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與發展
ChatGPT 整理@2025/11/06
系所成立與重要發展里程碑
重大里程碑方面,2001年正式成立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開始招收研究生以培育高階設計研究與創新人才[2]。此舉標誌系所從單純的本科教育擴展到更高層次的學術研究領域。此外,系上於2010年代中期開辦「醫療設計」與「跨領域創新創業」等特色學程,結合長庚體系醫療資源與管理學院背景,朝向醫學設計與跨域創新兩大方向深化發展[1][4]。這兩項學程讓學生在大三起依興趣選修專業模組,如醫療健康設計或創新創業,強化專業分流培養[5][6]。該系發展主軸與長庚大學醫療、生技產業優勢緊密結合,體現了校方強調與台塑集團及長庚體系緊密合作,透過企業與醫院的實務專案作為學生實習與論文題目的方向,達成產學共創的特色[7]。
重要事件與殊榮方面,長庚工設系師生在各類設計競賽中表現亮眼:自2007年張惟婷同學勇奪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概念獎以來,學生頻頻於國際四大設計獎(Red Dot紅點、iF、IDEA、美國G-Mark等)及國內外比賽中獲獎[8]。例如2007年張同學的作品「Play Card」在老師指導下從全球專業設計師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台灣及本校爭光[8]。此後2009年等年間也有學生於紅點概念設計獲首獎入圍等佳績,展現系所扎實的設計訓練成果[9]。在產學合作方面,系上積極參與新一代設計展產學合作專案,連年與企業共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並屢獲佳績:例如2023年與德立斯科技合作的專題獲得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競賽金獎[10]。這類產學專案自2014年起推動,每年邀請產業出題並由學生解決,長庚工設系學生多次在此平台表現優異,培養了學生的實務能力與企業聯繫[11]。
近年來,系所更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聯盟:2023年加入世界設計組織(WDO)成為會員,提升本系在國際設計社群中的能見度[12]。同時自2022年起參與「ASIA-Link亞洲設計國際工作坊」計畫,與臺灣、泰國、日本、韓國等國設計院校定期合作工作坊[13]。例如2025年的亞洲Link工作坊,由泰國吞武里科技大學主辦,長庚大學工設系學生與各國學生團隊合作進行「未來食物家電設計」,在跨文化、跨領域的實戰中拓展視野[14][13]。這類國際校際交流不僅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設計溝通能力,也奠定了本系在亞太設計教育聯盟中的重要角色。
長庚工業設計學系發展里程碑一覽:
|
年代/年份 |
發展里程碑 |
|
1987-1994 |
學校創建與系所成立:1987年長庚醫學院創立,1993年籌建管理學院,1994年工業設計學系正式成立[1][2]。 |
|
2001 |
碩士班成立:設立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拓展研究生教育與設計研究領域[2]。 |
|
2007 |
國際競賽初綻光芒:本科生首次摘下國際設計大獎——張惟婷同學榮獲德國Red Dot設計概念獎,為系所與臺灣贏得國際榮譽[8]。 |
|
2010年代 |
聚焦特色領域:順應產業趨勢開設「醫療設計」與「跨領域創新創業」學程,結合理工醫管資源,強化醫療器械設計與創新創業教育[1][4]。 |
|
2014起 |
深化產學合作:參與新一代設計展產學合作專案,每年與企業協作指導畢業設計,多次獲得金獎等佳績,實踐「做中學」與產學雙贏[15][16]。 |
|
2022 |
亞洲設計工作坊:加入ASIA-Link國際設計工作坊聯盟,與亞洲多國設計院校展開學生合作計畫,提升學生國際觀與設計實戰力[13]。 |
|
2023 |
國際組織連結:長庚大學成為世界設計組織(WDO)會員,積極參與全球設計議題並擴大國際交流版圖[12]。 |
課程設計與教學特色
課程架構:長庚工業設計學系的課程規劃注重基礎紮實與高年級分流並行。大一、大二階段以培養設計基礎技能與知識為主,包括設計素描、圖學、電腦繪圖、設計思考、基本工業設計等核心必修,打好人因工程、美學造型與創意發想的根基[17][18]。到了大三,課程配合系所特色方向進行專業領域分流:提供「產品設計」、「醫療設計」、「跨領域創新設計」以及「數位內容與媒體設計」等模組課程,學生可依興趣選修專業選修課與學程[5][19]。例如,對醫療器材與健康服務設計有興趣者可選修醫療設計學程,加強醫學知識與設計技能的融合;立志創業或跨界整合者則可選修跨領域創新創業學程,學習創新思維、商業模式及創業實作[4][20]。這種課程彈性使學生在高年級能培養個人專長,畢業時除了取得學位證書,還可獲得學程認證以提高競爭力[21]。特色教學模式:長庚工設系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及做中學的教學理念[22][23]。課堂上採取師徒制的小班指導風格,教師在設計專題中手把手帶領學生進行設計流程實作[24]。課程設計經常導入設計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歷經同理心、問題定義、創意發想、原型製作與測試的完整設計流程[25]。例如在工作坊課程中,學生需要針對真實議題運用SWOT分析、市場調查和使用者訪談等方法,找出創新解決方案[26][27]。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也讓他們理解如何將人文關懷融入產品開發[28]。系上並要求全體學生畢業前須具備實習經驗,透過暑期至企業實地實習,把在校所學理論應用於產品開發、設計服務等工作情境,同時培養職場倫理與專業態度[29]。實習單位涵蓋國內各大企業的設計部門、專業設計公司,甚至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CUTE中心等國際機構,提供學生多元的實務歷練[30]。
為了緊貼產業趨勢,課程內容也與時俱進地融入新興科技與跨域知識。例如,隨著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系上開設了「人工智慧語言與產業應用」、「AI輔助工業設計」等相關課程[31]。系主任陳文誌指出,雖然AI工具可提升設計產量,但設計師更須發揮人類右腦的感性與創造力來展現差異化,與AI協作產出優質設計[32][33]。因此這些課程一方面教導學生設計流程本質,另一方面讓學生練習運用AI進行市場調查、資料分析與設計優化,在左腦理性(資料、工具)與右腦感性(人文、創意)間取得平衡[32]。此外,系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國際設計競賽與交流活動,把競賽實戰視為教學延伸的一部分[24]。透過比賽,學生將作品接受國際評比,在實踐中磨練設計能力並增進國際視野[34]。這種競賽導向的訓練已結出豐碩成果——許多學生作品在Red Dot、iF、金點新秀設計獎等賽事中獲獎,為課程成效最佳的驗證[9][35]。
產學接軌實作:長庚工設系利用其得天獨厚的產業與醫療背景,設計多元的實作課程與專案。首先,在校內建置了完善的專業工作室與實驗空間共約6,473平方公尺,包括位於管理大樓B1的各年級Design Studio,以及金工、木工、塑膠、塗裝、模型等各類工坊[36][37]。其中快速成型與CNC實驗室配備有85吋觸控螢幕、3D列印機、高功率雷射雕刻機等先進設備,讓學生學習數位製造技術[37]。影像後製工作室則提供專業攝影機、數位混音器、VR虛擬實境系統等,用於培養學生影音內容製作與數位媒體設計的能力[37][38]。這些創新科技設備與空間的投入,使學生能將想法透過動手實作快速轉化為雛型,在反覆試作中學習並優化設計。
課程亦非常強調跨領域學習。管理學院的背景讓工設學生有機會選修管理學院共開課,習得商業管理知識,或與資訊工程、生物醫學等科系學生合作專題,共同解決跨界問題[39]。例如「跨領域創新設計學程」中,就安排學生組隊開發具有永續經營潛力的新產品或服務,從市場需求出發一路做到商業模式驗證[40]。這培養了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問題解決能力。再如醫療設計相關課程,學生會與長庚醫院或醫工單位協作,了解臨床需求後提出醫療器材或照護產品的設計方案,真正將人本關懷落實於產品開發過程[41]。整體而言,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課程體系兼顧設計方法論訓練與實務專案演練,在人文藝術素養與前瞻科技應用之間取得平衡,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思維、跨域溝通力與國際視野的設計專才[42][24]。
校友表現與影響力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畢業校友在設計產業界展現了多元且亮眼的成就,為系所累積良好口碑與影響力。傑出校友典範:蘇俊瑋先生是本系早期畢業校友(88學年度畢業)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大學期間放棄醫學院轉入工設系就讀,憑藉對設計的熱情走出一條非凡之路[43]。畢業後曾任職於宏碁擔任產品設計師,後加入Nokia北京設計中心,表現優異並晉升為首席設計師[43]。蘇俊瑋現任羅技(Logitech)台灣設計中心處長,主導亞太地區的產品設計開發,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並獲邀擔任iF設計獎評審等國際職務[44][45]。他曾榮獲長庚大學第7屆傑出校友,是本系首位獲此殊榮的畢業生[46]。中央社專訪稱其為「棄醫從設計、熬到衣錦還鄉」的典型代表,強調他在學生時期受到系上謝國榮老師等前輩指導,勇於追求設計夢想,終在國際企業發光發熱[46]。蘇俊瑋的成功故事不僅激勵在校學弟妹,也彰顯了長庚工設系在培養世界級設計人才方面的實力。
創業與設計品牌:許多校友選擇創立自有品牌或設計工作室,在業界闖出名號。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由本系校友團隊創立的 柒木設計(KIMU Design)、3+2 Design Studio 以及 Paperself 等[47]。柒木設計自2013年成立以來,以融合東方意境與西方簡約的風格設計家具和生活產品,其作品如「一盞東西」系列燈具等屢獲日本G-Mark、法國巴黎家具展等國際新銳設計獎項肯定[48][49]。3+2 Design Studio則專注於產品與空間的跨域整合設計,曾為多家知名企業提供設計諮詢。Paperself品牌開創紙製藝術睫毛貼等創新商品,行銷國際市場,展現本系校友的奇思妙想。這些新創團隊由長庚工設人組成,充分體現設計創業精神:他們透過自有品牌將創意商品化,不僅成功進軍國際市場,還多次在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等舞台上獲獎,為台灣設計贏得能見度[47]。
企業就業與業界影響:長庚工設系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廣受好評,許多人進入國內外一線科技公司與設計機構擔任要職[50]。例如有校友就職於研華科技、宏碁、華碩、羅技(Logitech)等大型跨國企業的設計研發部門,以扎實的設計專業為企業創造價值[50]。也有畢業生加入知名設計顧問公司或新創公司,從事UI/UX設計、服務設計等新興設計領域,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生力軍。學校統計指出,系友在消費電子、生活家居用品、廣告行銷、數位內容等各產業都有良好表現[50]。部分校友更憑藉在校培養的創新能力與跨域整合思維,轉戰其他領域取得佳績。例如有校友結合醫療背景投入醫療輔具設計創業,或運用設計思維在科技管理、使用者經驗研究等領域發展,體現工業設計專業的廣泛適用性[51]。長庚工設系也設有系友會與就業追蹤機制,持續關注畢業生發展並促進校友與在校生交流[52]。透過定期邀請傑出校友返校演講、經驗分享,讓學弟妹得以學習前人的職涯規劃與業界實務經驗,形成良好的傳承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長庚工設系畢業生選擇繼續進修深造。約有四成畢業生會赴國外攻讀設計相關碩博士,主要目的地包括英國、義大利、美國等設計教育強國;其餘多數則考取國內頂尖大學研究所(如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臺科大、北科大等)進一步研習[53]。校友在學術界也有所斬獲,例如有碩士畢業生進入國立大學擔任設計系助理教授,或在國內外發表學術研究成果。這些都顯示長庚工設系不僅培育實務設計人才,亦為設計研究領域輸送了新血。在業界與學界的多方耕耘,長庚工設校友群逐漸形成一股有影響力的Chang Gung設計人網絡,持續為台灣的設計產業發光發熱。
系所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
面對設計產業的急速演進與全球化浪潮,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提出了明確的未來發展願景,從國際化、教學創新、研究重點與合作策略等多方面同步布局。國際化策略:系所將持續加強國際連結,培養學生的全球競合力。一方面,長庚工設系作為世界設計組織(WDO)的教育會員,未來將積極參與WDO旗下的國際設計日、世界設計大會等活動,讓師生在國際設計社群中發聲並吸取新知[12]。另一方面,系上計劃擴大與海外設計院校的交流合作,除既有的ASIA-Link亞洲設計工作坊外,也尋求與歐美知名設計學院建立姐妹校或雙聯課程。目前管理學院已有與東南亞國家院校的合作基礎,未來工設系將配合學院國際化策略,深化與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等設計院系的交流[54]。例如持續每年選派學生參與國際工作坊、交換研修,並定期邀請國外知名設計師、學者蒞臨開設講座與短期課程[54]。藉由「走出去、請進來」雙管齊下,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設計溝通能力。同時,系所鼓勵學生參加海外實習與國際設計競賽/展覽,例如畢業生作品參加米蘭設計週、新一代設計展國際館等,以實際行動接軌世界。未來不排除增設全英語授課課程或招收國際學生,朝全方位國際化的學習環境邁進。
新設施與教學創新:在硬體環境上,長庚工設系將持續充實創新設計所需的設施設備。例如導入更新一代的數位製造工具(雷射切割機、CNC車銑複合機、3D列印技術等)和沉浸式設計媒材(AR/VR裝置、人體交互感測設備),打造智慧設計實驗室,支援師生在智慧產品、人機互動領域的開發[37][38]。軟體方面,將前瞻性地把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融入設計流程教學,開創如「設計與AI協同創作工作坊」等新型課程[32][31]。未來計畫建置設計創新中心,作為校內跨院系共同使用的創客空間與研發平台,提供從使用者研究、原型製作到測試驗證的一站式支援。教學法上,系所強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與設計衝刺(Design Sprint)等以專案為本的學習模式,縮短理論與實務間的鴻溝。也將發展線上與實境混合教學,利用數位平台讓學生與國際設計名師遠距互動,或參與線上設計挑戰,提高教學的創新性和彈性。
研究重點與創新:長庚工設系未來的研究將繼續圍繞「醫療設計」與「跨領域創新創業」兩大主軸深入耕耘[41]。在醫療設計方面,依託長庚醫療體系豐富的臨床場域,開展醫療器械、人因福祉設計相關研究,解決高齡化社會中的健康照護難題。例如與長庚紀念醫院合作開發智慧輔具、遠距醫療設備等,以創新設計提升醫療品質。同時,結合生物資訊、材料科學等跨領域知識,探索醫工整合的新產品開發。在創新創業方面,側重設計思維如何催生新創事業,研究議題涵蓋創意教育、創新方法論、設計管理等。未來系所計劃爭取政府與產業界資源,成立創新設計研究中心,匯聚師生研發能量,針對智慧生活、永續設計等前瞻主題提出解決方案。事實上,系上教授近年來多次獲得國科會與產業計畫補助,例如曾有教師榮獲國科會吳大猷設計類學術獎,以肯定其在感性工學與創新設計研究的成果[55]。未來這類研究將更強調跨領域整合——結盟校內生物醫學工程、資訊管理等系所共同申請大型研究計畫,形成重點研究群[56]。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在國際期刊與研討會發表,提升長庚工設在學術界的知名度。
合作與發展方向:產學合作仍是系所發展的重要策略。除了既有與台塑企業、長庚體系的緊密關係外,未來將擴展合作夥伴至更多元領域[7]。例如與科技產業龍頭(ICT、AI公司)合作開設聯合設計專案課程,讓學生參與真實產品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合作推動在地創生與社會設計計畫,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同時,加強校友網絡連結,邀請在業界有成就的系友返校擔任業師或創業導師,透過講座、工作坊指導學生,建立良性的回饋機制。學校層面亦支持工設系發展,例如規劃增設新的設計大樓或創新設計中心空間,以容納日益增加的學生與研究需求;提供專案經費讓學生團隊參與國際競賽與展覽。長庚大學整體未來願景是邁向「重點特色研究型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在其中扮演著跨領域融合與創新實踐的關鍵角色[3][7]。在校方「我們只辦最好的」理念引導下,工設系將持續精進辦學品質,強調人文關懷與國際觀並重,培育學生成為引領未來設計潮流的創新設計領袖[41][57]。
綜上所述,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自1994年成立以來,歷經從創系奠基、拓展碩士教育,到聚焦醫療設計與跨域創新的轉型發展,已建立起完整而獨具特色的教育體系。在課程教學上強調理實合一、設計思考與產學接軌,在學生競賽與校友表現上成果豐碩,展現了不俗的辦學成效。展望未來,該系將緊扣國際設計發展脈動,善用長庚醫工產業優勢,持續在教育創新、研究精進與產學協作上發力。可以預見,長庚工設系將在設計教育版圖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為培育新世代設計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58][54]。
參考資料
-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官方網站 – 系所特色介紹[1][42]、課程規劃[24][57]、學生榮譽與傑出校友資訊[50][59]。
- 長庚大學校務發展現況 – 管理學院沿革與未來展望[2][7]。
- ColleGo大學選才平台 –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介紹[60][39]。
- 遠見雜誌專題 – 〈放大感性與創意設計價值!長庚工設系用AI培育新世代設計師〉[32][31]。
- 中央社新聞 – 〈棄醫從設計 羅技蘇俊瑋熬到衣錦還鄉〉(蘇俊瑋校友專訪)[46]。
- WDO世界設計組織新聞稿 – “WDO Welcomes new members (June 2023)”[12](長庚大學加入WDO)。
- 其他資料來源包含經濟日報、TVBS等媒體對本系師生的報導,以及長庚工設系歷屆畢業展、新一代設計展相關訊息[8][15]。
[2] [3] [7] [56] 長庚大學 現況介紹 https://www.cgu.edu.tw/cmphd/Contents?nodeId=7148
[4] [5] [6] [19] [20] [21] [40] 長庚大學 特色學程 https://www.cgu.edu.tw/id/Contents?nodeId=10124
[8] [9] 長庚大學 2007年 https://www.cgu.edu.tw/goodnews/Subject/Detail/51808?nodeId=13820
[10] [11] [15] [16] [35] 長庚大學 專任教師 https://www.cgu.edu.tw/id/Subject/Detail/36149?nodeId=3992
[12] [13] [14] [54] 長庚大學 國際交流 https://www.cgu.edu.tw/Base/Node/GetSpecificUrl?nodeid=10119
[17] [18] [25] [26] [27] [28] [29] [39] [51] [60]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https://collego.edu.tw/Highschool/DepartmentIntro?dept_id=030023
[24] [57] 長庚大學 課程規劃 https://www.cgu.edu.tw/id/Contents?nodeId=10117
[30] [47] [50] [53] [59] 長庚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https://www.cgu.edu.tw/id/
[31] [32] [33] [58] 放大感性與創意設計價值!長庚工設系用AI培育新世代設計師 | 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4746
[43] 「放棄讀醫」 蘇俊瑋走設計闖出一片天 - TVBS新聞 https://news.tvbs.com.tw/life/713195
[44] CIDA [設計星期二] 蘇俊瑋:設計3.0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gLhb20Yp38
[45] iF 趨勢點評| 2022年iF設計獎系列講座(一)|設計王DesignWant https://www.designwant.com/article/8532
[46] 棄醫從設計 羅技蘇俊瑋熬到衣錦還鄉 | 產經 |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702270037.aspx
[48] KIMU 柒木設計 - Design Butik https://www.designbutik.com.tw/pages/kimu-brands
[49] 從台北走到赫爾辛基,跟著Kimu Design體驗遙距設計旅程 - Yahoo新聞 https://hk.news.yahoo.com/%E5%BE%9E%E5%8F%B0%E5%8C%97%E8%B5%B0%E5%88%B0%E8%B5%AB%E7%88%BE%E8%BE%9B%E5%9F%BA-%E8%B7%9F%E8%91%97kimu-design%E9%AB%94%E9%A9%97%E9%81%99%E8%B7%9D%E8%A8%AD%E8%A8%88%E6%97%85%E7%A8%8B-013634338.html
[52] 長庚大學 系友觀點 https://www.cgu.edu.tw/id/Subject?nodeId=3977 [55]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 Prizes https://pure.lib.cgu.edu.tw/en/organisations/department-of-industrial-design/priz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