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預告

活動消息

01
142能源劇場.jpeg

文物館能源劇場重新開張 ! 用體驗、互動創造新價值 (台塑企業文物館)

歷經一年精心規劃,文物館能源劇場終於完成更新,重新展現在大家眼前。參觀過的訪客,還記得當初劇場裡,暴龍嘶吼一聲撼動地板的感受吧?位於文物館4樓的能源劇場一直以來深受大眾所喜愛,據館員表示:不論是大朋友、小朋友,入館後都喜歡前往劇場,並駐足在影像前,享受聲光效果帶來的震撼。雖然片長不到一分鐘,有時需排隊等候,但大家卻樂此不疲,可知能源劇場受歡迎的程度。 隨著展示科技的日新月異,文物館也思考著如何應用新媒材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展感受。因此開始規劃展示新亮點計畫,期望為本館注入新生命,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觀眾眼前。今年,能源劇場在眾人期盼與努力下,完成第一個亮點計畫。本館與企業單位-創意設計中心共同腦力激盪與規劃,採用時下最夯的沉浸式展示手法,透過聲、光結合科技感、互動性和趣味性,引領大家穿越時空,體驗萬物共生的世界,並探索石油的本源。 此次,能源劇場除了展示手法更新外,還增加了石油的科普知識,透過時間脈絡推演,讓大家更清楚瞭解石油生成原理,進而珍惜在這地球上得來不易的能源。影片開始,我們設計一艘可以穿越時空的太空船,帶領大家回到地球誕生時,看著地球上生物慢慢演化及成長,這時除了專注眼前的影片介紹外,也引領參觀者留意洞穴周圍的情景隨著影片更換,從大雨落下、熔岩奔騰到浮游生物串動,透過影像延伸的手法,讓大家沉浸在物換星移的氛圍裡。最重要的,就是遠古時期霸主-暴龍登場,中氣十足的吼聲,比原版的暴龍更加震撼,館員直說這隻暴龍已經進化成2.0,所以大家開始期待見到暴龍本尊了嗎!?接下來隨著場景一轉,恐龍突然消失,讓大家去思索牠們為何會消失在地球?牠們和原油有何關係?這些重要的發展線索,將引發參訪者的好奇,興起親自走一趟文物館,一探究竟的趣味。 傳統博物館通常以靜態和被動式觀展體驗為主,讓一般人覺得難以觸及;但透過沉浸式展覽手法,可讓參訪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隨著能源劇場重新開張,暴龍吼聲再次響徹文物館,如同一位老朋友回來了。如果你曾經造訪過能源劇場,一定要再次重遊,體驗升級版的感受;還沒到訪的朋友,也可好好欣賞館方盡心規劃的能源劇場,同時參訪這棟台灣第一大民間企業所成立的文物館,藉此享受親子共遊的休閒時光。準備好一顆探索之心,跟隨我們一同搭上文物館太空船,踏上充滿奇幻冒險的能源探索之旅吧! 參觀訊息 開館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 休館時間:週一、選舉日、農曆除夕至年初三固定休館 參觀方式:免費參觀 專人導覽:每日共計四梯次( 9:00 / 10:30 / 13:30 / 15:00 ) 專人導覽服務請於到館二日前預約;英、日語導覽服務者,應提前七日預約。 預約電話:03-211-8800 分機3392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防疫措施,本館將隨時調整入館規定,敬請參訪前查詢本館最新消息,感謝您的配合。 ▲文物館吉祥物(智智)歡迎大家重遊能源劇場 ▲文物館採用沉浸式展示手法重新打造能源劇場   ▲透過影像延伸與變化,能源劇場成為文物館最美的打卡景點

2024.07.19

專訪影片

求學經驗分享

01
16.jpeg

大學與研究所的學思經驗分享(電子系 107 楊智翔)

我畢業於本校電子系,當初在選擇科系時並沒有想太多,就覺得是工科,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不錯,於是就進來就讀。但是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因為我當初並不是高分錄取的,因此要很努力,才能跟上程度比我好的人。經過四年的洗禮,讓我成長很多,雖然身旁有許多比我優秀的人,但只要加倍認真,仍能彌補缺憾。我也很感謝長庚大學的體制,雖然有一點封閉,卻能讓我遠離許多誘惑,置身於書香的風氣中。 畢業時,擁有一份好工作,靠自己的本事營生,才是真正的享有成就。要如何得到好工作,我相信絕大部分都要靠在大學所學到的知識,不管是繼續攻讀研究所,還是直接找工作,都需要知識的累積。以我畢業兩年的經歷來說,我覺得除非真的很有能力,不然還是要再念研究所,因為畢竟台灣當今的社會就是這樣,一張文憑就是踏入高科技跟高收入的門票;但是也不是念了研究所,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因為校名一定是被優先篩選的標的,再來就是你所選擇的實驗室是否能夠學到東西?是否適合你自己?是否是你興趣的方向?對我來說,實驗室是一個讓自己可以亡羊補牢,更加充實自己的地方;因為畢竟大學所教的涵蓋範圍太廣,可能會讓人不知道到底什麼是「電子」,因此藉由研究所,可以讓你更加深入了解研究的脈絡。 最後,跟即將畢業的學弟妹分享,雖已經歷大學的學習,如果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話,可藉由研究所來彌補。不要再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你現在所付出的每一天都將有所回報,等到將來你回首來時路時,你將發現成功就會在你腳邊了。 【楊校友目前就讀於本校電子系研究所 碩士】 ▲楊智翔校友(右)近照 ▲楊智翔校友(左一)參與大學畢業盃籃球賽

2024.07.19

02
7.jpeg

我在杜克大學的生活分享 (電機系 107 洪偉程)

若問我,身為一個杜克大學的研究生是什麼感覺呢?老實說就是無止盡的作業跟考試。這學期我修了三門課,最硬的就是一堂叫做「Programming,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in C++」的課,共計三次的考試,再加上110份的程式作業,沒錯!!「110份作業」!為了讓學生能掌握程式的邏輯架構,成為將來能獨當一面的軟體工程師,老師真的是卯足全力鍛鍊我們;另外,別忘了我還有另外兩門課,雖然作業量沒有多到100多份;但每次作業的複雜程度,以及花費時間也是不容小覷的;此外,我也找了教授做project,基本上就是忙翻了;而我也從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開學前本以為每週只有一、三、五才有課的我,應該會在二、四、六以及星期日輕鬆一點,實際上不然,那幾天才是最忙的!要讀書,要討論,要開會,還要想盡辦法在時間內生出作業,因為遲交是很可怕的,結果反而是上課的一三五比較輕鬆,應該說相對比較輕鬆,因為只要上課就好。        經過兩年的職場打拼之後,我在2021年八月重新回到美國,到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攻讀「電機與電腦工程」碩士學位。之所以會決定想回到美國唸書的原因,是因為我2018年曾經參加長庚大學的交換學生專案,到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擔任交換學生,在那期間體會到美國跟台灣教育上的差異。在美國高壓高強度的教育學習之下,才能真的對一個科目有所掌握。目前也已經開學兩個多月了,很開心可以跟大家分享在杜克大學的生活。        杜克大學向來有「南方哈佛」之稱,座落在北卡德罕市,學校的建築十分莊嚴,校園也非常漂亮;但可別被這迷人的外表可欺騙了,本校之所以能擠進世界前50大學排名,是因為老師們嚴謹的教學態度,以及學生們刻苦耐勞的精煉專業能力,而且在畢業後展現出自己以及學校的價值。        課業壓力重歸重,生活還是要有的。每週最開心的就是開著車去超市買菜,台灣同學都會約一波出發,畢竟民以食為天嘛,再怎麼忙還是要吃飯的。縱使有時候真的忙到沒時間煮飯,我們還是會盡量擠出時間,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加工費貴的可以,一盤蛋炒飯就要300多元,更別提其他料理了,不能像在台灣餐餐外食。如果有比較長的假期像是秋假或是感恩節,我們就會去附近登山或烤肉,也會去市中心聚聚餐,犒賞自己這陣子的努力。另外,我也買了一把吉他,跟一些簡單的模型,有時間就會彈一下、拼一下,當是一種紓解壓力的方式;此外,在北卡的其他台灣人,也成為我們學生的支柱,每當空閒的時候,還是需要跟同鄉的聊聊天,畢竟都在台灣長大,還是多了一份歸屬感,正可驗證「出外靠朋友」的這句話了。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當作自己在杜克大學讀書的心態,那就是「Go Hard or Go Home」。沒有人會憑白無故的成功,也不會有公司願意白白付你年薪10幾萬美金來工作。研究所本來就不是來享受生活,或是各種社團交友的,而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跟時間,讓自己在兩年後拿著畢業證書踏出校門時,是收穫滿滿,扎扎實實的。投機取巧或許可以讓你短暫地躲過,但也會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個大坑。我就是因為不會,所以才會在這裡進修。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支持我出國深造,給我這樣的機會,見見世面,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洪校友目前就讀於美國杜克大學電機電腦工程學院 研究生】 ▲洪偉程校友於杜克大學近照

2024.07.19

03
10.jpeg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 (醫工所 103 吳家緯)

當初進入長庚醫工所(原醫療機電/生化生醫工程所)時還有些懵懵懂懂,但歷經兩年的學習成長,不但順利畢業了,並且在退伍前三個月,就決定踏入軟體工程師界的志向!求學期間因研究主題,有機會接觸到自動化軟體程式撰寫,雖然那時並沒有使用到太多艱深的技術,但已為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非常感謝長庚醫工所的訓練與栽培,我發現在完成一段程式的撰寫並通過驗證後,都會有莫名的興奮及成就感! 說真的,出社會後才會真正見識到充實專業的重要。因此,建議所有在學的學弟妹們,要好好把握在校園裡的美好時光,因為現在的你們可能會認為每天被實驗數據追著跑很累很辛苦,但這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訓練,確實對於未來就業很受用。此外,在課業及專題實驗之餘,也可多多參與其他活動來轉換一下心境。我在學時期,除了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維持健康外,也會時常到別人的實驗室參觀,看看不同的專業領域,例如之前曾到物理治療所擔任實驗受測者,除可達到運動發洩壓力的效果外,還能替自己賺一筆零用錢(受測結束後的費用)呢! 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就到了做自動化設備的公司就職,這一待就是四年半,直到今年才決定「再次」脫離舒適圈,讓自己到外頭闖闖,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經過這些日的訓練又進步了多少。會用「再次」一詞是因為,對我來說,不論是校園生活或是職場生活,一旦你習慣了這樣的節奏,就是舒適圈的一環,這時候如果不跳脫,就會更難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了,再次感謝當年在醫工所的訓練,讓我能勇敢嘗試不同的挑戰。 最後,我覺得「工作即興趣」這點非常重要,身邊許多人為了更好的待遇,而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反而做得不開心。我個人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才是正道。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吳校友目前於個人工作室接洽自動化設備軟體開發專案】 ▲吳家緯校友近照

2024.07.19

求職經驗分享

先別急著說不 !(機械系 99 何清模)
01
先別急著說不 !(機械系 99 何清模)
2024.07.19
回想起自己還是「小大一」時,每次在操作「銑床」或是「車床」時,都會想起老師在學期初課程的勤前教育所舉的意外實例,因而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度過兩學期的工場實習課程。大學畢業後,我進入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機械系統自動控制組攻讀研究所。期間,不論修課或執行論文題目,皆需撰寫程式方能實現。然而,在大學時期程式語言紮根不深,所以花了許多時間才能趕上同儕。 但人生的轉折就是如此奇妙,原已設想好研究所畢業就可以與書絕緣的自己,在面對職涯發展的考量下,還是選擇重拾書本投入公職考試。經過一年的準備,我通過了公務人員高考三等考試。其後,為了因應臺大機械系的技士職缺測驗所需,又額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至淡江大學向「簡坤誠」技士重新學習車、銑床加工的技術,最後,終於順利通過銑床乙級筆試測驗以及鉗工丙級實務測驗。目前我在臺灣大學機械系服務,擔任實習工場技士,負責傳統銑床加工及放電線加工的軟體教學。 原本以為國家考試會是我唸書的最終站,沒想到因緣際會下,去年開始又成為淡江大學兼任「熱力學」講師。為了備課與編撰上課教材我又開始了唸書的生活。回想起大三修習「吳俊仲」老師的靜力學時,老師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我自己真的很不喜歡唸書,以為大學畢業之後可以不用再唸書了,但沒想到還是繼續唸,而且還出國唸博士。」當下聽完老師的分享,心中滿是懷疑;但隨著時空推移,經歷一些人、事、物後,現已步入中年的我,終於能體會老師當年的心境。 人生,有些時候會因為職涯的選擇或不可抗拒的因素,本來不想做且排斥的事物,突然間都成為通往人生下一階段的關鍵。就像我自己,原本「機械加工」、「撰寫程式」及「唸書」都是我不想做的,最後卻都必須一一執行。這些歷程雖然順利過關,但過程卻異常艱辛費時。我常回想,若當初不要這麼排斥、多用點心學習,或許就不會這麼辛苦。因此,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與學弟妹們分享,在面對不感興趣或是排斥的科目時,「先別急著說不」,要耐住性子儘量學習,或許這些自己不以為意的學習,說不準日後會成為你職涯發展的助力,甚至成功的關鍵。 【何校友目前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實習工場 技士】 ▲何清模校友(左)為同學介紹放電型雕刻機的運作原理及操作示範。 ▲何清模校友(右)與體育主播徐展元合影。
轉職工作經驗分享 (化材系碩班 104 王佳潔)
02
轉職工作經驗分享 (化材系碩班 104 王佳潔)
2024.07.19
我是2016年化材所畢業的校友。剛畢業時,我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找工作,才碰到同為淡江校友的學長主管,給我面試機會,並有後續的工作機會。所以,我也要額外分享:如果能和學長姊時常保持聯繫,可聽到不同行業的心路歷程與可能的就業機會,這是很棒的求職捷徑。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面板業的製程整合工程師,到第四年時,因為工作型態與自己生活理念不同,而有了轉職的想法。但因先前經歷過工作空窗期的煎熬,所以我重整自己的履歷表,一邊工作,一邊找其他的出路。 我目前從事的工作是化工人比較少接觸的行業,可以跟大家分享轉職經驗。現在這個職位是camera IQ tuning,工作內容是晶片中ISP影像處理調整。這樣講可能比較抽象,大家可以比較不同手機拍照下的畫面,可以看到顏色、亮度、細節和噪聲處理上都有不同的表現;這個就是經過我們處理後和第三方算法加成後的效果。只要配有鏡頭拍照功能的產品,都需要經過這調整過程,所以可以運用的領域非常的廣,像最常見的手機、車用應用…等。 當初會轉行是因為想趁年輕,還可以多試試不同領域。雖然轉行一開始會很辛苦,因為學的東西跟先前在學校學的是非常不一樣,像是程式語言、鏡頭光學知識…等,但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不一樣的東西,現在的我覺得非常值得,在此,要感謝那時願意培訓我這個非本科系畢業的主管;也非常感謝當初的我做了這個勇敢的嘗試。 【王校友目前任職於HMD Global Oy IQ部門 工程師】 ▲王佳潔校友(右二)近照
求職經驗分享 (化材系碩班 107 陳彥良)
03
求職經驗分享 (化材系碩班 107 陳彥良)
2024.07.19
大家好!我是陳彥良,本校化材所畢業,是呂幸江老師的學生。在研究生時期,除了學習課業相關的知識和進行自己論文實驗之外,呂老師也會分享她之前在美國半導體廠(AMD)的工作經驗。這對於剛要踏入社會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寶貴的資源。碩士班兩年的生涯,其實就像出社會一樣,老師就像是職場的主管,實驗就像主管交付給你的工作,必須完成且每週都要有進度報告。經過碩士班的歷練後,我對於工作職場的銜接與適應充滿信心。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對未來有一定的迷惘,想找工作但又對工作內容不了解;因為不是每個人畢業後找到的工作,就一定和自己論文所學的相關。因此,需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搜尋,思考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和相關領域的知識。在此將分享自己當時的經驗,我給自己三個方向:走傳統產業、或者科技業、或者儀器分析相關產業。傳統產業以石化產業,例如台塑相關企業和長春集團是我的首選,以化材系所學的知識可以有很好的發揮。若是半導體產業,基本上工作職位很多,從上游端的晶片磊晶生產製造,到下游端的被動元件或者感測元件封裝都是。儀器分析產業相關的工作跟在大學實驗室類似,可以選擇SGS台灣檢驗科技或者閎康等公司。當時我思考之後,選擇的是半導體製程。因為在半導體產業有相關的經驗及了解其製程後,對於內部的升遷與將來的轉職是具有優勢的。不過,在投遞履歷表之前,還是要先思考半導體產業的長工時與操勞程度,是否符合內心期望與生活型態,這是需要詳加考慮的。 最後,我建議新鮮人要多詢問老師與學長姐的意見,多與他們討論,這樣可以更了解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做好與工作相關的功課,朝自己的目標努力。我認為對於剛畢業的工科新鮮人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陳校友目前任職於鼎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製程工程師】   ▲陳彥良校友近照 ▲鼎元光電公司外景圖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連結關係 (電子系碩班 106 葉鴻穎)
04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連結關係 (電子系碩班 106 葉鴻穎)
2024.07.19
我從長庚大學電子系碩士班畢業將近3年。在此,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元賀老師、阮煜與韋閔賢二位學長,以及電子系的技士馮建凱先生與技佐黃宜榛小姐等諸多電子系的教職人員,他們都是我在長庚求學的日子中,學習到眾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推手。尤其要特別感謝我的學報教授許炳堅老師,他指導我不僅透過點、線、面等多面向來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方式;更透過多維角度思考,找尋對問題與專業知識上的判斷與解決方案。 從學生身份轉換到職場社會人,可說是一段很奇妙的過程,很慶幸自己能在畢業前就找到一份工作。在職場上,除了將自身所學發揮外,更需要與其他領域或部門的同仁進行溝通,不同領域的專業,都有各自對應的一套思維模式,如何將自己領域的知識,描述說明給不同領域的人瞭解,這種思考模式,在職場中常需要被使用到,並且可以協助我們如何打破框架,從別人的角度與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出社會後,工作佔據了人生大多數的時間,認為工作即是生活,普遍的社為價值觀也是如此;但是否曾停下過腳步來思考,工作/生活到底是什麼?雖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卻是許多人曾經迫切追求答案的問題。 對我而言,工作不該是生活,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或許佔據生活的比例甚高,但不該把它視為主軸。例如,近年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許多多的生活常態與計畫;但不應該是成為生活前進的障礙。因為有的人只看到了危機,有的人卻看到了轉機,這端看你是用什麼角度,去看待眼前的事物。 到了畢業的季節,許許多多的學子們也開始規劃畢業後未來的路該如何走,無論是繼續升學或是進入職場,都祝福各位學弟妹們能找到自己的目標。 【葉校友目前任職於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數位IC設計工程師】 ▲葉鴻穎校友近照
畢業後工作經驗心得分享 (機械系碩士班 105 楊國興)
05
畢業後工作經驗心得分享 (機械系碩士班 105 楊國興)
2024.07.19
從本校機械系畢業後,我嘗試從薪資、工作內容與工作地點這三種面向,作為應徵工作的原則。對於我而言,薪資條件除了考慮起薪,也包含了該產業的未來性與產品價值。由於我對模擬有興趣,因此也留意模擬與實驗並行的相關職缺。工作地點的要求,則保留較大的彈性,因此選擇離開家鄉台中到桃園英業達工作。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Inventec Corporation),主要產品為筆電與電腦伺服器。我任職於結構分析部門,主要產品為伺服器。此職位內容主要為模擬分析評估產品風險、產品振動與衝擊相關測試與問題排除。身為新人的我,第一年除了基本能力養成外,也常常與前輩們聊聊工作模式與目前部門所面臨的挑戰,這些都能幫助我理解目前部門研究內容的長處與不足,對自己將來在部門內定位方向有很大的幫助。 有了第一年的累積,第二年我逐漸熟悉產品開發流程與各單位工作規則與責任。影響產品開發的因素很多,其中時間、成本與不同單位的合作能力最為重要。這些是工程師職涯最有趣、也最辛苦的地方,比如當產品已經接近量產階段,排除問題讓產品順利上市,成本就不是第一考量;或者成本太高時,不同單位間,就必需各退一步以求解決問題。然而,不同的單位間考量各有不同,因此清楚各單位彼此的立場與責任是職場上非常重要的。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很幸運其他單位願意分享他們的專業,也讓整個流程溝通能更有效率。雖然機械系專業已經包含結構、散熱與機械設計等專業,但是我仍然認為我還有非常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工作後,我也培養工作上的興趣,如編寫程式技能。這除了是一項加分的技能之外,也能讓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樂趣。工作占用人生很長的時間,其間不免會面對各種挑戰與不愉快;因此,讓自己在工作中能感到一些樂趣是很重要的。而我工作第三年也運用編寫程式幫助模擬分析,並獲得改善提案與內部專利獎勵。 在英業達這三年的工作經驗幫助我很多,這是重要的職涯養分。除了特別感謝英業達與振動分析部同仁外,也謝謝在校時的就學環境。期許學弟妹找到自己該走的路,祝福你們。 【楊校友目前任職於捷普集團綠點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業達公司外觀(龜山桃園廠) ▲楊國興校友(上排左4)與同事合影

各期校友通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