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一般性指引

生成式人工智慧透過深度學習從大量資料中自動生成多樣化內容,如文字、圖片、音樂等,長庚大學鼓勵師生在教學、學習、研究與行政工作中應用此技術以提升效率與創新。然而,使用者必須對生成的內容負責,確保其真實性、合法性及符合學術倫理,同時遵守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的規範。AI 工具可能因資料偏差產生偏見,甚至生成與事實不符的「幻想」或虛假資訊,因此使用者應謹慎評估並結合專業判斷,避免過度依賴 AI 結果,以確保學術與工作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1. 合理使用AI工具,避免過度依賴

生成式 AI 技術,是強大的輔助工具。然而,使用 AI 時應保持適度,切勿將其視為替代人類思考的工具。AI 可以協助進行資訊蒐集或激發靈感,但最終的內容仍需依賴個人的獨立思考與判斷。過度依賴 AI 不僅可能限制思維的深度與創造力,更可能影響核心能力的學習,甚至導致能力的退化。因此,請將 AI 視為輔助工具,而非答案的唯一來源。

2. 明確註明AI的使用情況,遵守學術倫理

在作業、考試、學術發表或研究過程中使用 AI 工具時,必須明確註明所使用的 AI 工具、用途及範圍。這不僅是學術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師生公平的重要原則。詳細註明 AI 的使用情況,能確保內容的透明度,讓教師能清楚了解學生或研究人員如何在學術工作中應用 AI,避免產生任何不符合學術規範的行為,並確保學術倫理的與公正性。

3. 重視隱私與資料安全

在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AI 的詢問內容可能導致機密資料的洩漏。由於這些工具在處理輸入資料時,可能會涉及個人資料或機密資訊,因此務必要確保資料的安全。避免將敏感資訊輸入至公共 AI 平台,以降低資料外洩風險,並應選擇具備強大隱私保護功能的 AI 工具。學校也強烈建議師生在使用 AI 工具時,遵循相關隱私法規與安全守則,確保個人及學校的資訊安全,防止資料外洩。

4. 培養批判性思考、驗證能力,並提高安全意識

使用AI生成的內容時,應保持批判性思維,並對其結果進行驗證。AI生成的資訊可能並不完全正確或適用,因此在學術應用中,師生需對AI的輸出內容進行仔細審查與交叉比對。批判性思考不僅能提升學術成果的品質,也能增強師生對AI工具的有效掌控能力,確保學術成果的可靠性與創新性。 同時,需隨時警戒生成式AI帶來的新型資安風險。詐騙者可能利用AI技術大規模製作更加複雜的釣魚郵件和深度偽造的內容(未經同意模仿他人聲音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