手機、 擴增實境、與物(車)聯網等實際場域應用。軟體定義無線電平台更可針對 5G 基頻演算法進行修改,研究資料率、傳輸延遲、區塊錯誤率、射頻等相關基頻演算法。本設備除教學研究外,亦可支援 5G 相關產學合作計畫。 除此之外,電機系亦配合政府發展新世代通訊技術,朝向 B5G/6G 等前瞻科技,於 112 年獲教育部補助通過,成立全國唯二(另一所為陽明交大)之「下世代行動通訊垂直應用示範基地」,該示範基地以長庚大學為實驗場域,分為智慧校園與智慧醫療兩大應用情境,並分別發展「B5G 智慧校園行動通訊平台」及「B5G 沉浸式智慧醫療行動通訊平台」垂直應用平台。「B5G 智慧校園行動通訊平台」提供三個模組,分別應用在校園內之遠距教學、安全監控與智慧節能,可整合成一套完整系統,亦可獨立開發應用;「B5G 沉浸式智慧醫療通訊平台」開發的三個模組,為整合生理監控與遠程協作之智慧醫療模組。藉由發展實驗教材及舉行平台教學,以可操作的系統模組為基礎,融入「行動通訊」、「數位通訊」、「智慧物聯感測與實作」、「深度學習實作」、「APP 程式開發」與「實務案例及應用」等課程,培養具實作能力與完整系統觀的下世代行動通訊技術人才。並藉由定期舉辦體驗活動,推廣智慧校園與智慧醫療平台,讓下世代垂直應用能整合進入校園環境與醫療體系,供校內外師生、產業界、相關政府單位或研究機構使用。 此外,電機系亦還計畫與下世代行動通訊公司,包括遠傳電信 、富鴻網、宏華國際公司(中華電信子公司)等進行產學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進修機會,與業界積極緊密聯繫。 總合以上所述,長庚大學電機系為國內首屈一指之新世代通訊研發單位,藉由師生齊心努力,與學校大力支持,期盼共同提升我國前瞻通訊實力,並為企業注入更多理論與實作兼具的優秀人才。   5G O-RAN 專頻專網通訊系統 5G 軟體定義無線電平台
長庚大學
05
揭開迷霧:孩童日常生活中的視知覺之謎
2024.02.01
早期療育所 程欣儀教授 視覺在人和環境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部分的訊息透過視覺系統獲得。正常的視覺能力使孩童能夠清晰地看到環境,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發展認知並學習更高層次的技能。視覺的正常運作包括眼睛接收訊息、將影像傳遞到大腦進行組織和統整,以便身體能做出適當的反應。視知覺則特別指的是從眼球接收器接收到視覺刺激後,傳導到大腦進行辨識組織和統整,以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而眼睛接收器的視力部分,例如近視、遠視、散光等,或是眼球動作和小肌肉調節不良也會影響表現。因此,討論視知覺問題前,我們需先排除視力問題。 以下孩童在日常生活的情況都可能與視知覺有相當關聯:找不到想要的玩具(主體、背景區別能力不佳)、穿錯襪子或拿錯鞋子(視覺區辨能力問題)、球接不到或丟不準(物品追視能力不佳)、書寫時漏筆劃或閱讀時跳行(視覺記憶及辨識不佳)、寫字超出格子範圍(空間概念不佳)等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對生活參與和學習表現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孩童的視知覺能力從出生開始逐漸發展。隨著年齡增長,凝視、左右追視以及上下追視的能力漸增,且其視覺對比敏感度和眼球靈活運轉也逐步成熟。發展過程中,如果孩童持續接受足夠的刺激,就能結合多項視覺認知相關的元素,如視覺區辨、視覺記憶、視覺順序記憶、視覺空間關係、視覺形狀恆常、主體-背景區分、視覺完形能力等。這些能力協助孩童更精確地判斷物體的大小、長短、構造和形狀,進而理解物體間的空間關係並進行更高階的判斷。 本研究室研究發現如發展性協調障礙或是過動症的孩童也有視知覺的問題,進而影響其動作與學習表現,因此早期發現視知覺問題進行篩檢和介入訓練至關重要。我們結合科技輔具應用,設計開發電腦化視知覺程式協助臨床上視知覺障礙兒童的篩檢與介入訓練。若孩童出現明顯嚴重的視知覺問題或視覺問題,應該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評估,並依需要進行復健、使用輔具、或是手術來介入矯治,並配合適當的復健訓練和療育計畫,可以明顯改善視知覺的問題及它帶來的影響,讓孩童順利地恢復學習能力。
長庚大學
06
淺談肌少症與惡病質
2024.01.30
淺談肌少症與惡病質 藥理學科 賴國筑副教授 肌少症簡介 肌肉質量減少合併功能下降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為衰老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並已被證實與壽命長度相關。1998 年 Baumgartner 等學者定義肌少症為骨骼肌指數低於年輕族群的 2 個標準差(骨骼肌指數為四肢肌肉量除以身高平方)。原發性肌少症發生原因包括肌肉及神經系統退化、全身炎症、氧化性壓力等多重因素,且與年齡有關。繼發性肌少症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關,其中以惡性腫瘤相關研究最多。 惡病質簡介 2011 年 Fearon 等學者將惡病質(Cachexia)定義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 6 個月內體重減輕≧5%; (2)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 <20 kg/m2 患者,其體重減輕≧2% ; (3) 肌少症患者,體重減輕≧2%。除體重減輕外,惡病質臨床特徵尚包含低白蛋白、厭食、肌肉蛋白質分解增加、及發炎;其進展可分為惡病質前期,惡病質及頑固性惡病質。當進展至頑固性惡病質,患者三個月內的死亡率會大幅提升。發炎反應與惡病質具高度相關性,研究顯示介白素-6 (Interleukin-6,簡稱 IL-6)、介白素-1β (Interleukin-1β,簡稱 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簡稱 TNF-α) 等促炎細胞激素在該病發展過程中扮演核心作用,原因在於這些促炎細胞激素可直接調控肌肉蛋白水解和脂肪分解,或間接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對食慾和代謝的控制。此外,癌症患者中約 15%-50% 可能罹有肌少症,罹惡病質機率則有 25%-80%。除了癌症,惡病質也會發生於患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腎臟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等患者。 肌少症與惡病質治療方式與藥物研發 目前肌少症治療方式僅限於營養改善和運動;而癌症惡病質治療多以黃體素及類固醇類藥物以增加食慾及體重,但無法逆轉惡病質進展。肌少症與惡病質皆牽涉發炎反應,特別是 TNF-α、IL-6,所以抗細胞激素常是肌少症或惡病質治療藥物研發方向。已有研究證實依那西普(Etanercept,機轉為抑制 TNF-α) 可預防小鼠自然老化過程中肌少症發生機率並延長存活率。此外,惡病質相關臨床試驗發現沙利竇邁(Thalidomide,機轉為抑制 IL-6 及 TNF-α) 及 IL-1α 單株抗體 MABp1 有顯著的臨床效益。2020 年日本首次批准阿拉莫林(Anamorelin,機轉為調控飢餓素受體)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胃癌、胰腺癌和直腸癌惡病質。在中醫療法方面,複方六君子湯已被證實可以促進飢餓素分泌,在小鼠模型中改善癌症惡病質的厭食、肌肉流失、並增加存活率。這些研究顯示抗細胞激素藥物及調控飢餓素途徑可用以治療肌少症及惡病質。
長庚大學
07
運用基因體與蛋白質體學在癌症研究的近況與契機
2023.11.01
運用基因體與蛋白質體學在癌症研究的近況與契機                                             生物醫學研究所 游佳融教授、博士班蕭鼎峰 癌症已連續 40 年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因此,癌症的診斷、預後、治療甚至是預防,一直是台灣也是全球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傳統的癌症治療以手術、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療法為主。然而,手術對於晚期以及全身性的癌症治療效果相當有限;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療法這類寧可錯殺不願錯放的治療手段常常使患者產生強烈副作用以及生活品質下降。有別於這些傳統治療,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則是針對每人的不同特徵而打造。以肺癌標靶治療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 為例,臨床會針對患者是否具 EGFR 基因的突變作檢測再給藥,已達到整體治療效果佳且副作用低的效果。因此,建立個人化或是找尋特定群體的癌症生物標記 (tumor biomarker) 就成為精準醫療時代的重要議題與挑戰。 生物標記可以是 DNA、RNA 或蛋白質。傳統的基因定序以及免疫學測定法乃針對特定生物標記進行檢測是否異常,然而未知生物標記的探索有賴高通量的「體學」建立與整合。「體學」乃指對於上萬種基因或是蛋白質做全面性的大規模研究。有別於早期人類基因體計劃使用的 「霰彈槍定序法」,現今基因體學與轉錄體學資料的建置通常是以次世代定序法,取得快速且相對準確的基因體與轉錄體資料。蛋白質體學的研究則是透過進階的質譜分析法,精準且系統性的鑑定並定量蛋白質。蛋白基因體學(proteogenomic) 則結合蛋白質體學、基因體學和轉錄體學來協助癌症生物標記的開發。目前的應用方法為整合多種上述類型的高通量體學數據的綜合分析。因此,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得以利用高通量的方式快速、準確得取得體學資料,大大增加了找尋生物標記的速度。 2016 年,美國的副總統拜登提出了一個治療與預防癌症的重大計畫,名為 「癌症登月計劃」,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主導的國際癌症蛋白基因體聯盟來執行,迄今此計畫已有 13 國及 33 個研究團隊參與。計畫內容包含癌症預防、疫苗研發、早期篩檢、蛋白基因體學等,再結合大數據分析進行大規模行動與癌症宣戰。本校於 2016 年起加入此計畫,目標在建立本土重大癌症病人多體學之大數據資料庫,研發台灣癌症精準醫療。本校分子醫學研究中心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合作,於 <<自然通訊>> 期刊發表了研究成果,透過體學分析發現與 APOBEC 胞苷脫氨酶相關的突變與台灣人罹患口腔癌有關。而敝實驗室也與林口長庚醫院肺癌研究團隊合作,利用質譜學技術研究肺腺癌病患治療前、抵抗標靶藥物治療、抵抗標靶藥物與化療、以及肺結核病患的差異性蛋白體。此研究發現可溶性鈣黏素(cadherin-3) 可以用來即時監測 EGFR-TKI 抗藥性,成果已發表在 <<臨床癌症研究>> 國際期刊。因此,隨著蛋白基因體學的蓬勃發展,許多以往對癌症的謎團已漸漸露出曙光,如同 1969 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第一句話:「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然而,最終如何落實精準醫療,克服癌症,仍須更多基礎醫學與臨床研究人員同心協力的合作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