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賀醫學系郭和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川崎症致病基因成果 獲刊於頂尖期刊 Nature Genetics

 

賀醫學系郭和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川崎症致病基因成果

獲刊於頂尖期刊 Nature Genetics

【本校訊】本校醫學系郭和昌助理教授與中研院及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合作,首度發現國人川崎症致病基因 BLK 和 CD40。此項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創新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增進科學家們對於川崎症致病機制之瞭解,未來亦有助於治療川崎症與新藥的設計、開發。此篇論文已刊載國際遺傳學領導期刊Nature Genetics  ( 2012 Mar 25 ; 44 ( 5 ) : 522-5 )。

  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川崎症在亞洲的發生率是歐美地區的十多倍,此顯示遺傳基因在川崎症佔有高重要性。台灣川崎症發生率僅次於日本、韓國,名列全世界第三高,平均約每 10 萬個 5 歲以下小孩,會有 69 個病例。此研究係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進行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 ( GWAS ),共累積 4 年的病例,以及回溯過去病例,才獲得這項結論,找出川崎症可能致病基因為 BLK 和 CD40。其中,BLK 主要表現在 B 淋巴球,參與 B 淋巴球的活化訊息傳遞過程;CD40 則主要表現在免疫細胞以及表皮細胞,參與發炎反應和免疫反應活化的調控。這些發現顯示:發炎反應、免疫活化及自體免疫系統失衡,在川崎症的治病機轉中扮演重要角色。

  CD40L 這個免疫相關機轉,早在十年前團隊中王志祿、楊崑德醫師已做過研究,今年本校與中研院等單位發現有關的 CD40 與 BLK 可能是川崎症致病基因,而且與日本理化研究所 ( RIKEN ) 於同一期 Nature Genetics 發表相同的結果,堪稱研究史上一段佳話。因川崎症會發高燒,過去四十年都以為與感染的關聯較大,但從最近研究發現致病多是指出免疫系統出問題,才會導致全身性血管發炎。

  此論文最大的貢獻,是清楚呈現川崎症的可能治病機轉,且致病基因確實會因種族而有所不同。郭和昌助理教授此篇發表於 Nature Genetics  的研究論文,除提升本校學術成就知名度外,並使我國在此疾病的研究,邁入世界頂尖的行列。

▲左起為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郭和昌助理教授

瀏覽數:1048 友善列印 分享 Line Facebook twitter
長庚大學校訊編輯委員會 製作 最佳瀏覽狀態:Chrome 或 IE9 或 Firefox2.0以上(建議使用Chrome) ‧ 解析度1024*768
登入
驗證碼圖片 驗證碼語音播放器 忘記密碼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