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桐 / Scott C. Schuyler
職稱: 副教授
現職: 生物醫學系 副教授 / Associate Professor
電話: 3596
學歷: Ph.D.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USA
專長領域: 細胞生物學、細胞週期、蛋白質生化、酵母菌遺傳學
個人網頁: https://scs03596.wixsite.com/scslab
研究方向及研究室特色
癌症已是臺灣及日本過去41及43年的主要死因,也是全球約1/6人口的死亡原因。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目標是要增進太平洋紫杉醇的藥物效用,太平洋紫杉醇已經在二十餘種癌症的治療中取得FDA認證。MDA-MB-231細胞株中使用與臨床劑量相當的10 nM太平洋紫杉醇推論不會影響有絲分裂時的細胞週期停滯,而是會形成多極的紡錘絲(multipolar spindle)並造成兩種可能的細胞死亡途徑。第一種途徑:多極紡錘絲所造成的染色體分離失誤可導致細胞壞死、凋亡或靜止(quiescence);第二種途徑:細胞週期後期由多極紡錘絲造成的延遲染色體(lagging chromosome)可能在細胞質分裂時形成染色質橋(chromatin bridge)並啟動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cGAS-STING)途徑促使細胞分泌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召集白血球至腫瘤內透過凋亡或壞死造成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亦已知太平洋紫杉醇與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共同治療可以提高藥物作用。現實中許多患者無法在安全劑量的太平洋紫杉醇治療下產生反應,並產生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nutropenia)、黏膜發炎(mucositis)或神經毒性等藥物副作用。我們的研究策略是在不導致細胞週期停滯的前提下針對後期轉錄因子-細胞分裂週期20酵素複合物(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Cell Division Cycle 20 (APC/C-CDC20))進行抑制以延緩細胞進入細胞週期後期,藉此提高太平洋紫杉醇的藥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