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01
113年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即日起至1月15日前受理申請

113年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即日起至1月15日前受理申請

計畫重點如下: 辧理方式: (1)本活動優先補助畢業屆滿10年、20年及30年之校友,以班級(或社團)申請辦理同學會、聯誼聚會或其他文康等活動。 (2)為鼓勵校友辦理活動,亦擴大畢業10年以上校友以班級或成立10年以上社團申請。 (3)為增進境外校友與母校緊密連結,亦鼓勵在校境外生社團舉辦境外生校友活動,強化跨領域跨國際的交流互動。 (4)活動參與人數至少為班級(或社團)人數之1/3以上(或10人以上)為原則,並邀請至少一位系上師長(或社團老師)參加,每畢業班級(社團)每年度以補助1次為限,符合規定者,可洽各系所承辦單位協助申請。 (5)活動辦理期間分為上半年度(審核通過日至7月15日止),並於7月15日前完成核銷;下半年度(8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並於12月31日前完成核銷。如有需要異動辦理日期,得於活動前提出申請,並於原申請之上/下半年度期間完成辦理及核銷,如有逾期須重新提出申請。 (6)因應疫情關係,鼓勵校友以多元方式辦理交流活動,可善用網路視訊、線上演出或成果影片等形式,打破距離限制,維繫校友與母校的情感連結。 申請期間:公告日起至1月15日止。 (1)為簡化作業流程,提供線上表單,活動前請務必告知單位主管或社團輔導老師。線上申請表單:https://forms.gle/VYZR91QpgV95Urrc7 (2)紙本申請表請依規定簽核。 活動期間:當年度(113年度)活動。 活動類型:      (1)同學會、班級聯誼會。      (2)餐敍交流、戶外踏青、藝文活動(含參訪)、運動競賽活動。      (3)線上交流活動。      (4)其它校友相關活動。 經費額度:活動經費實報實銷,校友及師長每人補助200元,如為線上活動,每人補助50元為上限;另新增文宣禮品費用,每人補助50元為上限。每案以補助10,000元為限,詳情請見活動計畫(附件)。 活動辦理時請蒐集回饋意見與校友連絡資訊,連同成果報告、電子檔、簽到表及費用MIS核銷單據一併繳交,並更新校友資料庫。 其它作業詳情,請參閱廿廿不忘‧十十相連網頁。https://cguas.cgu.edu.tw/p/412-1050-9331.php?Lang=zh-tw

2024.07.30

活動訊息

榮譽消息

產學合作

求學經驗分享

01
健康照護產業的π型人才【健康照護 109級 馮柏中撰】

健康照護產業的π型人才【健康照護 109級 馮柏中撰】

自本校護理學系畢業已來已六年,也終於熬到更新執業執照的時間,再半年即達成國際護理協會調查本國護理師平均執業年資的平均值,6.5年這個數據可是遠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家動輒超過20至30年的平均年資,三低兩高(低平均年資、低勞動權益、低薪、高離職率、高護病比)這可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台灣護理現況。六年以來,今年是我這短短職涯中感受到最強烈的護理缺工危機,適才緩和的新冠肺炎以及剛剛落幕的疫情後醫院評鑑,幾乎成了壓倒這段時間已疲憊不堪護理夥伴們的最後一根稻草,護理缺工、醫院關床、急診超長候床這已是目前血淋淋的台灣醫療現況。 也許,多開一些學系培養人才可以彌平人力缺口;也許,多提供考試機會可以增加符合資格人力投入職場,但我想,這都緩不濟急非根本之計,更遑論這些方案都難以適切地呼應銀色海嘯對於護理危機的壓力。有志之士很多,有的人投入政治政策管理、有的人開設機構公司提供友善職缺,而我,在這樣的現實中,選擇放下抱怨、選擇改變、選擇投入健康照護產業跨領域的研究,期望在創新照顧方面有所突破,促進精準智能的研究成果與創新方案,最終協助臨床照護、提升照護品質、降低照護負荷,最終改變成真。 跨領域學習除需要積極與熱情外,更需要充分的資源與支持,好讓學習能更有系統與脈絡,更重要地是需要充分的平台以提供專業對話的機會,在就學期間,長庚大學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提供我相當完整的學習資源與論壇平台,此外,本校健康醫材與數位科技微學程、以及智慧健康與照護福祉微學程所建立的課程與團體學習機制,也讓我在過程中激發不少有趣的方案並結交不少有共識及興趣的夥伴。 長庚大學優秀人才很多,但很感念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所帶給我跨專業多元文化思維、人文社會關懷素養、創新照護及團隊整合管理能力,讓我可以在伙伴們的協助與共同努力下展現良好的學習成果(筆者所提案的柏葭社會企業方案在2022年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入圍;伊尹御膳智能中醫概念食膳助理系統,在2022年長庚大學青年老闆築夢計畫校際盃創新創業競賽獲得佳作,並在2022年台北國際照顧科技展展出;WoundExpertAI傷口敷料智能推薦系統,在2022年台北醫學大學全國biodesign創新競賽獲得冠軍),研究成果也在部分研討會初露啼聲(筆者部分研究成果獲得2023年資訊科技在護理及健康照護之應用國際研討會、與2023年第一屆亞太專科護理師聯盟國際研討會之海報刊登),共同創業成果也逐漸累積品牌名聲(柏瑞居家照護工作室已造福超過10例居家托育照護、及嬰幼兒按摩協助、20例泌乳顧問支持個案)。 於此可見,若您也是一個具有積極、熱情與專注的夥伴,在原有專業上也能夠清晰地看到痛點與困境。我認為,加入本校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將是不錯的選擇,您有機會在這裡發展出第二專長,甚至能有機會獲得相當的幫助與發展,成為具有π型能力的跨領域人才,長庚大學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歡迎各位有志之士一同加入共同努力。 【馮校友目前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擔任專科護理師、同時於柏瑞居家照護工作室擔任營運顧問】 ▲馮校友(左二)與碩士論文口試委員合照。 ▲馮校友(左一)與指導教授及學程主任共同參加2023年資訊科技在護理及健康照護之應用國際研討會。 ▲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團體參訪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域會議暨國際研討會。(左一)

2024.07.30

02
再回首:廣泛搜尋興趣,集中聚焦再出發【電子工程學系103 陳一銘撰】

再回首:廣泛搜尋興趣,集中聚焦再出發【電子工程學系103 陳一銘撰】

回想從長庚大學畢業已經接近十年了,而我大概是指導老師楊家銘教授指導過興趣最廣泛,但是也最不能長期專注在同一件事的學生。大學時除了本系之外,亦雙主修了醫技系,當時覺得電子系的課程越高年級必修變少,而醫技系的課程則反之越來越重,自己覺得這樣的規劃簡直神機妙算,可以剛好把我的大學時光填滿。當時我並未真正體會到老師曾一再提醒我「專心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反而覺得自己可以把兩個系的學科完成,達成自己心中的目標。殊不知推甄進了臺大醫工所,果斷放棄雙主修,理想與現實當然選擇現實,最後修了兩百多學分並拿了主修和輔系從學校畢業。 本以為進入臺大醫工所後,便開始我一帆風順與專心一致的人生?不,當然沒有。碩士班期間,與藝術相關學校的研究生一起寫程式創作智慧服飾,參加空手道社練到黑帶,在碩論研究中探索多個生醫、晶片製程、化工的結合。畢業後,甚至在生醫演算法新創公司半工半讀念博士班。儘管經歷看似多采多姿,但隨著接觸的事務難度與複雜程度上升後,我逐漸意識到我開始無法掌握每件事,身上的事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卡著一個,直到最後整體工作表現下滑,而博士班研究失去方向,被指導教授勸退。這時,我才真正理解了「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含義:人可以分心做很多事,但卻需要專心致志先做好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看到同班同學們已經取得不錯成就的同時,我卻感到自己停滯不前。因此,我做出了改變,離開了之前的工作,並放棄 對 博士學位的追求,轉換跑道進入現在的公司。開始為事情排序,捨棄想要但卻不重要的事,專心研究技術,發現自己集中心力時,便能夠在大量資訊中找到需要的答案,從雜訊中萃取重要訊息,使我在技術方面已經開始小有成就,受到上司的肯定。 如果有機會可以告訴當時就讀長庚大學的自己,我會選擇更專注在一件事情。雖然我曾以為可以同時兼顧多個領域,但我逐漸體會到,專注在一件事上才能夠真正深入了解、精通,並取得出色的成就。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經歷也不算白費,已經讓我明白了「專心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也教會了我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和資源,以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捨棄不必要的干擾,集中精力,並獲得了職場上的小成功。現在,我已經成為一名小主管,能夠更好地引領團隊,並實現自己的專業目標。回顧過去,我明白:專注在一個領域,深耕不懈,才是取得卓越成就的捷徑。我已經找到了我的方向,並專注在這個方向上,這使我更有自信,更有目標,也更滿足。 所以,我想分享這個故事來提醒大家,有時候,專注和堅持比多才多藝更能帶來成功。當你找到你熱愛的事物,並真正投入其中時,你會發現,專心做好一件事,能夠改變你的生活,並讓你取得更多的成就。不要害怕放棄其他事物,因為這正是通向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放下,才能獲得更多。我現在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並感到非常感慨和感謝。 【陳校友目前於三商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系統建置處擔任副理】 ▲四月份泰國旅遊照片。 ▲陳校友工作出差向客戶教育訓練。(左一)

2024.07.30

03
岐阜大學AGP申請經驗【機械工程學系 107 劉禹辰撰】

岐阜大學AGP申請經驗【機械工程學系 107 劉禹辰撰】

我是長庚大學的校友,在2022年2月辦理提前畢業後便前往日本岐阜大學攻讀研究所,預計將於2024年4月畢業。在申請的過程中曾遇到不少挑戰,但也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對我來說最大的幫助便是長庚與岐阜兩所大學共同簽訂的MOU,在機械系黃清安老師的協助下,我成功通過岐阜大學工學部的海外學生計畫(Advanced Global Program, AGP),該計畫每年會向合作學校招生,每校僅有一個名額,我很幸運地獲得了這次機會。 在留學的過程中,我的研究由岐阜大學的植松美彥教授與長庚大學的黃清安教授共同指導,並由我在日本將雙方擅長的技術做結合,除了需要專業領域的能力外,和目前在校的同學及學弟妹們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初步的研究結果甫於今年9月在筑波大學的M&M材料力學會議上發表,未來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預計將會有更多的結果產出。 除了研究之外,我在這兩年的暑假擔任了長庚大學暑期實習站的技術指導員,以學長的身分在岐阜大學的植松研究室負責指導、協助學弟妹們進行實驗以及和日本師生的日常交流。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讓我在求學的過程中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家歷練自己,並從中取得大量的收穫及成長。 【劉校友目前於日本岐阜大學工學部攻讀碩士學位】   ▲劉校友(左3,黑色西裝外套)與岐阜大學指導教授植松美彥(右1)於112年9月底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合照。 ▲課堂口頭發表。 ▲特別課程時擔任組長統整小組意見並進行發表。 ▲在日留學生活照片。

2024.07.30

求職經驗分享

01
雲端應用資訊工作經驗分享【資工系碩士班 108 賴晨堯撰】

雲端應用資訊工作經驗分享【資工系碩士班 108 賴晨堯撰】

我曾在長庚大學度過了兩段寶貴的學習時光,分別於106學年度取得學士學位,以及108學年度獲得碩士學位。這段期間,我在資訊工程的領域專攻電腦視覺及類神經網路研究。 我目前任職於廣達電腦旗下-雲達科技雲端應用研究一處擔任二級專員,主要工作內容為負責廣達電腦BU9 的RPA流程設計與開發,同時兼做大型運算叢集上各領域的AI相關的應用情境測試,及各領域的AI工作負載優化(workload optimization)。在工作期間,特別感受到當初學校栽培之用心,不但在軟硬體設施方面設置極為豐盛,更提供了足夠的基礎知識供我們學習,尤其,學校不吝投資昂貴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工具,使我們得以深入實踐,所以如今可以在工作上比其他同事發揮得更為得心應手。 回想求學期間,無論在學士或碩士課程,老師們的教學與鼓勵,使我一直難以忘懷,記得一門有關硬體電路設計的課程,我們在自主設計電路上不間斷地被提升難度,老師在每一階段皆以速度排名評分,這樣的教學方式激勵了我們的學習動力,使我們更加關心實踐。進入碩士階段後,指導教授也盡心提供所需的協助,無論是研究設備還是學術指導,他總是不遺餘力地支持我們。我依然記得半夜三點向教授請教問題,總能在瞬息之間得到回覆。 畢業後,我進入了雲達科技,很快地感受到了學校所教授的知識的扎實程度,與其他學校的同事相比,我們能感受到明顯的差異。學校訓練我們如何提出解決方案、設計系統架構,並實踐這些能力,這讓我在工作中負責系統架構設計時信心滿滿。 我要再次感謝長庚大學,這裡是我知識的殿堂,是我成長的搖籃。在這裡,我得到了實踐的機會,也獲得了無私的教導。這段歲月將永留我心,我將懷著感激的心情,繼續前行。 【賴校友目前任職於廣達電腦旗下雲達科技雲端應用研究一處擔任二級專員】     ▲10/21返校參加募款餐會,賴校友(左一)與指導教授魏志達老師攝於研討室。

2024.07.30

02
回收純化邁向綠色企業【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96 王廷玉撰】

回收純化邁向綠色企業【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96 王廷玉撰】

從長庚研究所畢業之後已經就業14 年,目前在金兆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開發部擔任主任工程師,任職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除了所屬部門有差異外也與公司的發展方向息息相關。 國內各公司自從我國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和國際主流同步後,皆面臨能源申報、減少碳排放量以及設立再生能源的規範,目前任職的金兆鎔公司認為循環經濟是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故已於近年開始於新竹科學園區基地興建廢轉能、廢轉料工廠,預計於2024年9月開始營運,營運項目主要將電子廠和封裝廠的光阻劑洗液經過精餾的單元操作,提升到工業純度等級和電子純度等級,能夠回到市場再利用,形成綠色循環供應鏈。部分精餾後溶劑也提供熱值作為高溫氧化爐的燃燒熱源,並再產出高溫高壓蒸氣循環供精餾塔操作,過量的蒸氣也經由朗克循環機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使用,以達到廢轉料再轉能的循環經濟再利用供應鏈體系。 近期國內企業推廣ESG作為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為主軸以達企業能永續經營的指標,而金兆鎔公司已經超前部屬進行淨零排碳的策略,致力做到減少碳足跡數值約2,267(公噸/年),是未來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 我在金兆鎔的工作主要著重於廠房設計規劃,可以看做單元操作實驗設備的放大,比如需要了解蒸餾操作、管路流體力學、熱力學、換熱器總換熱效率(U)、基本電路學等。而工廠要能正常管理運轉,需要的人才也很廣泛,比如:研發、品管、品保、製程、設計、工務、採購、資訊、人事、財務、營業等,金兆鎔同事們都非常願意指導新人,歡迎各位學弟妹能一起加入金兆鎔。 【王校友目前任職於金兆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開發部擔任主任工程師】 ▲作者近照。 ▲金兆鎔綠色循環經濟鏈。 ▲金兆鎔於竹科循環經濟體系。 ▲金兆鎔核心能力。 ▲金兆鎔工廠製程操作示意。

2024.07.30

校友動態

01
2023讓世界看見長庚暨「協助弱勢生就學」募款餐會活動紀實【電機研究所93 游嘉弘撰】

2023讓世界看見長庚暨「協助弱勢生就學」募款餐會活動紀實【電機研究所93 游嘉弘撰】

因疫情的影響,停辦兩年的校友餐會終於重新舉辦了,這次活動由工學院主辦,化材系負責主要規畫及統籌工作,因自己是系上校友聯繫窗口,就協助幫忙規畫邀請校友返校參加這次「校友餐會活動」。 首先當然就是先確認該邀請多少校友返校,初期規畫系上目標是以認桌方式向主辦單位認購了8桌的位置,有了初步人數後便開始透過系上老師以各研究實驗室為據點開始發出邀請,或許是因為疫情關係減少了聚會的機會,許久未連繫上的校友均熱切表示希望能回來參加聚會。 這次活動選在10月21日週六中午舉行,不少校友早上10點左右便陸續出現在系上的走廊、系辦公室或是穿梭於各個實驗室,大家從一開始的不甚熟悉,經過簡單介紹認識,開始熱烈攀談回憶在學時忙著寫程式、作硬體電路、解電路Bug、趕論文…等,每位校友都感覺恍如昨日,好似才不久前剛畢業離開學校就業,但是經一番細數竟也已是畢業多年的職場中生代。 到了餐會現場大夥陸續就座用餐,一邊享受美食,一邊熱絡地聊著工作上的相關經驗,以及就各公司間的業務連結關係交換著各方面的訊息,有做網路伺服器工程師,有做筆記型電腦電路設計工程師、DRAM、IC設計、連結器供應商...大家在台灣現正最蓬勃發展的「電子業」領域貢獻自己的所學及專長。 這次餐會的另一重點是進行募款,主要目標是「協助弱勢生就學」,當我們開始工作、投入就業後便逐漸體會到付出與回饋的重要性,在能力範圍之內,大家都願意多做一些與公益相關的事,因此許多校友都積極參與捐款;這次很感謝主辦單位的準備和用心,提供的募款禮品中包含了以學校代表建築物為主題的積木,捐款者獲得禮物的同時,更能感受與學校的緊密連接。 幾個小時的聚會匆匆便過去了,大夥都有意猶未盡之感也都彼此交換名片,期待下次能再有機會與各校友相聚。 【游校友目前任職於長庚大學電機系擔任技士】   ▲2023讓世界看見長庚暨「協助弱勢生就學」募款餐會活動現場 ▲電機系李建德教授(前排左二)與實驗室畢業校友合影。 ▲電機系黎明富老師(左二)與實驗室畢業校友合影。 ▲游校友(右一)與研究所郭紘瑜學弟相見歡 ▲捐款紀念品-第一醫學大樓拼豆積木。

2024.07.30

02
化材系師生踴躍參加本校2023校友募款餐會與畢業校友吳逢倉總經理返校演講活動紀實【化材系專任教師 王國彬撰】

化材系師生踴躍參加本校2023校友募款餐會與畢業校友吳逢倉總經理返校演講活動紀實【化材系專任教師 王國彬撰】

一、化材系校友活動紀實 2023年長庚大學校友募款餐會於10/21(六)中午在本校活動中心三樓體育館盛大舉辦,秉持創辦人王永慶先生辦校精神以及持續關懷弱勢學生的心意,整體活動以「讓世界看見長庚暨協助弱勢生就學募款餐會」為名,邀請各系校友參與;今年校友餐會由工學院主辦,化材系李坤穆老師負責統籌,在眾人的支持與努力下,餐會席開68桌,許多校友和師長攜家帶眷返校齊聚一堂,共同回味昔日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除了促進校友間、校友與母校更深厚的情誼連結,更感謝校友以實際行動支持弱勢學弟妹們就學,讓愛心成為具體的奉獻。 2023年也適逢化材系成立三十周年,多年來本系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和學生們的向心力皆能維持和諧融洽,畢業系友們與師長多有保持聯繫並時常回系交流與經驗分享;本次餐會畢業系友們參與比過往更加踴躍,許多同屆系友贊助一桌或二桌,更有三桌者,合計共有22桌;為讓在校生多瞭解校方舉辦大型活動的用心,也有機會多認識畢業學長姐,系上師長也邀請多位高年級同學以及系學會成員共同與會,餐會現場工作人員也有多位化材系學生,以在校生身份親身體驗畢業校友的熱情與活力,以及對母系的感恩與支持,傳承本系良好的師生情誼傳統。 二、化材系校友經驗分享 112學年第一學期首場化材系友返校演講於2023/10/31(二)中午舉行,本系特別邀請第四屆畢業系友吳逢倉總經理(任職於香港商莫迪維克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返校經驗分享;吳總經理瞭解聽講對象為碩士班研究生及大四同學,年齡在二十多一些(20“加”),即以其自身經歷提供經驗分享,在大學期間成績不理想也找不到學習動力及興趣,但從畢業成績單發現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退伍考上研究所碩士班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及目標,進入職場後勇於接受不同挑戰,特將演講主題訂為「20+」;吳總經理真誠分享自己在學期間學習狀況,以及職場上二十年多一些的歷程(“加”20),也分享不少與系上師長的互動對話,藉此機會鼓勵學弟妹們培養解決問題與學習新知的能力、對任何事物保有好奇心、具備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等。 吳逢倉總經理「20+」的演講很貼合目前年輕學子所關切的職場實務及就業議題,在場五十多位大四生和碩班生皆用心聆聽,系上四位師長也到場全程與會,演講後的問答互動自然且熱烈,在學學弟妹和畢業學長姐間融洽和諧經驗傳承的美麗畫面令人感動!   ▲本校師長與畢業校友們交流同樂。 ▲化材系師長與畢業系友們大合照。 ▲化材系畢業校友吳逢倉總經理演講海報。 ▲化材系校友吳逢倉(左二)總經理演講合照。

2024.07.30

03
電子系第三屆系友回娘家分享之感想【電子系 110 林昱孜撰】

電子系第三屆系友回娘家分享之感想【電子系 110 林昱孜撰】

雖然我才剛畢業一年,仍在學校念研究所,但很榮幸有機會參加10月14日的「長庚大學電子光電系友會第三屆系友回娘家暨頒獎典禮&餐會」。活動中有幸能與眾多師長交流,包括工學院國際事務金國生副院長、電子系張睿達主任、光電所楊家銘所長,還有已經畢業20周年的第三屆系友學長們回娘家,總共有12位系友出席,他們也一一分享將近20年在職場上的經歷,無私地提供寶貴的建議給我們這些仍在學校的學弟妹們。無論學長是在國內或國外、大公司或中小企業工作,我們都可以明白學長們想表達的建議,只有不斷的努力與精進,並結合自助、人助、天助後的一點點運氣,才能在未來道路上走得更長遠、更持久,也期望在校學弟妹們能把握現在大學以及研究所的時間,盡可能打好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 對於我們這些還在學的學生,參加這次系友會活動,聽到眾多學長分享職場上的點滴,深感進入職場工作的不容易,學長們也建議我們要多充實自己,並勉勵不要自我設限。這些分享使我們覺得受益良多,特別是對於尚未真正體驗職場運作的我們,學長們的工作經驗分享十分的珍貴。 對於我們這些學生來說,當面對未曾嘗試過的陌生事物,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不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進而產生害怕與畫地自限的心態,不敢去嘗試。但是聽了學長們的分享,讓我們明白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擁有許多機會與可能性,不要害怕失敗,要努力去嘗試,沒試過也不知道最後結果會如何,只有透過不斷嘗試才會有突破,並了解其實我們並不像自己設想的那麼脆弱,就算失敗也能夠從中學習如何改進。趁著年輕,我們應該勇敢面對挑戰,努力打穩基礎,透過多方面的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非常感謝學長們慷慨分享這些寶貴的經驗。 【林校友目前於長庚大學光電所攻讀碩士學位】 ▲電子光電系友餐敘。 ▲畢業校友一一勉勵學弟妹。 ▲理事長介紹系友會現況。 ▲理事長講述未來挑戰。 ▲張睿達主任致詞。 ▲在校生、系友、師長大合照。

2024.07.30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