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ian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 2011 國際學術會議紀實 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 蔡少偉 教授 第 1 屆亞洲生物技術國際學術會議 ( Asian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 2011;ACB 2011 ) 於今年 5 月 11 日至 16 日假中國上海市光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參加者主要來自 13 個會員國約 900 人,其中有 50 人來自國內。此次會議主要目的為集合亞太地區生物技術(尤其是生化工程)相關之專家學者與學生,就兩年來此領域發展交換意見,展示具工業競爭性之生化製程,並期望促進國際學術合作與技術交流。筆者恭逢其盛,受邀發表演講,深感榮幸,特為此會紀實。 此國際會議的前身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已舉辦 9 屆的亞太生化工程國際學術會議 ( APBioChEC )。上一屆的 APBioChEC 在 2009 年日本神戶市舉行,下一屆 ACB 國際學術會議將在印度舉辦,歡迎國內相關領域人員參加。 今年大會所揭示之主題共有 11 項,包括 (1) Bioprocess engineering、(2) System biology and synthetic biology、(3) Enzyme and protein engineering、(4) Nano- and analytic biotechnology、(5) Biorefinery,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6) Extremophiles and marine biotechnology、(7) Agricultural and food engineering、(8)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9) 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biotechnology、(10) Stem cell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biomaterials、(11) ISBBE forum。為了吸引世界各國在生化工程領域研究者與會,大會特別邀請在這些領域學有專精之專家學者舉行 147 場演講,包括 5 場大會演講、 211 場邀請與口頭演講。此外再分成 5 梯次 492 篇壁報展示。為了鼓勵年輕科學家與學生參與,大會亦安排 36 位參加者之口頭報告競賽與海報競賽。 由於參加人數及規劃主題相當多,除了大會演講及壁報展示集中舉行外,每個時段大約安排 5 至 6 場以平行方式進行的邀請與口頭演講。由於演講時程安排的非常緊湊,因此演講以外之壁報展示時間遂成為大家互相交換意見以及詢問演講者演講內容的最佳時機。以平行方式進行各主題口頭演講,當然限制了參加者在同一時段只能聆聽一場演講,此乃一般大型國際會議無法克服之缺點。此會議筆者除 在 Enzyme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主題進行口頭演講外,並與日本 Yashhisa Asano 教授共同主持一場口頭演講。 檢視本次大會規劃的討論主題,發現所發表論文內容已由傳統生化工程領域之研究焦點Enzyme engineering、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engineering、Bioseparation、Metabolic engineering,加入與基因工程、細胞與組織工程、奈米生物技術、生醫材料等新興技術相關的領域,如:System biology and synthetic biology、Nano- and analytic biotechnology、Agricultural and food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biotechnology 等主題。由於過去的生化工程被納入化學工程範疇,因此從事這方面研究者的專業背景以化學工程為主,然而從此次參加者所屬系所或研究部門,可明顯看出未來的趨勢:生物技術相關領域之系所如生物工程系、生物技術系、生物分子工程系、醫藥生物技術系、生命科學系等,相對較具有分子生物技術專業背景的師生,已加入生化工程領域之研發,尤其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概念,針對特定宿主微生物或細胞進行主產物之代謝途徑分析、基因改造與工程最佳化,甚至進而應用合成生物學的概念,組合特定基因以有效的建構環保與具有競爭力的生物製造程序。這些具有未來發展性的生物製造程序的開發,的確需要整合具有化學、工程、分子生物方面知識與技術的人力,以團隊方式進行研發才有機會成功。可惜目前國內尚無條件投入此領域研發,亦即現有產業架構與環境,尚無提供這些製程研發與就業機會,且相關人力未經整合。 由於筆者研究興趣與大會演講場次安排所限,除了大會演講與壁報展示可以全程參加外,主要參與的三個主題為Bioprocess engineering、Enzyme and protein engineering、Biorefinery,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biorefinery。在大會演講中,印象較深刻的為上海交通大學 Zixin Deng 教授、瑞典 Chalmers 科技大學 Jens Nielsen 教授,以及美國洛杉磯大學 James C. Liao 教授的邀請演講。他們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應用為導向,分別以系統生物學及合成生物學的角度,建構有效的微生物宿主基因來生產醫藥品、生物能源與化學品。顯然國內尚無類似組合之研究團隊,至於進一步與產業應用接合的落差就更大了。 筆者之口頭報告題目為 Lipase-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hydrolysis of 3(5)-methylpyrazole-N-carboxylates in water-saturated organic solvents,重點為以酵素開發 pyrazole-N-carboxylates 位置異構物之酵素動力分割平台,以所得之 5-methylpyrazole-N-carboxylates 進一步作為原料生產 pyrazole 類醫藥品。在此可預見將來,酵素分割法還不會取代傳統有機合成法,但是好好發揮生化觸媒之長處仍可以開發出具有競爭性,並突破已受國際專利保護之工業製程。因此充分掌握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與知識,進行顧客導向之生物製程開發是一條值得國內產學研界,尤其是精緻化學品(含原料藥)製造廠或者生物資源產業,考慮與重視投入的方向。 |
Asian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 2011 國際學術會議紀實
發布日期:2024/04/08
點閱 :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