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的藍海思維 傳醫所 張恒鴻所長 李宗諺助理教授 《莊子》曰:「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榾榾然用力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鑿木為械,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沃湯,其名為『桔槔』。」據考證,桔槔可能創始於商代初期,早在子貢之前,已有這種類似古希臘阿基米德應用槓桿原理的抽水裝置了。此一發展也說明當時環境在實際應用的層面,實際上已包含了理論的推衍。因此發達的農業不僅是農藝高水準的表現,同時也彰顯當代文化與科技發展的深厚根基。 中醫學是深厚中華文化的一環,其豐富的理論基礎與治療技術,亦隨時代進步而更為充實。一切疾病現象,都有某種外因使然,這是商周時期人們普遍的看法;也就是說,在早期的病因認識中,尚不具備對於內因的思考。因此,著眼於自然與超自然兩方面,因而將患病歸之於鬼物作怪、祖先降罪等,代表著從無解到有解的推理發展,並隨著病因思考的多元化,慢慢朝陰陽變化、失調引發疾病等因素演進。古希臘認為木、空氣、火、土是構成世界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印度哲學也認為地、火、木、風是四種基本的物質元素。春秋之際則形成五行 ( 木、火、土、金、水 ) 基本概念的分類,五行對應聯繫的解釋成為醫藥學、天文學、農學等理論闡述基本道理的重要依據;五行相生相剋思想則成為中醫學的基本原則,五行循環演化思想,則做為中醫學建構五臟生剋的理論。不僅如此,《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兩氣是產生一切的根源,間接使當時神鬼致病的唯神思想退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因此,在推論疾病的病因以及保健方法上,已充分考慮整體內外環境的協調,也體現了預防醫學的思想。古代哲學與醫學的結合,意味著陰陽學說在此一領域中得到進一步的闡述。《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冲氣以為和」。《易經‧繫辭傳》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即是說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互推移、而生變化,成為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除此之外,《靈樞》則記述了實測所得的解剖數據,說明傳統中醫理論的架構,並非只建立在抽象或哲學的思維之上。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 3 號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要早於今本的《黃帝內經》。前述馬王堆 3 號墓內的《導引圖》也真實的反應出二千二百年前漢代先民鍛鍊身體和防治疾病的生動情景,給人類提供了有關健身的重要史料。華佗對其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使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並創造了「五禽戲」。《黃帝內經》也對先民的保健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也因為它蘊藏著傳統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還包括豐富的臨床實驗成果,認為治病就要探求陰陽的根本。書中明確指出:對人體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陰陽的平衡。 「藍海策略」的邏輯在於追求未被開發的發展空間,以及尚未被真正創造的需求,據此掌握需求的趨勢,便能創造成長的契機。此契機則在差異性,缺少差異將無法真正創造獨特的價值。隨著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生活形態以及人口結構高齡化,人類疾病圖譜已經產生了變化。傳統醫學有了新的應用,新興疾病所引起的需求,以及現代醫學對傳統醫學的挑戰,都使得傳統醫學 倍受到重視。中醫學有其傳統理論的基礎,以及長久以來人類與大自然相處的養生經驗,並推衍出陰陽是一內外相對的動態平衡系統,在當時的哲學而言,實屬相當高程度的演進。而在現代也可據此強調整體和諧的調控,體內物質代謝的升降、心理與生理的互相協調、調節臟腑功能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生理疾病也可運用心理療法來治療。其在保健養生領域的發展,不但有其必要性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除此之外,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健康問題也包括癌症、愛滋病與憂鬱症,對於這些健康議題,中醫不僅要打破傳統思維,追求價值創新 ( value innovation ),也要拋棄由主流醫學所產生的替代 ( substitute ) 效應,使廣大的社會大眾產生另類選擇 ( alternatives )。 山高水長,逝者悠悠,山河容有滄桑,但歷史不會蒼老。在嚴苛多變的環境中,人類須同大自然進行永無休止的抗衡,而生生不息。善用藍海思維,二十一世紀的中醫必將有一番嶄新的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