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01
112 年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 活動申請

112 年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 活動申請

您的一筆愛心捐款,將幫助更多學弟妹安心向學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計畫 一、主辦單位:秘書室   二、協辦單位:全校各單位   三、活動目的:        鼓勵長庚大學各單位與畢業校友們活絡溝通感情,辦理豐富多元的聯誼活動,藉此增加系所與校友的互動,並促進畢業10年、20年及30年畢業班級級社團的脈絡綿綿延續,以提升校友對長庚大學的愛護與支持。 四、活動內容:        補助活動相關規定,詳如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計畫」,活動申請時程自公告日起至1月15日止,歡迎校友踴躍申請,有相關問題請來信至秘書室聯絡信箱:chiaulin@cgu.edu.tw 秘書室校友服務組 羅小姐。   五、附則:本計畫陳請校長核准後公布實行,修正時亦同。   廿廿不忘·十十相連相關文件下載                                                                                                        編號 檔案名稱 更新日期 檔案下載 1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計畫-PDF 112.12.18 下載 2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申請表-ODT 112.12.18 下載 3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申請表-WORD 112.12.18 下載 4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成果報告表-ODT 112.02.15 下載 5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成果報告表-WORD 112.02.15 下載 6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簽到表-XLS 108.01.18 下載 7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活動簽到表-ODS 108.01.18 下載 8   長庚校友「廿廿不忘十十相連」線上活動申請表 112.12.18                                                                                廿廿校友活動列表 廿廿校友活動寫真 我要投稿 畢業紀念冊專區 聯絡我們

2024.07.26

活動訊息

01
第35屆校運會校友活動紀實【校園記者吳欣柔 撰】

第35屆校運會校友活動紀實【校園記者吳欣柔 撰】

本校111學年度第35屆校園運動會於11月5日盛大舉行,邀請畢業校友們返回母校參與校園路跑、大隊接力與各系所辦理的校友回娘家活動。由醫學院、秘書室與校友總會共同主辦的——讓世界看見長庚「把愛傳出去愛心市集」義賣活動暨扶助弱勢募款聯誼會,現場人潮絡繹不絕,獲得校內外教職員工生與校友們熱烈的響應。 開幕典禮過後,秘書室與校友總會邀請校友們一同活絡筋骨,參與校園路跑活動,緊接著便於國際會議廳舉辦校友聯誼會,並召開理監事大會,選出第12屆理監事代表。當天有5個學系特別規畫辦理「校友回娘家」活動,邀請畢業校友齊聚一堂,彼此交流敘敘舊,同時提供打卡板拍照紀念。 讓世界看見長庚「把愛傳出去愛心市集」 今年擴大辦理二手物品義賣,邀請永續發展辦公室一同擺攤,同時設立親子遊戲攤位與新鮮蔬果義賣。本次共募得439件愛心物品,其中以各式小家電、餐盤、保溫杯及兒童玩具與書籍佔大多數,吸引許多校內外人士前來挖寶。義賣所得將全數捐入本校清寒助學計畫,並可爭取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1:1補助,讓清寒學子能專注於學業,不必再為了生計四處奔波。 除了扶助弱勢募款聯誼會外,同時邀請行動餐車和新北市自閉症服務協會成立的「STARFFEE星兒慢啡天使行動咖啡餐車」於國際會議廳外擺攤,校友總會亦額外補助,讓一同參與活動的教職員工生與校友們能用半價享受美食佳餚。 下午於操場進行的教職員暨校友總會大隊接力競賽,參賽的校友們各個奮力衝刺,展現團隊合作與運動家精神,場外的校友們也在一旁加油打氣。校友總會感謝全體校友們的共襄盛舉,讓這次校運會不僅熱鬧非凡,更凝聚了向心力,為今年的校友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義賣攤位現場人潮絡繹不絕 ▲校友隊大隊接力成員合影

2024.07.26

校友動態

工作經驗分享

01
楊閎蔚校友(前排右)與成大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團體照.png

翻轉一切的不可能【化材所99楊閎蔚 撰】

    我是2006年化材碩士班、2011年化材博士班畢業的校友,指導老師是華沐怡教授。我因為熱愛研究,所以一直以擔任大學教職為未來工作的目標。由於深知私立大學博士要跟國內四大公立大學以及國外名校的博士一起競爭教職的機會很小,但我還是秉持「沒有不可能,只有敢不敢」的信念想拚拚看。博士畢業後,我分別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醫師團隊及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馬振基教授的研究團隊,從事生醫與複合材料跨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在博士求學及博士後研究期間,發表了數篇頂尖期刊的論文,這讓我信心滿滿,深信自己的研究量能足以和其他名校競爭者一較高下,於是開始嘗試教職的應徵,但結果卻非常不堪,當時應徵十多所大學卻沒有一所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查,瞬間發現自己用盡時間、心力換來的頂尖發表,似乎比不上名校的學歷及人脈,十分沮喪。就在即將放棄教職這條路準備投身業界時,碩、博士班的指導老師華沐怡教授給了我許多開導與鼓勵,因而讓我決定放手一搏,申請到國外作博士後研究,以擴展自己的眼界並接觸新的研究領域與技術。很幸運的是,之前的成果和努力有被看到,我陸續收到美國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及新加坡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等校的邀約,最後我選擇加入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r. Mark R. Prausnitz 的研究團隊。在Dr. Prausnitz實驗室學習期間,不僅讓我認識到國內外研究環境與氛圍的差異外,更深刻體悟到研究並不只是為了發表論文,更重要的是要將研發的結果落實到實際應用上,這樣對社會才有真實的貢獻。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回國前我申請到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的教職,承襲所有恩師的身教以及「沒有不可能,只有敢不敢」的態度來指導學生,期望能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與無限可能,陪同他們發現研究的樂趣並思考身為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在國立中山大學的八年期間,有幸獲得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臺灣綜合大學年輕學者創新研發成果優等獎、國家新創獎、臺灣化學感測器科技協會傑出論文獎及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回首起初研究之路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樂在其中,從申請教職的接連挫敗到後來的屢被肯定,我除了感恩在長庚大學化材所求學期間的磨礪與成全外,也以身為長庚校友為榮。今年我轉至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任教,歡迎學弟妹們到我實驗室一起玩實驗、做研究。     最後我要再次跟學弟妹們分享影響我至深的「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想不想以及敢不敢」的信念與態度,只要你勇敢地跨出舒適圈並且持續堅持下去,得到的結果永遠比當初你留在原地甚至退縮來得好,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楊校友目前任職於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教授】 ▲楊閎蔚校友(前排右)與成大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團體照 ▲楊閎蔚校友(右一)所主持之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開發奈米盾產品 ▲楊閎蔚校友(右)榮獲110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醫工學門)

2024.07.26

02
許世賢校友科技栽種成果參與秋季多.png

資訊人的園藝路【資工系106許世賢 撰】

我畢業於長庚資工106級,在大三那年參加系上的專題課程,長庚資工的專題課程訓練紮實,我們經歷組織團隊成員、發想題目、大三、大四每學期由老師們組成的審核委員層層把關,最後終於把成品做出來;也在當時我確定了創業的志向與探索,與幾位創業的核心夥伴,從同學朋友間的談天說地,到開始準備募資簡報,尋找理想的投資人等等;公司的規模也從接案子起家的小公司,逐步成長到募得千萬投資資金;回顧創業之路,一旦決定了,就要全力以赴!溝通協調及處理事情的能力非常重要;2019年「藍水科技」創立,結合過去堅實的資訊技術訓練,我們成立子品牌「狂買園藝」,致力於把資訊思維導入傳統園藝領域,科學化栽種、社群經營、到物流進出貨都建立資訊SOP。我們把資訊業拿手絕活SEO搜尋引擎最佳化導入園藝銷售,成立園藝社群上下游的夥伴們垂直整合,如今的我們佔有線上八成以上的百合科玉露銷售份額,除了維持最高品質的貨源之外,「狂買園藝」對於園藝栽種的經驗也是經過幾年來不斷探索與嘗試,建立了一套科學化數據庫;今年,「藍水科技」、「狂買園藝」三歲了,三年來我們以科技手段導入分析市場,優化庫存管理與客戶關係系統,慢慢的改變了園藝產業的陳舊,證明資訊思維除了在寫程式碼外也是無所不在的。最後,勉勵學弟妹們,盡早探索自己對未來的興趣與方向,就學期間有相當多的機會可以嘗試,例如系上的校外實習,可以預先了解企業生態,也可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創業、科技競賽,累積自己在學識之外的經驗與技巧。 【許校友為藍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許世賢校友科技栽種成果參與秋季多 肉展 ▲狂買園藝官方社群 ▲導入資訊思維,成立短短三年的狂買 園藝榮獲蝦皮優選賣家 ▲狂買園藝虛擬賣場,提供高精確照片

2024.07.26

03
圖五:於KAUST CoreLab核心實驗室的半導體製程無塵室操作濺鍍機。.png

中東工作生活經驗分享【電機系88廖哲浩 撰】

我是長庚電機系第三屆畢業校友,也曾在關係企業南亞塑膠電子材料部服國防役。在台大光電所博士班畢業後曾在台南科學園區工作,因緣巧合所學剛好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人才需要,而我也想之後能回學校擔任教職,所以為了能夠累積國外研究工作經驗便毅然飛到這個陌生的國度。幸好如網路上所描述的,KAUST是個歐美式的研究型大學,學風自由。學校興建於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海濱,與對岸埃及相望,學校濱海而建(圖一),環境親水優美且安全,儼然沙漠綠洲;鄰近學校的南灣,是紅海濱的沙灘,海水乾淨清澈見底。校內因刻意國際化的安排,所以校園就像個小型聯合國一般,能在研究工作及生活周遭遇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同事或學生,大家主要使用英文教學溝通,所以沒有障礙,且可以學習到各自不同的文化,為學術研究之外增添樂趣。因身處沙烏地阿拉伯,是穆斯林眾多的回教國家,校園內及住宿區皆有華麗而莊嚴的清真寺供穆斯林一天五次朝拜(圖二),也讓我重新認識回教文化,瞭解齋戒月也同歡開齋節,尊重彼此的宗教與文化。 校園鄰近沙烏地阿拉伯第二大城吉達Jeddah,想要體驗舊阿拉伯生活文化就要去吉達的舊城區Al-Balad逛逛,漫步在阿拉伯式風樓建築巷弄內(圖三)、欣賞匠心獨具的窗櫺設計,喝上風味獨特的阿拉伯咖啡配椰棗。沙烏地阿拉伯的觀光行程多半是沙漠飆沙、看洞穴或奇岩怪石,最後再去圍營火吃燒烤。比較印象深刻的一次旅遊是去山城塔伊夫Taif,它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公貴族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也是每年舉辦賽馬、駱駝嘉年華會和駱駝選美比賽的地方(圖四)。因山城地勢較高,有綿延數公里的觀光纜車直達山頂,氣溫涼爽舒適,山上獼猴成群,為復育動物的絕佳區域,此處成功繁殖了瀕臨滅絕的阿拉伯劍羚和阿拉伯鴇。 研究工作上,我服務於CEMSE電機資訊學院先進半導體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科學家,主要負責有機金屬氣相沉積MOCVD磊晶機台訓練管理,並從事寬能矽半導體相關研究,學校CoreLab核心實驗室有無塵室及完整的半導體製程設備可供使用(圖五)。在材料分析上,也有先進的分析儀器支持研究,許多在台灣屬於貴重儀器中心的機台,在這裡都能讓研究員或學生親自接受訓練操作,例如FIB聚焦離子束及TEM高解析度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六),藉由實際操作體會書本上抽象的知識,獲致實用。於海外任職期間的研究及經驗,讓我在今年能有機會返台就任教職,期望接下來能以我業界及國外經驗傳承後進,並由國外累積的人脈來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及台灣能見度。 【廖校友目前任職於雲科大電子系 助理教授】 ▲圖一:KAUST Harbor Walk校園海港步道與校園象徵地標Beacon燈塔。 ▲圖二: KAUST 校園內的Mosque大清 寺。 ▲圖三:沙烏地阿拉伯第二大城吉達Jeddah的舊城區Al-Balad街景。 ▲圖四:沙烏地阿拉伯的避暑勝地山城塔伊夫Taif風光—駱駝與迷你馬。 ▲圖五:於KAUST CoreLab核心實驗室的半導體製程無塵室操作濺鍍機。 ▲圖六:廖哲浩校友於KAUST IAC影像與特徵分析實驗室操作高解析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2024.07.26

04
侯榮富校友生活照.png

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機械系博班103侯榮富 撰】

我是2015年從機械所博士班畢業的校友,研究主題為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在求學這幾年發現,我們台灣其實有足夠的技術可以發展出與世界同一水平的手術機器人。畢業後,有幸到與所學技術相符的上銀科技任職,開發醫療機器人,期望可以將技術落地成產品,產出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這幾年,一路從工程師升遷至一個團隊主管,近期轉換到另一間手術機器人的新創公司-鈦隼生物科技。總結這幾年的工作經歷,想與讀者分享如下: 一、技術的開發,需來自於使用者的需求 剛進公司時,我開發出許多很新穎的技術,但在向使用者展示時,對方的回應並不如我期待的那樣興奮,當時感覺很氣餒。直到有一天,我們復健機器人在國外展覽的時候,潛在客戶回饋無法在病患復健的過程中偵測是否有發生痙攣,讓他們質疑產品設計是否安全。收到回饋後,我便與兩位工程師一起探討怎樣可以在現有的架構下,達到偵測痙攣的需求。經過一個多月的開發與驗證,終於完成功能的開發並申請專利。顧客再次來看產品展示時,我看到對方那種驚訝的神情與肯定的回覆,以及期待的表情。最後我們產品也因為這樣,可以在新的國家展開推廣與銷售。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新技術如果無法解決顧客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 二、不要幫自己畫框框 我們產品在銷售初期,一直無法順利的推展出去。也讓我產生「怎樣的產品才可以賣得出去?」這樣的疑問,在一次機會下我自我推薦擔任產品經理人,想藉由多接觸不同的人來釐清這個問題。在那兩年的經歷中,我跟隨著業務人員一起在不同的國家推廣產品,在手術室內教醫師怎樣使用產品,與不同的公司執行合作專案。過程中,遇到很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也逼自己跨出舒適圈,不能只用技術的角度來看產品的價值,更應該從不同的面向來看產品在醫院、臨床人員、經銷商,甚至於國家策略中可以提供的價值。很慶幸我可以選擇這條路,更廣的看待產品後,對我之後回到團隊中擔任研發與製造的主管時,與團隊一起開發、改善產品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要限制自己,因為過程中得到的東西,都是成長的養分。 三、用持續學習跨過「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指的是:「在組織當中,每位員工都將升遷到他/她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從一個工程師到研發主管,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個人是有極限的。剛升主管那陣子,我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更努力的做更多的事情,直到身體出現狀況。在過程中,我發現再怎樣努力工作,一天也只有24小時,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我自己一個人完成,需要仰賴團隊。而當一群人在一起,要怎樣可以有目標的往同一個方向前進,要做的不能只是分配工作、追蹤進度。因此我開始接觸管理、領導相關的知識,並在工作中做中學,不斷嘗試並調整的過程,也讓我可以勝任我所被賦予的職責,與團隊一起創造出更好的產品。過程中,最幫助我的是《小王子》一本書的內容「如果你想要打造一艘船,不是先請大家去收集木材,或是分配工作與發號施令。相反的,你應該先激起所有人對浩瀚海洋的一片渴望。」 在上銀科技這幾年,有幸可以得到公司的栽培,讓我可以不斷的成長。期許在新的位置上,持續以開發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為使命,與新的團隊一起藉由精準導引的技術為病患與臨床人員創造更大的價值。 【侯校友目前任職於鈦隼生物科技研發部門 副經理】 ▲侯榮富校友參展照片 ▲侯榮富校友生活照

2024.07.26

05
陳晉楷校友近照.png

醫學工程研究所校友求職經驗分享【醫工所106陳晉楷 撰】

我是長庚醫工所畢業的校友,謝謝在學期間擔任教授的工程製圖課程助教,使我對於繪圖相關知識及繪圖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等待當兵期間,榮幸有機會到林口長庚研究中心工作,主要是實驗機台的維護及協助上機測試,也學到許多受用的經驗。當兵退伍後,第一份工作為醫材研發工程師,在實驗室所學到的東西,也受用在這份工作當中。工作下來,學習到最多的,是從學界銜接到業界的過程。公司主要是做骨材的植入物,也因為老闆希望設計出的產品,能更符合臨床上的需求,因此我被外派至業務部門,跟前輩學習到許多臨床上的知識。在這段期間,也使我對於產品使用及設計用意,更加了解,是相當寶貴的經驗。而在職場上嘗試挑戰不同的技能,也是累積自己實力的一種方式。 相信許多學弟妹新鮮人一開始找工作都會緊張,建議可以跟教授或是學長姐多聊聊,吸取相關求職上的經驗;而在面試前,多多反覆的模擬練習,相信在求職上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剛入職時的適應期間,也會有艱難的路要走,但只要保持良好的態度,經過一步一步累積,你所留下來的,都是寶貴的職涯養分。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會使每份工作走得更久遠。最後,祝福學弟妹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陳校友目前任職於鼎霖股份有限公司 醫材研發工程師】 ▲陳晉楷校友近照

2024.07.26

求學經驗分享

01
洪偉程校友參訪AWS大樓.jpg

我是美國矽谷Amazon的軟體實習生【電機系107洪偉程 撰】

      在完成第一年的Duke University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碩士學程後,我在暑假成功被美國Amazon錄取為軟體實習生.以下分享從面試到實習的經驗。 Amazon實習生的面試過程總共有四個階段:第一關是履歷審核(resume screening),會由人資跟系統分析你的履歷以及技能來判定你適不適合繼續下一關,如果公司認為你適合的話就會發給你一個線上測試,既然是要應徵軟體實習生,也就會在第二階段進行線上coding(程式撰寫)能力測試(online assessment),將會有一個專門的網站給你一些題目,必須在時間內寫出程式,這有點像是寫Leetcode,不但要寫出來,還必須將程式優化,因此對臨場應變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過了第二關之後就會有第三關線上測試(behavior question),這關主要在評估你對事情的處理方式符不符合公司文化,會問你「遇到專案問題時該怎麼辦?」、「突然有急事怎麼辦?」、「客戶要求變更怎麼處理?」...等等問題,在通過前面三關的測試之後,Amazon才會跟你約面試(virtual interview)。由於疫情關係,所以面試都還是採用線上為主,而這個第四關是最後一關,說實在的,也是最讓我緊張的一關。在這個長約一個小時的面試中,面試官會先問你一些履歷上的問題,接著問你behavior questions,最後要你線上coding,到了這邊的coding,將程式撰寫出來是基本要求,難就難在你要一邊寫程式一邊跟面試官解釋你的邏輯思路,當然面試官也會不斷問你問題,等這四關都通過的話就可以拿到offer了! 進到Amazon之後我才瞭解,國際性的大公司的「福利」真的差很多,先不談給實習生的薪水,光是公司內部每天的免費食物就夠我吃了.還有超華麗的公司大樓內裝,不說還以為是在飯店上班呢!Amazon的企業文化非常有名,只要搜尋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le就可以看到公司的文化重點,公司內部也有非常多不同的組織,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雲端運算服務AWS,還有其他像是智慧語音助理Alexa、Amazon Music、AI…等等,而我被分派在Alexa這個組織中負責處理Alexa的一些程式問題。 在Amazon工作的感覺是非常愉快的,同事之間不太會有輩份或是階級之間的距離感,大家甚至會一起中午出去吃飯或是下班後一起打球,雖然我在公司的職位是實習生,但待遇都是比照正職員工,該享有的福利一樣都不會少,而且像是Amazon或Google這類的公司都是採責任制的,你可以很自由的上下班,只要在期限內把事情做完,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你會看到有人下午才來上班,或是中午就下班去做其他事情,上班時間是非常彈性的。 公司對於實習生的工作強度不會要求太多,畢竟我們是去學習的,所以不管是主管或是mentor都非常樂意教導我們,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一些方向讓我們思考,同時公司也會安排很多實習生相關的活動讓我們參加,再就是拓展人脈,讓我在這些活動中認識到很多外國的朋友,有些甚至到現在都還會繼續聯絡感情。我認為在這樣國際性的大公司上班,真的讓我感觸很多,就算是原本已經在台灣有兩年工作經驗的我,也是大大的開了眼界。 短短的文字篇幅,真的沒辦法讓我這次實習見聞及收穫,分享給大家。如果想瞭解更多有關在科技大廠實習的經驗跟感想,歡迎聯絡我,我將很樂意跟你們分享。附上實習Vlog供分享:https://youtu.be/nxc0EZH9RDc 【洪校友目前就讀於美國Duke University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洪偉程校友與實習夥伴出遊 ▲洪偉程校友參訪AWS大樓

2024.07.26

02
李可校友(左一)近照.png

奈米工程及設計碩士學位學程校友求學經驗分享【奈米工程學位學程108李可 撰】

大家好,我是李可,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新型半導體元件的建模與模擬。我是長庚大學108奈米工程及設計碩士學位學程(NEED)的畢業生,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我的求學經驗。 我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家可能不會想到,我大學主修的是金融學。說來慚愧,大學期間的我並沒有把心思完全放在學習上,對於專業的必修課程也不是很有興趣。大四的兩段實習經歷讓我感覺到自己可能不是很適合這個行業,所以畢業之後就決定轉換跑道。我本身還是對理工科更感興趣一些,特別是透過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索。所以我申請了NEED雙碩士學程,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這個學程有著很大的自由度,並且將專業課程和研究主題結合在一起,兼具專業的廣度和深度。當時負責這個學程的招生老師,也是因為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學習動力而願意錄取我。入學之後,我發現只有我一個人大學不是就讀相關科系,但我有著更強的學習動力,我深刻的體會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比於大學時期完成任務式的被動學習,我在碩士期間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很多。由於是全英文授課,一開始有些跟不上,但對於課堂上不明白的知識,每次下課,我都會去老師辦公室繼續請教,或者問其他的同學。因為那種對於某些知識點的不理解,讓我感覺渾身難受,就想趕快把它搞清楚。這一年我進步的很快,成績也名列前茅。特別是第二個學期,由於疫情,我沒辦法回台灣上課。有一門儀器操作的課程,沒辦法實際操作,但是我想方設法,透過母親介紹,從家鄉揚州到上海一家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銷售商進行實際操作的培訓,並且順利的完成了實驗報告。來到新加坡之後,我真正的進入實驗室,投入碩士研究主題,研究的內容,包含材料的設計合成,以及之後的表徵、電池測試、分析等。我對這些完全沒有經驗,但是我透過請教學長,多練習,也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必備的技能,並且透過不斷的探索,完成了我的研究課題。我碩士的研究成果,最後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IF=29.7),它是材料領域中頂尖的優秀期刊,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和動力。 我對於攻讀博士的規劃,是想做一些比較偏向實際應用方向的研究。碩士期間的研究主題,可能不太適合往產業界發展,但碩士的學習歷程,帶給我寶貴的經驗和學習能力的提升,研究的成果也讓我順利的申請到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班入學資格。 回顧我從大學到博士的經歷,我認為求學的過程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思考自己發展方向的過程。非常感謝NEED學程的老師對我的指導與幫助,希望我的分享能讓大家在迷茫中有一股做出改變並且堅持下去的動力! 【李校友目前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博士】 ▲李可校友(左一)近照

2024.07.26

03
蔡天星校友(右一)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照.png

美國留學申請經驗談【電子系108蔡天星 撰】

今年我順利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Computer Engineering系畢業。在上美國研究所前,申請美國學校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挑戰。 大一的時候,家人都很希望我出國讀書,但當時我完全不想出國,對畢業後規劃也沒什麼想法。到了大二下時,很多人開始準備研究所考試,我才面對了自己的未來。這時候我才覺得出國留學應該是很好的投資,但已經有點晚了。 申請美國碩士班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三個必備資料,GPA、TOEFL及GRE。 基本上都有註明"Minimum GPA3.0",不符合會直接被電腦系統刷掉。但當我大二下決定要出國時,平均成績是56分,3個學期只有拿到37個學分,還差點被雙二一退學。就算是剩下所有學分都拿80分以上,也無法達到GPA3.0。因為其他申請留學的競爭對手大家都有很好的GPA,所以為了彌補超低GPA,我必須拿很高分TOEFL和GRE才有機會申請上學校,以下是我的策略: TOEFL 因為當時我的英文能力沒有很好,我總共花了一整年準備TOEFL跟GRE。我從大三上開始每天背英文單字,以及聽英文podcast練習聽力。過了三個月後有基本英文單字基礎後,就開始每天寫作文跟練口說。每天寫兩篇文章,考試時就能馬上想到idea而可以湊字數。除了自學,學校語文中心也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英文會話俱樂部可以練習口說,也找到了一起準備出國的同學。寫作中心的以英文為母語的外籍老師很樂意幫我修正作文。我在寫作中心學了很多比較道地的作文用詞及文章架構。另外,我畢業後申請時要寫自傳、讀書計畫等,我都回學校麻煩老師提供建議。讀了半年後我就去考TOEFL,也幸運地拿到理想的分數。 GRE 經歷過GRE的留學生都會覺得GRE是這輩子最難的考試,而我也這麼認為。 因為GRE是所有美國人也要考,所以考試會考連美國人也沒看過的艱澀英文單字(儘管來美國兩年,我在生活中都沒有碰觸過這些單字)。在準備GRE過程中,我發現這些英文單字是一定要每天讀,少讀一天就會忘記十天份的單字。我去了一個禮拜的畢業旅行,就把我兩個月背的英文單字全都忘光光了。因此畢業旅行後我就決定速戰速決,三個月拚命背單字,順利拿到理想分數。雖然GRE的英文難到離譜,但我讀完GRE後再去考TOEFL時,就覺得TOEFL的閱讀非常簡單,意外的就拿到閱讀滿分。 在TOEFL/GRE都拿到理想分數後,我開始花時間仔細查詢相關美國研究所。因為GPA不到3.0,我花了很長時間在找「官網沒有註明要GPA3.0」的學校。教授們也給了我好多的建議,讓我沒有迷失方向。我申請了12間學校,有兩所學校是寄出去申請資料後不到一天就收到拒絕信(應該是被電腦刷下來的)。但最後幸運地收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接受錄取通知。 申請美國碩士班是很好的投資,但也是一場賭博。因為就算錄取了學校,很多人還是不太能適應新環境。例如就算聽得懂美籍老師的英文,但很常還是聽不懂同組印度同學的英文。不過,我認為這些經驗是留學生的特權,可以每天不斷的吸收新知識、新文化。目前經歷了兩年多的美國生活,碰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發生過的狀況,但同時也學到了面對逆境的勇氣。 【蔡校友目前任職於美國英特爾數位IC設計部門 工程師】 ▲蔡天星校友(右一)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照 ▲蔡天星校友於美國熱氣球節留影

2024.07.26

產學合作

01
智慧醫材領域主持人張雅如教務長(左四)、健康福祉領域主持人吳菁宜副院長(右四)與參展師生團隊合影.png

2022「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長庚大學大秀健康科技成果【創新育成中心 供稿】

The Cares Taipei 2022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於9/15~9/17在台北世貿展覽一館熱烈登場。此次展覽,包括本校技術合作處創新育成中心與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團隊,總共選派九組技術研發團隊參與,聯合展示最新的研發技術成果。 參展之師生開發技術團隊與育成中心廠商,包括:弘昇健康展出「沉浸式虛擬實境之運動訓練系統」結合居家運動器材記錄目標成就;艾萬霖生技公司展出「再生醫學新星-外泌體EXOSOME」利用外泌體抗老化與增進皮膚修護能力,應用於各種老化相關適應症治療;具像科技展出「積木畫產品」協助高齡用戶手指肌肉的復健,促進手眼協調能力;奈米創研展出「AC-NLC之機能性護膚保養品」,將牛樟芝萃取物,結合新穎脂質奈米載體,創造皮膚吸收度高的AC-NLCs原料。 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葉婷婷助理教授,與育成中心共同輔導的師生創業團隊衍生企業,也參與展出,包括糖醫有限公司展出「《FootHow》糖尿病足預防檢測系統」與伊尹御膳團隊展出「智能中醫概念食膳助理系統」,展現年輕人的創業潛力。 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所培育之師生團隊參展項目包括:「開發智慧銀想力-田園教練」結合沉浸式頭戴裝置,導入醫療實證理論及社區長期經驗的認知訓練方案,提升訓練療效與精準治療成效;「咬合式舌肌訓練器」則能強化舌肌力量和舌頭靈活性與口腔肌群運動的協調性,增強舌對食團的控制和傳送能力;「巴金森氏病患者行走智慧輔具」協助建立具有雷射光視覺提示功能之足壓感測鞋雛形系統,進而提升病患行走能力及運動效益。 本校技術合作處創新育成中心以長庚大學之三創教育為本,從校園端的創新創業教育、企業育成、加速器及國內外技術推廣,設計以一條龍的輔導培育機制,打造學校接軌企業的橋梁,積極培育企業邁向國內外市場,使企業成長為穩定與成熟企業,打造正循環運作的「創新創業生態系」。期許本校師生能藉創業相關計畫,跨越單純學術背景的限制,培養創新創業的技能,大幅提升創業成功機會。 ▲智慧醫材領域主持人張雅如教務 長,介紹巴金森氏病患者行走智慧 輔具研發概念。 ▲參觀民眾頭戴VR裝置體驗「開發智慧銀想力-田園教練」的認知訓練。 ▲長庚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謝宗勳主任(左三)與參展團隊合影。 ▲智慧醫材領域主持人張雅如教務長(左四)、健康福祉領域主持人吳菁宜副院長(右四)與參展師生團隊合影。

2024.07.26

母校花絮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