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2024

    09.26

    賀 中醫系天然藥物研究所 黃聰龍教授研發團隊 獲「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

    研發團隊領獎:頒獎人-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邱求慧司長(右三)、長庚大學黃聰龍教授(右二)、謝珮文教授(右一)、長庚醫院蔡永豐醫師(左二)、高定一醫師(左一)     恭賀 醫學院中醫系天然藥物研究所 黃聰龍教授研發團隊 獲「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 2018.11.30  中醫系天然藥物研究所黃聰龍教授(借調至長庚科技大學民生學院擔任院長)帶領研究團隊參加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以「乾癬和肺疾病治療藥物」研究成果,榮獲「學研新創獎-生技醫藥組」。     「國家新創獎」是國內生技領域創新研發的最高榮譽,用以表揚創新技術及產品,創辦 15 年來,已成為傑出學研機構、臨床研究團隊重要的印記及指標;每年均有百餘項學界及臨床創新研發成果參與評選,獎獎分為企業新創、學研新創和臨床新創三大類別。     黃聰龍教授所帶領之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包括長庚大學中醫系天然藥物研究所謝珮文教授、長庚醫院麻醉部蔡永豐醫師、長庚醫院中醫部高定一醫師、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研究生黃吟婷和洪志豪等人。該團隊本次獲「第 15 屆國家新創獎」的殊榮,是肯定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合作,發展 FPR1 藥物開發技術平台。本項技術已獲得多國應用及化學合成等專利,目前正尋求合作廠商產學合作或授權平台使用,並尋求推動後續臨床人體試驗合作夥伴。

  • 2024

    09.26

    白麗美教授團隊發現癌細胞適應逆境的秘密並提供癌症治療的新契機

    長庚大學白麗美教授長期利用果蠅動物模型與哺乳類細胞鑽研細胞內的生理現象,近期偕林威成博士與實驗室團隊、蛋白質體、代謝體與生物資訊核心實驗室利用高通量分析研究CTP合成酶線(絲)狀結構 (CTP synthase filament)的形成機制。該團隊發現當癌細胞處在營養缺乏的環境中 (nutrition starvation),會形成CTP合成酶線(絲)狀結構進而幫助癌細胞克服此不利的環境並提供生長的潛力。同時更首度發現人體必需要胺基酸之一的組胺酸 (histidine) 是形成CTP合成酶線(絲)狀結構的最主要供給者,這項新發現為癌症研究領域上提供了新視野,此研究於近日刊登於國際頂尖的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CTP合成酶的酵素活性對於癌細胞的生長相當重要,然而當癌細胞過度生長時會導致營養補給不足的狀況而使這些異常細胞的發展出適應逆境的策略,研究團隊經由國際合作所提供之大數據(TCGA)分析,發現癌細胞會藉由調節組胺酸的代謝來促進CTP合成酶線(絲)狀結構的產生,抑制CTP合成酶酵素活性,進而避免消耗過多能量來適應逆境。此外,研究團隊進一步證明組胺酸的代謝與蛋白質的甲基化修飾作用有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報導此類調控蛋白質之重要的生理機制。此研究完整地闡釋細胞如何改變自身的代謝反應而影響蛋白質酵素的生理作用,進而使細胞有更佳的優勢來克服不佳的環境。換言之,此研究對於癌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與契機。 白教授團隊未來將繼續與長庚的各個核心實驗室攜手合作,深入研究組胺酸如何影響癌症細胞的生理現象,為癌症的治療開創新的方向 。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8)31261-0#.W5ilCyvw1h8.facebook

  • 2024

    09.26

    恭賀 本校生物醫學研究所林光輝特聘教授榮獲科技部 106 年度傑出研究獎

    恭賀 本校生物醫學研究所林光輝特聘教授                                             榮獲科技部 106 年度傑出研究獎 一、依科技部 107 年 4 月 3 日科部綜字第 1070022555 號函辦     理。 二、科技部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之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學術或產學研究,特設立本獎項。 三、本年度共計 78 位傑出人才獲獎,本校共有三位教師獲獎。 四、恭賀林光輝教授榮獲此項殊榮。

  • 2024

    09.26

    恭賀 本校生物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森永醫師榮獲科技部 106 年度傑出研究獎

    恭賀 本校生物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謝森永醫師                                         榮獲科技部 106 年度傑出研究獎 一、依科技部 107 年 4 月 3 日科部綜字第 1070022555 號函辦理。 二、科技部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之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學術或產學研究,特設立本獎項。 三、本年度共計 78 位傑出人才獲獎,本校共有三位教師獲獎。 四、恭賀謝森永醫師榮獲此項殊榮

  • 2024

    09.26

    賀!生物醫學系傅崇安教授研究成果於國際頂尖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賀!生物醫學系傅崇安教授研究成果                                         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校生物醫學系傅崇安教授及其團隊突破性的研究成果『AID/APOBEC-like cytidine deaminases are ancient innate immune mediators in invertebrates』於今年 (2018) 四月獲得國際頂尖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接受,並於隔月 16 日正式於雜誌刊登。     脊椎動物完整的免疫力,會由特定因子透過對於宿主本身以及病原體 DNA 及 RNA 序列上的修改而達成。傅教授此次的研究則發現了其中一類酵素 (AID/APOBEC) 也存在於無脊椎動物中且與其免疫功能有明顯關聯。這個發現顯示較低等的生物也需要複雜且功能強大的免疫力,並重寫了我們對於免疫系統演化的看法。此外,研究無脊椎動物很可能也會對人類的免疫系統的了解帶來新知和突破。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多學門類科學期刊,僅次於《Nature》和《Science》,且該刊發表的研究都代表對該領域具重要意義的研究進展。

  • 2024

    09.26

    恭賀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吳嘉霖老師獲 2018 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恭賀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吳嘉霖老師                                     獲 2018 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中研院 6 月 14 日頒發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今年競爭十分激烈,總報名數高達 93 件,最後選出 12 位,本校生物暨分子生物學科吳嘉霖副教授名列其中,他長期利用果蠅為模式生物,探討大腦神經結構及功能,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研究屢次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獲獎實至名歸。     吳老師利用果蠅研究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時,發現短、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大腦神經迴路與分子機制所控制,也就是說,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顛覆以往科學界對於記憶形成的認知,卻也合理解釋老年失智的臨床病徵,2017 年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成果深獲各界肯定。     在此之前,吳老師於 2016 年刊登於 PLOS Genetics 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蕈狀體 (mushroom body) 神經細胞的活性與大腦中固化型記憶的形成及儲存,在基因與神經迴路的層次提供了重要的了解。其研究所提出的果蠅大腦研究報告,顯著提升了人們對於學習與記憶的基礎了解,表現傑出。這兩篇論文完全是由他的實驗室主導執行,充分展現他獨立研究的能力。     對於此次獲獎,吳老師表示,很高興也很榮幸,他要感謝中央院、遴選委員及評審的肯定,以及感謝長庚大學對他研究上的一切支持與協助,方能獨立在研究室內完成各項研究工作。此外,還要感謝科技部及長庚醫院提供研究資源,以及研究室所有學生與研究助理們,沒有他們一起的付出與堅持,不會有今日的成果。最後,他要將此榮耀獻給在研究過程一路在背後默默支持的家人們。

  • 2024

    09.26

    恭賀 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 林光輝特聘教授榮獲『第 28 屆王民寧獎』

    賀 本校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林光輝特聘教授榮獲第 28 屆王民寧獎 1.依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107年11月26日(107)寧聖評字第0007號函辦理。 2.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為獎勵醫藥學術發展和鼓勵專業研究,並積極推動製藥發展、獎助專業人才從事學術研究開發等目標,特設置本獎項。 3.『第 28 屆王民寧獎』之『學術研究成果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和國家社會傑出貢獻獎』全國   共計 3 位優秀人才獲獎。

9筆資料,目前在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