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筱凡(Hsiao-Fan Yeh)
聯絡地址:33302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59號
聯絡電話:03-211-8800 #3468
現職: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醫學倫理委員會委員
學歷:
2008/09~2017/06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2003/09~2007/06 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1998/09~2003/06
東吳大學哲學系學士畢業
學術經歷:
2019/08-2021/06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免所與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後研究員
2018/01-2019/07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與兼任助理教授
2013/09-2019/07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2011/08-2012/07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哲學研究中心訪問學生
主要專長領域:
•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
•生物學哲學(新機制哲學、癌症生物哲學)
•醫學哲學(生醫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價值角色)
學術期刊編輯:
2025-2026, 《科技、醫療與社會》(TSSCI)期刊編輯委員
2022,《科技、醫療與社會》(TSSCI)期刊「科學實作哲學」專輯(第34, 35期)客座主編
國內期刊審查:
1.《華文哲學百科》
2.《歐美研究》
學術社群參與:
台灣哲學學會(Taiw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MPST Taiwan)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
參與研究計畫:
計畫主持人,科技部「以藍吉諾的女性主義認知價值評價癌症生成理論:細胞組織論與腫瘤微環境研究」。2025/08~2026/07
共同主持人,科技部「如何做醫學人文課程的縱貫式學習成效評量? ⎯ 以生死相關課程起始」。 2023/08~2025/07
開設課程:
1. 主授課程(Teaching Courses):
•大一「醫學與哲學」
•大二「生命倫理學」
•大三「生死學」(屬於「老年健康照護微學程」)
•大四「醫療人文與臨床倫理」(中醫系合開,屬於「跨域長期照護微學程」)
2. 支援課程(Collaborative
Courses):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幹細胞技術與組織工程再生醫學之應用」負責「細胞治療與幹細胞科技之生命倫理議題」 (112-2)
•呼吸治療系「醫學倫理」負責「醫學倫理導論」主題(112-2)
•護理系「護理史」負責「照護的選擇邏輯」主題(112-2,
111-2)
•青年領袖論壇榮譽學程負責「細胞治療: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與倫理」人文倫理討論(111-2)
3. 過去:
「科學哲學」、「公民素養與社會」(與成大醫學系王秀雲教授、黃于玲教授合開,負責「醫療疏失」、「醫療糾紛」、
「基因編輯技術倫理」等議題)、「從科幻學哲學」
學術著作 [經審查]:
1. 2023/12,〈探索生物學新模型:從睡衣實驗到乳糖操縱組〉 ,《東吳哲學學報》第四十七期,頁147-184。(THCI)
2. 2022/04,〈模組組裝與模型整合:以現代免疫學的發現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三十四期,頁55-102。(TSSCI)
3. 2020/04,黃于玲、葉筱凡、洪宜君,〈溝通、連結與照護:社區防疫網絡動起來〉,《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三十期,
頁267-279。(TSSCI)
4. 2017/09, (co-author
with Ruey-Lin Chen), An
Experiment-Based Methodology for
Classical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nals of 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26:39-60.
專書著作 [經審查]:
1. 2021/12,〈生物實驗的哲學〉,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21版本)。
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生物實驗的哲學
2. 2020/04,〈生物學中的機制〉,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20版本)。
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生物學中的機制
會議論文:
1. 2025/06,An integrative view on the tumor organismal environment: Combining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A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Asia-Pacif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APPSA) and the
Taiwan Association for Logic,Method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MPST Taiwan). Taipei,
Taiwan,June 17-19.
2. 2024/11,〈評析兩個衝突的癌症生物學理論:體細胞突變論與細胞組織論〉,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 2004年年會,台灣大學哲
學系,11月23-24日。(摘要審查)
3. 2024/06,〈從癌症研究整合說明探究醫學知識中價值的角色〉,發表於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東大學(知
本校區),6月22-23日。(摘要審查)
4. 2023/12,〈從致癌基因論與細胞組織論看見癌症研究探索的多樣性〉,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2023年年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
所,12月8-9日。(摘要審查)
5. 2022/12,〈生物學新探索:模組鷹架化〉,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2022年年會暨「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哲
學系,12月16-17日。(摘要審查)
6. 2021/08,〈從醫學哲學初探個人化醫療〉,發表於2021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線上會議,8月23日。(摘要審查)
7. 2020/10,Multiple data module assembly in contemporary immunological discovery.NCKU-UT consortium session.
TGSW 2020.The “After Globalization: Problem Discovery in Process”On line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Sep. 29.
8. 2020/09,〈由多重實驗資料模組組裝而成的免疫學新發現〉,發表於2020年「科學的實作與歷程工作坊」,成功大學微免所與醫
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9月19-20日(本人為工作坊主要籌辦人)。
9. 2019/11,〈探索實驗與建構理論的關係:從睡衣實驗到蛋白質合成〉,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2019年年會,11月9-10日。
(摘要審查)
10. 2019/07, (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The construction by exploration: From the PaJaMo experiment to the
synthesis of protein. The Biennial Meeting f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tudies of Biology. Oslo, Norway, July 7-12.(Abstract Reviewed)
11. 2018/11,(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Multiple interventions for both testing and exploring:Reframing the
PaJaMo experiment based on aims and modes of interventions.The Workshop of Modeling and Reasoning in the
Science. Taipei, Taiwan, November 23-24.
12. 2018/11,(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Multiple interventions for both testing and exploring: Reframing the
PaJaMo experiment based on aims and modes of interventions. The 27th Biennial Meeting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Poster. Seattle, USA, November 1-4. (Abstract Reviewed)
13. 2018/06,(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Modes of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 in Molecular Bi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β-Galactosidase Synthesis. The 7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 Ghent, Belgium, Jun 30-July 2. (Abstract Reviewed)
14. 2018/05,〈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干預模式〉,發表於2018年廣州中山大學國際青年學者哲學論壇,5月25-27日。
15. 2017/12,(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A Taxonomy of Experiments or Modes of Intervention ? The 7th Asian
and Pacific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Chiayi,Taiwan, December 15-16.
16. 2017/05,〈基因概念與生物實驗實作模式〉,「科學實踐哲學」工作坊,陽明大學心智研究所,5月20日.
17. 2016/09,Interactivities in the Internal Contexts of Mechanisms. The 6th East Asian and Pacific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Kyoto, Japan, September 10-11.
18. 2015/07,(co-author with Chen, Ruey-Lin) Reexaming the Taxonomy of Experiments:Review of In Search of
Mechanisms.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tudies of Biology, 2015 Biennial
Conference. Montreal, Canada, July 6-10.
學術演講:
1. 2025/06, 韓國科學哲學學會(The Korean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KSPS)邀請於7月2日演講“My journey
in philosophy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humanity: To and from between bench and bedside".
2. 2023/12,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研究所邀請於12月29日演講 〈從致癌基因論與細胞組織論看見癌症研究的哲學觀〉。
3. 2023/06,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教學部邀請於6月21日演講〈安樂死與醫師是否協助自殺的倫理議題〉。
4. 2023/5, 中正大學哲學系邀請於5月10日演講〈生醫科學探索〉
5. 2022/12, 國科會人社中心「哲學及心理學門學術研習營」暨TCPSR 2022第三場研讀會〈從生物學探索談理論的地位〉
6. 2022/09,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邀請於9月30日演講〈生物學探索:模組鷹架化〉
7. 2019/12, 中正大學哲學系邀請於12月11日演講〈由證據與推理辯證而成的生醫發現:以登革熱研究為例〉
8. 2019/11, 成功大學醫學系邀請於11月12日「生命倫理學」課程演講〈倫理的哲學觀(一):我是誰〉
9. 2018/06, 陽明大學心智研究所邀請於6月1日演講「科學推理的實作系列No.11」演講〈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干預模式〉。
10. 2017/11, 成功大學醫學系邀請於11月21, 28日「生命倫理學」課程演講 〈倫理的哲學觀(I):效益論、義務論〉、
〈倫理的哲學觀(II):德行倫理學、關懷倫理學〉。
11. 2015/10&11, 成功大學醫學系邀請於「生命倫理學」課程演講〈倫理的哲學觀(I):效益論、義務論〉、
〈倫理的哲學觀(II):正義論、德性論〉、〈安樂死〉、〈生命是不是一種工具?〉、〈從不同世代談墮胎〉。
12. 2015/06, 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醫療中心(STM中心)邀請於6月12日至TGIF演講〈從干預調查到機制的發現〉。
哲學普及:
1. 2023/09,〈醫病平台 / 我在醫人文哲學教學裡學到的事〉。聯合報元氣網
2023.09.18.
2. 2023/01,葉筱凡等人,〈馳騁浪頭―人文社會領域如何因應社會變遷〉,收於陳政宏與陳恆安主編,
《願景水晶球―預訂未來社會與人才》,頁85-119。台北:教育部。
3. 2022/10,〈科學實作轉向的新發現之二:「科學實作哲學」專輯第二輯導言〉,《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三十五期,頁5-10。
(TSSCI)
4. 2022/10,〈STS新人發聲:葉筱凡〉,《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三十五期,頁299-302。(TSSCI)
5. 2022/04,〈科學實作轉向的新發現〉,《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三十四期,頁3-10。(TSSCI)
6. 2021/12,〈一個關於生命、精神、教育的週末〉,《成大醫訊》第32卷,頁62-64。
7. 2021/03,〈科學需要科學哲學的理由之一:釐清科學概念〉,《科學月刊》第615期,頁74-77。
8. 2021/02,〈科學家的邏輯跟哲學家一樣嗎?〉,《共享邏輯:實驗室裡的推理週記》書序,楊倍昌著。台南:成大醫學、
科技與社會(STM)中心,頁12-27。
9. 2014/08,〈解開果蠅雙胸突變之謎〉,《科學月刊》第536期,頁600-606。
10. 2013/10,〈我對今年物理指考的一點想法〉,《科學月刊》第526期,頁792-794。
其他學術與醫人文活動參與:
1. 2025/6/21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論壇「台灣STS新讀本的時代來臨了嗎?」與談人
2. 2025/04/16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長庚醫學精緻營隊課程」之「醫學人文與倫理」課程「從醫學人文與倫理的角度瞭解
醫師專業素養」
3. 2024/05/22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內科部教學活動「生與死案例討論會」與談人
4. 2024/05/03 台灣哲學學會2024學術活動「當哲學走出哲學系」與談人
5. 2024/04/24 林口長庚醫院全院性演講「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與談人
6. 2024/03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台日科學哲學工作坊」發表人
7. 2023/12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 「從MeToo到校園性別平等計畫寫作工作坊」與談人
8. 2023/11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內科部教學活動「生與死案例討論會」講座與會討論人
9. 2020/11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認知科學與類思維研究工作坊」與談人
10. 2020/05 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UFO)「專家諮詢會議」科技領域場次與談人
11. 2020/04 國立成功大學「與毒共存:疫病的科技、治理與社會」線上直播會議「只怕萬一:我們與呼吸器的距離」場次與談人
12. 2019/09 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殷海光誕生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之「『科學哲學』在台灣的發展:從殷海光以來至今」論
文評論人
翻譯:
2015/10,
Lindley Darden著〈演化變遷的多層機制〉,《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二十一期,頁209-233。
博士論文:
2017,
《生命科學的機制與實驗》。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學術獎勵:
2011/08-2012/07
國科會獎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千里馬計劃一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科學哲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學術履歷(PDF檔):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2QJVgy6O6VSmXMY4HYZLMVdLR0S_yczJ/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