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瘤的治療及進展
惡性腦瘤的治療及進展
惡性腦瘤的治療及進展
解剖科 陳家嬅助理教授
惡性腦瘤是一種致命性極高的腫瘤,在台灣每年約有六百名國人得到此病,而耗發比例最高且病人預後最差的為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即使經過積極的治療,其平均餘命仍僅約十餘個月,五年存活率僅為6.9%。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標準治療方法是以手術加上同步放射化學治療,但惡性細胞常常以浸潤的方式生長,散生於重要功能的正常神經組織之間,所以手術僅能移除部分腫瘤,其散生的部分則要以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來處理。而膠質母細胞瘤對化療及放療的治療抗性很高,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不斷復發,其原因包括個體間腫瘤變異度高、複雜的腫瘤微環境、腫瘤相關幹細胞的存在及血腦障壁阻擋藥物進入患部。因此,如何針對腫瘤設計有效的標靶,以及如何使藥物能夠通過血腦障壁到達癌細胞所在位置,為目前治療惡性腦癌急需解決的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的神經外科團隊在魏國珍醫師的帶領之下,著重於開發惡性腦瘤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團隊已成功用聚焦超音波作用於腦部組織,暫時開啟腦部特定區域的血腦障壁,進而使藥物能更有效的接觸到腫瘤細胞;另一方面,也開發新穎奈米藥物載體,可藉調整奈米藥物載體的不同特性,使載體具有多種不同的功能,同時攜帶標靶藥物、化學治療藥物、顯影劑或是放射線治療增敏劑。如智慧型奈米藥物載體攜帶智慧標靶以鎖定腫瘤細胞,避免對周邊組織的傷害;生成包含磁性奈米藥物的載體,協助藥物蓄積及載體的核磁共振影像定位及濃度偵測;新穎石墨烯奈米藥物載體則可在組織深部接收聚焦超音波能量,產生熱能以進行熱治療。
此外,近年來國際研究上也有了許多膠質母細胞瘤的多體學研究,期望能從中尋找致病機轉及有潛力的治療標靶。不同於一般實體瘤的組成,膠質母細胞瘤的腫瘤微環境具有大量且種類複雜的神經膠質細胞、血管及免疫細胞,這些非腫瘤細胞占整體腫瘤內細胞數的一半。當癌症早期的研究主要關注於腫瘤細胞,近年的研究已擴展到腫瘤微環境細胞及其與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遷移及腫瘤進展。我們分析病人檢體的單細胞定序資料,再結合腫瘤整體的轉錄組及病人臨床資訊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內有大量的神經膠質瘤相關巨噬細胞及微膠細胞 (glioma-associated macrophages/microglia),他們為正常且組成多樣的非腫瘤細胞,有來自血液的巨噬細胞,也有腦中原生的微膠細胞。巨噬細胞和微膠細胞追本溯源雖然有不同的起源,但其功能及轉錄組整體表現類似,在腫瘤的單細胞定序資料中難以完全區分。在膠質母細胞瘤病人中,此細胞除了數量多之外,他們的數量多寡也與病人的存活長短相關,且可能是造成化療與放療對復發腫瘤無效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們致力於研究神經膠質瘤相關巨噬細胞及微膠細胞的訊息傳遞,以及其對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希望能夠藉由調控腫瘤微環境的方式來抑制腫瘤的生長速度,增加腫瘤對於現行治療的敏感度。儘管癌症的治癒,特別是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仍面臨漫長的挑戰,但在無法根治的情況下,我們期望透過各種方法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並在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實現與癌細胞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