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5年 成立醫事技術學系放射組
民國93年 獨立成為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醫放系)
民國95年 成立醫學物理暨影像科學研究所(物理影像所)
民國99年 系所合一,即整合為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大學部與碩士班
民國100年 於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成立博士班,即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組(簡稱醫放組)
民國103年 於本系奉淮成立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班
大學部
長庚大學為因應國內醫學影像及放射治療相關專業人才之需求,於民國85年成立醫事技術學系放射組,開始招生。
民國93年夏季獨立成為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醫放系)。
研究所
碩士班
長庚大學為培養專業醫學物理師,並致力於尖端醫療科技研發,於95學年度成立醫學物理暨影像科學研究所(物理影像所),招收第一屆碩士班學生。依專業分成醫學物理與生醫影像兩組。 研究所課程設計採經北美醫學物理教育認證系統(CAMPEP)認證之相關醫學物理課程設計,未來可與國外醫學物理教育系統接軌。
醫放系與物理影像所,於民國99年度起系所合一,即整合為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大學部與碩士班。同時,大學部課程減少必修學分,除了基本修習專業科目外,將原有必修課目整合,設立大學部醫學物理與生醫影像學程,加強醫學物理與生醫影像相關科學之教育訓練,增加學生選課多樣性,並提昇學習興趣,及提昇同學未來就業與進修機會。
博士班
100學年度,本系奉准於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組 (簡稱醫放組)。
103學年度,本系奉准成立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班。
成立目標
一、培育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專業及研究人才,以開發資訊科技與AI應用在提升醫療診斷品質上的相關研究
二、提昇國內醫學物理專業教育,順應當前潮流趨勢:
放射醫學科學近十年來的發展日新月異,不管在放射診斷(Ultrasound、CT、 MRI、PACS)、放射治療(3DCRT、IMRT、Radiosurgery)或核子醫學 (PET、SPECT)方面皆有突破性的發展。放射醫療器材動輒以數千萬台幣計算,其臨床應用特性更極為複雜。在國外,這些昂貴的儀器皆有專屬工程師負責維修;而在臨床應用方面,因牽涉到複雜的醫學物理原理,因此為使其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避免如用錯治療劑量或導致錯誤診斷的事情發生,皆由特別的專業人員來協助醫師處理。此類專業人員泛稱為醫學物理師。長庚醫療體系在國內醫學物理的發展上一向不遺餘力,再加上所擁有的龐大醫療資源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正可成為醫學物理相關領域最佳教學支援,兩者結合後對國內醫學物理專業教育的提昇必有非常大的貢獻。
三、培育國內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人員及研究人才:
國內有放射技術專業人員及研究人才課程之大學及技術學院己有多所。本校擁有長庚紀念醫院放射治療科豐富的醫療資源,提供了培育國內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及研究人才最佳的環境。本系因此能夠成為診斷技術、核醫、及放射治療三者並重,提高放射治療技術人員素質。此外,放射治療相關課程,亦包含如放射物理、劑量學、輻射防護等放射物理相關課程,亦培育學生將來進行放射治療物理相關研究能力。
四、培育國內核子醫學科技研究人才,以推廣放射核種醫療用途的相關研究:
國內從事核子醫學相關工作已有數十年歷史。本校擁有長庚紀念醫院豐富的醫療資源,提供了發展放射核種醫療用途研究最佳的研究環境,能建立具有特色且能貢獻國內醫療品質的研究範疇,是最佳的研究推廣機構。
五、培育國內放射診斷技術專業人員及研究人才:
放射診斷學近二十年來,由於在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攝影儀(CT)、超音波診斷儀(US),、數位血管攝影機(DSA)等儀器的突飛猛進,介入性放射檢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之發展, 使得不論對疾病的診斷及對病患的治療效皆大為提高。因此培育相關放射診斷技術人員及研究人才,日益重要。
六、提升並培育當前醫用放射技術人員之專業水準 :
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醫事技術的重點之一是培育醫用放射技術人才。近十年來,放射醫學領域發展迅速,無論是影像診斷(如超音波、電腦斷層 CT、磁振造影 MRI)、放射治療(如三維適形放療 3DCRT、強度調控放療 IMRT、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質子或重粒子治療)或核子醫學(如正子斷層掃描 PET、單光子斷層掃描 SPECT)都取得很大的進展。
這些先進的放射醫療設備價格高昂、技術複雜,若缺乏專業人才操作與管理,將無法發揮其真正效益。因此,醫用放射教育一直重視臨床操作與儀器使用的訓練,但由於學習時間有限,對設備背後的技術原理多半僅能略作介紹。
隨著現代醫療越來越精細、診療流程更為複雜,治療的順利進行也越來越仰賴電腦與資訊科技的協助。這一趨勢同樣適用於高度依賴科技的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領域。因此,更需要提供放射專業人員持續進修與學習的機會,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