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活動訊息

榮譽消息

校友動態

01
第十屆長庚資管職涯講座 資管人X職場X產業經驗年會【資管系2年級 江昱瑾撰】.jpg

第十屆長庚資管職涯講座 資管人X職場X產業經驗年會【資管系2年級 江昱瑾撰】

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系學會於111年10月27日舉辦第十屆「資管人x職場x產業經驗年會」演講。邀請首屆台塑實習公費生—李玟儒學姊和倪詣華學姊,以及任職於Google台灣分公司的程耀德學長來分享職場經歷和就業趨勢。 李玟儒及倪詣華兩位學姊是第一屆台塑實習公費生。李玟儒學姐分享的主題是「MIS產業與台塑公費實習生」,詳細介紹台塑公費生的申請過程,也分享了當初申請公費生的想法,及最終決定留在台塑的心路歷程。玟儒學姐鼓勵學弟妹聽眾,若大二時成績名列前10%,建議可以考慮台塑公費生實習方案。另一位公費生是倪詣華學姊,她以「BPM產業與台塑公費實習生」為主題進行分享,內容談及畢業後決定謀職而非升學的考量原因,也提到在台塑網科技工作的職場日常。這些分享讓學弟妹更加了解畢業後對於就業或是升學的選擇方向。在本次座談會中,台塑網科技的人資專員也分享了台塑網的組織文化,強調家庭式員工管理以及與員工共同成長的領導風格,讓現場觀眾印象深刻。 程耀德學長,目前擔任Google Cloud Materials PM,他的演講主題是「成為Googler的職涯分享」。程學長的分享,涵蓋從學生時期的自己,到出社會工作的各種階段,過程幽默風趣,讓台下的學弟妹大飽耳福。學長也不吝嗇的分享自己的挫敗經驗,以及如何在挫折中成長,最終成功地讓Google看見自己的價值並且順利錄取的興奮心情。有趣的是,學長還提供Google的員工餅乾,讓現場觀眾印象深刻。 本次座談會讓學弟妹獲益良多。學長姊們無私傳達出可貴的產業經驗,而他們所展現的職場拼鬥精神,更讓學弟妹們深深動容。最後,由系主任廖耕億老師致贈感謝狀,三位講者獲得現場聽眾的熱烈掌聲,為本次演講畫下完美的句點。 【資管系2年級 江昱瑾 撰】 ▲本次活動海報 ▲講座大合照

2024.07.26

02
跨領域的學習歷程【智慧醫創碩士學程110林以安撰】

跨領域的學習歷程【智慧醫創碩士學程110林以安撰】

在學就讀時,因明確知道期許自己未來往人工智慧領域發展,所選的課程除了學程必修課程之外,大部分都與人工智慧領域課程有關。不過,以跨領域的角色到一個陌生領域,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負荷。即便如此,我仍會透過旁聽課程以精進自己相關的領域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學程在課程規範上相當有彈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其他系所開設的課程。亦感謝當時的學程主任兼指導教授——廖耕億老師,總是以溫和的態度提點學生,並盡力協助學生任何的困難,參與老師研究的期間也獲得很多知識,透過課程學習,也讓我更深入了解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應用。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不僅在人工智慧領域上有所涉略,也讓我接觸多方面、不同背景的人。在各個課程中,邀請許多業界老師及講師進行各領域介紹及交流,有許多不一樣的觀點也可以與同學互相激發想法。 在跨領域的路上,我覺得要適度的發散,也要適度的收斂。過度的發散,會導致各大領域都略懂皮毛,卻沒有一個專業;過度的收斂,則會在既有的專業中往外看其他領域時,產生許多盲點。也是因為自己在入學前已經決定好方向,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許多冤枉路,在後續的求職路上能夠展現自己所學的專業。 目前我在新創公司擔任工程師,由於過去在學就讀的學習歷程中學到很多可以運用在業界的技能,跨領域的學習更讓我深刻體會時代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唯有多方面接觸和主動學習,才能讓自己有更厚實的能力去應對千變萬化的時代。 【林校友為新創公司工程師】 ▲林以安校友近照

2024.07.26

求學經驗分享

01
日本交換生生活經驗談【國際健康管理學士學位學程110夏凱柔撰】

日本交換生生活經驗談【國際健康管理學士學位學程110夏凱柔撰】

從長庚大學國際健康管理學程畢業的前一年,我申請至日本東京立教大學當交換生,體驗自己住在陌生城市的生活。在金錢負擔上,因為申請了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獎學金,相對比較沒有壓力,而語言上因為以英文檢定申請出國,商學院的課大部分都是EMI課程(英文授課),日文能力大概只有N5就飛去日本的我,在生活(點餐、旅行)上明顯感到不太便利,但隨著每天的日文課和生活應用,日文可以說是進步神速啊。 在海外讀書學到最重要的是尊重不同以及理解後融入,才能以珍惜的心去感受與當地的人、事及物相遇的感動。原本以為會認識一群日本朋友,變成可愛的日本妹子(想太多)的我,反而認識一群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交換生,或許是因為一起上日文課,我們這群在疫情下出國的國際交換生自然而然聚在同一組準備報告,分享簽證被延後及PCR,還有遠距上課(時差)的辛酸體驗。久了也就越來越熟,常常課後一起去學校旁的拉麵店或居酒屋吃晚餐,或假日在東京近郊一起規劃旅遊。 在立教讀書時,我參加了排球社和淨灘社,社團裡幾乎只會用日文聊天溝通,於是我用破破的日文和在台灣培養的基礎球技,慢慢和大家打成一片,如今回想,很慶幸自己當時有鼓起勇氣加入,也因此交到了許多外國的朋友。 總結來說,我了解到舒適圈是自己創造的,透過心態調整和實際的作為,在與人的互動、任務的執行力上有所體悟和進步,將會更有獨立思考與表達的智慧,而我很珍惜感恩這份經歷讓我成長。 【夏校友為長庚大學國際事務處教職員】 ▲夏校友畢業後返校分享日本交換生經驗(圖中) ▲夏校友與各國朋友去鐮倉旅行(前三) ▲夏校友與立教大學排球社合照(右三) ▲夏日川越浴衣體驗(右一)

2024.07.26

02
持續進步就是成功【工商系110吳哲賢撰】

持續進步就是成功【工商系110吳哲賢撰】

在長庚大學就讀期間,學校除了在本科的培養外,也提供了很多機會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職涯。 在大一、大二時期,因為秉持著多運動身體健康的目的而加入體育性社團,如國術社、太極社等,在社團活動中引發了對運動領域的好奇,為了精進對這方面的了解,除了在社團活動學習外,更利用學校選課的靈活性,跨系選修了護理、物治、職治等系的相關課程,並在大四時順利取得了體能教練的證照,在畢業後回饋學校,回到長庚的空手道校隊擔任體能教練,幫助他們精進成績。 除了興趣方面的探索外,為了更了解工商系課程所教授的內容,不僅參與系上大三時安排的實習課程,還參加由學校育成中心所推行的創新創業比賽,在大四期間,透過與物治、護理、機械系同學的合作,邊做邊學,陸續參與了由長庚大學、靜宜大學、大同大學及教育部舉辦的U-START等近十場的創業競賽,最終創立公司開始營運,將自己所學付諸實踐,同時也汲取業界對於新創產品的看法和各產業的趨勢。 在就讀期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能力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了解每一件事,學會用多元視角去理解、判斷,並於過程中了解自己理念的盲點,持續精進自己對各領域的了解,拓展思考層面的廣度,不需力求完美,但要追求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成功。 【吳校友目前在攻讀碩士,同時在長庚大學兼任空手道校隊體能教練】 ▲吳校友第一次完賽半馬 ▲吳校友(左)參加智慧醫療創業競賽 ▲吳校友(左1)陪同空手道校隊出賽 ▲吳校友(右1)訪問實習單位主管

2024.07.26

03
在台灣求學經驗分享【管理研究所108葉晶撰】

在台灣求學經驗分享【管理研究所108葉晶撰】

到現在為止,博士班畢業已然過去8個月,但回憶起來,在長庚大學的求學經歷仍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2014年碩士班畢業後,在浙江省一所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但自己心中依然有著讀博士班的夢想。記得在2019年5月,收到長庚大學博士班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動。8月31日,踏上了臺灣的求學之旅。博班三年,管理研究所的老師讓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我依然記得博士班第一節課是古思明教授講授的《研究方法》。管理研究所老師們學識非常淵博,非常感激管理研究所萬書言所長、鄧景宜教授、張錦特教授、蔡采璇教授、棗厥庸副教授、邱月暇副教授從行銷、管理科學、設計、統計、醫務管理等多個學科講授知識,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同時,管理研究所提供了博士研究室,讓我可以專心的進行學習。此後,每天過著從宿舍、博士研究室、學生餐廳三點一線的求學生活。 我覺得博士班期間最幸運的是師從陳亭羽教授。我依然記得在一次學術會議後與陳老師進行了一次短暫交流。後來,由於疫情原因,108學年第二學期未能入臺,需遠距授課,陳老師主動聯繫我,告訴我《決策科學與應用》授課方式的改變及課程準備材料,這件小事深深感動了我。陳老師對待教學認真負責、條理清晰,我從中受益匪淺,更對模糊決策研究產生起濃厚的興趣。在109學年第二次入臺後,陳教授欣然接受我的請求,擔任我的指導教授。陳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從論文選題、寫作、修改,全程耐心且細心的指導。後來,我因個人原因回到中國後,陳老師每週定期遠距指導我研究內容和方向。 求學路上,感謝管理研究所鄭兆君學姐、曹慧華學姐、周芳學姐、段雪祥學長,黃子菱同學及曾羨惟小姐的幫助。 最後,非常感謝長庚大學,感謝長庚大學提供了豐厚的獎學金,減輕了學費負擔,感謝長庚大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作為長庚大學的學生,我覺得非常自豪,感謝母校讓我夢想成真! 【葉校友目前任職於浙江省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擔任服裝設計與工程系講師】 ▲新北市一日遊照片。

2024.07.26

04
經歷過才能回味-大齡在德留學生的心路歷程【工設系102李璿撰】

經歷過才能回味-大齡在德留學生的心路歷程【工設系102李璿撰】

我與家人的情感比較豐富,每當我從台灣回德國時,就是一場家庭八點檔淚灑機場的大戲。媽媽抱著狗看著我過海關,直到我們看不見彼此,她才離開。而我常常也從台灣一路哭回德國,即使是個3字頭的老姑娘了,淚腺依然很發達。然而我時不時的問自己:為什麼這麼難受還是選擇要出國呢? 出國留學至今,我住在德國將近6年的時間。回想第一年剛來到德國的日子,只能用兩個字形容:煎熬。當時的我剛從台灣公司辭職,心裡還很猶豫不知道是否該出國,一位在德國的音樂老師告訴我:趁著你年輕,能出來看看就抓住機會,當你年紀越大心裡放不下的事情越多時,你就不會出國了。因為他的這句話,我下定決心來到德國進修。一開始面對文化衝突、水土不服、遇人不淑等等的狀況接踵而來時,真的好想放棄。一年內被偷三次錢包及兩台腳踏車、半夜三點跟著難民人潮一起在移民局排隊換簽證、語言障礙、被歧視等等的問題,加上看著身邊同齡的人都在前進而自己像是裹足不前時,對自己很沒自信並且對未來感到深深的焦慮和恐懼。這些負面情緒跟著我一年多的時間,然而這些感受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許多人總覺得出國留學就是好吃好玩地享受國外生活,這些不被理解的狀態讓當時的我更加難受。但現在的我能很自信地告訴自己,人生在任何階段都是學習,無論是外在的技能或是內在心理素質。 對我而言,出國留學的經歷是讓我成長最快的時期,學習如何“好好安排自己”是我面對最多的課題,尤其是心靈層面。安排好生活和處理好情緒、規劃時間不讓拖延症氾濫、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溝通並建立新的朋友圈、練習享受寂寞和學會與自己對話。若沒有離開台灣的舒適圈,或許我不會有這個機會經歷這些和認識到有這樣一面的自己,即使這個過程當初看似漫長,但把每個經歷當成養分,不論好與壞,這些都是別人拿不走的體驗。 六年的留學生涯過得很快,即使到現在我還常常感到天人交戰,看著父母年齡漸長,總是擔心會不會為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但是我相信若能把每一段情緒和心路歷程都看待成一種成長,便能享受當下,並且告訴自己:未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又能做到更多了。 【李校友為德國Lidl Digital UX/UI Designer】 ▲最常跟大家聯絡的時間,因為時差的關係,不是他們要睡了就是我還躺著。但畢業後不論大家距離多遠,能通過視訊電話保持聯繫真的事件非常值得感恩和開心的事。(李校友為左上) ▲一碗泡麵配著line語音通話,是留學生的日常。

2024.07.26

產學合作

母校花絮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