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文學與科技的交會──長庚大學首屆「科技文藝獎」紀實

文學與科技的交會──長庚大學首屆「科技文藝獎」紀實

文學與科技的交會──長庚大學首屆「科技文藝獎」紀實

在AI時代浪潮下,孕育兼具人文底蘊與科技思維的創作者,已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通識教育中心於今年四月舉辦首屆「科技文藝獎」徵文比賽,並於5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本屆比賽設有「文學對話組」與「圖文故事組」兩大類別,總計徵得作品108篇,參賽者皆結合AI技術進行創作,充分展現年輕學子對科技、人文與創意表達的熱情與潛力。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方基存教授指出:「面對AI時代的來臨,我們希望學生能善用科技工具,透過跨領域的實踐,發展創意思維,並培養未來所需的科技素養與批判能力。」

此屆比賽評審陣容堅強,邀請多位知名作家與學者共同擔任評審工作。「文學對話組」由徐國能、廖玉蕙、鍾怡雯三位老師擔任評審;「圖文故事組」則由楊富閔、朱國珍、鍾文音三位老師擔綱。評審一致肯定參賽作品在主題設定與敘事技巧上表現亮眼,並讚賞學生靈活運用AI工具,展開虛實交織的創作實驗,呈現出青年世代對時代議題的深刻關注與反思。

文學對話組:古今對話中展現思想深度

「文學對話組」以AI為媒介,開展與歷史人物或哲學思想的虛構對話。優秀作品如〈她者〉,以班昭、西蒙波娃與當代女性對話的方式,細膩描繪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歷程;〈逍遙夢問:與莊子望向現代〉則融合道家哲理與現代社會議題,文字兼具哲思與幽默,極具創意;〈東坡的解憂雜貨店〉與〈我與蘇軾的外賣奇遇記〉則透過東坡穿越時空的角色設計,巧妙呈現古今智慧的交流。廖玉蕙老師表示,參賽者成功掌握蘇軾的幽默風格,並在AI的輔助下,展現主題聚焦與創意剪裁的能力,令人驚艷。

圖文故事組:跨越虛構與現實的視覺敘事

圖文故事組作品則結合圖像與文字敘事,呈現豐富的想像力與敘事層次。〈收集聲音的老人〉描述一位靠聆聽重建世界的盲眼老人,概念新穎且情感動人;〈第十三號公車站〉與〈記憶銹蝕的刻度〉在視覺與語言的交織中,建構出深具延展性的敘事空間。〈被借來的世界迴音〉更以哲學命題為核心,探問「人是什麼?」的本質問題,突破科學與文藝的界線,獲得評審高度評價。楊富閔老師指出,該作品成功連結文學、哲學與科學,開創出跨領域創作的新方向。

展望未來:打造AI時代的文藝平台

評審們一致認為,本屆作品展現出學生優異的科技素養與人文思辨能力,不僅能掌握歷史人物的精神內涵,更能藉由AI開拓創作的嶄新可能。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科召集人劉德玲老師表示,舉辦「科技文藝獎」旨在鼓勵學生探索科技與人文的結合,進行跨領域創作。未來將持續推動AI與文藝創作的結合,致力於建立兼具前瞻性與開放性的學習平台,引導學生在科技與藝術之間尋找創新與融合的可能性。

通識教育中心方基存主任﹙前排中﹚、人文科召集人劉德玲老師﹙前排右一﹚與得獎同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