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陳麗萍 92 牙周病:預測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及發炎反應之臨床指標的研究
林雅婷 93 上頷第一乳臼齒提早喪失後的空間變化之長期研究
陳翊綾 93 骨組織工程來修補牙周及齒槽骨缺陷
辜彥誠 93 臨床植牙贗復治療之創新技巧
潘怡君 93 台灣國中小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學童的齲齒指數與其父母的牙科概念之相關性研究
張佩菁 93 成骨不全患者之顱顏特徵
蔡文卿 93 雙軸式快速上顎擴張合併前拉面罩療法之齒顎變化
張士灝 94 不同聯結體型式於植體合併自然牙固定式義齒之數值與體外實驗生物力學分析
李岳澤 94 下顎骨前突之手術矯正後顏面輪廓的變化
周明嫣 94 台灣中小學身心障礙學生口腔健康調查
呂佳芳 94 巨噬細胞於口腔癌前病變與口腔鱗狀細胞癌之關聯表現
王郁智 94 使用雙軸式上顎擴張器以往復式擴張與閉合作用機制對於上顎骨位置暨上顎周圍骨縫組織的影響-動物實驗
白健蓉 94 單側唇顎裂與正常嬰兒於吸吮運動之比較
陳柏勳 95 顏面不對稱患者接受正顎手術先後之三度空間顏面影像評估
林政輝 95 半邊小臉症患者下顎生長之三度空間電腦斷層影像分析
許勝評 95 矢向分裂骨切開術改善下顎前突症之穩定性研究:雙層骨皮質固定術與單層骨皮質固定術之比較
許月閔 95 圍箍設計對根管治療後之上顎正中門齒抗斷裂強度及應力分佈之影響
陳怡芬 95 根管治療之症候突發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根管治療之症候突發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楊芳泰 95 服用環孢靈之肝臟移植幼童牙齦腫大現象之調查研究
王聿靖 95 使用改良型Crossed tip-back springs作前傾下顎臼齒扶正之效果
鄭鈞仁 95 臨時?復材料在不同修復連接方式下的斷裂強度之研究
張民欣 95 矯正值體錨定對上顎門齒牙根尖吸收所扮演的角色
廖漢聰 95 合併導引式骨再生及自體富含血小板之組織膠和兼質幹細胞重建下頜骨缺損
柯秀伶 96 北台灣一至三歲兒童早期性齲齒的健康調查
陳怡如 96 鼻型齒槽骨塑型術的治療結果及治療後三年間的鼻型變化
彭嫈晴 96 以共振頻率分析法探討手術方式對植體穩定度之影響
歐陽黎薇 96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兒童唾液中變異型鏈球菌及乳酸桿菌量之研究
楊亦穎 96 完全單側唇顎裂病患的階段性?閉合手術與臉部生長發育
莊麗娟 96 益生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對於蛀牙危險因子之影響
謝欣宜 96 牙齦骨膜修補術對於完全單側唇?裂患者臉部發育之影響
黃建達 96 快速上顎擴張器對上顎位置之影響-動物實驗
陳敏傑 97 影響上顎前牙齒間乳突的因子
李沛縈 97 不同近心咬合遠心面(MOD)的修復體合併非齲蝕性齒頸缺損(NCCL)的修復體於人類上顎小臼齒的微滲漏現象
李甫瑩 97 以放射線攝影偵測台灣人下顎第一大恆臼齒具第三牙根之盛行率
林世榮 97 標準化第一階段牙周病治療對於第二型控制不良糖尿病及慢性牙周病患之療效評估
廖炯琳 97 迷你骨釘錨定用於雙顎前突患者之治療效果:各種骨釘錨定設置之比較
邱鈺婷 97 完全單側唇顎裂病患之唇顎裂初期嚴重度與上顎生長關係
賴智信 98 在單顎與雙顎手術間比較唇顎裂病患之正顎手術術後治療結果
李明遠 98 使用武斷式面弓轉移上顎模型至半調式咬合器準確度之測顱X光研究
何國慶 98 阻生上顎正中門牙:外科暴露及矯正牽引
戴楸霏 98 顱骨顏面成骨牽引對顱縫過早融合症候群病患之治療結果與穩定性
侯俊羽 98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惡性轉變之基因表現
張心怡 98 使用有限元素分析法來分析不同黏著劑及移除方式對矯正托架/牙釉質介面機械性質的影響
梁晁華 98 配戴下顎全口假牙病患和結合遠心側ERA彈性附連體的人工植體覆蓋義齒的病患,其臨床滿意度的表現之優劣比較
劉育佳 98 勒福一型截骨術對鼻型的影響
周庭安 99 維他命D對骨再生的影響
陳冠偉 99 下顎無牙病患植體支持式覆蓋式義齒的研究
吳婷婷 99 單側唇腭全裂患者之顱顏特徵與缺牙關係
梁啟誠 99 單側唇腭裂病童兩側唇及鼻孔之高度與寬度測量之比較
林紹承 100 影響骨性三級咬合不正接受手術優先正顎手術後穩定性相關參數
黃意真 100 近遠心溝與支台高度對使用樹脂黏著劑黏著單顆贗復牙冠對抗力形不足牙齒的影響:體外實驗
謝育佳 100 上下顎骨前進術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後上呼吸道及周圍組織的改變
黃意方 101 利用轉錄體學技術探討化療藥物誘發口腔黏膜病變之基因表現
李盈欣 101 單側唇腭裂病患的硬腭修補術式與臉部生長發育
曹中侃 101 複合式支架含聚乳酸己內酯與脂肪組織萃取之凝膠體以製造氣管環狀軟骨之組織工程
楊瑋民 101 利用口內標記疊合三維數位牙模至顏面電腦斷層影像
陳怡璇 101 比較兩種不同鼻翼縫合術式之唇鼻型變化於接受上顎勒福一型手術之骨性第三類咬合不正病患
蔡一民 101 探討正顎手術後顳顎關節三度空間位置的變化
鄧德儀 102 下顎早期物理復健治療對第三類正顎手術後下顎功能恢復之影響
歐睦尼 102 下顎偏斜病人術後近心截骨段改變與下顎運動之關係
沈心嵐 102 齒列矯正合併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漿以縮小過寬齒槽骨裂的機制
鄧雅音 102 齒間截骨手術引起局部骨代謝加速現象及增快矯正牙齒移動
曾玲玲 102 以平面及立體顏面影像分析女性顏面之美
楊雅玲 102 探討利用感覺神經訓練運動對正顎手術後所造成的下齒槽神經傷害後感覺恢復的影響
王依靜 102 一期牙齦骨膜修補術和二期齒槽植骨術於單側唇腭裂患者之治療結果比較:骨生成與牙周骨支持
黃志勝 102 影響單側唇腭裂患者之齒二期槽植骨術結果的因素
Chakraphong Wareerat 103 Risk factor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吳德儒 104 利用錐狀束電腦斷層進行體內牙齒體積量測誤差分析
周建榮 104 三度空間影像分析下顎髁狀突於顳顎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張毓仁 104 對於雙顎正顎手術後骨性移動之3D軟組織相對應改變量---電腦輔助模擬導航之臨床應用
戴詠萱 104 唇顎裂病患的腭正中骨縫分析
柳昭蔚 104 比較中藥牢牙散加味漱口水與氯己定漱口水對於控制口內牙齦炎及減少牙菌斑數量的臨床效果評估
陳智龍 104 利用兔子頭骨探討膠原蛋白水凝膠對誘導骨組織再生術之效果
黃于真 104 血清中胸苷磷酸化酶在口腔癌進程中的臨床意義
黃俊源 104 以下顎枝矢狀截骨術的觀點,比較正常、下顎後縮和下顎前突病人的下顎神經管路
溫永祥 105 比較二維傳統計畫與三維影像模擬於顏面歪斜患者正顎手術之成果   
范釋文 105 不同咬合設置用於手術優先以及模擬術前矯正對於骨性第三類咬合不正病患下顎位置之影響
陳韻芳 105 骨性二級異常合併顏面不對稱之雙顎手術治療結果
林郁婷 106 台灣醫學中心牙科急診的病例回溯性分析
PROUDCHOMPOO 106 PRP injection might reduce alveolar bone loss in mandibular molar protraction into an edentulous ridge
TRANDUYTHUYDUONG 106 Does sleep quality affec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with degenerative joint changes?
SIRIPATRA PA 106 Patency of midpalatal suture determines the maxillary orthopedic protraction in pubertal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hypoplasi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ISA PHOTHAP 106 The mineralization of midpalatal suture after Alt-RAMEC in patients with cleft
古芸家 106 利用 ROC 統計預測單側唇顎裂患者成年需要正顎手術機率
洪賢晴 106 人工植體支臺齒連接之設計對於支臺齒的抗壓強度所造成之影響
林佳葳 106 探討影響主觀評估骨性三級關係合併顏面歪斜病患正顎手術後顏面對稱性之相關因子
CHIN SUPPA 107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Surgical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Hemifacial Microsomia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Early Mandible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PANTAREE R 107 Comparisons of using TMA or stainless steel wire for the nasoalveolar molding in neonate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SUTHINEE C 107 The Efficacy of Yin-Yang Arch Wir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Occlusal and Lip cant
SARUT VONGKA 107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Orthognathic Surgery
SUPAWADEE HA 107 Skeletal Stability following Mandibular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al Advancement in Skeletal Class II Deformity:Large Rotation versus Small Rotation
PATTARAWADEE 107 Three-Dimensional Airway Changes after Orthognathic correction of Mandibular Prognathism
NAT LILAKITR 107 The long term changes of skeletal patterns using clockwise rotation of MMC to correct mandibular prognathism
Insawak 107 The Comparison of 3D Post-operative Dental Movement and stability in Class III Surgical Correction With and Without Pre-surgical Orthodontic Treatment
戴劭妤 107 血液透析病人中上顎骨疣的盛行率及預測因子
PIENGKWAN 107 A new 3D analysis of skeletal stability after bimaxillary surgery for Class III asymmetry
林芷玲 107 以不同手術設計改善骨性三級關係伴隨嘴唇或咬合平面傾斜之穩定性與結果
羅書賢 106 骨性三級異常於雙顎正顎手術後的骨骼穩定度與手術咬合的關聯性
吳庭祐 107 探討臉部歪斜合併咬合異常之患者於正顎手術後下顎近心骨段之變化
SUTTHINEE RU 108 Skeletal stability and outcome following bimaxillary surgery for skeletal Class III: UCLP vs BCLP
THATCHAWEE B 108 Accuracy of Mandible vs. Maxilla First Approach and Intermediate Splint Thickness in Skeletal After Two Jaw Orthognathic Surgery
PIYANAN KEAR 108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soft tissue changes by regions after bimaxillary rotational setback surgery for skeletal class III deformity: overbite versus open bite
SITAWAN 108 Skeletal and Upper Airway Stability of 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 for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UTHARATH CH 108 The postural and profile changes of mandible by orthodontic total arch extrus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Class III malocclusion     
PATCHARAWAN 108 The effects of total arch extrusion on mandibular growth in teenagers with Class III malocclusion  
Titiroongruang 108 Displacement of Proximal Segment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for Class III Asymmetry: A Novel 3D Analysis
王美麗 108 上下顎骨順時鐘旋轉後對骨性三級咬合患者之臉型影響: 前瞻性世代研究
蘇育瑩 108 以繁體中文版本Face-Q問卷研究正顎手術患者的結果報告以及語言翻譯暨心理學測量評估流程            
王若懷 108 三維測顱影像於正顎手術計畫之應用:正常值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  
黃日晟 108 手術導引板和醫師經驗對於植體放置準確度之影響 : 體外研究
連勻嘉 108 早產及足月產睡眠呼吸中止症兒童顱顏及呼吸道型態差異之初期結果      
李威成 108 上顎前牽引合併橫向擴張治療觀察上顎骨三維空間之長期性改變: 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   
ASAWIN WEA 108 Sleep quality related to TMJ degenerative?joint disease in skeletal class III patient after receiving orthognathic surgery