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膿胸治療的新突破─CHEST期刊論此成果為「在抗生素問世七十年後,我們終究在精確藥物投遞方法上,向前邁了一步」

 

膿胸治療的新突破─

 

CHEST期刊論此成果為「在抗生素問世七十年後,我們終究在精確藥物投遞方法上,向前邁了一步」

心臟血管外科 劉國聖助理教授

骨科系 翁文能教授

機械系 劉士榮教授

  本校機械系與長庚醫院共同組成之「生醫材料與藥物釋放系統」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開發各種以生物可吸收式高分子製成之藥物載子,可提供 4~6 週長效之藥物釋放,所釋放之藥物包括抗生素、麻醉藥、抗病毒及抗癌藥物等。為了更有效治療膿胸 ( Empyema ),特別開發含 Penicillin 之生物可吸收式載子,藉由胸管將載子直接置入胸腔內,經動物實驗証實,可於胸腔內提供高濃度之抑菌效果達 2~4 週。研究成果並為國際著名期刊 CHEST ( IF= 6.5,排名前 10% ) 接受刊登[1]。此外,該期刊並特別請兩位國際知名感染科醫生,分別是瑞士日內瓦大學附設醫院的 Stephan Harbarth 醫師及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 IDEAS 中心的 Angela Csaki Huttner 醫師,針對此篇研究,以「Beads v.s. bugs」提出專業評論 ( Huttner AC, Harbarth S. Chest, 2012;141; 1136-1137 )[2]。評論中除對現有膿胸治療方式加以介紹外,並對本研究所開發之抗生素載子 ( Antibiotic beads ) 之創新性及未來尚待研究之方向提出深入之解析。在評論最後,此兩位感染科專家更稱本研究成果為「在抗生素問世七十年後,我們終究在精確藥物投遞方法上,向前邁了一步 」( Seventy years after the advent of antibiotics, we may at least be closer to a viable method of truly introducing them to their targets. ),顯見本團隊之研究,已獲得國際學者之肯定。

  膿胸是肋膜腔內有感染性體液聚積,多數是繼發性的,病原體來自胸腔內、胸腔附近臟器或組織間隙感染。最常見的原因為細菌性肺炎,最常見菌種為葛蘭陰性桿菌,其次是鏈球菌、葡萄球菌、結核桿菌、腸球菌和厭氧菌。由於抗生素的濫用,以致許多具抗藥性的細菌性肺炎更難控制,因此更容易造成膿胸。膿胸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自古即有文獻記錄此疾病。最常見的原因是肺炎、肺結核及肺膿瘍,縱膈腔感染及橫膈膜下的感染也可散播至肋膜,其他如胸腔手術及胸部外傷亦為促發因素。此病的處理相當麻煩,死亡率也很高,幸好在抗生素發現後,此病在歐美國家即逐漸減少。雖然外科技術的進步也大大降低膿胸的死亡率,但是膿胸仍易引起敗血症而導致死亡,所以治療疾病的根本是最重要的。

  膿胸的主要症狀為呼吸困難,發燒,咳嗽及胸痛。診斷的方法主要有胸部 X 光檢查、超音波引導肋膜腔穿刺抽吸與分析以及電腦斷層掃描。電腦斷層掃描主要功能包括診斷肺部實質病變,定位膿胸的位置。對於以胸腔內視鏡手術清除膿胸而言,電腦斷層掃描對於手術之計劃有相當大的幫助。

  一般而言,膿胸的治療方法可簡介如下:

      1.以適當全身性抗生素控制感染,也曾有少數報告,以局部性方式直接將抗生素注入肋膜腔內,抗生素使用之時間約需 2~4 週。

       2.將膿胸適當引流。引流膿胸方面,有以下幾種方法:

(1)肋膜腔穿刺抽吸:效果不佳,一般只對第一期的肋膜積液有效,也就是發生後 1~2 天之內。

(2)胸管引流:建議使用大管徑(32F)胸管。對於治療第一期膿胸效果不錯,第二期膿胸則因纖維蛋白沉積變多,積液變濃稠,不易引流,單純引流失敗率大於 50%。另一個失敗的原因為肋膜積液此時常會形成隔間 ( Loculation ),使引流效果變差。

(3)胸管引流加上肋膜腔內注射肝素或血栓溶解劑 ( Fibrinolytic agents ):常用之藥物為 Streptokinase 及 Urokinase,成功率依不同報告最高可達約 80%。使用方法:Streptokinase 250000 U 或 Urokinase 100000 U 加入 100 ml 生理食鹽水,由胸管注入後,夾住胸管約 6~8 小時後打開,連續注射 5 天。藥物本身會引起胸痛,發燒等副作用。

(4)胸腔內視鏡手術 ( VATS ) 清除膿胸:可以有效清除肋膜腔內的化膿性物質,成功率 90% 以上,並可有效減少住院天數。若非病人狀況極差,不適開刀,或是拒絕開刀,胸腔鏡手術是目前最佳方法。但若是病程已超過兩週以上,有時胸腔鏡手術無法達到良好效果。

(5)傳統開胸手術 ( Thoracotomy ):對於長達一個月以上成熟之膿胸,需考慮開胸手術剝離肋膜 ( Decortication ),將阻礙正常的換氣動作的纖維膜層移除,使肺能再達到完全膨脹。剝除術是將生長在肋膜臟層上方的纖維厚膜剝除,手術後需使用胸管引流。

(6) 開放性引流:適用於慢性膿胸,臟層已硬化之病人,目前已鮮少病人需要使用。

  以目前的醫學進展,大部分的膿胸,只要及早診斷,以適當的抗生素配合胸腔鏡手術引流,治癒的機會極高。惟仍有少部分膿胸病人因先天或後天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 ( 如惡性腫瘤,肝硬化,慢性腎衰竭,心衰竭,愛滋病 ),容易引起敗血症而導致死亡。展望未來,本團隊將更加努力,進一步提升研究成果與深度,以提供更有效之膿胸治療方式。

參考網址:

[1] http://chestjournal.chestpubs.org/content/141/5/1197.abstract

[2] http://chestjournal.chestpubs.org/content/141/5/1136.citation

, Line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