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文化講座紀實:戲看人生-莎士比亞與劇場

文化講座紀實:戲看人生-莎士比亞與劇場

通識中心

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在於莎劇洞察人性的複雜多變,及其對人生喜怒哀樂的生動刻畫。因此,觀賞莎劇更能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體悟。同時,莎翁以「戲劇」意象入戲的創作手法,無論是《仲夏夜之夢》的戲中戲或《哈姆雷特》的獨白,在在體現了「戲如人生」的哲理。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在 12 月 18 日晚間七點,特別邀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儲湘君教授主講「戲看人生-莎士比亞與劇場」,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場出發,介紹莎劇各種演出的場地空間,共同探索室內、外劇院對於演員的舞台表演效果及觀眾看戲經驗的影響,進而引導觀眾深入體驗莎劇文字與戲劇演出的非凡魅力。

首先儲教授介紹莎士比亞的生平與創作概況。雖然莎士比亞只有接受文法學校 ( Grammar School ) 相當於現代的高中教育,但他的才情卻也創作出三十八部劇本及多首詩作等傳世經典。雖然學界也提出可能真實作者另有其人之說,且分析當時劇壇對於莎士比亞的批評,但仍不妨礙大眾對於他的熱愛,樹立他應有歷史定位。

第二部分,儲教授為師生們講解當時莎劇演出有名劇院及其相關紀錄。西元 1594 年莎翁曾與內廷大臣劇團合作,並於倫敦城東北邊的「劇場劇院」 ( the Theatre ) 舉辦演出。1603 年詹姆士一世 ( James I ) 繼位,該劇團更名為國王劇團;並於 1608 年增設新的表演空間且屬於小眾劇場形式的「黑僧院劇院」( Blackfriars )。美國莎士比亞中心亦曾於現代重建,及製作多齣著名的莎劇。另一座「環球劇院」( the Globe ) 也以演出莎劇為聞名,根據圖像資料顯示外觀是座類似圓形的戶外劇場。至二十世紀時,熱心人士以「天鵝劇院」 ( the Swan ) 的素描、賀拉 ( Wenceslas Hollar )《倫敦全景》版畫及「玫瑰劇院」 ( the Rose ) 的出土遺址等為依據,於 1997 年重建啟用環球劇院。現場並播放投影片,帶領師生一睹新劇院落成的丰采。

第三部份,從莎士比亞時代的劇院空間為延伸,儲教授為我們解紹莎劇演出時某些相當獨特的面向。諸如:舞台上設立的觀眾席區、一人飾演多角 ( doubling )、男扮女裝 ( cross-dressing ),以及飽含韻律高低的戲劇語言等,皆在在牽動著觀眾心臟律動的共鳴。當然,談及莎劇也絕不能忽視以「戲劇意象」為入戲的特質。儲教授舉《哈姆雷特》為例,探討劇中呈現出的死亡議題與人生哲理;並為在場師生分析《如願》一劇如詩歌的對白,以及其所對應的各種人生階段。儲教授精闢的見解及師生熱烈提問交流,為本學期最後壓軸的講座,劃下優美的句點。

主講人:儲湘君教授

會後學生提問
, Line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