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人與環境的平衡」-文化講座第78場活動紀實
通識中心
本校於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邀請前內政部長、台灣大學李鴻源教授於11月25日(四)晚間七點擔任第78場次主講人,以「水-人與環境的平衡」爲題,吸引滿座逾500位師生聆聽,讓大家充滿水利整治、氣候變遷、韌性城市、國土規劃等宏觀的視野。
李教授開宗明義的說,如何成為一流國家?首先我們必須成為一流的國民,你我肩上都有使命。臺灣百年平均溫度不斷攀升,年平均降雨量有旱澇加劇之趨勢,面對未來不可測的氣候災難,最有效根本的防治辦法就是國土規劃,國土規劃不單是土地的合理開發、分配和利用,應是一套涵蓋價值觀念、法令制度、行動實踐以及管理執行的體制,從能源、物產等多方面進行整體的考慮,進行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及綜合性的調適。最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否則國土復育不可能達到,永續發展永遠只是無意義的專有名詞,不會有具體落實的真正行動。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50座水庫本可以供應80億噸水,但一半已淤沙,2030年水庫有40億噸需清淤,某些地方砂石車根本到不了,怎麼清淤?也沒有地方可以再蓋水庫,怎麼辦?水資源勢必需要安全及回收再利用,這需要通盤管理,90%是政治問題。台灣需學習荷蘭鹿特丹城市的淹水技術「為了失敗而設計」的概念,暴雨管理和水資源對氣候的調適營造,須進行多功能的國土規劃利用及綜合性的調適,不必花很多錢。民國一百年李教授擔任工程會主委時,對彰化縣及雲林縣的深水井有所了解。然而一個問題,行政院要跨五個部十個署,八八莫拉克颱風2天 3000毫米是極端氣候雨量,台灣跨22個縣市沒有效率的政府運作,嘉義東方50平方公里可以用人工溼地,用滯洪池的挖土把民宅土地墊高,解決遇雨則淹的問題,可惜當時因政黨屬性不同,喪失解決先機。其次,台灣人口集中在少數大都市,都市重劃都是未來面臨問題。
氣候變遷的因應及調適,政府要做聰明規範的制定者。台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人均值的三倍,台灣油電水價過於便宜,補貼是造成台灣經濟和競爭力下降的主因。新能源是新國力的象徵,能源補貼,產業沒有競爭力,沒有錢做研發。所以,合理的油電水價才有驅動力發展,由IT轉向ET,讓能源議題變成台灣機會,用槓桿操作帶到最大效果。目前台灣最大危機就是台中火力發電廠, 2030年預計被課8000億碳稅,所有企業會被迫離開台灣。所以政府必須是聰明的政府,好好努力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危機。尤其要有國際觀和歷史觀。2050年融冰問題,人類不覺醒,危機只會越來越嚴重。
本次演講,李教授從全球化與全球暖化,我們將往何處去?談到台灣面臨的問題、低衝擊開發、污水處理回收利用、非工程手段(人工濕地)到都市翻轉新契機的亮點計畫,以及台灣的災害防救管理到能源政策及碳揭露專案等,精闢的演講內容,讓全場師生深刻地認識自然環境保護與珍惜資源的迫切性。會後,同學們非常踴躍與李教授交流,為本場講座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
主講人李鴻源教授 |
演講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