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
2024
09.26
賀!本所博士候選人林嘉豪獲得「第12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恭賀本所博士候選人林嘉豪(指導教授:賴信志教授、顧正崙副教授)獲「第12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 http://www.ttlbf.org.tw/LTT/lee_06.aspx
-
2024
09.26
-
2024
09.26
恭賀博班生許瓊鴻榮獲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生物醫學研討會青年科學家學術交流二等獎恭賀 本所博士班二年級生許瓊鴻同學 榮獲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生物醫學研討會青年科學家學術交流 (口頭報告和牆報交流綜合評分) 二等獎 (October 26-29, 2015,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指導教授:游佳融副教授
-
2024
09.26
恭賀生醫系譚賢明副教授榮獲2015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恭賀生醫系譚賢明副教授榮獲2015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此獎項為中央研究院為鼓勵國內年輕學者在學術上做深入研究並有重要貢獻而設定,主要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每組每年設獎額以五項為原則。申請人須為年齡未逾42歲、於國內學術研究機構、或公私立大學院校有專任職務者。譚賢明老師為生命科學組得獎人之一。本年度頒獎典禮於6月2日於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一樓演講廳舉行。 譚賢明老師獲獎的代表論文分別發表在 2012 年的 The EMBO Journal、2012 年的 Nature Biotechnology,及 2014 年的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論文系列的主題為基因表現調控網絡的功能解碼。其中第一篇的主題是一個 Myb-結合蛋白1a(Myb-binding protein 1a)如何經由壓抑肌肉生成過程中細胞的基因表現(myogenic gene expression program)而壓抑肌肉生成(myogenesis),譚博士是此論文的通信作者。第二篇是關於一跨國合作研究,經由 RNA 定序(sequencing)去探討 RNA 修飾在人類細胞轉錄(transcriptomes)上的角色,譚博士在此課題上扮演了主要角色之一。第3篇論文是有關一個RNA 去胺基酵素(deaminase)在肌肉生成(myogenesis)過程上的角色。 中研院公告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single.php?_op=?rid:7450 http://daais.sinica.edu.tw/chinese/passinglist_jria.php?yearId=20 得獎人簡介與獲獎簡評: http://daais.sinica.edu.tw/download/jriaaward/2015-life05.pdf 媒體相關網址: http://technews.tw/2015/06/02/sinica-2015-award/
-
2024
09.26
恭賀本校生物醫學研究所黃國正助理教授指導博士班學生蔡承佑同學發表論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早在 1960 年代,Joseph Altman 已提出成年哺乳類腦中有新生的神經細胞,可惜他的研究結果並未被當代科學界所重視,當時的大部分科學家仍認為哺乳動物在成年之後大腦內就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產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神經科學家們逐漸證實了成年後大腦神經新生的存在,也開啟了神經科學領域中嶄新的一頁。 成年後腦中有神經新生的位置主要分為兩區,其一是位於海馬迴內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簡稱DG),長期以來被認為跟學習和情緒反應有關;另一區則是側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 又簡稱SVZ),此區的細胞有遷徙的特性,在齧齒類中會移動至嗅球,而在人類中則遷徙至紋狀體(striatum)。成年後大腦神經新生的速率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並非穩定的。科學家發現生活環境、運動、藥物以及荷爾蒙等都會影響到神經新生的數量,例如運動能顯著增加海馬迴內的神經新生,而在長期壓力下神經新生則有減少的現象,又例如抗憂鬱劑等藥物的使用會增加神經新生。當然,基因遺傳也是影響神經新生重要的因子。 雖然已知有成年的腦中神經新生的現象,但這些新生成的神經細胞是否具有生理功能又是另一個問題。研究發現,動物給予抗憂鬱劑後需要有海馬迴神經新生的正常存在才能造成動物行為改變,顯示神經新生與憂鬱症的生成及治療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但確切的原因與機制仍須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此外,近年來有些實驗提出證據指出,這些新的神經細胞有緩衝情緒壓力並減低焦慮的功能。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利用兩種不同的動物模式停止小鼠腦中的腦神經新生,分別是誘發性基因剔除方式(inducible KO)和放射線(X-ray)。實驗結果顯示沒有神經新生的小鼠在夜間(小鼠是夜行性動物)的焦慮測試中反而較不焦慮,且兩種動物模式皆呈現一致的結果。我們進而探討小鼠受刺激後的壓力賀爾蒙,下游的基因表現,以及腦中海馬迴細胞活化的程度,實驗結果顯示沒有神經新生的小鼠對壓力刺激的生理反應較小。這結果推翻了過去大家對腦神經新生與情緒反應的認知,我們猜測這些新生的神經細胞較容易受到刺激而活化,因此會對周邊的刺激產生更大的生理反應,而這保持警戒以及容易活化的細胞特性無疑對動物在自然界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義。
-
2024
09.26
恭賀本校醫學院生物醫學系譚賢明副教授榮獲科技部 104 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恭賀本校醫學院生物醫學系譚賢明副教授 榮獲科技部 104 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一、科技部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並紀念吳大猷先生 對發展科學與技術研究之貢獻,特設立本獎項。 二、104 年度全國共計 40 位優秀人才獲獎。 三、恭賀醫學院生物醫學系譚賢明副教授獲獎。
-
2024
09.26
恭賀 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 張玉生講座教授榮獲『第 25 屆王民寧獎』恭賀 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 張玉生講座教授 榮獲第 25 屆王民寧獎 1.依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104年11月5日(104)寧聖評字第0007號函辦理。 2.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為獎勵醫藥學術發展和鼓勵專業研究,並積極推動製藥發展、獎助專業人才從事學術研究開發等目標,特設置本獎項。 3.『第 25 屆王民寧獎』之『學術研究成果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和國家社會傑出貢獻獎』全國 共計 4 位優秀人才獲獎。 4.張玉生教授為基礎醫學類唯一得獎者,頒獎活動訂於 2015/12/30日(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