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第五屆顱顏暨唇腭裂手術國際研討會大會記實

 

第五屆顱顏暨唇腭裂手術國際研討會大會記實

                          顱顏所 柯雯青 助理教授

邱鈺婷 研究生 

  完整的唇腭裂病患或顱顏畸形病患的照護,對世界各地的顱顏中心來說都是一項長期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許多不同專科的醫師、治療師、心理諮商師、甚至到社工、社福機構共同參與,這些都是長庚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成立以來所堅持的特色。本所特別強調科際合作,培養專業人才與團隊醫療研究

  以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對於唇腭裂病患的治療時程表來說,從剛出生約 3 個月大時由顱顏整型外科醫師進行唇修補前,會需要由顱顏矯正牙科醫師進行牙床鼻型塑型,目的是希望將裂縫減小,使得相鄰軟組織接近以利手術進行。另外,將塌陷的鼻型恢復,鼻柱增長,約至一歲再進行腭修補,兩歲半後需要由語言治療師開始進行語言的評估與治療。常伴隨著中耳積水問題可能影響聽力,則需要耳鼻喉科醫師的治療。5 至 6 歲時可考慮進行二次唇鼻修型美容手術,或等待至成人之後再進行。9 至 11 歲進行牙床植骨手術,12 歲之後待進入恆齒列時期,可考慮進行全口齒列矯正。若此時上下顎骨差距已過大,則等待至骨骼生長穩定之後,再進行正顎手術以恢復外觀。在長庚顱顏中心所照顧的病患,從小到大均藉由每半年至一年的定期追蹤回診,與各專科配合支援之下,共同照護。本校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本著提升顱顏口腔醫學之研究、教育品質與積極與顱顏口腔醫學接軌之願景,研究生們也在此時將學術成果,以口頭報告方式向與會醫師們分享。

  長庚醫院以此團隊治療的方式已行之有年,在社會各方支援與贊助下,藉由定期舉辦顱顏暨唇腭裂手術國際研討會,以期分享治療的經驗,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獲得更多治療經驗上的回饋,更加促進在治療上的品質。今年為第五屆的顱顏暨唇腭裂手術國際研討會,於 10 月 2 日在長庚醫院桃園分院舉行,由長庚顱顏中心與中華唇腭裂暨顱顏學會共同籌劃下,微笑列車基金會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共同贊助之下,來自 24 個國家的外科醫師及搭檔的矯正醫師共計約 300 名醫師參加。

  本次大會的主軸放在唇腭裂病患的照護。第一天會議上午,以單側、雙側或單純腭裂作分類來進行不同病患之完整治療步驟討論;下午則針對唇腭裂病患常見的腭咽不足之診斷與處理進行討論,最後以長庚醫院的長期治療結果與追蹤報告來跟與會醫師分享。晚上,由參與研討會的各國醫師提出自己在醫院中遇到的難症病例,經由各方共同討論給予治療方針及意見。

  第二、三天課程重點則放在唇腭裂病患植骨手術、二次修補以及齒顎關係之改正。最精采的部分,莫過於是在顱顏外科部分由陳國鼎主任與羅綸洲主任進行同步之唇裂修補、腭裂修補以及陳昱瑞主委之正顎手術示範,充分的與大家分享長庚團隊在外科手術上的改良與技巧;而在矯正牙科醫師的部分,則首度利用唇腭裂嬰兒臉部牙床模型進行牙床鼻型塑型實做,讓來自國外的醫師親身操作長庚醫院改良式的牙床鼻型塑型術,以期能在唇裂修補手術之時能得到最佳的外觀修復。

  長庚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參與此次研討會,除了研究生們的報告之外,本所教師同仁們精銳盡出,也在本次研討會中佔有一席之地。陳昱瑞教授針對唇顎裂病患正顎手術的部分,分享了他多年的臨床經驗;黃炯興教授則分享他多年以來先進行正顎手術再矯正的方式成功治療的經驗;羅綸洲教授則針對腭裂修補、成人唇裂的治療計畫、如何處理二次修復與口鼻廔管等子題授課;劉人文教授則介紹牙床鼻型塑型在單側或雙側唇腭裂病患上的治療原則與方法,以及骨牽引在唇腭裂病患身上的使用;柯雯青教授則針對唇腭裂病患的矯正處理給予詳細的說明;廖郁芳教授則針對了唇腭裂病患長期的顱顏生長發育研究為主題作授課。

  大會在 10 月 4 日圓滿落幕,各國醫師的熱情參與及相互切磋,給與身為研究生的我們更多的學習動力,相信長庚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的團隊,會以本所宗旨:整合顱顏口腔之臨床醫學與相關基礎醫學,致力提升顱顏口腔之研究、教學及醫療品質,作為繼續努力的方向。

羅慧夫醫師親臨現場指導與顱顏所教師同仁們合照
▲牙床鼻型塑型術分組實做現場 ▲筆者與小組成員合照

 

, Line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