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楊皇煜醫師團隊,發現改變營養供給打造抗癌利器,以剝奪「天門冬醯胺」助免疫T細胞擊退腫瘤
發布日期:2025/03/12
點閱 : 793
天門冬醯胺: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雙面營養」
天門冬醯胺是一種胺基酸,扮演著細胞生長的重要角色。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細胞的「養分」或燃料——不論是癌細胞還是免疫細胞,都需要它來運作。然而,這項研究指出,適度地「餓」一下免疫細胞,反而能令它們更強壯。正如運動員在高地低氧環境訓練以增進體能,免疫細胞在缺乏天門冬醯胺的條件下會啟動特殊的應激機制,加速自身的新陳代謝調適,提升戰鬥力。簡單來說,少了這種營養,T細胞反而被激發得更有殺傷力,對癌細胞展開更猛烈的攻勢。
但這並不意味著癌細胞能全身而退。相反地,癌細胞失去天門冬醯胺會變得虛弱。以往研究就發現,如果限制腫瘤取得天門冬醯胺(例如用藥物分解掉它或飲食上減少攝取),癌細胞擴散和生長都會受到抑制。換句話說,天門冬醯胺就像是癌細胞和免疫細胞爭奪的一份養分:拿掉它,癌細胞挨餓,免疫細胞卻被鍛鍊得更強健。這種出人意料的現象為癌症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透過調控「營養供給」來操控腫瘤微環境,從而增強免疫系統的打擊效率。
楊皇煜醫師解釋道:「這就好比我們切斷了癌細胞的補給線,卻給予免疫細胞一種特殊的‘訓練’。結果,免疫細胞變得更有戰鬥力,可以趁機對腫瘤發動猛攻。」專家形容這種方法為「營養剝奪療法」,強調關鍵不在於加什麼,而是在於巧妙地拿走癌細胞所依賴的某種養分,從而重新平衡戰場優勢給免疫系統。這項概念在過去僅限於實驗室與動物試驗,而此次研究成功將其應用在人類癌症患者,令醫學界為之一振。
恩慈療法展現驚人效果:鼻咽癌患者腫瘤明顯縮小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長庚醫療團隊在幾位病情危急、別無他法可施的復發轉移性鼻咽癌患者身上嘗試了這種療法。由於是探索性的恩慈療法(compassionate use),他們將一種名為L-天門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的藥物引入治療。這種藥物原本用於治療白血病,它的作用如同生物剪刀,可以分解患者體內的天門冬醯胺,相當於在全身範圍內降低這項營養的供應。接著,醫生同時給患者使用當今先進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1 抗體療法),讓免疫系統解除煞車,全力對抗癌細胞。這個組合策略的巧思在於:一手斷絕腫瘤所需養分,一手解放免疫殺傷力。
令人驚喜的是,這幾位原本對標準治療反應不佳的鼻咽癌患者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腫瘤縮減。傳統上,晚期鼻咽癌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率並不高,只有約20~30%的病人腫瘤會明顯縮小,完全消失的比例更是極低。然而在加入L-天門冬酰胺酶後,患者的腫瘤縮小程度遠超預期,部分病人甚至達到了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這些結果令醫護團隊深受鼓舞,也讓患者重新燃起希望。
展望未來:從鼻咽癌拓展到肺癌、乳癌的可能性
這項突破不僅對鼻咽癌患者是福音,也為其他癌症帶來新的思路。由於改變營養供應來增強免疫的原理具有普適性,研究人員樂觀地預測,類似的療法未來可能擴展應用到肺癌、乳癌等其他惡性腫瘤。許多實體癌症(包括肺癌、乳癌)中,免疫治療已是重要的療法之一,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對免疫療法反應不佳。假如能引入「天門冬醯胺剝奪」的策略,或許能打開沉睡的免疫力量,讓更多患者受益。
將這項療法推廣到其他癌症和更大規模患者族群,仍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數據支持。楊皇煜醫師透露,他們計畫開展更大型的臨床試驗,系統評估L-天門冬酰胺酶結合免疫療法在不同癌症中的效果與安全性。同時,團隊也在探索個人化治療的可能性,例如透過檢測腫瘤的代謝特徵來挑選最適合此療法的患者,實現量身訂做的營養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