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38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報導:生命科學大師講座
長庚大學38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報導:生命科學大師講座
長庚大學38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報導:生命科學大師講座
生物醫學系 譚賢明系主任
為慶祝本校成立38週年,學校於2025年3月28日下午,在工學大樓六樓第二會議廳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學術研討會–「生命科學大師講座」,由醫學院主辦,生物醫學系、生物醫學研究所、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三系所聯合協辦。研討會敬邀六位生命科學領域夙負盛名的學者,講題多元,更具啟發性,吸引本校超過200名大學與研究生的參與。精彩的講座內容包括:
周成功教授:科學與文化的交會
周成功教授以「科學與文化:兩個平行還是會相交的世界?」為題,從「李約瑟難題」切入,探討為何科學與工業革命未能在近代中國發生。他分析東西方文化傳統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差異,並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否有任何自然科學研究傳統僅存在於東方,而西方完全沒有?這場演講激發了聽眾對科學與文化關係的深思。
孫以瀚教授:生物形態的演化奧秘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教授以「為什麼哺乳類有四肢,昆蟲卻有六條腿?」為題,探討生物形態的穩健性(robustness)與可演化性(evolvability)。他以動物四肢數量與植物花瓣結構為例,闡述發育機制如何同時受到限制與變異的影響,使生物在演化過程中能夠保有穩定性又具適應能力。這場講座帶領聽眾深入了解生命演化的精妙機制。
辛致煒教授:寄生與宿主的共演化
成功大學辛致煒教授以「別來無恙」為題,探討寄生蟲學與生物共演化的現象。他指出,寄生關係並非單向依附,而是一場宿主與寄生蟲之間的演化博弈。在文化與歷史中,寄生的概念也逐漸轉變,從古代政治隱喻到現代生物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生命體間的互動關係。
顧正崙教授:自體免疫疾病與免疫學突破
顧正崙教授的演講「Science that cares, research that matters:從抗伽瑪干擾素自體抗體研究開始」涵蓋了當代生技與醫藥創新的最新進展。他的團隊發現干擾素-γ (IFN-γ) 自體抗體(AIGAs)與免疫缺陷疾病有密切關聯,並可能成為治療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潛在標的。透過研究這些抗體的作用機制,他揭示了免疫系統如何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取得平衡。
施信如教授:病毒與科技的交鋒
施信如教授在「走在流行的尖端」為題的演講中,探討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病毒疫情,例如:西班牙流感、SARS與COVID-19,同時剖析這些病毒的傳播機制。她強調科技在對抗疫情中的關鍵作用,並介紹基因定序與疫苗技術的突破,如何幫助人類及時應對新興傳染病。
羅時成教授:台灣公共衛生的輝煌戰役
羅時成教授在「肝炎聖戰:台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的演講中,回顧台灣在B型肝炎防治上的重大成就。他詳細介紹台灣如何透過疫苗計畫與醫療政策,大幅降低國人的B型肝炎帶原率,並探討這項成功經驗如何影響全球公共衛生策略。
「生命科學大師講座」不僅有助於跨學科交流、認識生命科學的前沿發展,更提供學生與頂尖學者對話的機會。與會者能宏觀的吸收科學與文化的交融、生物多樣性的奧秘、疾病與公共衛生的關鍵課題。有鑒於此,本校將持續推動學術交流,邀請更多專家學者,提供生命科學教育的無限可能。
|
楊副校長為研討會致開幕詞 |
|
研討會講者與教師切蛋糕同慶校慶 |
|
與會來賓大合影 |
|
施信如教授專題分享《走在流行的尖端》 |
|
成功大學辛致煒教授專題分享《別來無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