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01
111學年度長庚心校友情活動總覽

111學年度長庚心校友情活動總覽

編號 單位 活動名稱 預計活動時間 1 校友總會 校友總會會員大會 111/9/24 2 EMBA籃球社 籃球饗宴,樂活自在 111/10/1 3 EMBA羽球社 EMBA北區羽球賽 111/10/2 4 EMBA自行車鐵馬社 長庚EMBA第一屆單車環島挑戰 111/10/2-10 5 早療所碩士班 校友回娘家 111/10/13 6 物理治療學系 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實務分享 111/10/15 7 登山社 生態體驗營 111/10/15-16 8 EMBA品酒社 品酒社酒保莊參訪活動 111/10/23 9 資訊管理學系系學會 資管系友座談會 111/10/27 10 生醫系 校友經驗分享 111/10/28 11 即樂應援團 實戰經驗守則(一) 111/10/30 12 秘書室與校友總會 校運會返校聯誼園遊會募款攤位 111/11/5 13 護理學系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系友回娘家 111/11/5 14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與地球共好~SDGs桌上遊戲 111/11/5 15 醫放系 校友回娘家 111/11/5 16 電機系 校友職涯經驗分享演講暨校友大會 111/11/5 17 物理治療學系 物理治療師的專項運動經驗分享 111/11/12 18 生物醫學研究所 生物醫學研究所校友回娘家 111/11/18 19 社團法人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暨檢驗學系 社團法人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暨檢驗學系系友會會員大會 111/11/26 20 EMB健跑社 全國EMBA馬拉松接力賽 111/11/26-27 21 長庚大學EMBA校友會 龜山在地文化之旅 111/12/3 22 長庚大學EMBA校友會 第六屆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改選 111/12/3 23 長庚大學校友合唱團 客家合唱比賽暨賽後交流 111/12/4 24 長庚大學EMBA壘球社 壘球運動機制及預防運動傷害 111/12/18 25 電機系 校友回娘家暨小電盃運動競賽活動 112/3/18 26 工設系 工設系校友回娘家 112/4 27 醫技系 系友回娘家活動 112/4/15 28 工商系 2023長庚工商校友回娘家 112/05/1 29 中醫學系天藥碩 校友回娘家-求職經驗分享 112/05/1 30 中醫學系傳醫碩 校友回娘家演講--求職求學經驗分享 112/05/31 31 校友總會 戶外聯誼活動 112/7/22

2024.07.23

活動訊息

榮譽消息

校友專訪

校友動態

01
生醫所黃瓊瑰校友回娘家座談紀實【生醫所 供稿】

生醫所黃瓊瑰校友回娘家座談紀實【生醫所 供稿】

黃瓊瑰博士為長庚大學生醫所博士班生技組畢業生,現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醫檢部。本次校友回娘家座談邀請黃瓊瑰博士回系上分享,黃博士在演講開頭介紹近年來造成疫情突然爆發的主角SARS-COV-2病毒,從病毒的基因和結構,以及此病毒所造成的傳染性疾病的嚴重性,讓聽眾對此病毒有基本的了解。緊接著講解此病毒在實驗室的檢驗與研究方法的建立,其中包括了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結果的判讀等,並且詳細的解釋了實際確診的方式。黃博士以自身的工作經歷,搭配過往醫院面對傳染病的簡述,帶出了醫學實驗室在此次防疫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相關疾病檢體的檢驗,更是在全世界都因SARS-COV-2病毒而慌亂且影響到其他研究與檢驗進行時,積極的針對新興病毒進行研究,以協助台灣政府防疫和建立參考依據。有賴於各個團隊的攜手合作,目前台灣在SARS-COV-2病毒培養及其特性分析、確診個案免疫反應的特性分析,以及中和抗體的開發皆已經有所成果。目前在線人員仍然持續不斷的在為對抗疫情不分晝夜的努力,並且有些醫療場所更提供了疫苗確效暨試劑驗證的場所。 整場演講深入淺出,讓聽眾在短時間內知悉從SARS-COV-2病毒的背景知識以及實驗室這兩年來的研究過程,和最新的防疫進程。讓參與這場座談會的學弟妹們都收穫滿滿,對於SARS-COV-2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沈家瑞主任(右)致贈黃瓊瑰校友(左)感謝狀 ▲黃瓊瑰校友返校與學弟妹座談

2024.07.23

工作經驗分享

01
彩繪妳我的護理生命 【護理系85吳心煦 撰】

彩繪妳我的護理生命 【護理系85吳心煦 撰】

南丁格爾:「護理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透過老師們用心的帶領進門,從基本護理學、護理技術、教學與原理、身體檢查與評估等護理相關基本的護理概論,以及相關的先備知識,如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進而整合學習成人護理、婦兒護理、精神衛生、社區衛生、護理研究與行政等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上課點名、看原文資料、整理及上台報告、同學間相互扶持,在每個階段的實習,與護理老師們、臨床學姊、病人或個案等關鍵的接觸,讓我們在看病歷資料和照護病人時,執行傷口包紮、管路照護、如何讓病人看起來乾淨舒適又美觀等,體會到護理的藝術觀,從慌張害怕到習慣看病歷,變得喜愛與人互動、照護病人而更獲得成就感。課後還要參加社團活動,增添生活樂趣、色彩且充實。在老師們循序漸進與諄諄教誨下,幫助我們進入長庚醫院護理殿堂時,奠定了點基本功夫~勤勞樸實、不畏艱難,導師徐麗華更勉勵祝福我們,面對人生的挑戰能鍥而不捨,相信窗外有藍天、明天會更好。 一進到長庚被分到外傷科病房,顧名思義~外傷科只是受了外傷的病人,但與我所想像卻差很大,實際上外傷科包含許多科別,如骨科、外傷和急症外科、整形外科,常見車禍外傷的病人,其頭部、胸部、肢體多處骨折、腹內出血;因工作外傷的,則常見有手被機器輾壓傷,病人需要整形重建的…。日班照護8-9個病人、大夜班照護14-18個病人,發藥、傷口照護、記錄攝入排出量、關心及衛教病人等各種身心靈的照護,讓小護士的我像個陀螺一樣轉不停。但學校老師教導我們除了執行醫療輔助行為外,更要發揮獨立護理照護功能,如健康問題之護理評估、提供預防保健之護理措施、指導及諮詢,但這是需要花時間與病人溝通的,所以在工作中學會快速用餐、整合病人班內發生的事並記錄,每天都學習到很晚才回宿舍休息。 清晰記得曾照護過一位無家可歸的流浪女孩,幫她洗澡洗出一臉盆的汙泥水,有一天她在床邊解大號,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使~和同學笑聊當時真的是天天擦~屎~的天使。也曾遇過一個腸子缺血阻塞的阿姨,她一直要介紹她的兒子給我,以表達對我的感謝,原來小護師也是有人疼的。護理工作的甘甜總是多於苦澀的,雖然曾告訴自己學習滿兩年就要離開護理職場,轉戰不同的職場,但在工作未滿兩年時媽媽因糖尿病併發肺炎,入住加護病房,病況惡化回天堂做小天使,當時的我卻對加護病房的護理全然不熟悉,無法提供家人任何幫助,深刻明白原來自己只是在護理的起頭,還有許多的挑戰等著我! 經歷媽媽當小天使的事,提醒自己需要更茁壯,透過努力不斷的晉升~勇於接受轉戰加護病房的挑戰、參與行政管理訓練,擔任主管職務,希望協助更多的護理人員在職涯上的發揮,看見護理專業角色的蓬勃發展~專科護理師、個管師、長照照管師、勞工健康護理師、居家護理師…等,以身為護理師為榮,讓自己體會護理殿堂的學無止盡。擔任主管期間,接受跨專科訓練,擔任學會專案審委、曾任長庚大學護理系基本護理學的實習兼任講師,跟隨老師引領著學弟妹們初探護理殿堂,在臨床積極從事護理照護流程的創新及品管活動,並參與及推動公益活動,協助舉辦關懷長者講座及安養機構長者的關懷活動等,原來護理的斜槓人生真的很多樣化,帶著麗華班導師的勉勵~以無盡的勇氣面對將來,發揮堅韌的特質,以多彩的畫筆豐富自己的人生。 親愛的學弟妹們,歡迎你們加入護理的殿堂,豐富、多采多姿的人生,正等妳們一同來體驗及彩繪,護理的路上有妳有我,真正美好。 【吳校友目前任職於林口心臟胸腔血管外科病房 護理長】 ▲吳心煦校友近照 ▲吳心煦校友近照

2024.07.23

02
物理治療師的職涯感想與抒發己見 【物治系復科所106巫威伯 撰】

物理治療師的職涯感想與抒發己見 【物治系復科所106巫威伯 撰】

台灣的醫療產業,在我的認知中,醫事人員的職涯發展,選項其實相當有限,醫學系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成為醫師,物理治療學系也是如此,當你踏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可能已經決定了接下來的職涯發展,在學校的能力養成,也是讓你成為能夠勝任這個專業的人,如果你認同這個專業,又偶爾想起在學校跑台的辛苦,或是實習時熬夜寫病歷的時光,相信你會很難離開這樣的職涯道路。 就治療師而言,在傳統的健保體系下,和金融或理工產業不同,原則上薪資很難隨著年資有很好的成長,即便花費很多金錢和時間在精進治療技術,但是在大環境不變的狀況下,收入和職位可能還是原地踏步,這促使很多治療師朝著自費市場發展。然而,法令的限制還是箝制著執業的自由。我在診所工作了三年多,不論在技術或個性上,我知道我並不適合在自費市場打滾。 對我而言,職涯的選擇就是離開產業或繼續執業。而因為研究所的經歷,讓我覺得朝著學術的領域前進,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發現尚未被驗證的事物,進而去研究它,如此思辨的過程或許辛苦,但是可以帶來很大的充實感。我深信物理治療這個專業的價值以及它對社會的貢獻,這份專業應該值得被更加重視且廣為人知,不論在臨床實踐或是在更加多元的場域應用這份專業,都是相當有價值的。如果對自己所學或所在的工作場域沒有興趣,得不到自我價值的認同,甚至認為產業發展有所困境,我想轉換跑道也不會太遲。人終究一生還是在探尋自我價值的所在,或許在某個人生階段,你會找尋到自己所重視的人、事、物,不一定是在職涯上,只要它能讓你肯定自我的價值就好。 不知不覺人生也過了三分之一,以上只是個人對這三分之一的小小淺見而已。 【巫校友目前就讀於東京大學教育研究所身體教育學程 博士】 ▲巫威伯校友診所工作照 ▲巫威伯校友在東京大學近照

2024.07.23

03
全職媽媽的二度就業之路 【早療所106李國英 撰】

全職媽媽的二度就業之路 【早療所106李國英 撰】

在進入早期療育研究所之前,我是一個睽違職場十數年的全職媽媽,親力親為教養一雙有特殊需求的子女,儘管年輕時也有自己的專業,但若有人問起我最擅長的事,那應該就是做我孩子的媽媽吧!這些年來,我為解決孩子的適應問題非常努力學習,然而這些經驗因為缺乏系統化的整理,難以廣泛運用在不同需求的個體與家庭,感謝長庚早期療育研究所的師長讓我得以在此充實自己,整合人生經驗和專業知識,成為助人專業的養分。 在早期療育研究所修業期間,特別感謝陳麗如教授的教導和鼓勵,重拾課業進入研究所的歷程非常挑戰,和年輕同學一起上課也是全新的經驗,做研究、寫論文更是不敢想像的事,麗如教授讓我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即使中斷十數年的職涯,還是有貢獻所學的可能;感謝程欣儀教授帶我見識善用科技解決困境的可行性;感謝黃靄雯教授分享她做研究和整理文獻的方法,並提醒我助人者必須照顧好自己,職涯才可能永續經營;感謝所長陳嘉玲教授讓我在兼顧家庭的狀況下旁聽學習拓展視野,感謝陳惠茹老師和康琳茹老師對我的支持與關心,讓我在家庭與親職的人生課題中稍獲喘息。此外,也感謝職能治療系的孟令夫老師,在我修課及旁聽期間給我飽滿的信心,讓我在眾多優秀的同學裡相信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有其價值。 在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的領域裡,我先成為被服務的對象,才變成助人的專業人員,我的碩士班同學在入學前多已具備一定水準的專業能力,過去十數年專心育兒的全職媽媽好像沒什麼值得稱道,接近熟齡才重拾課本、二度就業似乎也是無法挽回的劣勢,我得拚命努力追趕,才有機會得以望同儕之項背,直到畢業後實際服務案家的時候,才發現過去養兒育女和早療的縱貫經驗,使我更能以家庭為中心去思考,提供家長可行的策略方案,並讓案家與合作夥伴用正向的觀點來看待彼此,進而減少誤解,凝聚共識,使介入策略順利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讓療育更見成效。研究所裡認識的前輩、專家,以及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同學是我的資源,老師群們更是我的後盾,早期療育是跨專業的團隊工作,沒有一項專業能凌駕、取代或被取代,家長也是早療的專業團隊之一,能讓早期療育的運作更加周延。 我的二度就業,是兩個孩子帶我入門,更多虧了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的栽培,使我從自助到助人,進而擁有重回職場的能力和勇氣,謝謝過往拉過我一把的貴人,也期許未來有更多家長投入,化困難遭遇為力量,一起為特殊需求族群而努力共好。 【李校友目前任職於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兼任講師】 ▲李國英校友近照

2024.07.23

求學經驗分享

母校花絮

01
把握大學生活【職治系105吳凱愉 撰】

把握大學生活【職治系105吳凱愉 撰】

當我升上大學時,身邊的長輩總是說:「好好把握大學生活吧!」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奉勸我把握、珍惜短暫的大學時光,似乎告訴我這段燦爛的時光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因此,我用三年努力充實在校的生活。因為長庚有保證住宿,所以我不需要煩惱住宿問題,節省我上下課的通勤時間,讓我下課可以與同學悠閒地吃晚餐後,再各自參加不同的社團,或是吃飽飯後散步到圖書館複習課業,也可以到討論室與同學一起討論小組報告,即使討論到較晚的時間也不用擔心回家的路上有什麼危險,因為大家都住在宿舍,可以結伴一起走回房間,使我們彼此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我的大學生活充滿了社團活動,甚至還擔任過一年的社團社長。那一年,處理了許多文書行政相關事務,在與他校交流的同時,我才發現學校對於社課的補助資源很充足,讓學生不會礙於經濟負擔而無法參加任何一項社團活動。 在學業方面,我非常感謝系上的老師們,老師們都很認真地教學且樂於與同學討論問題,讓我在專業領域學得扎實又豐富。當我大四到醫院實習時,對於臨床遇到的問題可以較快知道如何搜尋文獻,並且理解其中的邏輯推理。在考國考時,使我們更知道如何整理與準備,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及有效率的複習大學四年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大學畢業後,我一度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困惑於不知道該走學術還是臨床,當時,系上的老師們皆很熱心的與我討論且分享想法。經過兩年的臨床工作後,當我決定繼續完成碩士學位時,我並未報考其他學校的碩士班,而是直接回來就讀長庚的研究所,原因除了長庚的資源豐富以外,系上老師的親切與教學熱誠,是我喜歡長庚大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吳校友目前就讀於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TD program 博士】 ▲吳凱愉校友(第二排左四)於職治系 加袍典禮合照 ▲吳凱愉校友(左二)參與職能治療全聯會壁報論文展覽

2024.07.23

產學合作

01
長庚育成團隊走出校外,2022啤酒音樂節展出個人「竹意」【育成中心 撰】

長庚育成團隊走出校外,2022啤酒音樂節展出個人「竹意」【育成中心 撰】

長庚大學師生創業團隊「原竹」於2022龜山區啤酒音樂節開啟創業實踐第一步!!長庚大學技術合作處創新育成中心透過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活動競賽、整合校內資源。今年共輔導四組學生團隊「ECOFARM」、「Tingting戰隊」、「U-Care」與「原竹」分別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創業補助,每隊可獲得50萬元創業獎助金,其中「原竹」團隊自長庚創新育成中心輔導以來發展迅速,開始試著走出校園累積經驗,為自己夢想藍圖踏出第一步。 桃園龜山區公所於7月16日桃園酒廠舉辦「2022High龜山啤酒搖滾音樂節」,強調發展在地創生與竹林維護理念的「原竹」團隊,並以其中的文創綠市集為目標獲邀設攤展示。「原竹」團隊一口氣推出眾多充滿巧思的竹藝生活製品,成功將創業理念與嶄新點子曝光成為全場焦點,讓不少行人駐足欣賞外,也以下單行動支持青年創意家圓夢。 「原竹」團隊成員鄧立華表示,這次參與文創綠市集給了他們注入一劑強心針,透過擺攤與客人互動跟市集其他創業家進行交流,除了獲得實戰經驗與肯定外,也對之後預計推出商品有新的方向;下一步他們打算將目標放在如何量產上,由於目前產品生產上仍以手工為主,若接到較多訂單容易應接不暇,未來要如何克服這個難關,也是「原竹」團隊的創意青年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長庚大學育成中心表示在創業規劃上,一直鼓勵學生在願景與產品逐漸成熟後,透過參與展會活動來收取消費者反饋,不僅可以驗證商業模式的規劃實踐,還能透過消費者反饋進一步修改公司藍圖,結合學校輔導與實際展會經驗,讓團隊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實,在長庚育成資源上也能使用得更加得心應手。 ▲「原竹」團隊現場擺設產品, 每件均為手工製作。 ▲透過竹藝製品協助地方創生, 療癒又充滿巧思。 ▲現場展出多樣文創商品, 途人駐足詢問欣賞。 ▲「原竹」團隊收集消費者回饋問卷, 預計未來開發更多創意商品。

2024.07.23

綜合資訊

01
舉重若輕的白袍生活 自學考取ACE-CPT國際教練證照分享【中醫系107柯皓庭 撰】

舉重若輕的白袍生活 自學考取ACE-CPT國際教練證照分享【中醫系107柯皓庭 撰】

起心動念 難以想像,小時候最痛恨跑操場的我,如今竟然熱愛山林,渴望挑戰高山;更難以想像,八年前第一次踏入健身房那沈重的啞鈴,如今竟然成為給我活力、讓體能不斷進步的來源。從拿筆的學生到拿針的中醫師,八年來,不論課業多麼繁重或臨床工作如何繁雜,健身的習慣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我來說,已經像吃飯、刷牙那般理所當然。在健身的路上,一向都是自己上網查資料、看影片、買書來研究各種相關知識,直到今年初,看到同學分享考取ACE-CPT的消息,才開啟了我想要進一步考取證照的念頭。 美國運動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ACE)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健身認證機構,此機構發出的私人教練證照(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CPT)也是最熱門的四大體適能教練國際證照之一,考試內容涵蓋非常全面,是許多對健身領域有興趣者選擇報考的第一張證照。最棒的地方在於,如此具有專業度與公信力的證照,可以靠自學的方式獲得,而且還可以藉此機會增進相關知識,實在是一舉兩得! 如何開始 當初在官網購買線上自學課程時(2022年1月)共有三種方案可選擇:Advantage 1299 USD/ Plus 799 USD/ Basic 599 USD(價格不定時有特價),在此就不詳述方案內容差異,在考量到自己有偏好看實體書的習慣之後,我選擇的是中間的Plus方案。 信用卡刷下去後,就可以登入官網的線上學習資源,開啟自學過程。自學的好處就是時間很彈性,連考試日期都是由你自行決定(只要在6個月內考完),但當看到一週後寄到家裡那箱厚重的英文教材之後,就會明白這是一場對於時間管理能力的超大挑戰。 準備考試 一開始面對八百多頁的課本實在是毫無頭緒,可以先花點時間上網搜尋前人自學的方法、重點分享、考試準備策略,讓自己先有個底。接著依照線上課程的規劃,搭配課後的小測驗和練習題,全部先看過一輪,剛開始遇到很多不熟的單字是正常的,漸漸熟悉、融會貫通後,會發現課本的編排是有邏輯而且前後相呼應的;遇到較難理解的部分就上網查資料,並且把重點寫在筆記上,之後考前複習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因為疫情關係,官方開放線上考試,不過要下載軟體並且依照指示完成一些程序,考試當天會有考官線上監考,全程監視螢幕、攝影機和麥克風,所以會需要一點英語口語互動能力來聽考官說明或是反應問題;在考完送出答案的當下,就可以得知成績了。 對我的幫助 這張證照的內容非常全面而且實用,從關係建立技巧、行為改變、健康管理、身體評估、運動指導、擬定訓練計畫,到針對不同族群(孩童、孕婦、產後、老年人、各種慢性疾病)的運動建議。除了讓我可以更懂得如何幫自己規劃、安排合適課表及動作外,還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在臨床上,幫助門診病患規劃運動目標、利用心理學技巧教導病患建立運動習慣。 如同課本上所說的:「獲得這張證照並不代表結束,而是一個開始,讓你邁向持續進修的路。」未來,我想繼續朝中老年人肌力訓練及孕婦重量訓練等領域進一步鑽研,透過我最喜歡的健身,幫助更多病患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態,邁向更有品質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興趣 整體來說,ACE-CPT不僅是適合新手入門的私人教練證照,也是有經驗者整合知識、經驗並更精進自己的一個管道。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健身有興趣,對解剖學、生理學、營養學等學科有一定的基礎,不排斥閱讀英語原文課本,願意花時間自己唸書的話,選擇自學的方式來考取一張國際證照,相信我,這會是一個相當值得的投資! 【柯校友目前任職於林口長庚中醫婦科 醫師】       ▲柯皓庭校友近照 ▲柯皓庭校友私人教練證照

2024.07.23

02
舉辦大型呼吸治療線上研討會規劃的心得經驗【臨研所呼照組107朱修儁 撰】

舉辦大型呼吸治療線上研討會規劃的心得經驗【臨研所呼照組107朱修儁 撰】

在這兩年疫情肆虐之下,實體課程幾乎都被取消,導致大家在專業上的交流與分享比較有障礙,因此發想舉辦一場線上研討會,以自己身為公會理事的身份,在其他學長姊的支持下,於七月進行了一場線上研討會,用公共資源的方式讓會員們在疫情之下更方便的累積學分,另一方面也希望建立各院之間探討的連結性,集思廣益對於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而這次設計了四堂課程,其中都有點關聯性。在第一堂課中,我想討論的是,在職場上的進修,究竟是一種自我實現,亦或是對我們專業發展的小螺絲釘?這幾年參加不同的研討會,或者看到不同的醫療線上課程,發現明明是呼吸治療師可以做的事情,卻是其他職類在發表研究,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專業上沒有留下證據(文字,影像,研究等等),如果證據都被他人發表,終究久了會被證明是別人的專業,而研究這件事情終究是團隊合作的,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神。我們如何能互助合作,讓真正有能力的人,也能回饋給我們整體的專業發展?或是,目前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使得資源真的不足以讓我們發展專業? 在第二堂課中,我想探討的是,如果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薪資水準,就要發展專業,目前其他職類有何商業模式?重症與長照,我們如何一條龍的結合?我們與其他專業該如何專業分工,選擇病人?我們還可以發展什麼樣的延伸職業?這幾個議題,自己目前有觀察到一些模式,是可以參考的,比如健身與呼吸治療的結合,呼吸治療如何讓呼吸器病人安全出門旅遊,或者如何與醫療器材開發相結合等等,但我都在醫學中心,對於長照的現況更是不了解,因此也希望在這個研討會可以討論出更多的心得。 第三堂課將邀請語言治療專業的老師,在COVID-19下我們面臨了很多呼吸衰竭的病人,但吞嚥與語言障礙的病人未來也可能變成我們的病人,因此也請她由她自身的專業與大家介紹與探討,了解其他職類的專業,也藉由了解其他職類,去探討呼吸治療師自身的定位。 最後一堂課,將針對呼吸器病人說話這件事情,而這是一個跨領域的議題,對於呼吸治療師,呼吸器病人最重要的是維持呼吸功能,訓練呼吸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在呼吸器病人上,可以進行發聲的方式有哪些,與語言治療師如何合作分工,呼吸治療師是否可以藉由不同的發聲器材與方法,來訓練呼吸的能力,與提高生活品質。在目前呼吸治療師讓病人發聲的這件事上,除了長照復能,並沒有任何點值,而在這件事情上的確也有很多細節是呼吸治療師可以做的研究。 因此總括這四堂課,我希望達到的目的是,藉由了解其他職類,去探討自身的定位,了解定位,才能發展專業深度,才會有職業屏障,發展專業深度需要研究,才會有證據,有證據了才能發展商業模式,才能促進呼吸治療專業的發展。 【朱校友目前任職於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 呼吸治療師】 ▲線上研討會課程內容設計 ▲朱修儁校友於2020年演講照片

2024.07.23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