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大學變形記系列演講
工業設計學系 馮朝霖客座教授
我國立法院於民國 106 年 12 月 29 日三讀修正《實驗教育三法》,修法後,我國實驗教育將延伸至高等教育階段,亦即,未來台灣將出現「實驗大學」,至此,我國實驗教育發展的最後一塊拼圖已經完成,台灣將擁有從國民小學到大學所有階段的多元實驗教育。然而,實驗大學存在的意義與正當性究竟為何? 國際上是否已有實驗高等教育機構的存在? 即將出現的台灣實驗大學可能長得什麼樣子? 又應該長得什麼樣子? 為讓長庚大學學子有機會探究與了解以上各相關問題的究竟,因此而規劃本系列演講,也期待藉由本系列演講,讓實驗大學創新教育觀念種子撒播在長庚校園中,繼而影響大學教育文化的翻轉與演化。
系列演講(一):變變變—全球另類大學搜奇
《實驗大學變形記系列演講》於 2022 年 4 月 28 日(四)正式開鑼,第一場講演的貴賓為薛曉華所長(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現任理事長)。本場講演的核心綱要有三項:全球另類高教的時代意義、台灣實驗高教的脈絡與需求、全球另類高教新視域。而其問題的出發點為:實驗高教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實驗高教?我們如何找出高教創新的另一種可能性?
近兩年左右,薛曉華與其研究團隊執行教育部《高教新視界》研究,研究始於看見高教不斷攀升的休退學率、以及實驗教育學生嚮往讀大學,但是特殊選才名額少,難因應學生的需求。團隊提倡透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創立實驗高教,也希望能打開我國另類高教連結國際視野的創新高教的可能性。
薛教授以自身教育孩子經驗來論述另類/實驗教育的意義,她的三個孩子都在實驗教育環境(包含在家自學)中成長。加上她自身生命成長經驗,得到以下的切身見解:孩童與青少年在體驗被尊重與被愛的生命歷程中,比較容易具有勇於追求夢想的動力,進而才能長出有光有熱的主體性,終而真實地邁向「成為自己」(self-becoming)的英雄旅程。她也繼爾歸結出全球與台灣實驗教育的共同特色:自主學習、主題教學、體驗學習(如登山溯溪)、環境教育(如海洋教育)、農耕課程、四季節慶等。
接者,演講者薛教授邀請與會者一同看看,世界上的高等教育怎麼不一樣了?另類大學全球樣貌為何?薛教授研究團隊參照國際上的另類大學,如生態村導向大學、民主教育大學、華德福精神涵泳的大學、無邊界大學、博雅教育學院、微型學院…等等,發現這些另類大學在學習的共通精神大致如下:普遍重視自主學習、跨領域課程、游牧學習、行動與社會實踐、關注地球生態危機,以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總之,本次講演內容激發了與會者共同思考與探究:全球另類高教的時代意義、台灣實驗高教的脈絡與需求、全球另類高教新視域、台灣實驗教育與高教創新接軌的希望、理解國際實驗高教的型態與內容、開展實驗教育與高教創新接軌的展望、以及引發探索大學做為永續發展實踐的重要角色的好奇心。
|
演講開頭引用古詩人 RUMI 的詩「萬物生而有翼」 彰顯人人皆有追求夢想的天賦 |
對比台灣與歐美大學教育的實踐圖像,以顯示我國高教的結構性文化問題 |
|
薛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中的我國實驗大學以「人性復育、地球永續」為其核心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