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做」中學習-小兒發展的關鍵
職治系 黃湘涵助理教授
您知道一位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一天會跨出多少步?走多少距離嗎?Dr. Adolph 在 2003 年研究中提到:正在學走路的嬰幼兒,平均一個小時要走 500-1500 步,所以一天總共要走約 9,000 步,相當於 27 個橄欖球場的距離。0 至 3 歲間的各項發展,動作扮演了很重要的一個角色。碰觸自己的肢體,有助於自我概念 ( self-perception ) 的建立,也可幫助情緒穩定。抓握不同的物體、用不同的角度觀看、捏握甚至敲打同一物體,都可以幫助建立相關的物體特性 ( 大小、重量、材質、形狀…等 )、身體概念。研究已證實:嬰幼兒的獨立移動能力,會影響動作、認知、語言和社交發展;移動能力可以幫助小朋友主動地去探索週遭環境,與人互動,特別是關於社交理解、空間認知和情緒發展。自發性的移動能力對於小朋友心理變化,更扮演著一種組織者的角色。對於特殊障礙的小朋友而言,因移動能力有限,無法從相關環境和活動裡,獲取足夠的訊息,促進各方面的發展和學習。如何增進特殊障礙小朋友的獨立移動能力,藉以促進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動作與社交,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再者,近年來很強調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系統 ( ICF model-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包含了 3 個主要程度:損傷 ( impairment )、活動 ( activity )、參與度 ( participation ),除了在損傷程度,強調增進身體功能 ( body function ),如何藉由增加獨立移動能力,改變小朋友在活動與參與程度的表現,可增加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甚至參與社區、學校的角色,對於治療師、家長和小朋友而言,更是一個重要且實際的目標。輔具和電動輪椅的使用,都可以幫助特殊障礙的小朋友,自主地在環境中探索和人互動。只是這些器具的使用,往往牽涉到年齡、使用空間、費用、社會接受度及使用方便度的考量。如何結合早療的概念,與其他專業領域人士合作 ( 譬如醫工、心理師 ),發展岀低成本、以家庭為主的介入方式,進而增進小朋友的自主探索環境能力,促進動作和社交發展,會是小兒職能治療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
我們初步研究證實,藉由簡單的玩具車改造,可提供特殊障礙小朋友獨立行動、與人接觸和探索環境的機會。小朋友的動機、活動參與度、發聲次數、臉部表情、起始動作 ( 主動玩玩具、跟人接觸 ) 都會增多;家長也從這樣的介入方式中,更加了解自己小朋友的能力。此外,了解特殊障礙小朋友如何開始跟環境和人做連結,可以幫助建立更有效的治療模式 ( model );因此,探討小朋友的知覺發展,如何與動作、認知、心理社交做連結,並和環境與人互動,也是未來研究介入治療的另一個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