珮君老師2006年畢業於長庚大學生醫所(原來為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理藥理組),目前服務於國立成功大學生理學科暨生理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一職。
陳珮君老師大學時期就讀的是醫事技術學系醫事檢驗組,1996年起,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進入陳景宗老師團隊,進行醫學研究與方法,這是一門系上學分課程,大三的時候要上台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當時的研究氛圍是學長姊都是很早就進入各自有興趣的研究室,進行不只一年的基礎研究,因為當時陳老師並沒有任何社團活動,所以決定早早進入研究室,當時也是因為系上學長姐推薦所以進入陳景宗老師的研究團隊。
珮君老師一開始是學習如何培養細胞並且進行基因轉殖,建立穩定表現的多巴胺第三受體的細胞株,因為將近四年的薰陶,最後也進入碩士班就讀,開始從事甲基安非他命的藥物成癮機轉,這是動物學方面的研究,後來更是選擇碩士班直升博士班此一途徑,主要還是以甲基安非他命的動物模式針對多巴胺第三受體的研究,當然也利用大學時期建立的細胞株進行離體細胞訊號傳遞的研究,換句話說珮君老師從1996-2006這段時間都在陳景宗老師的研究團隊。
將近十年的長庚基礎研究的薰陶,讓珮君老師畢業之後決定要去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去了解這個國家為什麼能夠發表文章這麼快而且總是能夠成為科學界的領頭羊,珮君老師的博士後從芝加哥大學,威斯康辛大學 (邁迪遜分校)和奧勒岡健康和科學中心這三個學校進行,也花了快九年的時間才回到台灣,當然這博士後的經驗訓練珮君老師獨立和思考的能力,當然語言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面對挫折時厚臉皮和勇敢面對的勇氣,畢竟在外地成長總是比在台灣要來的辛苦太多了。
2014年進入國立成功大學生理學科擔任助理教授一職,從建立實驗室、申請計畫和出第一篇自己實驗室的文章,2018年升等為副教授,現在已經是2024年,已經在成功大學工作滿10年了,已經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和興趣,主要是以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性和憂鬱症的共病機轉,進行三磷酸腺苷敏感性的鉀離子通道在各器官包括在大腦、胰臟、脂肪和心臟的交互作用。
珮君老師認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是很棒的學習地方,但願我永遠不辜負長庚十年的培養,也希望自己能讓長庚替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