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江倪全

江倪全 / Chuan Chiang-Ni

職稱: 教授

現職: 長庚大學

信箱: entchuan@gap.cgu.edu.tw

電話: 3712

學歷: 成功大學博士

專長領域: 新興病毒及病原菌;細菌學;鏈球菌;細菌致病機制

個人網頁: https://pure.lib.cgu.edu.tw/zh/persons/chuan-chiang-ni-2

研究方向及研究室特色

 化膿性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革蘭氏陽性的人類致病菌。常造成細菌性咽喉炎、猩紅熱、以及傷口感染。傷口感染沒有及早就醫,可能會進一步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是壞死性肌膜炎,由於這些疾病會造成嚴重的肌肉組織壞死,因此這隻細菌有另一個惡名昭彰的名字:噬肉菌。

    觀測化膿性鏈球菌所造成的感染發現一個非常特別的現像,就是在造成嚴重的感染後,原本的化膿性鏈球菌在動物體內會變成兩種族群,其中一種族群和一開始造成病人感染的細菌有相同的表現型;然而另一種族群則是呈現莢膜大量表現的型態。由於莢膜是細菌造成感染的毒力因子之一,因此,此具有莢膜大量表現的化膿性鏈球菌,和原本的菌株相較,會對實驗動物造成更嚴重的感染疾病。目前的研究已知,這些莢膜大量表現的化膿性鏈球菌菌株,是因為細菌體中其中一個控制莢膜表現的調控因子發生了突變。在感染的過程,這些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菌,比沒有發生突變的細菌有更厚的莢膜,所以具有更強的毒性及更好抵抗白血球吞噬的能力。因此,在宿主的體內,原先具有突變的菌株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族群,然而,因為白血球等免疫系統的壓力,這個突變的族群就有可能變成主要的族群,之後並更進一步的造成嚴重的感染疾病。

    根據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我們在臨床上應該要看到大多數病人身上所分離出來的化膿性鏈球菌是要有基因突變且具有厚莢膜的表現型。然而,與這個推論相反,大部份所分離到的化膿性鏈球菌菌株,卻都沒有基因突變,且不是有厚莢膜的表現型。為什麼?這些突變的菌株不是毒性比較強嗎?最可能的解釋是,具有基因突變而有厚莢膜表現型的化膿性鏈球菌,可能只有在一個非常特定的環境下有選擇性上的優勢,而在一般的環境,或是在一些比較輕微的感染情況下,其實無法與沒有基因突變的菌株競爭。所以,到底是什麼環境壓力可以選擇出這些毒性較強的菌株?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可以進一步提供我們發展預防嚴重化膿性鏈球菌感染的策略。

目前實驗室的研究主軸包括:

  • 研究此兩種不同表現型的菌株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適應力。
  • 研究有基因突變且具有厚莢膜表現型的菌株為何具有較強的毒性。
  • 研究相關基因之轉錄調控及訊號傳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