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推拿DIY 中醫系 黃桂彬講師 按摩推拿是中醫眾多傳統外治法之一,其流傳之年代久遠。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內經》已有按摩治病之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隋唐時代,政府機關已設立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各種不同階級之治療師。數千年的流傳,部分的手法雜合民間武術的鍛鍊,憑增不少神秘色彩。經絡氣血理論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利用穴位與經絡的刺激來改善身體的氣血循環,進而達到袪病養生的目的,更是千年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由於其特殊之方便性與療效,非常適合推廣成為大眾養生之日常生活教育 ;而按摩手法除了建立在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亦脫離不了骨骼肌肉之解剖生理原理;所以,除了認識中醫的基礎理論,還要懂得肌肉組織的特性,則學習按摩技術必能得心應手。
一、手法的原則
按摩手法即是運用雙手於穴位上或是肌肉組織上進行刺激的一種治療,是中醫骨傷科的治療特色之一。在中醫婦科或是中醫兒科亦廣泛的應用,是內服藥以外的輔助療法。
學習理筋手法之前,應先鍛鍊術者之指力。平時,以雙手肘伸直,十指用力張開,稍候數秒,再用力握拳,如此重複操作,一日至少一百下,則假以時日,鍛鍊出的指力,便足以運用於平日的保健或甚至於簡單疾患的照顧。
一般而言力量作用在身上,可以區分為幾個方向特點:
理解了力量在身體上的作用之後,施術者可以自由的運用各種手法,藉由改變施予力量的大小、振幅及頻率等等變數,可以自由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手法來。
二、理筋手法的作用
理筋手法的應用,除了刺激穴位與經絡之功用外,尚能針對肌肉骨骼系統作特別的手法,予以矯正解剖錯位;且大面積的運用手法,能迅速使表面溫度增加,促進局部循環,加速滲出物與代謝廢物的吸收,因而加速組織修復。適度合宜的手法,亦能刺激腦內嗎啡的生成,能鎮靜止痛,亦能增加舒適度。針對神經的功能 ,則具有調節之作用,依不同手法,可興奮或抑制神經,對痿證與痛證均能起著一定作用。應用於婦兒科,亦能達到調和營衛,改善體質之功用。總而言之,理筋手法的作用約有以下幾點:
三、手法三要素 按摩推拿手法固然安全方便,然而漫無目的的推拿按摩,除了浪費力氣,有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學習理筋手法,應牢記三個重要關鍵:
初習按摩手法,必將此三要素熟記於心,手隨心轉。於確立進行按摩的標的目標之後,再給與適度之力道,配合熟練之技巧,如此,便能達到「意到手到,手到病除」之功用。 四、適應症與禁忌症 理筋手法雖是骨傷科應用相當廣泛之一種外治手法,然而,此方便有效之外治法亦可推廣至內科、婦科及兒科,作為平時保健,病時治療,病後保養之一種方便養生術。因此學習手法以前,須熟悉理筋手法之適應症與禁忌症。
五、手法技巧
推拿手法之目標,必須依不同狀況作正確之診斷,方能確立目標。而力道的練習,則有待平日持之以恆的鍛鍊與臨床之實戰。因此,於臨床實際操作之前,可先作理筋手法技巧之練習。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到,「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此八法為正骨八法,即理筋手法之綱要。其中摸法可視為診斷時循摸觸診之要,接、端、提則多用於正骨;按、摩、推、拿則正骨理筋均合用。然而,實際臨床之需求,已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派別之手法,均可針對各種疾病進行治療。以下針對適合一般大眾學習之各式手法逐一介紹: 1.點按 動作要點: 可以分為指尖點按、肘尖點按以及掌根按壓。以指尖點按時,應注意按壓的手指,要以其他手指作為保護與協助,一方面加強點按的力道,一方面防止點按的手指受傷。選定點按的肌肉或穴位之後,先接觸到患者肌膚,由輕至重,力道慢慢增加,直到穴位深層,可以稍作停頓,再逐漸放鬆。一個穴位點按完成,再換另一個穴位。每個穴位可以點按數十次或者數分鐘,以患者舒適,局部皮膚紅潤為度。 適應症: 主要以穴位或是特殊反應點為標的,適用於絕大多數肌肉關節疼痛之理筋手法。亦可應用到內科、婦科及兒科等諸類疾病的保養。以手肘施行之手法僅適用於肌肉豐厚如臀部之環跳及秩邊諸穴。以指壓穴位方式適用於絕大多數之狀況,而肘壓方式則僅適用於初級手法之後之加強手法。 禁忌症: 重要臟器(如心臟、肺臟)附近禁止重壓點按。 2.摩擦 動作要點: 以指腹或是全掌,在患處皮膚上,作直線或是環形來回摩擦的動作。頻率的快慢與力量,可以視患者的狀況來調整。患者疼痛甚者,則動作宜輕而慢,作用時間宜短。病情甚久者,則可以酌加重力,動作可重而快或重而慢,以患者能忍受的程度為宜。若患處怕風或是遇冷痛加劇者,則可以用中到重的力量 ,配合快速的手法,迅速達到溫熱的效果,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 適應症: 全身各部位均可行之,尤其胸腹部,內含重要臟器,不能行使其他重手法,而以摩擦法為治療之重要手法。亦經常作為理筋手法之起始手法與收功手法。 禁忌症: 皮膚乾燥脆弱者宜小心行之。動作宜輕,時間宜短或塗擦潤膚之油膏後才配合施術。 3.擊打 動作要點: 動作可以區分為叩擊手法與拍打手法。叩擊手法是以雙手握成空拳,拳心朝下,將拇指外之四指併列成一平面,以此平面為撞擊面,運用手腕靈活的擺動,呈韻律狀的敲擊動作。術者的手在觸及患者肌肉時,立即彈回,呈現出反覆而有彈性的敲擊手法,如此可避免力量貫穿到內臟〈與拍痰略為不同〉,而達到鬆解肌肉的功效。拍打手法也是類似的方法,但是手形要呈空掌,即手掌略為弓起,讓掌心頂開,如此拍打起來便會產生很大的聲響。拍打的時候,可以整個受術區域來區分,從上而下,來回擊打;或是順著區域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繞圈施術。 適應症: 一般適用於軀幹部之上背或下背部之鬆筋手法,及下肢背側 ,太陽經經脈所行之處,以肌肉豐厚之處為標的。 禁忌症: 胸腹部以及頭頸部忌用。 4.拿捏 動作要點: 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像拿起東西的姿勢一樣,將肌肉束拿起,再輕輕的放下。剛開始的時候,從慢慢的速度逐漸加快,力量亦可由小而大逐漸增加。 由拿捏的動作可衍生出彈筋手法,即在拿捏動作的基礎上,稍加彈的動作即可,亦即在拿捏起肌肉束之後,快速放開,讓肌肉依本身之彈性彈回正常生理位置。操作時,類似彈橡皮筋之狀。 適應症: 四肢部肌肉成束之處,頸項及背部太陽經之經筋部份均適用。因刺激量大,解除肌肉關節軟組織之效強,適用於陳舊之風濕關節痺痛,肢體僵硬疼痛,頑麻不仁。 禁忌症: 孕婦忌用本手法作用於肩頸部,體弱、畏痛或年老者慎用,避免因劇痛產生暈厥現象。 5.滾 動作要點: 滾法分為側滾與前滾。側滾的動作要點為手掌微微屈曲,自然放鬆,使用手腕滾動手掌,讓小魚際滾動至手背處接觸患處。前滾則是利用二到四指的指節平面與掌指關節的滾動來形成施力面,作前後的滾動。滾動的速度可由慢而逐漸加快,力量亦可逐漸加強。操作時,盡量站立起來,可以再加上上半身的力量來加強療效。 適應症: 頸項肩背,四肢部位均適用滾法。適宜理筋手法之初期,安定患者,解除心理恐懼,建立醫病信任之手法。 禁忌症: 胸腹部及肋脅部位忌用滾法。 6.揉 動作要點: 術者以雙手掌部皮膚緊貼患者皮膚,進行直線來回或是環形的按壓動作。術者的皮膚與患者的皮膚緊貼,沒有產生摩擦的動作。因此本手法即令受術患處深層的肌肉纖維相互摩擦,因而達到鬆解痙攣的療效。 適應症: 除胸脅以外之其他部位均可適用。為初期理筋手法之一,可以增加舒適度,減低患者焦慮感,具安撫鎮定作用。 禁忌症:胸部、肋脅部均忌用。 7.關節活動 動作要點: 關節活動手法,乃依照不同關節,所能產生的不同動作,而作適度的活動。最常見的關節活動即為屈伸動作。因此,可利用術者的協助作患者被動關節活動。動作時,必須注意以最省力的方法 ,來製造最大力距,以產生關節的屈伸動作。以手肘部的屈伸法為例,術者以一手握住患者的肘關節近心端〈即肱骨內上髁與外上髁之間〉,另一手則握住手腕關節近心端〈即下尺橈關節處〉。如此,即可產生最大力距,以最小力量產生最大功效。以相同的支點,亦能夠讓患者的關節產生旋轉的動作。亦即是旋轉搖晃關節的手法。 不管是屈伸或是旋轉搖晃,都必須注意患肢的正常活動範圍與粘連的程度 ,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不可一下將僵硬的關節硬拗,反成醫源性傷害。 適應症: 肩凝症、粘連性關節炎、骨折後遺症、陳舊性關節損傷、風寒濕痺之關節疼痛即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 禁忌症: 不明原因的關節損傷、關節腫瘤應忌用此手法。年老體弱、骨質疏鬆者應謹慎使用本手法。 8.頓壓 動作要點: 以雙手交疊,全掌接觸患處,貼緊皮膚,令患者張口,待患者吐氣的同時,以瞬間頓壓的力量施加於患處。在一個吐氣的時間內可同時施加數個頓壓手法,力道必須準確控制,不得過重,以免傷害受術者。 適應症: 頓壓手法多用於矯正小關節紊亂,或是錯縫之小移位。亦適用於矯正肢體僵直,關節粘連,纖維化等病灶。 禁忌症: 軀幹之胸腹部禁用頓壓手法。脊椎損傷,或骨折,或椎體滑脫者應慎用或禁用此手法,避免造成醫源性傷害。 9.陰陽指法 以雙手拇指按住患處,食指指尖端頂住第一掌指關節處,施行手法時,雙手拇指的力量由上往下推按,水平方向則令拇指作相對或相反之方向,使拇指推按的力量在患處形成一剪力,而拇指在患處所移動之軌跡便形成一太極之圖形,稱之為陰陽指。此手法可以衍 生成為陰陽掌法,即以雙手手掌按壓患處,以相對的力量在患處作掌法推按。 適應症: 除胸脅以外之其他部位均可適用。輕者可作為初期理筋手法之一,可以鬆筋活絡,溫經止痛。力量稍重者則可以解除軟組織粘連,袪風散寒,活血通絡。 禁忌症: 胸部、肋脅部均忌用。
10.推捋手法 一手扶持患者肢體,另一手以拇指指腹循患者肌肉腠理紋路滑動,一面加上指力,使力量加諸紋理間隙之中。遠離術者方向為推法,拉近術者則為捋法。可於肢體長軸上來回運用,或塗上些許活絡油膏,增加潤滑度,亦使油膏中藥物增加療效。 適應症: 除胸脅以外之其他部位均可適用。為重點階段理筋手法之一,可以鬆筋活絡,溫經止痛。力量稍重者則可以解除軟組織粘連,袪風散寒,活血通絡。 禁忌症: 胸部、肋脅部均忌用。 11.振顫手法 術者將一手或兩手置於受術處,運用手腕之力,迅速且施以適度之壓力的震動,給與上下振幅小且頻率快的震盪。熟練者可以做到每分鐘超過三百下之震動。 適應症: 腹部諸穴皆可使用,具有鎮靜安神、滋陰補腎之功。老人、婦人及小兒尤其適用。 禁忌症: 異性患者之敏感部位應避免施術。 12.抖法 主要應用於肢體之收功手法,術者持握住受術者手掌部,進行上下振幅二十至三十公分之抖動,頻率可快可慢,在抖動之時,可以稍加頓力,加強肢體甩動的鬆筋效果。腿部的抖法,則握住受術者足踝,令受術者腿部懸空之後,再施以抖法,須令力量可以傳導 至背部。 適應症: 一般用於理筋手法收功之時,如肩凝症做完關節鬆解術之後,再加以抖法緩解鬆解術之疼痛,並作為收功之手法。 禁忌症: 骨折及脫位之患者,新傷之時,不可施用抖法。 13.搓法 術者以雙手手掌相對,置放於受術者肢體之兩側,雙手掌以相對之力量前後搓動,令受術部位產生溫熱感,或是皮膚產生紅潤為度。動作之中,可以緩慢移動雙掌位置,上下逐漸移動,得令受術之肢體整個紅潤溫熱。 適應症: 關節僵直,陳舊性損傷,軟組織粘連等病因引起之肢體疼痛。特別適合在關節鬆動術之後,作為收功之手法之一。 禁忌症: 頭面部與胸部忌用。 動作示範:黃桂彬醫師 模特兒:CM101陳明成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