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碩 博士班課程

壹、特色與發展方向

   碩 博士班為醫放系申請設立之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碩 博士班,原為臨研醫放組碩博士班,本碩博士班學程發展方向與重點為結合臨床資源及基礎理論,建構醫學物理及影像科學研究重鎮,包含下列幾項: 一、質子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預計自2014年底開始以質子治療癌症病患,將是國內第一家提供質子治療的醫療院所。由於東、西方腫瘤類別分佈不同,本中心將以台灣具備國際競爭力之肝癌、鼻咽癌、肺癌、腦外放射手術及兒癌等5大癌症,進行前瞻性臨床試驗及整合型研究計畫,以建立質子治療在這些腫瘤療效的最高醫療證據,以及台灣在此領域的國際領導地位。 二、醫學物理研究:    現代放射科技在醫學方面的應用已發展到極為複雜且無法為單一專業人員 (如醫師) 單獨掌握的程度,其中研究發展又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電腦斷層掃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超音波掃描 (Ultrasonography, US)等技術的發明使得人類可以不用開膛剖肚的手段直接看到人體內部三度空間的解剖結構以及人體生理狀況動態變化的資訊;三度空間順型放射治療及射束調強放射治療等技術使得腫瘤放射治療進入到三度空間的範疇;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更是長庚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保證。這些先進技術的發展,醫學物理專業知識的進步皆扮演龍頭的角色。國內以往由於專業人才缺乏,更由於臨床工作繁重,只有擁有豐沛醫學物理師人力的少數醫學中心才能零星從事簡單的研發工作,然而醫學物理知識的創新需要專業的研究發展團隊,才能專心而有系統的進展。 三、推廣分子醫學影像應用於生物醫學相關研究:    應用核醫影像技術能對活體進行功能性分子造影的原理在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幟示蹤劑或分子探針 (radiotracer或molecular probe) 對生物體內生理、生化反應的分子交互作用與途徑進行偵測。透過核醫示蹤劑或分子探針與其活體內分子標誌的之特異性作用,核分子影像技術可以對許多不同的生命現象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加以追蹤定量,例如腫瘤細胞代謝酵素的活性、細胞的分裂增生、血流之動態分佈、專一性受體的表現與分佈、神經傳導物質轉運體之功能,以及某些特定疾病的病理變化等。此外,非侵襲性分子醫學影像技術已在國外廣泛應用於追蹤藥物分子在實驗動物及人體內動態分佈的藥物動力學研究,對於有效提昇新藥開發速度會有重要進展與貢獻。美國與法國已分別成立了SNIDD與Medim組織,積極推動促進非侵襲性分子醫學影像技術在藥物設計研究與發展之應用,提昇新藥開發效率,縮短藥物開發時間,降低藥物開發成本。醫放系碩 博士班整合『放射化學/核醫藥物學實驗室』與『醫學影像處理與分析研究實驗室』研究群,配合動物分子影像中心引進microPET、microSPECT/microCT等先進動物造影設施,將可大幅提升長庚體系的生物醫學研究水準,並為國內培訓以放射應用技術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核分子影像研究人才。 四、建立國際一流的臨床功能性磁振造影與擴散影像研究重鎮:    由於其高解析度、對軟組織的高分辨率及不具游離輻射的特性,磁振造影已成為臨床放射診斷不可或缺的設備。目前磁振造影的臨床例行檢查主要針對組織結構上的改變進行診斷。但過去十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及臨床醫師致力於功能影像的技術發展及應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涵蓋的範圍極廣,由小到細胞階層如水分子擴散 (diffusion) 造影,至組織階層如血流灌注 (perfusion) 造影、血體積 (blood volume) 造影及血氧 (oxygenation) 造影,至器官階層如腦活化 (brain activation) 造影等。因此功能性磁振造影在臨床診斷 (如腫瘤、中風、癲癇、精神疾病及手術前計畫等) 及基礎研究 (如神經生理、藥物動力學、行為及認知科學等) 上皆為非常有用的工具。由於本校醫放系有兩位教師從國際知名的相關機構取得學位回國,分別專精於功能性磁振造影與擴散影像,加上長庚醫院在設備上的大力支持,目前設於林口醫學中心的磁振基礎研究室,已受到國內及亞太地區的矚目,持續進行十餘項應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的合作計畫。 五、針對國人特有癌症,結合臨床研究,開發先進暨特殊治療技術:    近代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在於精確的將輻射劑量遞送到治療部位,期望提高腫瘤部位的劑量包覆率,並降低正常組織所受的傷害。因此,許多先進暨特殊治療技術,例如三度空間順型、強度調控、呼吸調控、組織插種、放射手術等治療技術,在近十年間有蓬勃的發展。此時此刻,建立一個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研究據點實有必要,而本研究所的成立正可符合此一需求。此外,我們更強調這些治療技術應用在國人特有癌症 (如鼻咽癌、肝癌等) 所應做的方法修正,以醫放系碩 博士班為橋樑連貫醫院的臨床與學校的基礎科學研究經驗,再加上放射線活體傷害機轉、癌症分子流行病學、放射分子反應等研究,可望使這些先進放射治療技術更符合國人需要。 貳、研究發展方向與重點:    本校醫放系研究發展主軸是以醫學物理、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相關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為主要方向。 一、質子與傳統放射治療    本校醫放系擁有全國最佳的臨床與基礎放射治療研究團隊,並有長庚醫院完善且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加上長庚醫院即將設置完成的全國第一座質子治療中心,本校醫放系相關教師於質子治療研究已經有多年的經驗與成果,對於質子治療相關研究將有重要的影響與貢獻。有關質子與傳統放射治療的研究主題包括:(1)發展質子與重離子放射治療之微劑量以及質子與重離子治療的細胞效應與DNA傷害研究(2)質子治療劑量模擬(3)發展質子射束蒙地卡羅模擬程式(4)評估放射診斷之國民劑量(5)發展核醫藥物標靶治療之微奈米劑量(6)研究體內器官移動對放射治療劑量分佈的效果(7)動物模式研究放射後腫瘤微環境之調控(8)發展新的分子影像技術於放射後腫瘤微環境之研究。    為了確保此一優勢的掌握與落實,本校醫放系將參與長庚放射醫學研究所成立之「醫學物理研究中心」、「醫學影像研究中心」、「輻射生物研究中心」、「質子治療臨床研究中心」,分別針對粒子治療(含質子治療與重離子治療)的高精度劑量、先進影像科技、微環境生物效應、臨床治療成效等相關主題,進行前瞻性的基礎與臨床整合性研究。這些研究結合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的資源,與國內外一流學府及醫院合作,醫放系碩 博士班可一方面開發粒子治療放射醫學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則追求國際頂尖的卓越研究。 二、環境輻射與輻射安全    粒子治療產生的環境輻射則是安全上的關切議題。高能粒子的誘發核種與活度,以及中子與光子的輻射防護劑量與屏蔽也會成為重大議題。長庚放射醫學研究所也將建置三條實驗用的質子與中子束流,進行電子元件的材料科學研究、宇宙射線的高能物理研究,以及高能質子與中子的國家標準使用,醫放系碩 博士班可參與這些先進的研究。 三、醫學影像於診療應用    醫學影像是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評估上,相當重要的非侵入式工具,特別是近年來頗受重視,利用醫學影像應用於腦神經退化疾病之診斷,包括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 與帕金森氏症。本系在醫學影像於診療應用之相關研究包括以下主題:(1)磁振造影研究,功能性磁振造影應用於臨床醫學及人類腦功能解讀(2)發展功能性磁振造影因子及整合磁振造影資訊於退化性腦神經疾病之診斷(3)癌症及放射生物研究(4)放射化學/核醫藥物學研究,研發新核醫藥物及核醫分子影像示蹤劑,結合分子影像技術,進行功能與分子影像醫學發展應用研究(5)醫學影像處理與分析研究,研發新而有效的醫學影像處理及資料分析方法,特別針對核子醫學分子影像於退化性腦神經疾病診療的應用;並且與臨床合作,應用影像處理相關知識,開發並解決臨床問題,以造福病人(6)超音波影像新技術於臨床診療之開發與應用。    醫放系碩 博士班可結合本校醫學院、工學院、長庚醫院、以及校外之專家學者,建立跨領域之醫學影像研究團隊,除進行影像相關之學術研究外,更將積極發展先進之臨床導向醫學影像科技,以作為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之強力後盾,達成學術卓越與技術領先之目標與特色。 四、醫療品質與輻射安全    由於病人醫療品質與輻射安全意識提升,影像及放射醫療品質近年來頗受到社會大眾重視。目前本校醫放系教師負責執行國科會/原能會影像與放射醫療品質之長期整合型計畫,協助訂定乳房攝影與電腦斷層品保法規。醫放系碩 博士班可參與相關的研究主題包括:(1)國內乳房攝影及電腦斷層之輻射曝露與醫療曝露品質保證作業研究 (2)發展醫學影像品質評估方法與放射診斷劑量評估方法(3)協助國內醫學影像品質提升,並控管輻射,以造福病患。 五、前瞻性臨床試驗及整合型研究計劃    由於東、西方腫瘤類別分佈不同,醫放系博士班將以台灣具備國際競爭力之肝癌、鼻咽癌、肺癌、腦外放射手術及兒癌等5大癌症,進行前瞻性臨床試驗及整合型研究計劃,以建立這些腫瘤療效的最高醫療證據,以及台灣在此領域的國際領導地位。 參、課程規劃:    醫放系博士班的課程結構如下圖(臨床醫學研究所醫放組博士班課程流程圖)所示。課程設計的原則分述如下:一年級:    設計著重於平均發展醫學物理學術研究及應用的能力、影像科學學術研究及應用的能力、生物醫學學術研究及應用的能力、獨立研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參與團隊研究的能力、自我成長、終身學習能力、國際觀及國際競爭力等核心能力。二年級:    學生的學習重心由修課轉向論文研究,繼續在論文研究過程中發展這些核心能力。三年級:    著重於臨床實務與現況發展,期許我們的學生能跟上潮流的最先端,以提昇學生就業力,縮短學用落差。 


5筆資料,目前在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