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創辦人著作研讀心得分享

創辦人著作研讀心得分享
 

台塑企業文物館

台塑企業文物館創設於 2004 年,迄今已跨越十年里程。新里程為 2014 年新成立「創辦人著作」讀書會,已閱讀 創辦人十六本著作,並每月定期分享讀書心得,以期回顧、師法創辦人的創業精神,並展望文物館的經營管理與發展方向。

創辦人的創業精神源自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民」,是對社會人群作出貢獻。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種單向付出的行為;但事實上,越有能力付出的人,回報會越多;越能奉獻的人,成就會越大。付出及奉獻的結果絕對不是損失,而是收穫,這個道理值得我們用心體會。若是能夠建立一個處處為客戶(被服務者)立場設想的經營理念,兼顧雙方共存共榮之道,就會不斷鞭策自己,謀求提供更佳服務。這對持續創新、創業,具有重要的功能及意義。

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及「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凡此種種原理原則,也是經營事業的不二法則。求得「知止」,方能一貫而下,達到能慮、能得的理想。「致知在格物」,凡事都必須實事求是、追根究柢。在經營事業上,凡事要點點滴滴求合理化,並且以「止於至善」做為最終之理想目標。市場經濟的運作基本法則就是「道」,事業貫徹合理化的工作,就是要謀求合乎市場經濟的運作之道;而且唯有合乎其運作之道,才能求得生存及長遠的穩定發展。

所謂「明明德」,即是切實明瞭治理事物的道理,並能遵循而為。針對一切事物,都能依循道理貫徹執行,由此而塑造一個合理化的環境,並且藉由環境的教化及薰陶,謀求持續提升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及知識水準,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想境界。在 創辦人以身作則與嚴格要求下,終於建立起台塑企業健全的制度,與持續合理化改善的企業文化,打下了企業源源不斷追求競爭力的動力與迅速發展的穩固基礎。

創辦人經歷艱苦的童年,養成他孝順與勤勞樸實的精神,腳踏實地的走完精彩的一生。他不受命運掌控,在逆境中看到的還是機會;當得知有 78 萬美元的援助計畫時,他就像那飢餓中的瘦鵝,不放棄任何發展的機會。在奮鬥過程中,他日益堅定的相信,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價值,是藉由一己力量的發揮,對社會做出實質的貢獻,為人群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能建立這樣的觀念和人生目標,才能讓他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不斷自我期許勉勵,締造若大的貢獻與成就。 創辦人 1983 年在華頓學院演講曾說:「今天在事業上能夠有一個小小的成就,主要的原因是,對於所認同的道理,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絕對不以任何理由退縮或遲疑。面對台灣今天產業的危機及未來的競爭力,我把一生親身印證過的、一個非常單純的信念『勤勞樸實』很誠懇的奉獻給大家。」

凡事唯有勤勞以赴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勞的服務精神下,才能體會樸素的重要性,進而養成親切、踏實與服務人群的態度。一旦瞭解後,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進行改變,也需要持續不懈的訓練來維持。因為這些正向改變,將能充滿新的活力與積極的人生觀。因此,對自己、家人,對身邊的人、環境,以及對整個社會都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必然也會擁有一顆充滿希望、寬容、悔悟及慈悲的心。而當我們以轉變的心念重新去理解世界或幫助他人,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時,其實也踏向了健康、幸福與成功的人生。

, Line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