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100 年度優良教師表揚名單

100 年度優良教師表揚名單

【本校訊】恭賀本校 100 年度優良教師,以下為優良教師表揚名單得獎感言:

    一、教學獎

    1、醫學院:江東和老師、黃泓淵老師、李炫昇老師、林俊彥老師、

           施信如老師、周成功老師、陳明岐老師、徐淑媛老師。

    2、工學院:呂幸江老師、李春良老師。

    3、管理學院:林俊逸老師。

    4、非學院類:王光正老師。

    二、研究獎

    1、醫學院魏福全老師、張玉生老師、賴瓊慧老師、邱政洵老師、

                          葉昭廷老師、余兆松老師。

    2、工學院:賴朝松老師。

    3、管理學院:張錦特老師。

    4、非學院類:李仁盛老師。

    三、輔導獎

    1、醫學院:陳怡原老師、馬蘊華老師。

    2、工學院:王哲麒老師。

    3、管理學院:王光正老師。

    4、優良社團輔導教師:蔡佳玲師。

    四、技合獎

    1、醫學院:李石增老師。

    2、工學院:劉浩澧老師。

教師

得獎感言

學院  醫學系

江東和老師

  感謝長庚大學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也要謝謝多年來長庚醫院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肯定及鼓勵。作為一個臨床醫師,需要學習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解釋癌症的診斷、治療過程和疾病的可能後果。這些經驗對年輕醫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喜歡指導學生過程中的互動。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活動過程中,以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進而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主動探究知識。近年來醫學教育多受歐美文化的影響,臨床能力的養成越來越受到重視。得獎固然是努力的肯定,但同時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希望未來能為醫學教育奉獻更多心力。

TOP

學院  醫學系

黃泓淵老師

  特別感謝醫學系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繁忙的臨床醫務與研究工作以外,我一直認為當老師教學是一件很幸福開心的事,用心教學是盡本分而已,能夠得到優良教師獎是幸運,也是鼓勵,更是一種鞭策,督促我必須更精進於教學多元化技能之提升。

  我更要感謝我所教過的同學們,這一些優秀的同學如同我的病人,其實都是我的老師,在無以計數的教學、授課、對談與見實習時光中,各式各樣的提問與回饋,常令人感到意外及驚喜,讓我成長。我的成就感也是來自於他們,對他們我充滿感激,讓我有機會為醫學教育繼續奉獻。

TOP

學院  醫學系

李炫昇老師

非常榮幸可以得到校院各級評審委員的青睞,而獲頒此獎項。首先,無可免俗地,必須要感謝所有支持、協助我教學工作的人-前任及現任主任、系上所有老師、職員及歷任研究生助教;還有所有我以前治療過的患者及敎過的學生,感謝他們磨練我的臨床技術和教學技巧,使我更精進。而尤其要特別致謝的,是合作成立跨學院系之「健康老化與照護學程」的各系和小組委員,包含:職治系、護理系、呼治系、醫管系、工設系等,沒有各位的鼎力協助,學程及新的課程便無法順利運作,所以這應該是個團體獎。

在這研究型的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十幾年,能獲得這個獎項,也算是對我們這些用心從事於這個職位本質的工作,而置個人升等於度外的臨床科系老師,一個小小的肯定和鼓勵。我個人一直以來覺得教學的過程雖辛苦,但卻充滿樂趣,每一年,看著一群群學生,從懵懂無知,經過我們一步步的教導,逐漸充滿專業知識,且將來可以用這些知識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成就感與快樂,是無法言喻的。猶記得初任教職的前幾年,每每與學生奮戰到每堂課的最後一分鐘,甚至加課,而彼此都不覺辛苦,同學還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全班鼓掌致意。曾幾何時,進修回國重執教鞭後,感受到課堂的氛圍在改變,且越來越明顯。

面對新一代的這批學生,我個人感到在教學上似乎還需要有一些學習與調適。在急功近利的習慣下,非國考必修科目以外的課,似乎不能敎得太認真,彼此輕鬆愉快,似乎是首要原則。然而時代在變,但有些基本的價值和態度應該是不變的,尤其是在這需求嚴謹的醫療業。個人對此的矛盾與掙扎仍不時出現。不過,也要非常謝謝各位評審委員們,因為他們並非完全以學生們的教學意見調查分數為優良教師獎的評審依據。面對這個世代的學生,確實要有很強的信念來支持,我們才能不減當初教學的熱誠。再次感謝這個獎項的肯定。

不久前,在會議上遇到一位現在是技職學校教師的十多年前的學生,她特別過來告訴我說,我以前敎給他們的「神經科物理治療學」,非常詳細且實用,讓她在後來的臨床治療病人和現在的教學工作都非常受用。我想大部分的老師應該都跟我一樣,這種回饋的成就感,非得獎或升等可比擬,是支持我們在這種體制和環境下持續努力的原動力,我也會因為這樣的鼓勵,繼續堅守這個崗位。

TOP

學院  醫學系

林俊彥老師

  首先感謝醫學系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其實,與其說這個獎是頒給我,倒不如說是頒給所有參與學生醫學研究事物的老師來的恰當。當初,在黃燦龍前主任及方基存主任的指定下,負責有關學生醫學研究事物的事宜;原先還有點疑惑,醫學生已經這麼忙碌,還要讓他們做研究,這可能嗎?但是,看到黃前主任打下的深厚基礎,看到已有這麼多學生在學生研究上不斷獲獎,這才慢慢瞭解到,這原來是可以做到的事;不但如此,我也才慢慢體會到,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研究,實際上是另一種重要的教育訓練方式。這可以打破原先學生們習慣的填鴨式教育法,以一種學習如何獨立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補足台灣教育所缺乏的獨立思考的訓練。

  近幾年來,TMAC 的強力指導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有脫胎換骨的傾向,但這種傾向著重於一個完善的醫師職業訓練。但大學教育不止於此,大學教育除了要達到一個完善的職業訓練外;還必須教育學生如何增進獨立思考能力?如何主動學習?如何瞭解整個社會文化以應付未來社會的要求,做個未來稱職的社會公民?有鑒於此,在方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延續黃前主任建立的深厚基礎,持續以鼓勵醫學生從事醫學研究,來提供醫學生另一種智識的訓練。內容也不僅限於生物醫學,更擴展到資訊科學,醫學人文等領域;在大家的努力下,參與的學生持續增加,學生得獎也變成常態。我們已經可以自傲的說,醫學生的醫學研究逐漸變成長庚醫學系的特色之一。這一切都歸功於所有參與的老師和兩位系主任。在此,僅借文章之一隅,感謝所有參與的人。

TOP

醫學院  生技系所

施信如老師

 

  

  我很感謝學生們上課時熱切的眼神,讓我感受到傳遞知識的喜樂。

 

TOP

醫學院  生物醫學系

周成功老師

  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自我期許,到如何讓學生學到及育成應有的素養是一個挑戰,也是一趟歡欣的人生歷程。

TOP

醫學院  公衛暨寄生蟲科

陳明岐老師

 

得知獲選為 2011 年優良教師獎,我感到非常開心,也很感謝校方跟評審們的肯定。

回想起 13 年前第一學期首次站在講台上授課的情形。當時我以為自己努力的傳輸專業知識給學生,一定會得到掌聲。結果就在期中考後,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我才徹徹底底的被打敗!我以我的想法來教書,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學生的能力,結果,我得到學生「教學認真」的肯定,但學生卻對「生物統計學」心生畏懼。承認自己的失敗,並與學生好好溝通後,我逐漸調整自己的教學,並確定學生聽懂了以後才繼續進度。這個寶貴的經驗常常提醒我「讓學生聽懂,他們就會帶著走」,這不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嗎

這幾年,我負責的課程有醫學系及生技系的生物統計學、生技系的生物技術與統計模式、生醫所及顱研所的高級生物統計學。對大學部的學生,我採用固定教科書,而對研究所學生則使用自己編寫的講義。所有的課程,我都以「如何提高學生對統計學的興趣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為目標。所以,以實際案例來介紹統計方法,以邏輯思考的角度來介紹統計理論,希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變異數」時,我會告訴學生這個統計量在股市或共同基金上的應用;在談論「機率」時,便舉天氣預報的下雨機率來說明定義;在教授「樣本數」的估計時,就以各樣民意調查與臨床實驗設計作例子。如此深入淺出的方式,再加上自己的研究經驗融入教學內容,使統計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同時,我也會在每次上新內容前,先複習上週教的內容再告訴學生新舊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如此反覆的提醒,再加上常常詢問學生上課是否覺得困難,所以,這樣被動的溫習使學生更有意願認真上課,因為他們知道老師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在這樣的互動過程裡,師生都獲利。

  這是我在過去教書的一點心得。我很感謝長庚大學提供我教學舞台,讓我可以將所學、經驗傳承給更多學生。

TOP

 

學院  解剖科

徐淑媛老

  解剖學科的課程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然而,卻是門有許多名詞需要背誦且枯燥乏味的課程。在這麼長的教學經驗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何謂「教學相長」。每年,我從期末學生的問卷中去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從每次跟學生的互動中,瞭解學生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從每次參與的教學研討會中,聽取別人的經驗。我們不能把所有知識不經整理,一口氣的丟給學生。現在,我學會選取重點,讓孩子有基本的概念之後,他們便能駕輕就熟的知道如何尋找更深的學問。

  外,我深刻的體驗到,做為一個老師,絕對不能放棄學生。解剖對許多孩子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它不僅需要背誦,還要將它從課本上的平面圖片轉移到立體的人體結構中;不僅是用腦袋記住就好,還必須親手把它找出來。這些,都強烈的考驗著孩子。有的孩子適應的很好,但有的孩子必須花上很多時間,或是需要老師們較多的提醒與幫助。以前我認為解答孩子對課業上的困惑,就算盡到做老師的責任。但慢慢的我發現,孩子有時除了需要課業上的幫助之外,還需要老師多一點的鼓勵及支持。一位資深的國中校長說過:「我們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教,我們自己就盡力教好別人的孩子。」因此,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是幫助我改進教學的一大動力。

  感謝所有我曾教過的孩子,因為有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些有用的事;也讓我覺得自己因為他們而年輕不少。感謝解剖學科所有同仁對我的鼓勵與支持,因為有他們,我才能一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來。最後,期許自己要更加進步,成為真正的「良師」。

TOP

工學院  化材系

呂幸江老師

  我從未想到會從事教職,更未想到從事教育工作會帶給我這麼多回饋與收穫!

  十五年前自加州矽谷舉家遷台後,投了履歷表到長庚大學,似乎無甚競爭就錄取了 ( 大概那時競爭較不激烈 )。從過去的高科技產業進入學術界的確需要不少適應,不論在文化上 ( US vs. Taiwan ) 與研究能量上 ( industry vs. academia )。漸漸地,我發現在課堂與研究室中教給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做人處事的道理和紮實的科學訓練。雖說我們在課堂中是以知識傳遞者的角色為主,但在日常進退裡盡是展現人際互動的本質;而後者在研究生的生涯中更形重要。在這進入工作職場的最後時間中,學生要學習獨立積極正向的態度,才能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脫穎而出。

  轉眼之間,教過的同學們畢業、就業、結婚、生子,每人都有他們自己的一片天,真替他們感到高興。更欣慰的是不時寄來的卡片、載滿旅遊相片的 CD、介紹男女朋友的滿臉幸福、結婚前不忘叮嚀要去喝喜酒的電話、工作遇到的困惑與成就……都使我感到窩心,能在他們離開學校之後維持亦師亦友的情誼,並提供經驗及想法與他們分享,這無形中展現的重視與信賴,是我持續工作十多年來最大的驅動力。

  能獲得這個獎,我要感謝長庚大學師生與長官的肯定與支持。未來仍將一步一腳印,帶領每個學生,使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幫助他們學習與成長,然後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別人推薦:這是我的學生,他(她)可以勝任

TOP

工學院  資工系

李春良老師

非常榮幸能獲得 2011 年優良教師獎,在得知獲得資工系推薦的時候,對於此獎項並未抱著太大的期望,畢竟自己於教學工作仍有許多有待學習的地方。能獲頒此獎項,必須感謝校院各級評審委員的青睞,此獎不僅是對個人多年教學工作的肯定,也將成為驅使我繼續努力的動力。

  教學是十分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工作,教授不同性質的課程、面對不同的學生,讓我學習到如何讓學生能更有效學習課本的知識,並且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雖然準備教材與構思教學方法花費許多時間,但看到學生能透過課程有所成長,帶給我極大快樂與成就感,同時也從中學到許多過去不曾細心思考的知識。

  最後,特別感謝資工系同仁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讓我減少自行摸索與嘗試教學方法時必須花費的時間,同時也感謝系辦同仁與課程助教於教學上提供的協助。期許自己未來在教學上能持續精進,為教育學生貢獻一己微薄之力。

TOP

管理學院  資訊管理系

林俊逸老師

  資管系的課程,大多是以技術或數理導向的課程為主,而這些課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基本上就是比較艱澀難懂的;對授課教師來說,則是必須要從多方面花苦心,方能夠獲得較佳教學效果的課程。教學的用心與努力,能夠獲得學生與學校雙方面的肯定,讓我在教學上,獲得不小的鼓舞。

  把不懂的人教會、教懂,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莫大的快樂與成就感。如今還可因此得獎,真是感謝上天,讓我有機會從事教職。同時我也要感謝系上老師平時不吝惜傳授各種教學經驗,感謝系上秘書與技士對於教學各種事項的協助,使系上擁有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最後,要感謝學校今年把這個獎項頒給資管系的老師,在教學上努力的肯定。

TOP

通識中心  社會科

王光正老師

  通識教育的角色與份量在各大學或有不同,但「博雅通達」與「理論與實踐並重」,大概是目前通識教育一致性的目標。通識教育的目標或許不難釐清,但如何實踐於講堂之中,則待通識教師的摸索與努力。我在學校教授經濟學通識課程,面對的學生主要為醫、工學院學生。自進入通識中心以來,「通識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到底該如何?如何將經濟學有份量而帶趣味地帶給同學?」常常是縈繞我腦際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確定或一致的答案,以下我僅將自己的一點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

認真的老師最美。教學的精彩與否常常與口才或

  表達能力有關,但態度認真的老師即使口才不好,
也能得到學生的肯定與讚美。

二、

分數與評鑑滿意度不一定有關。或許由於歷史的

  因素,學生上通識課總是期望得高分或 all pass。
  我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中,一定將此堂課的要求
  定的非常客觀完整與清楚,並確實執行 ( 高分不吝
  給予,低分也不妥協 )。這 5 年來,我每年教授
  約 600 至 700 名學生,平均年淘汰率在 7 %- 10 %
  間,但整體學生滿意度排名皆在 85% 等級 ( 年平
  均 ) 以上。

三、

完整集中比分散趕進度好。無論在專業系所或在

 

通識中心,每個老師大概都會碰到時間不夠,教不

 

完的窘境。我採取的策略是:與其教不完趕進度,

  還不如教的章節少一點,但內容深入並有完整體
  系。

四、

好的實例運用有振奮學生信心與啟迪學生思考的功

 

用。知識的建立本在解釋、解決問題或預測現象。

 

如果理論思考或知識原則無法連結應用,常會讓學

 

生有「出於民間,死於廟堂」的感受。我採取的策

 

略是課堂中的理論教授部分每學期不變,但以當下

 

的經濟問題作實例每學期變換。

  得到此獎,我感謝校內各級評審教授給我的肯定,也相信還有許多認真的老師默默地在耕耘。我還要感謝的是那些修過我課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中渴望知識的雙眼,這些年一直鼓舞著我前進。我開的課皆為通識選修課,學生們來去如風,我常沒有機會向他們道出心中的感受,在此一併致謝。   

TOP

學院  醫學系

魏福全老師

身為重建外科醫師,自認在領域上力爭上游,追求卓越並能善用研究資源,發揮組織能力,創新發明多種顯微重建手術學理、術式以及成立獨一無二的團隊治療模式,並應用於臨床,造福世界上無數外傷及癌症可外科切除病患,實質達成轉譯研究的精髓,為此感到職業上的滿足。而能於 2006 及 2007 年分別為美國重建整形外科學會及德國手外科學會選為「重建外科史 400 年來 20 位重大創新發明者」及「百位重要手外科醫師」,受到國際同儕的肯定更是感到驕傲。這次得獎不只代表著國內的肯定,也代表著學界不再拘泥於過去只重視少數領域,才是真正研究的見解,為此我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讓我有更大的勇氣與信心去追求我學術的夢,我也要藉此機會為非主流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打氣加油,只要肯努力並繼續努力,我們終有一天會被看見的。最後我要感謝長庚醫院及本校長官們的愛護、支持,以及整形外科同事們的一路相隨、同甘共苦,我的被肯定也代表著他們的努力與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